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如果德國沒有進攻蘇聯,而是繼續打英國,結局會怎樣?

花冷妍


當時蘇聯是準備打德國了,據說蘇聯有個‘大雷雨’計劃,就是要打德國。蘇聯打芬蘭讓德國感覺蘇聯虛有其表,當時蘇聯剛經歷大清洗,軍隊戰力陡降,英國久攻不下,蘇聯資源豐富此時大清洗後,多重因素,蘇聯必須立即要打。豪賭一把,結果輸了。

如果沒有得到蘇聯的資源,德國是打不下英國的!所以打蘇聯是德國在當前的形勢下,不得不打,如果不打就沒有資源打英國,打不下英國,歐洲戰場就結束不了!德國當時已經拖不起了。希特勒不想打下英國,而是迫降英國。打下英國,英皇室遠走加拿大。可能出使美國提前參戰。遠東的殖民地歸了日本。自己啥都撈不到。油箱裡快沒油了。還要養著整個歐洲的工廠。糧食也快不夠了。非洲印度的物資和自己沒關係。烏克蘭的糧草和斯大林格勒的石油在召喚你。你再不去,蘇聯的大雷雨就來了!

英國為了突顯自己的頑強和對二戰的貢獻,在宣傳中總是喜歡誇大德軍的戰力,比如隆美爾的非洲軍團,也就一個普通集團軍的規模和水平,但被吹得好像整個德國的精銳都放在了非洲。其實二戰初期德國空軍和海軍遠沒有宣傳中的那麼強大,尤其海軍,除了水下艦隊還能吹一吹,其它還真沒什麼可說的。不列顛空戰,德軍損失高達一千七百餘架,而且基本是人機同損,飛行員損失近六千;而英國方面九百多架,但只損失了幾百名飛行員。在這樣的情況下,德國登陸英國根本無從談起,希特勒並不傻,否則也成不了元首。

此時的蘇聯,倒不是有個所謂的"大雷雨"讓元首著急,誰還會沒個計劃,而是蘇芬戰爭後,蘇聯正在快速覺醒,斯大林的肅反運動已明顯減弱,軍隊的正規化、現代化建設正重新走上正軌,這才是元首最著急的事。如果有興趣,可以去對比一下德蘇雙方戰前裝備的技術水平和軍隊規模,此時的德國真正的優勢就是對機械化戰爭的領悟、實戰經驗和高素質的隊伍。蘇軍在軍事理論、訓練水平上並不落後,只是被斯大林自廢武功,一旦醒悟,德軍的優勢也就所剩無幾,所以在短期內無法解決英國的情況下,及時轉向是完全合理的選擇。

因為對蘇聯的進攻,導致德國軍事力量嚴重受創希特勒將重心都放在了蘇德戰場,再加上英國特種部隊的數次襲擊挪威的重水工廠和重水資源被毀(這是很重要的一環,但歷史上確很少提到)導致納粹德國與核武器失之交臂,如果當時那幾桶重水被德國納粹重兵安全護送回德國,再加上V-2彈道導彈,結果可想而知,那個時候的希特勒可不會管你核汙染什麼的[霧霾]有了核彈,滅了英國分分鐘的,當時的蘇聯還算什麼,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什麼的根本不存在的。想想都覺得後怕,只能說天公作美,再加上英國特種部隊的英勇,這重水被毀了一次又一次。

希特勒如果在敦刻爾克將英軍全部俘虜,作為籌碼來要挾英國政府。二三十萬英軍的分量很重!丘吉爾不會不重視。而不是眼睜睜放跑英軍,即使要放也是先抓起來再放。不過丘吉爾看得很清楚,德國統一歐洲後英國也是在劫難逃,所以死活不跟德國合作。再就是意大利太水了,拖了德國後腿,延誤了進攻日期。蘇聯國土面積也太大了,縱深大,是德國閃電戰的剋星。當時很多蘇聯人視德國為解放者(斯大林清洗了很多人,他們痛恨斯大林),可德國太過自大,不知道先利用這些人,把他們不當人看,如果好好利用他們,也是一個助力。日本沒有配合,日本即使不進攻蘇聯,但可以擺出一些進攻假象,這樣蘇聯也不敢輕易將幾個精銳的西伯利亞調回斯大林格勒。再就是朱可夫高明的指揮以及美國的援助。德國艱難的後勤補給。軸心國基本沒有什麼配合,各打各的。

