09.12 我们可以叫余秀华为一个“诗人”,但是不能称之为文人

我其实不愿意把“余秀华”这个话题展开来讨论,特别是在网络。

一方面是因为我身边的女性中有不少余秀华的忠实读者,另外一方面,余秀华带有的“脑瘫”和“农村妇女”的标签,让我觉得这个诗人走出来并不容易,所以我并不想评论;但是最近其“性解唐诗”风波让其再一次走到风口浪尖,不少身旁朋友让我谈谈余秀华。

我们可以叫余秀华为一个“诗人”,但是不能称之为文人

我和余秀华的第一次初识是在深圳,她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一个来到世间受苦受难的生命个体,因为 脑瘫,她的手是不能写字的,所有的文字都要靠键盘一个一个字母敲出来,并且她也不能流利地说话,我和她的交谈,很多语言她都是一字一字地说,我还经常听不明白,综合起来,这个形象确实给了我心灵一个不可表述的感觉。我们讨论了很多问题,但是其中一个让我非常深刻。

我:“您作为一个成功的诗人,到了今天这个位置,对于我们这些年轻的诗人有什么建议,换句话你从一个年青不知名诗人,怎么走到了这一步的?”

余:“我是余秀华,所以我火了,你不是,所以你火不了。我走到今天,我什么也没有做,但是我火了,你火不了。”

“而且我觉得,你永远火不了,因为你是一个男人,而且是一个正常人”

我们可以叫余秀华为一个“诗人”,但是不能称之为文人

简单对话中,我明显感觉到几个问题:

1、余秀华是一个“男性仇者”,她对出现在她身边的男性有一个仇视感;

2、我们可以称余秀华为一个诗人,但一定不能称其为文人,他口出的语言、给人的形象,与我们对传统文人的形象格格不入,甚至是刚好相反的;

3、她是一个没有接受过传统教育的农村妇女,在她的领域中,她是一个“过于成功”的女人,并且余自己至今也是弄不清楚,自己为何能够出名;

4、因为其自身的经历,余秀华体验世界,观察的世界和我们是不一样的,我们理解她的评论之时,是要应该考虑到这一点的。

在这次初识后,我读了更多关于“余秀华”的文章,找到了我所提的问题的答案。

时任《诗刊》编辑刘年,来自湘西,是余秀华的第一个“伯乐”。刘年在余秀华的博客上读到她的诗,当即给余秀华留纸条:“我是《诗刊》编辑,看了你的诗歌,想认识你,请加我的QQ。”没等她回复,便在她的博客里选起诗来。选完了,填稿签。因为抑制不住激动,第二天他就呈交二审,并说:“这是我看到的70后女诗人中写得最好的之一。”“她的诗,放在中国女诗人的诗歌中,就像把杀人犯放在一群大家闺秀里一样醒目———别人都穿戴整齐、涂着脂粉、喷着香水,白纸黑字,闻不出一点汗味,唯独她烟熏火燎、泥沙俱下,字与字之间,还有明显的血污”。他最喜欢的余秀华的诗是《我养的小狗,名叫小巫》(恰恰这首诗是虚构的现场和故事,也无诗性。刘年诗观偏颇,专门看好有“血污”的诗)。

我们可以叫余秀华为一个“诗人”,但是不能称之为文人

时任《诗刊》副主编约李少君,湖南湘乡人。他对余秀华的诗歌“开了绿灯”,二审、三审很快就通过了。《诗刊》2014年第9期下半月刊发表了余秀华的一组诗,并没有引起多大关注。2014年11月10日,《诗刊》公众微信平台推出余秀华的“摇摇晃晃的人间——一位脑瘫患者的诗”之后,却引爆了一波接一波的“转载潮”。

11月11日,也就是《诗刊》公众微信平台推介余秀华诗歌的第二天,湖南文艺出版社副社长陈新文看到这条微信,已是当晚10时。同刘年的反应一样,陈新文也像打了鸡血一样,精神陡增。几番打听后,当晚11时许,陈新文顺利加上了余秀华微信。得知她从来没有出过诗集,陈新文提出想帮她出一本。

11月12日一上班,陈新文就向刘清华(湖南文艺出版社副社长)汇报了这个选题,当即同意签约。湖南文艺出版社给余秀华开出的条件是1万册起印、10%的版税(出版诗集的最高版税)。

当湖南文艺出版社寄出的合同还在路上,还未到余秀华手中时,她的诗已在网上火了。

2015新年伊始,余秀华的诗引发了媒体的持续关注和文坛的强烈反响。一方面,余秀华的诗歌创作得到了众多业内专家的肯定。另一方面,余秀华也被一些媒体有意或无意地贴上了“脑瘫”等标签,《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更是被疯狂炒作。

这样的状况,让湖南文艺出版社有些措手不及。诗集《摇摇晃晃的人间》已申报了选题,但还没有拿到批复。喜爱余秀华的读者想尽快看到她完整的作品,出版方也想用这样一本诗集来真正展示余秀华的诗歌才华。湖南文艺出版社决定“超常规运作”,最短时间内出版这本诗集。

1月19日,刘清华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选题“绿色通道”,第二天选题得到批复。仅用3天时间,就拿到了所有手续。随后,设计时间表提前,设计师在极短的时间内数次修改设计草稿,最后敲定了本书端庄典雅的封面。从定稿到付印,仅用了3天时间。

2月1日上午,长沙延续了前几天的降温、大雾、阴雨。印刷厂工人如约将1万余册新书运到了湖南文艺出版社的仓库,开始发货。

1月11日,沈睿夜里上网时看到《诗刊》的微信推荐余秀华,觉得震动。搜索,看到《天涯》上有篇小帖子介绍《穿过》的一些内情。又登录到余秀华博客,一直看到夜里3时,第二天起来就写了推荐评论,选录了《穿过》这首诗(余秀华博客那多诗歌,沈睿百里挑一,独选了这首“睡诗”。选诗当然与选诗人的生活经历和诗观有关)。沈睿原文的标题是《什么是诗歌?余秀华——这让我彻夜不眠的诗人》。

她认为余秀华之所以红成跨年度事件,首先是她的诗歌震动人,给普通人带来了激情与真正的感觉;其次媒体时时刻刻都需要找兴奋点,余秀华的身体状态让媒体有了兴奋点,她让人叹息的悲惨命运让整个事件具有极强的戏剧性。

沈睿支持媒体赴荆门,进行“善意的、关心的炒作”,炒作如果能让余秀华“有更好的写作条件,家里的生活也好一些,这让我觉得很安慰”。

我们可以叫余秀华为一个“诗人”,但是不能称之为文人

这件事很荒谬。。

12日,王小欢看到沈睿的文章后,马上与她联系,要求转载,并改动了标题,转到自己的公众号上。他们此前互不认识,在微信上也只说过几句话,沈睿“不知道他做什么工作的。不知道他真名字是什么”。

王小欢在苏州“同城网”上班,记者辗转采访到他。

王小欢告诉记者:我改题目后的“这篇文章后来被疯转,从我这里转出去就有百多万,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想。”

这就是余秀华的成名的历程,对于年青的诗人来说,是能借鉴到很多经验的,到于读者对于余秀华的判断,读完这篇文章,我相大家应该也有自己的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