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1 值得一去的國內雄關

天下雄關,我也就去過武勝關,有空應該走遍天下“12雄關”,這也是歷史回顧。

1、函谷關

值得一去的國內雄關

函谷關,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靈寶市函谷關鎮王垛村,該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是中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函谷關歷史上有三座:秦關位於河南省靈寶市北15公里處的王垛村,距三門峽市約75公里;漢關東移至洛陽新安縣,西距秦關150公里。另一處叫做魏關,距秦關北5公里處,但已在建設三門峽攔洪大壩時被沖末不復存在。秦關因其地處“兩京古道”,緊靠黃河岸邊,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

2、武關

值得一去的國內雄關

武關,古晉楚、秦楚國界出入檢查處,位於陝西省商洛市丹鳳縣東武關河的北岸,與函谷關、蕭關、大散關成為“秦之四塞”。武關歷史悠久,遠在春秋時即以建置,名曰“少習關”,戰國時改為“武關”。關城建立在峽谷間一座較為平坦的高地上,北依高峻的少習山,南瀕險要。關城周長1.5公里,城牆用土築,略成方形。東西各開一門,以磚石包砌卷洞。建國前西門上有“三秦要塞”四字,東門有“武關”二字,內門額上有“古少習關”四字。建國後城門、城牆等遭到毀滅性破壞。關西地勢較為平坦,唯出關東行,延山腰盤曲而過,崖高谷深,狹窄難行,因此武關為古代兵家必爭之地。

3、蕭關

值得一去的國內雄關

蕭關,在今寧夏固原東南。六盤山山脈橫亙於關中西北,為其西北屏障。自隴上進入關中的通道主要是渭河、涇河等河流穿切成的河谷低地。渭河方向山勢較險峻,而涇河方向相對較為平易。蕭關即在六盤山山口依險而立,扼守自涇河方向進入關中的通道。蕭關是關中西北方向的重要關口,屏護關中西北的安全。關中西北方向的威脅主要來自隴西、河西及青藏高原上的遊牧民族。秦漢時期主要是匈奴,隋唐時期主要是突厥、吐蕃,北宋時主要是西夏党項。蕭關為關中抗擊西北遊牧民族進犯的前哨。

4、大散關

值得一去的國內雄關

大散關為周朝散國之關隘,故稱散關。中國關中四關之一。位於寶雞市南郊秦嶺北麓,自古為“川陝咽喉”。秦漢時期(前206年)劉邦“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就從這裡經過。三國時期曹操西征張魯亦經由此地。散關是一個交通樞紐,具有很重要的戰略位置。南宋著名詩人陸游著有《書憤》其一“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因其扼南北交通咽喉,自古為“川陝咽喉”、兵家必爭之地。

5、玉門關

值得一去的國內雄關

玉門關始置於漢武帝開通西域道路、設置河西四郡之時,因西域輸入玉石時取道於此而得名。漢時為通往西域各地的門戶,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元鼎或元封中(公元前116年一前105年)修築酒泉至玉門間的長城,玉門關當隨之設立。據《漢書·地理志》,玉門關與另一重要關隘陽關,均位於敦煌郡龍勒縣境,皆為都尉治所,為重要的屯兵之地。當時中原與西域交通莫不取道兩關,曾是漢代時期重要的軍事關隘和絲路交通要道。

6、陽關

值得一去的國內雄關

陽關是中國古代陸路對外交通咽喉之地,是絲綢之路南路必經的關隘。位於甘肅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灘附近。西漢置關,因在玉門關之南故名。和玉門關同為當時對西域交通的門戶。宋代以後,因與西方和陸路交通逐漸衰落,關遂廢圮。古董灘因地面曾暴露大量漢代文物,如銅箭頭、古幣、石磨、陶盅等而得名。《西關遺址考》謂古董灘是漢代以後陽關,但據清《甘肅新通志》及《敦煌縣誌》認為紅山口即陽關。