英國二戰中倖免於難,一是得益於英吉利海峽,二是丘吉爾確實有抗擊德國的決心,三是英國人民的還算不錯的表現,四為世界包括美國的援助,五,最重要的,蘇聯的參戰。其實這是不言而喻的,如果沒有海峽阻擋,英國想擋住德國不可能,這一點看法國的表現,看英軍在東南亞的表現就說明了一切,何況德軍的戰鬥力遠超日本。如果希特勒不進攻蘇聯,以兩國的軍力,政治決策力,經濟,英國想獨撐危局,勢比登天。而且隨著英國在戰爭中的損耗削弱,它的盟友必定越來越少。其實在海獅行動中英國已經難以為繼了 ,是格林的誤判和希特勒的失誤讓英國得以喘息。但是如若德國沒有兩線作戰,它們會很快發現自己的問題,那時英國的噩夢就到了。歷史沒有如果,所必定是見仁見智,爭論也就是口頭的。

如果德國不打蘇聯,其精銳陸軍,就可以穩守西歐和北歐。之後即便蘇聯進攻德國,只要戰場在波蘭,德軍二線部隊就可以抗住蘇軍。蘇德之間後勤方面的優勢就會體現出來。德軍在蘇聯失敗,最關鍵的是後勤,如蘇德一開始的主力決戰在波蘭,後勤優勢還是德國大!而且蘇聯國內還有不穩定因素。

德國空軍在不列顛空戰中已把英國空軍和飛機場打的差不多了,要不是德國空軍誤炸平民區,英國轟炸機就不會報復轟炸柏林,希特勒就不會命令大規模轟炸倫敦,從而讓英國空軍躲過滅項之災,試想若沒有制空權的英國海軍一定會被德國海空軍所滅,沒有了皇家涵軍希特勒就會施行海獅計劃攻佔英吉利,從而統一全歐洲,美國在孤立主義主導下肯定不會參戰,則日本戰勝中國,德國戰勝蘇聯,世界史將會是另一番景象。

打蘇聯是歷史的必然,二戰前歐洲產油區絕大多數都在蘇聯境內,當時德國原油主要來自羅馬尼亞。二戰爆發後羅馬尼亞的原油產量就支撐不起德國戰時需要了,北非,東南亞原油產地都是英國殖民地,德國海軍除了潛艇沒多少和英國海軍死磕的資本。為了油與蘇聯開戰是歷史的必然,就如日軍在東北找不到油田陸軍南進東南亞奪油田,海軍空襲珍珠港奪去制海權保證航道安全也是歷史必然。

現在分析是全力攻英,斯大林控制下的蘇聯只會佔便宜,對外大規模攻擊不會。現在社會,以德國為首的歐洲就應該和俄羅斯聯手,穩住歐洲,但目前的戰略還是針對俄羅斯,而英國急著脫歐,和二戰時期的格局簡直如出一轍,最終還是美國勝利。


歷史深度揭秘


不是如果,德國已經這麼幹了,將英國這個釘子拔掉是德國一直以來都希望做到的事情,更是1939年開戰後的直接目標,但德國用盡了辦法也幹不掉英國,只能望洋興嘆。

站在德國的立場上,英法與蘇聯其實都是很煩心的釘子,但在戰爭徹底擴大前,英法是主要矛盾,蘇聯卻可以暫時安穩於拉攏。

但在英法等國眼裡,德國與蘇聯都是應當被遏制的對象,快速崛起的德國令人心中不安,英國不願出現一個挑戰自己霸權的國家出現,法國更不願德國人再強大起來,又跑到凡爾賽宮加冕。

