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 冷軍反駁陳丹青:中國畫毀了嗎?

去年年末陳丹青在《收藏週刊》上發表過一篇名為《一切從素描開始,毀了國畫》的文章,一石激起千層浪。先是史國良批評陳丹青“素描理論是混亂的,是錯誤的,不負責任的,比較片面的。”後有周彥生直言“學習中國畫,完全沒有素描,絕對培養不出大師。”超寫實畫家冷軍也在接受採訪時表達了對陳丹青言論的質疑。冷軍反問“中國畫毀了嗎?” 他認為“畫面有構圖、有造型、有筆墨就構成了‘盡精微、致廣大’的道的特徵,文以載道的追求即完成。”他強調素描根本不會阻礙中國畫發展,相反,書法練習的缺失,卻是目前中國畫的最大短板。

我們先來看看收藏週刊對冷軍的訪談。

如果廢掉素描,中國畫人物畫只有走變形的路

收藏週刊:越來越多的人問“中國畫創作該不該學素描”?

冷軍:為什麼不能學素描呢?為什麼不問到底國畫創作該不該吃西餐、蹬馬桶、坐洋車呢?這也算個問題嗎?

收藏週刊:陳丹青曾說“一切從素描開始,毀了國畫”,您怎麼看?

冷軍:中國畫毀了嗎?

收藏週刊:陳丹青在文章裡寫道“拿西方的素描寫生法則叫你用中國毛筆畫素描,毛筆和線條的表現力完蛋了,中國人那種看對象的方式永遠失落了。”

冷軍:事實上,並沒有多少人拿毛筆直接去畫素描,有也是形成了另外一種表現方式,與傳統不同而己。

傳統師法自然是要提煉對象,毛筆寫生可能更多的是概括對象,有不同之處!

收藏週刊:近代是否有哪些畫家在素描與中國畫融合方面可圈可點的?

冷軍:近代出現了那麼多的人物畫大家,出了這麼多好作品,如徐悲鴻、葉淺予、黃胄、李世南、周思聰等等,都有很好的造型基礎,當然素描水平都不低。只是筆墨趣味有別於傳統而已,這方面如果有不足也是因為他們的書法功底一般,要補點書法。如果廢掉了素描,那今後中國畫的人物畫就只有變形一條路可走了!

書法練習的缺失是當代中國畫發展的最大短板

收藏週刊:可是清代人物畫也不乏造型不錯的作品。

冷軍:清代人物畫創作在造型上怎麼可以與現代的相比呢?當代人物畫家可以學素描也可以不學!另外,關於山水的光影,李可染的山水就是逆光山水,同樣畫得淋漓盡致,筆意昂然!

收藏週刊:如何理解筆墨中的“盡精微、致廣大”?

冷軍:文以載道,畫中有道即是好,那什麼是道呢?道是宇宙終極物質的特質,是什麼呢?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的特質,亦即既宏觀又微觀,怎麼理解?物理學知道物質可以無限分割下去,分子、原子、質子、中微子等等,一直分割下去,極盡微觀而又遍佈宇宙,這就是常說的“盡精微、致廣大”和“博大而精深”,這就是道或者說是道在我們這層境界的反映。那在中國書畫藝術中如何表現呢?就是筆墨!筆特指書法用筆,墨指墨分五色二性等等。一筆下去,大關係上是形,小關係上就筆的書味,看看書法中的筆劃,有簡單一劃了事的嗎?你看那點、橫、豎、撇、捺的寫法不是要用幾個動作才能完成嗎?那些動作含而不露,加上墨的微妙變化,合一起就是筆墨,再加上宣紙的浸染又多一層內涵,這就是盡精微。畫面有構圖、有造型、有筆墨就構成了“盡精微、致廣大”的道的特徵,文以載道的追求即完成。這裡素描是障礙嗎?

收藏週刊:您認為問題出在哪裡?

冷軍:目前不少國畫家在求學過程重視素描多於書法,這才是值得反思的地方。可以說,書法練習的缺失才是當代中國畫發展的最大短板。問題不在於是否學習素描,而是太多人過於輕視書法。

再來回顧一下陳丹青的觀點

陳丹青:中國畫的沒落就從素描教學開始

1949年以來,所謂“素描基礎”成為中國美術教育以及所有繪畫品種--國畫、版畫、壁畫、雕刻甚至工藝美術、實用美術及種種設計專業--的單一律法,並體現為行政機制。所有美術學院考生必須通過劃一的素描考試,而素描的劃一性,又通過變本加厲的考試製度,成為不可動搖的教條。“素描基礎”,是中國藝術教育最大的神話、最強的霸權、最有效的行政力量,也是最具惰性,又是最龐大的學術包袱。“素描基礎”的提法使美術教育本身失去基礎,因為它預先阻礙並限定了美術教育的每一個方面、每一項機能。