7、潼關

值得一去的國內雄關

潼關位於陝西省渭南市潼關縣北,北臨黃河,南踞山腰。始建於東漢建安元年(196年)。潼關是關中的東大門,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居中華十大名關第二位,素有“第一關”的美譽,乾隆皇帝遊歷帝國大好河山,行至於此,也不免感慨潼關之險峻,並於城樓外橫額上留下“第一關”的鎏金御書。潼關設於東漢末,當時關城建在黃土塬上,隋代南移數里,唐武則天時北遷塬下,形成今日潼關城舊址。唐置潼津縣,明設潼關衛,清為潼關縣,民國時襲之。因為潼關地處黃河渡口,位居晉、陝、豫三省要衝,扼長安至洛陽驛道的要衝,是進出三秦之鎖鑰,所以成為漢末以來東入中原和西進關中、西域的必經之地及關防要隘,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素有“畿內首險”、“四鎮咽喉”、“百二重關”之譽。

8、虎牢關

值得一去的國內雄關

虎牢關,又稱汜水關、成皋關、古崤關,是古京都洛陽東邊門戶和重要的關隘,位於今河南省滎陽市市區西北部16公里的汜水鎮境內。虎牢關作為洛陽東邊門戶和重要的關隘,因周穆王在此牢虎而得名。此關南連嵩嶽,北瀕黃河,山嶺交錯,自成天險。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虎牢關已經開始規劃建立風景區,把虎牢關的路盡情重修擴寬,擴修三義廟(關羽的廟),修整點將臺(呂布當年用的),並且黃河渡口開始有不少的遊船(供遊客乘坐)還有餐飲業的船(供吃飯)。

9、臨晉關

值得一去的國內雄關

臨晉關是蒲津渡口要隘,戰國魏築關,在今陝西大荔東。後有蒲津關、蒲關、大慶關等名。此關位於長安東北方的臨晉道上 ,因而成為關中東北方的重要關塞。由於臨晉道要經過黃河 ,所以在臨晉關外的黃河上歷代多設浮橋 ,而尤以唐蒲津橋著稱於世。大荔古稱臨晉,故關名隨地名而命之。漢武帝時改臨晉關為蒲津關,簡稱蒲關。臨晉關對岸有蒲板,戰國秦晤王時曾在此作“河橋”。其後歷代在此連舟為浮橋,唐初稱蒲津橋。宋代改名大慶關。臨晉關在戰國時代就已是名關,該關地處山河要隘,扼津蒲渡口,為秦晉間交通要道,且依黃河之險、長城之固,所以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10、雁門關

值得一去的國內雄關

雁門位於中國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縣城以北約20公里處的雁門山中,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以“險”著稱,被譽為“中華第一關”,有“天下九塞,雁門為首”之說。與寧武關、偏關合稱為“外三關”。雁門關東走平型關、紫荊關、倒馬關,直抵幽燕,連接瀚海;西去軒崗口、寧武關、偏頭關至黃河邊。恆山沿代縣北境蜿蜒于山巔的內長城,將雁門山、饅頭山、草垛山聯成一體。它北依雁北高原,南屏忻定盆地。

11、居庸關

值得一去的國內雄關

居庸關是京北長城沿線上的著名古關城,“天下九塞”之一,“太行八陘”之八,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關城所在的峽谷,屬太行餘脈軍都山地,西山夾峙,下有巨澗,懸崖峭壁,地形極為險要。居庸關與紫荊關、倒馬關、固關並稱明朝京西四大名關,其中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又稱內三關。居庸關是四大重要關卡之一,有南口,居庸關,上關和八達嶺。居庸關形勢險要,東連盧龍、碣石,西屬太行山、常山,實天下之險。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它有南北兩個關口,南名"南口",北稱"居庸關"。

12、山海關

值得一去的國內雄關

山海關又稱榆關、渝關、臨閭關,位於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15千米處,是明長城的東北關隘之一,,素有中國長城“三大奇觀之一”(東有山海關、中有鎮北臺、西有嘉峪關)與“天下第一關”、“邊郡之咽喉,京師之保障”之稱,與萬里之外的嘉峪關遙相呼應,聞名天下。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築城建關設衛,因其依山襟海,故名山海關。山海關城周長約4千米,與長城相連,以城為關,城高14米,厚7米,有四座主要城門,多種防禦建築。包括“天下第一關”箭樓、靖邊樓、牧營樓、臨閭樓、甕城以及1350延長米的明代平原長城等景觀。