所以英法主導了“綏靖政策”,他們對納粹政府的各種硬性作為視而不見,慫恿著德國往東邊擴張,賣地賣臉賣隊友,期望德國在發展過程中,如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那樣,與擴張的俄國碰上軌,然後兩邊爆發矛盾互相消耗。

不得不說這種國際安排是相當狡猾的,既遏制了蘇聯向東的擴張,又避開了鋒芒畢露的德國,戰爭再怎麼打也會是先在東方先燃起,然後西方找藉口插手戰爭,一石二鳥之計便成了。

但希特勒的確比當時暮氣沉沉的各國政府更有能力,他藉著綏靖政策的軟弱,一路吞噬了原奧匈帝國散碎的領土,讓自己壯大了起來。這其中德國與蘇聯東擴的矛盾也確實爆發了出來,比如匈牙利和塞爾維亞問題就是如此,《慕尼黑協定》期間更是如此。

所以說,納粹第三帝國與蘇聯的矛盾的確是遲早會爆發的問題,蘇聯可以在1938年找英法等國協議蘇捷、蘇法條約,以共同圍堵德國,那麼以後無論是擴張的德國遇到蘇聯,還是擴張的蘇聯遇到德國,矛盾是必然的,更別說二者是互相擴張。

但是,希特勒和斯大林耍了一手好默契牌,蘇聯遏制住了對德國東進的不滿,轉而拼命整合內部事務,大力推行軍火研製和生產,為戰爭做準備,甚至計劃出了一條“東方戰線”。而德國則一邊大搖大擺的啃著東歐,一邊儘可能的逼迫英法等國讓利。到最後蘇德合作打波蘭時他們才發現給耍了。

很長的時間裡,英國、法國都是德國最如芒在背的東西,也是世界局勢的直接操縱者,希特勒將之列為主要矛盾,一方面藉著英法愚蠢的綏靖政策壯大己身,一方面又為英法的這種控制感到如芒在背。所以當波蘭戰役爆發後,德國與英法的矛盾集中總爆發,直接引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陸戰火。

到法蘭西戰役的時候,德國已經可以說是全力出動了,他們幹掉了法國、比利時、荷蘭,將英國趕下了海,甚至差一點點就令英國投降。所幸英國擁有德國無法企及的強大海軍,還有廣袤的海外殖民地,要拿下英國真沒那麼容易。

雖然英國人通過敦刻爾克撤回去了,還丟失了幾乎全部的重裝備,但德國人卻不敢貿然的上島,在圍繞不列顛展開的一系列策劃和戰役中,德國人花費了極大的代價在對付英國上面,卻始終沒有成功。

最大的問題是海軍,德國雖然掌握有捷克、奧地利、波蘭、法國這幾個歐洲大軍工區,但他們沒有掌握起一支堪大用、成規模的海軍,而當年的英國海軍是號稱世界第一的,除了鄧尼茨的潛艇外,德國根本沒有與英國海軍能正面一戰的東西,無論是俾斯麥還是沙恩霍斯特,開出去都是讓英國人群毆的下場。

在這種情形下,德軍有再大的力氣也使不出來,跨海作戰不比單純的陸地作戰,軍隊運過去都難,怎樣保障部隊的戰鬥力?英國海軍只要往海峽中間一攔,任你多少潛艇也不敢上去送死,跨海的幾十萬大軍只能被活活憋死在英國本土,他們得不到增援,得不到補給,得不到有效的重武器,喪失了機械化優勢,除非能開無雙一樣把滿島都是的英軍割草,否則德國反倒會快速賠掉自己好不容易賺來的國運。

