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從路遙寫《平凡的世界》步驟來看,我們寫長篇小說該不該先定結局?

菰單莪的亼


路遙曾在自己的回憶錄中提到,他寫《平凡的世界》是先想好結局,然後根據結局來構思整個的情節發展的。但這只是路遙自己的一種寫作方式,當然《平凡的世界》的無疑是一部非常優秀的作品,這其中的優秀並非路遙這種寫先結局,後寫開頭的方式。

《平凡的世界》分為三部,主線有三支,分別是:孫少平的人生、孫少安的人生以及田福軍的官場生活。這三隻主線分別代表著時代變革下社會三種主體:農民、新時代的青年與官場人員。社會的變革,改變著當時每個人的生活情況,全文充滿著“變則通,不變則不通”的人生哲理。

在這三支主線下,一共有100多個人角色不斷粉墨登場,眾多的角色在不同的事件中相互交叉、相互碰撞,人物變的鮮活有生氣,同樣人物的運動又推動了情節的發展。所以讀者在讀《平凡的世界》時,會很有帶入感。

而路遙這部作品最成功的地方,無疑是他讓這100多個角色的出場完美的融合進入這些事件當中。路遙坦言這也是本書最難攻克的地方,為了人物的出場介紹,他花了三天的時間去構思。

《平凡的世界》與《人生》不同,前者涉及角色太多,而後者基本是高加林、劉巧珍、黃亞萍等幾人,後者的情節推進對於一個作家比較容易把控,但前者不行。

所以路遙採用先定結局的方式,固定了需要交待的人物結局的情況,等於先構先了框架,之後的任何便是填充內容了,這對善於編故事的作家而言就如同泥瓦工砌牆一樣簡單了。

路遙也曾說過採用這種方式的好處,那便是對整部作品情節的把控上,作者能夠得心應手,不至於寫到最後,自己無法控制。

例如路遙就拿自己寫作上的導師柳青的作品《創業史》來舉例,裡面一些人物後來的添設就有一些突兀,這便是作品整體節奏沒有很好把握的原因。

所以《平凡的世界》先定結局也有是這部作品獨特原因的,並非寫長篇小說一定要採用這種方式。


阿珂伴讀


所有要進入作品河流的人物,哪怕是一個極次要的人物,你也不能輕視忽略,而要全神貫注,挾帶著包括枯枝敗葉在內的總容量流向終點。  終點!我構思的習慣常常是先以終點開始而不管起點,每個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他(她)們的終點都分別在什麼地方呢?如果確定不了終點,就很難尋找他(她)們的起點,而全書的整個運行過程中,你也將很難把握他(她)們內在的流向。當然,預先設計的終點最後不會全部實現,人物運動的總軌跡會不斷校正自己的最終歸宿;也有一些人物的終點不可能在書的結尾部分,在某些段落中就應該終結其存在。  毫無疑問,終點絕不僅僅是情節和人物意義上的,更重要的是它也是全書的題旨所在,在這個“終點”上,人物、情節、題旨是統一在一起的。為什麼要在這裡結束,絕不僅僅是因為故事到這裡正好講完了。即是最“漫不經心”的意識流小說家,在戛然而止的地方也是煞費心機的。  找到了“終點”以後,那麼,無論從逆時針方向還是從順時針方向,就都有可能對各個縱橫交錯的渠渠道道進行梳理;因為這時候,你已經大約知道這張大網上的所有曲裡拐彎的線索分別最終會挽結在什麼地方。這時候,你甚至還可以放心地心情地把這些線索抖弄得便“亂”一些,以致將讀者引入“八卦”之陣,使其讀不到最後就無法判斷人物和事物的命運。  如果有這樣的大布局,再有可能處處設置溝壑渠道,那麼,讀者就很難大跨度地跳躍到書的全書結局部分。絕不能有廣大的平坦讓讀者長驅直入。必須讓我們不得不在每一個曲裡拐彎來停下來細心閱覽方可通過。