13、嘉峪關

值得一去的國內雄關

嘉峪關,號稱“天下第一雄關”,位於甘肅省嘉峪關市西5千米處最狹窄的山谷中部,城關兩側的城牆橫穿沙漠戈壁,北連黑山懸壁長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長城最西端的關口,歷史上曾被稱為河西咽喉,因地勢險要,建築雄偉,有連陲鎖鑰之稱。嘉峪關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塞,中國長城三大奇觀之一(東有山海關、中有鎮北臺、西有嘉峪關)。嘉峪關始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內城、外城、羅城、甕城、城壕和南北兩翼長城組成,全長約60千米。長城城臺、墩臺、堡城星羅棋佈,由內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線組成重疊並守之勢,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防禦體系。

14、井陘關

值得一去的國內雄關

井陘關,井陘縣西面太行山“井陘”之口,因此得名。古人謂其地四面高平,中部低下如井,因稱井陘。實際上“井陘”是太行山內一條隘道,是太行進入古為華北平原的重要關隘。井陘關漢朝即在此口置關,它與南面的壺關、天井關合稱“上黨三關”。並陘關揹負太行,遙對華北平原,扼晉冀交通咽喉,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為軍事上所必爭。井陘關作為“太行八陘”之第五陘的東出口,既是秦漢以來的軍事要塞、屯兵重地,也是晉、陝、冀三省經濟文化交往的交通樞紐和郵遞驛站。

15、武勝關

值得一去的國內雄關

武勝關位於河南信陽與湖北交界處,北屏中原,南鎖鄂州,扼控南北交通咽喉,是古義陽三關之一,中國古代大別山脈與桐柏山脈之間重要隘口。春秋時期稱直轅、澧山,秦統一中國後改為武陽關,南宋時期易名武勝關。武勝關關口,被人們稱為“青分豫楚、氣壓嵩衡,襟扼三江”的一塊風水寶地,地質學上為秦嶺褶皺山系東段桐柏山脈和大別山脈的東西交界處,中國南北地理的中點。武勝關與東側九里關和西側平靖關成犄角之勢,古時統稱“義陽三關”。三關中武勝關居中,交通便捷,為歷代兵家所重視。

16、昭關

值得一去的國內雄關

昭關位於安徽省含山縣城以北7.5公里處,東與和縣善厚鎮接壤,西與仙蹤鎮毗鄰,南與環峰鎮以昭關口為界,北與全椒縣二郎口鎮隔滁河相望。東有馬山,西有城山,整個山脈呈東西走向,連綿幾十裡,相傳古時山四周均為湖澤,唯有昭關一途可通。昭關兩側山巔處,分別有一處烽火臺和回馬亭遺址。關北30米有一眼湧泉,泉水清澈甘醇,久負盛名,用以泡茶,可盈懷不溢。關南10米處有馬蹄泉,又稱馬跑泉。相傳伍子胥過昭關以後,守軍追捕時,馬踏而過。

17、陽平關

值得一去的國內雄關

陽平關古稱陽安關,位於縣城西北57公里,南倚雞公山,北瀕嘉陵江,地勢極為險要。南可入川,北通略陽,西至隴南,東達漢中。遠在三國時期,即為軍事重鎮,現寶成、陽安鐵路交匯於此。陽平關在三國時期名為陽平關,為蜀北主要門戶,唐朝屬中央直轄三泉縣,1935年春,紅四方面軍在此設陽平縣,為縣委及縣蘇維埃政府駐地,是僅次於縣城的重要城鎮,也是省政府在漢中地區設立的第一個建制鎮。在漢中市實施撤區並建鎮後,陽平關區撤消,鎮轄區擴大,由原陽平關鎮、大長溝鄉、唐渡鄉共同組成。

18、劍門關

值得一去的國內雄關

劍門關,劍閣縣城南15公里處,大劍山和小劍山之間。劍門關形成於白堊紀,是世界罕見的城牆式礫岩斷崖丹霞景觀,底部最窄處僅50米的天然隘口,是自然天成的天下第一關隘。三國蜀漢丞相諸葛亮在此壘石為關,稱劍閣或劍閣關,唐以後多稱劍門關,1700多年以來關樓屢毀屢建,現在的關樓。現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劍門關旅遊景區的主要景點,也是標誌性景點。通常為了與劍門關風景區、劍門關鎮相區別,而多別稱為劍門關關口或劍門關關樓。劍門關因其險峻,享有“劍門天下雄,劍門天下險”、“天下第一關”、“西蜀門戶”等稱號。