正因為不敢下這麼大的賭注,希特勒在攻英問題上一直顯得很猶豫,他已經將德國的海軍整個掄出去卡英國的脖子了,空軍也派出去與英國人打大規模空戰了,在局勢沒有質的改變的情況下,陸軍不可能丟到島上送死,也沒法往島上丟。

這就是德國當年遇到的最大問題——做夢都想掐死英國,卻猶如打上了棉花,怎麼都使不出力。在談論歷史有“如果”時,怎麼都回避不了這個問題。

恰恰也正是因為看到德國使出吃奶的勁與英國開撕,蘇聯這才得到了喘息的機會,甚至他們希望德國與英國的消耗戰爭無限期的延長下去,最後兩國徹底打成爛攤子,蘇聯便能得到最佳的入場時機,到時候一舉幹掉德國的東歐力量,這種景象想想都激動。

希特勒並不願意看到蘇聯成為另一個背後的芒刺,所以選擇了對蘇聯先發制人,畢竟國際局勢一日三變,假如美國、英國通過對蘇聯的政治許諾和支持,換取了他們對德提前發動進攻,德國就真的被動了,起碼先發制人還能打個措手不及。

事實證明希特勒的決策並沒有大錯,蘇聯早就有對德的摘桃子計劃,而且邊境堆積了大量的軍隊,這些部隊普遍有密度卻無縱深,更像進攻的集結地而非國土防禦陣地,所以輕易讓德軍分割消滅。

所以我們的結論其實是很顯而易見的,希特勒的決策並沒有問題,難的是德國並沒有掌握天時地利。德國已經使出了最大的能耐進攻英國,卻在海峽天塹面前始終下不了嘴。而蘇聯根本不能放任不管,他們就是個最可怕的變數。

假如德國不管不顧的將大半兵力丟上英倫三島,那麼勢必會招引來英國海軍的瘋狂攔截,屆時戰爭肯定會是升溫,但德國拿不拿的下英國暫且放在一邊,蘇聯那邊就真的不會出擊嗎?斯大林可不是善男信女。


王司徒軍武百科


我是曾雲金飛馬,我來回答此問題。

德國如不攻打前蘇聯,全力攻擊英國,那結果沒有什麼不同。這個就牽涉到納粹德國的軍事戰略問題,就是最高統帥部的軍事意圖是什麼?他想要達到的目的是什麼?

德國軍事實力最強的是他的陸軍,他的閃擊戰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當時已然成為最成功的。而海軍實力相比是不夠強的,在敦刻爾克大撤退時,英,法聯軍撤到英國30萬人。

如德國海軍強大,則會封鎖英吉利海峽,不讓撤回一兵一卒,但海軍實力不濟,則徒呼奈何!而且空軍實力雖強於英國,空軍元帥戈林以為以他的戰鷹就會使英國屈服。但是在英倫三島上空的對決持續一年,最後以失敗告終。這個也說明英國在首相邱吉爾領導下無畏的氣慨,和正義戰爭必取得勝利的具體表現。

不列顛之戰也是希特勒的納粹德國為攻打英國登陸作戰取得制空權而進行的戰爭。1940年5月,英國人看到德國的咄咄攻勢,已經席捲西歐洲,因英吉利海峽風急浪高,僅存英國在苦撐,有英國存在,則歐洲也存在,其他歐洲國家的流亡政府全在英國。

英國深知自己將是德國的下一個目標,所以做好了最壞的打算,英首相邱吉爾說“我們要以上帝的名義與黑暗與邪惡做鬥爭,決不低頭。"因而做好準備。當時英國人發明了雷達,建立了51座雷達站,成“L"型分佈於英吉利海峽一側,利用雷達指揮,引導英國皇家空軍,英國也是第一個雷達與空軍協同作戰的國家。

英國人在雷達上能夠分辨出敵我雙方,可用雷達檢測,調配英國皇家空軍。德國人卻對此一無所知。而同時英國也開足機器設備來生產戰機,雖然是英國戰鬥機直到7月還只有700架,但到8月中就生產到1600架戰機,已經足可以與德國進行空戰了。