建議看一遍《早晨從正午開始》,作者在裡面很詳細誠懇地介紹了他是怎麼完成《平凡的世界》這部百萬字長篇小說的。我在閱讀的時候,感覺作者的創作過程很像進行項目管理的過程。首先是概念設計和計劃。要寫怎樣的小說,大概多長的篇幅,時間跨度多長,要表現什麼主題,要要怎麼表現,主要人物的性格是什麼,主要的結構是什麼等,大概花多少時間。其次,基礎搭建。需要廣泛閱讀大量書籍尋找素材,也需要了解現實生活進行調研。最後才進行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的小說的實際創作。我們知道,作者在前期準備階段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很多的時間。在當時那種條件下,這部小說的誕生真的非常不易。

在回答這個問題的過程中,我又想到了英國作家的J.K.羅琳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說,從1989年作者有創作念頭開始,到2007年7月推出終結篇《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歷時時間之久,作品內容之多,這讓我懷疑是不是作者在寫小說的時候,是不是先不定結局,所以才能一直這麼寫下去。還有國外的有很多精彩的電視劇集,可以一個劇集,每季十幾集,連續十幾季也沒到結局。《名偵探柯南》一千多集了,柯南還是一個小孩也沒有結局。我們撇開《平凡的世界》和這些小說在文學上的地位和藝術造詣不談,這些長篇小說其實也給我們提供了另一種創作思路。

所以,如果只是從寫長篇小說角度看,路遙的思路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但是沒有絕對的該不該,只是你更喜歡哪種,更適合哪種。我呢,更喜歡路遙這種。

請大家多批評指教。


風過雨山秋


謝邀!

寫作是一種實踐性很強的活動。關於寫長篇小說該不該定結局,簡單三點說一下。

1、從創作者的角度

每個寫作者都有自己的創作習慣。有的人喜歡先謀好一個整體框架,然後在框架的基礎上,慢慢把小說充實了;有的人喜歡邊寫邊看,在創作過程中完成。

每個創作者都有自己的智能結構、文化素養以及相對應的寫作能力。

(1)智能結構,更多是指寫作者的智商、氣質、性格、思維等一些方面的綜合能力;

(2)文化素養,是指寫作者的知識、文化、人格、審美等各方面的內在修養;

(3)寫作能力,很多人可能會誤認為是單一的,實則不然。寫作能力,指的是寫作者本身具備的想象能力、閱讀能力、運用能力和創造能力等。

不同的創作者,有各自不同的內在創作基礎和能力。

2、迴歸到長篇小說本身

寫長篇小說,應該先有一個框架,結局的設定也是在其中,在創作的過程中,根據相關的情況對小說去進行調整,進行修改,這是向來比較傳統的寫法。

存在有一些人他一邊寫一邊改,並且在結局上沒有作設定,這樣的創作方法,需要有很大的功底才能這般揮灑自如。

有的創作者把結局留給了讀者,這樣的情況也是有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結局如何,創作者不加以言明,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結局,這個,不難理解。

3、個人看法。

我也是一名創作者,且不說長篇小說,對於每一篇文章的創作,我都堅持進行框架—內容填充—修改這樣的處理。

一篇好的文章,不單單是內容上給予人的吸引,還有在標題上要有足夠的吸引力,長篇小說亦是如此,為什麼這麼說?

現在是自媒體時代,更是全民閱讀的時代,我很難相信,一個人的創作,能夠信手拈來,特別是在信息發達,輿論豐富的今天。

長篇小說的結局,定於不定,在於創作者,但在今天的時代發展下,我更推崇打有準備的仗。沒有經過思考,沒有經過推敲,沒有經過自我質疑,只是為寫而寫,是盲目而又危險的事情。

信息共享的時代,創作者對自己要負責,更要對讀者負責,靠著三言兩語吸引讀者的眼球進行的創作,是走不長遠的。


恩心的保溫瓶


當然也有很多小說在不違背小說表達的主題思想的前提下,作者寫到那兒算那兒,比如大家津津樂道的金庸的小說,坊間盛傳金庸在報刊上連載《天龍八部》的時候,有一次他要去外地,金庸請好友代寫幾章小說,金庸回來的時候發現,阿紫瞎了,其實金庸的本意是阿紫不瞎的!