我一直想寫一本書,就是不要相信“素描是基礎”這句話,這句話是錯的。我算是看了世界各國的藝術,素描絕對不是基礎。素描只是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生髮出來的一種方式,然後延續幾百年,到18世紀變成學院系統,然後傳到蘇聯,再傳到中國——這是災難性的。埃及人、印度人幾千年前就可以把人和萬物畫得很像很像,像得一塌糊塗,完全沒有素描這件事。一定要解開這件事情,不然中國畫沒有前途。中國畫的沒落就從素描教學開始。

徐悲鴻可能開始了一項錯誤,他認為所有繪畫都要從素描開始學起,這件事情毀了國畫。中國畫是從一根線開始,從一個眼睛開始,從一個局部開始。這在西方繪畫法則看來是錯的,可是用那套法則套中國繪畫,也是錯的。拿西方的素描寫生法則叫你用中國毛筆畫素描,毛筆和線條的表現力完蛋了,中國人那種看對象的方式永遠失落了。我對中國畫的態度很矛盾。一方面,我其實是用西方“眼”看中國畫,因為我的眼睛已經西化;另一方面,我又是絕對的傳統主義者,因為傳統會自己糾正我的西化“眼”。



作者在此也想提一點自己的看法

首先陳丹青搞錯了一個概念,就是即便是毀也只是相對傳統繪畫而言,而對於中國畫中的人物畫,任何時候素描訓練(造型)都是必須和必要的。如果沒有素描基礎,就不會有徐悲鴻等一代大師。你可以說素描束縛了某個藝術家,但不能籠統地說中國畫被素描毀掉。陳的這個理論是混亂片面而不負責任的。他自己當時受到的“蘇式”學院教育是有一定的問題,比如通過光影觀察物體,塑造的方法並沒有根本性解決“結構,解剖和透視”這三要素。並且作者在看過陳丹青這些年的作品後,個人也認為是傳統的美院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束縛了他。著名新文人畫藝術家朱新建也曾評價過陳丹青,“如果要論水準,陳丹青充其量只是個三流畫家。”(大家不要被三流矇蔽,其實朱老為畫家分了六個層別,一流可以稱得上偉大,曠世奇才;二流是非常優秀的出類拔萃者;而接下來則是三流,其實如此看來朱老也並沒有刻意貶低陳的意思,只是比較客觀中肯的個人評價,作者本人在這一點上也是認同朱老的觀點)。

我們如果看一些中國畫大家的作品,比如黃賓虹和齊白石,你是可以看到他們夯實的素描基礎的,更準確地說應該是傑出的造型概括能力。而作為一箇中國畫畫家,如果沒有這個基礎,沒有造型能力和處理空間的意識,如何談的上繼承傳統又如何敢說創新。我們不能絕對的說,大師都一定是素描功底極佳,但我們卻可以說,沒有素描基礎恐怕就不會有大師。

最後再稍微說一點題外話,作者本人是很欣賞陳丹青先生的性格以及對藝術教育的貢獻,尤其是近些年來在國內讓更多的藝術愛好者接觸瞭解並有機會近距離看到木心先生的作品,這一點令人由衷敬佩。但作為有一定話語權和影響力的公眾人物,陳丹青過往的一些偏激和片面的言論也讓人有些失望。作者希望,無論是對待傳統繪畫還是當代藝術的課題,我們都能夠理性全面地去看待問題,提出真正有益的建設性意見。

在文末請大家欣賞一下超現實畫家冷軍的幾幅中國畫作品


冷軍反駁陳丹青:中國畫毀了嗎?


冷軍反駁陳丹青:中國畫毀了嗎?


冷軍反駁陳丹青:中國畫毀了嗎?


冷軍反駁陳丹青:中國畫毀了嗎?


冷軍反駁陳丹青:中國畫毀了嗎?


冷軍反駁陳丹青:中國畫毀了嗎?


冷軍反駁陳丹青:中國畫毀了嗎?


冷軍反駁陳丹青:中國畫毀了嗎?


冷軍反駁陳丹青:中國畫毀了嗎?


冷軍反駁陳丹青:中國畫毀了嗎?


其實講道理大家都沒有說錯,根本原因還是中國畫的發展和傳承的脈絡不好把握,不像西洋畫,1加1就一定等於2,然後再逐步往上推,而中國畫就不一樣了,“1加1”與之間“2”可以是不等號,同樣也可能會是大於或者小於。中國畫在古代的受眾面是文人,而這又跟古代傳統的思想有關,加之朝代的更替導致不同時期的風貌也不盡相同,也許對於歷史來講,這是文化的繁榮,但從習畫者的角度來講,問題就複雜了很多。千年文化的傳承是使命,也是挑戰,對於文化脈絡的精微把握並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也許幾百年才能出一個這樣的人。所以從繪畫基礎的角度來講,西方繪畫教育可能更適合基礎性學習,它能夠使人在短時間內得到基礎能力的塑造,以此為平臺其實對於繪畫發展的總方向來說其實是好的。當然,這只是基礎,畢竟西洋畫對於意境的把握還是遜色很多,而中國畫這樣的境界恰恰就是來自於傳統文化,如果能有一次教育改革,把文化發展的面貌全部革新,也許我們能摸索出更適合的繪畫教育路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