英,德雙方的空戰開始於1940年7月10日直到1941年6月結束持續一年時間,德方損失戰機1977架,優秀飛行員2585名,而英國損失戰機1744架,優秀飛行員1542名。

不列顛空戰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的大規模空戰,它以納粹德國失敗而告終,是盟國第一次在與德國的交戰中的勝利,這次勝利意義非凡,難怪英國首相邱吉爾能說出哪著名的演講,“近一段時間以來,在我們島嶼上空進行的這場戰鬥,達到了空前的程度。但我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我們銘記,在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過這麼少的人對這麼多的人做出這麼大的貢獻!"

納粹德國進攻英國的"海獅計劃"是早於對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的。是德國在對英國戰爭失敗後才開始的對蘇作戰。也的確是因為英吉利海峽而阻擋住了德國陸軍的閃擊戰,德國的登陸計劃也因英國空軍炸燬了德國海軍百艘運兵船而擱置,也因為英勇的英國空軍的決不屈服的空戰勝利而保護了英國。

二戰的歷史告訴我們自強者天必助之,正義的力量必然戰勝非正義的,不管黑暗邪惡當時多強大,必將會被正義力量所摧毀。

以上是我的觀點,敬請批評指正!圖片來源於網絡。








曾雲金飛馬


德國在攻打英國的時候,蘇聯就開始在其西部擺兵佈陣了,逼不得已才攻擊蘇聯。未攻打蘇聯之前,整個歐洲已經被德國打的哭爹喊孃的了,英國,法國早就成為了一片廢墟,波蘭更是分分鐘被滅。縱橫歐洲估計也增大了希特勒野心,所以英國在未完全打敗的時候就轉身攻向蘇聯了。


如果當年德國沒有急於進攻蘇聯,而是靜下心來狠揍英國,那結局會是怎麼樣?首先安心的揍完整個西歐,打趴英法,基本上西歐戰事就結束了。後院安穩,才能騰出手來收拾別人。憑藉自身強大的軍事實力,德國在攻打對手時有條不紊,雖然英法不好對付,而且小弟意大利也時常出紕漏,但那也只是個時間問題。英法最終都是撐不住。打完英法,蘇聯必然是下一個目標,聯合當時的日本,一個在東,一個在西,兩面夾擊,不敢說最後誰贏,但能肯定的是蘇聯的擔子會沉重很多。畢竟對付一個德國就非常吃力,莫斯科都被打的一片狼藉。再加一個日本,那無疑是雪上加霜。


當然,肯定有人會說,德國攻打西歐的時候,蘇聯肯定會進攻日本。會,但日本不會一敗塗地,即使被摩擦個半死,日本還是有還手之力。但德國統一西歐後,整合資源,那就不是曾經的德國,就算是蘇聯,也夠喝一壺的。所以說,戰局究竟會如何,沒人說的準,更何況還有個美國在一旁,他是狂發戰爭財,還是出手援助英法,沒人說的清。


那煙雨人家


德國在戰爭初期確實是全力進攻英國,但受自身海空軍實力限制,這一目標無法達成,如果繼續把軍力放在進攻英國上,其歐洲的利益必然會被蘇聯吞噬。所以,希特勒為了鞏固其利益,必須轉向蘇聯。

1.納粹的德國基本政治訴求就是反共,希特勒就是以反公反猶起家的。攻打蘇聯也是它推行國家社會主義合法性的必然之舉,早在納粹推翻德國左翼聯盟上臺執政的時候,這就註定了。

2.對蘇聯與其搶奪歐洲利益的警惕。蘇德在早期簽訂了友好條約,共同瓜分了波蘭,但隨著德國全力西進時,蘇聯趁機在東歐北歐大肆擴充地盤,德國高層更加確信,將來蘇德必有一戰。加之蘇聯方面之前發生了“大清洗”運動,大量老一代軍事將領遭到迫害,可以上戰場的指揮員很少,再加上蘇軍的應變能力差,軍事思想也很落後,戰爭開打之後,一定會有很多懂政治不懂打仗的人當戰鬥指揮員。此外,當時蘇聯的戰爭部署尚未完全到位,此時開打,勝算較大。