——這是網絡上如此盛傳的,我自己不大清楚,這裡說這個事情,其實想說的是,一般通俗小說,在作家不違揹他所表達的思想以外,可以按照他自己的靈感隨意安排情節!

這要比那些按照寫作大綱一絲不苟地寫作的純文學小說靈動自由了很多!

還有當代的網絡小說,這些作品每天都要更新,作者們可不知道他筆下的主人公到底發展成怎樣,通俗小說情節的跌宕起伏決定了小說點擊率,甚至出現了作者與讀者商量該如何鋪排主人公的命運及其情節走向的奇觀!

可是純文學小說一般就按照作家自己的思路和寫作大綱一絲不苟地進行創作!作家自己怎麼不可能知道結局呢?

比如中國評論界和中國讀者同時推崇的《百年孤獨》,這部小說的開篇就把結局寫出來了:多年以後,雷奧連諾上校站在行刑隊前想起了兒時他父親帶他去了某地的那個下午!

還比如俄羅斯天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瑪佐夫兄弟》和《罪與罰》中也是開頭就點明瞭結局,這兩部史詩級長篇鉅著,其實分別描寫了一個殺人案件!前者是通過卡拉瑪佐夫老頭被謀殺這個轟動一時的案件,圍繞卡拉瑪佐夫家族自私而又荒誕的普通生活中從宗教,道德觀及其人性層面描繪出一副深刻厚重發人深省的十月革命以前俄羅斯普通人的生活處境與中下階層赤裸裸的歲月畫卷,不管是各個登場的人物的日常事務還是他們各自豐富多彩的內心活動,可謂深刻而富有哲理!後者是大學生由於感到放高利貸者太危害社會,他通過為社會做好事的目的殺害了高利貸老太婆,在作案前後,他對他自己的行為的拷問和辯解同樣深刻,富有哲理,引起讀者的深思!

——所有偉大作品的創作都知道前因後果!像陀思妥耶夫斯基這樣的天才思想家和作家在這個世界上不多!普通人難以達到天才的高度,但是普通人在他們的思想的半山腰可以呼吸天才的空氣!

所以,長篇小說中是否按照寫作大綱進行創作,就看作者自己在生活體會及其寫作經驗中如何調動自己的寫作靈感!當然作者可以隨意安排情節,可是有一點,中心思想一定明確,所有情節都是為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服務的!

藉此說兩句題外話,通俗小說中讀者參與到作家的創作過程中——這種現象其實也是兩方面的,這樣可以讓作家在創作過程中對讀者的閱讀喜好有直接的瞭解,使作家更好地掌握自己作品的市場風向,讓他們更好地貼近讀者!說透了,就是作家寫讀者喜歡閱讀的東西!這種趨向逐漸向影視改編靠攏,使得近幾年我們的影視和網絡小說如此興盛!但是長期以往,這種一味討好讀者的寫作方式會對文學本身有害,因為讀者會影響甚至綁架文學最終的走向!

我們一直在說文學越來越狹窄了,中國文學已經基本走到了盡頭!可是另一方面,網絡小說卻是空前繁榮!在主流文化界還一直對通俗文學,網絡小說是否納入主流文學一直爭吵不休!而且更加奇怪的是,主流文學界們的那些中國本土文學獎,說這個作家獲獎了那個作家獲獎了,但是讀者都不知道他們是誰,使人們感到主流文化界其實一直在他們狹隘的純文學刊物及其文學獎中自得其樂!讀者卻知道什麼天蠶土豆絲,什麼唐家三少那些網絡版費動輒千萬上億的網絡名家們!他們就和他們的粉絲一起努力書寫著那些情節跌宕起伏的熱鬧的感動人心的網文,有很多粉絲還對他們的網絡名家們沒有得到諾貝爾文學獎而耿耿於懷!

中國文學如何發展,我們將拭目以待!


草軒客


我個人覺得作者寫書前,早就已經定好框架了,大方向上都不會再去變化,但有些書的寫作時間可能跨越很久,是一步步的完成的,所以寫長篇小說並一併就要定好結局,有些時候開放性的結尾也挺好的,給讀者留下想象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