19、仙霞關

值得一去的國內雄關

仙霞關古稱古泉山、泉嶺山、保泉山,為中國古代關隘。古人稱“兩浙之鎖鑰,入閩之咽喉”,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與劍門關、函谷關、雁門關並稱中國四大古關口。仙霞關城東西與高山相連,南北有狹路溝通,為古代衢縣(現代為浙江衢州)往來建州(現代為福建建甌)之咽喉要地。仙霞關以雄偉險峻馳名,素稱“兩浙之鎖鑰,入閩之咽喉”,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仙霞關存有四道關門,五公里麻石壘砌的古道,為中國保存最完整的唐末黃巢起義遺址,是浙江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浙江省經典紅色旅遊基地之一;也是浙江省八大徒步旅遊線路之一。

20、友誼關

值得一去的國內雄關

友誼關是我國十大名關之一。關樓左側是左弼山城牆,右側是右輔山城牆,猶如巨蟒分聯兩山之麓,氣勢磅礴。友誼關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憑祥市西南端,322國道終端穿過友誼關拱城門,與越南公路相接,是通往越南的重要陸路通道和國家一類口岸,距憑祥市區18公里。關樓左側是左弼山城牆,右側是右輔山城牆,猶如巨蟒分聯兩山之麓,氣勢磅礴。是我國保存比較完整的明、清時期的南疆邊關要塞。始建於漢朝,原名雍雞關,又名大南關、界首關。

21、梅關

值得一去的國內雄關

梅關坐落在江西贛州市大餘縣梅關鎮(併入南安鎮)——廣東南雄市梅嶺鎮(併入珠璣鎮)之間的梅嶺頂部,頂部距南雄市區約30公里,兩峰夾峙,虎踞梅嶺,如同一道城門將廣東、江西隔開。梅關的隘口合嶺路,為唐朝開元四年(公元716年)丞相張九齡主持開建,路基寬約5米。區分三個要塞:古稱秦關的橫浦關,古代認為在水邊,因為浦字是水邊、一般是小水流入大水的地方;庾嶺要塞是漢武帝時庾勝將軍築臺的;梅關是唐代宰相張九齡奉詔在梅嶺劈山開道建立的一個關隘。

22、紫荊關

值得一去的國內雄關

紫荊關是長城的關口之一。位於中國河北省易縣城西40千米的紫荊嶺上。為河北平原進入太行山的要道之一。有"一夫當關,萬夫莫前"之險。東漢時名為五阮關,又稱蒲陰陘,列為太行八陘之第七陘 。紫荊關由五座小城組成:拒馬河北岸的小金城、南岸的關城、小盤石城、奇峰口城、官座嶺城。易縣旅遊勝地眾多,特別是清西陵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之後,吸引了更多的遊人,紫荊關險中蘊秀的古塞風光,渾厚的文物、軍事歷史底蘊,必將隨清西陵一起成為易縣一處新的旅遊勝地。

23、娘子關

值得一去的國內雄關

娘子關現存關城建於明代,民國時期修築的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西入晉境太原的正太鐵路和今天的315省道在此交匯相輔相成。娘子關有萬里長城第九關之稱,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古城堡依山傍水,居高臨下,建有關門兩座。東門為一般磚券城門,額題"直隸娘子關",上有平臺城堡,似為檢閱兵士和瞭望敵情之用。天然屏障。另有承天寨、老君洞、妒女祠、烽火臺、點將臺、洗臉盆、避暑樓等十多處景點,傳說為當年平陽公主駐防時所建。

24、婁山關

值得一去的國內雄關

婁山關亦稱太平關,又被稱為黔北第一關,位於遵義、桐梓兩縣交界處,是川黔交通要道上的重要關口。古稱天險。關上千峰萬仞,重崖疊峰,峭壁絕立,若斧似戟,直刺蒼穹,川黔公路盤旋而過。萬曆年間總兵劉與播州土司楊朝棟曾激戰於此。人稱黔北第一險要,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