3.德國屬於自身資源相對匱乏的國家,各類戰爭物資依賴外部,但由於當時英國海軍比較強大,對其資源供給帶來嚴重製約。根據德國領導層的預想,打敗蘇聯就可以通過陸路獲得巨大的戰略物資,比如五烏克蘭的糧倉,高加索地區的油田,頓巴斯的煤礦。如果獲得這些資源,就可以成倍地加強德國的持續作戰能力,以應對將來有可能發生的對美作戰。在擊敗蘇聯之後,可以迅速和亞洲的日本匯合,打通亞歐大陸交通聯繫,徹底切斷英國殖民地與本土的聯繫,徹底突破英國現實和美國潛在的封鎖和包圍。

4.生存空間的擴大問題,希特勒一直幻想著為日耳曼民族奪取更大的生存空間,滿足其“優秀人種”的設想。在進攻英國受挫,在歐洲西部已無太多領土利益可圖的情況下,趁兵鋒正盛,在歐洲東部再啃一塊肉。

回望歷史,德國當年選擇雙線作戰不是明智的選擇,但在那個靠狂熱引領國家前進的氛圍下,掉頭東進也只能是德國唯一的選擇。




萌萌的歷史君


其實 德國不是不想進攻英國 而是英國海軍 德國根本打不贏 德國也曾經登陸過 可惜 遇上暴雨 而且 由於是登陸戰 並且沒有制海 英國完全有能力守住本土 要知道 雖說 由於華盛頓條約 英國海軍消弱了 可是 德國海軍依然 打不過英國海軍 要知道 英國海軍可是用了百年時間建造的 德國根本不可能在短時間建造的海軍 打贏英國海軍 說什麼德國歐洲戰場節節敗退? 笑 當時號稱歐洲第一陸軍強國的法國 都被德國滅掉了 還有什麼勢力能跟德國打? 所以 情勢 就由於1把槍 裡面只有1發子彈 要不 打向英國 要不打向蘇聯 還有的是 日本偷襲珍珠港完全是正確的 原因。 美國當時對日本進行了封鎖海運 而且 當時日本在入侵中國 運輸補給和石油需要是必須 可是 美國卻對日本進行了海運封鎖 。。。。。。。。。。如果繼續打下去 日本知道 在中國 有可能會輸 所以 進行對珍珠港的偷襲 可惜 山本56(也就是當時日本海軍指揮官) 沒有對美國第三次轟炸 只進行了2次轟炸 不然 那將會對美國進行沉重的打擊 其實 就算不打珍珠港 美國佬遲早會插手 原因 英美不斷的提供物質給蘇聯 (當時日本自己的盟友 德國 在打蘇聯 要是 德國輸了 自己也活不了多久 而且 蘇聯 看見德國不斷侵略周圍國家 1山不能容二虎 而且 當時蘇聯領袖是斯大林 斯大林 完全是靠侵略 佔領周圍國家 (包括波瀾 雖說 只佔領一半 並和德國秘密簽訂條約 芬蘭歸蘇聯) 蘇聯是不會容許德國不斷髮展起來的 所以 德國先下手為強是對的 進行 突襲 事實上 德國初期 非常成功 可惜 最後由於補給 和蘇聯冬季 導致德國失敗 而且 庫爾斯克 戰役 希特勒瞎指揮 也導致自己大部分裝甲部隊 完蛋 而且 後來 還不斷的將自己將領趕走 包括裝甲車之夫 古德里安 (要是沒古德里安的閃電站戰術 )希特勒入侵周邊國家不可能那麼順利 。。。。。。。。。。。。


花紅7788


對於這個問題怎麼說呢,關於二戰時德國進攻蘇聯一事,確實讓不少朋友感到疑惑,英法兩國還沒搞定,為何非要去招惹蘇聯呢?

這不四處樹敵嗎?小老弟,你是想鬧哪樣?

其實,德國的內心也是很苦逼的,對1940年前後的德國來說,他其實並不想招惹蘇聯,但又不得不攻打蘇聯!

因為,德國急需一種重要的戰略資源——石油!而當時能夠解德軍石油危機的,只有蘇聯的巴庫油田!

德軍之所以在二戰中所向披靡,靠的就是閃電戰,而閃電戰所依靠的是德軍龐大的坦克裝甲部隊!

而1940年前後的德國,雖然其潛艇部隊使英法軍艦吃了不少虧,但德國的海上運輸任然受到英法兩國的巨大打擊,其國內石油儲備近乎枯竭!

一旦德軍坦克部隊沒有燃油補給,德軍的裝甲部隊,空軍飛機,海軍戰艦都要趴窩,那麼德軍的一切戰果都可能隨之丟失!

因此,德國才孤注一擲,進攻蘇聯,妄圖奪取巴庫油田,以滿足德軍龐大的裝甲部隊需求!

後來的結果大家也都很清楚,德軍被蘇軍託入了泥潭之中,導致後來德國的戰敗!

那麼如果德國不進攻蘇聯,專心攻打英法兩國,結局會如何呢?

個人認為,結局還是一樣的,德軍統帥部比任何人都清楚,他們走的每一步棋意味著什麼,進攻蘇聯的風險和代價,他們同樣很清楚!

但他們依然選擇進攻蘇聯,而是將英法兩國擱置在一邊,說明德軍對石油的需求已經迫在眉睫,如果不是迫不得已,德軍不會冒險進攻蘇聯!



當然了,還有一點原因,就是德軍統帥部,低估了蘇軍的戰鬥力和抵抗意志,而高估了德軍的戰鬥力。

回過頭來,如果不進攻蘇聯,德國專心對付英法,德軍會在不久之後失去燃料補給,因此,德軍的精銳部隊,德軍統帥部的王牌部隊,德軍裝甲部隊將毫無用處!

因此,在面對英法及其盟國的反撲,沒有強大的裝甲部隊的支援,德軍也只有失敗!


所以,德國其實也不想招惹蘇聯,但又不得不打蘇聯的注意,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德軍統帥部也是在做賭博,打敗了蘇聯,德軍石油有了,還能開疆拓土!

被蘇聯打敗,那麼就代表著德國幾乎沒有起死回生的機會了!


喜歡的朋友請點贊評論哦,期待您的關注與支持,十分感謝!


Mr農村大姚


歷史沒有如果,但既然題主問了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稍微探究一下題主假設的進程。

如果德國沒有進攻蘇聯,還是繼續攻打英國,結果會怎麼樣?

德國佔領法國之後,歐洲大陸上除了蘇聯已經沒有像樣的對手。隔著英吉利海峽,還有一個擁有超多殖民地的“日不落帝國”—英國。此時的德國可以用一個抖音段子來形容,“好嗨哦,感覺人生已經到達了高潮,感覺人生已經到達了巔峰”。拿下英國,就是統一歐洲了呀,蘇聯先不談。

“海獅計劃”把英國炸的稀巴爛,然並卵,德國自己的損失越來越大,轟炸效果越來越差。英吉利海峽的控制權還在英國人手裡。東線的蘇聯在邊境佈置重兵,說是防禦,真實原因難說。

個人看法有3種結果。

第一種結果,德國和日本強力協作。日本在東線蘇聯邊境重兵駐紮,牽制蘇聯。德國加大力度快速攻下英國,令蘇聯美國來不及反應。然後立即調轉槍口攻打蘇聯,和日本一起從東西兩線攻打蘇聯。到時候蘇聯的日子不好過了,很有可能被逐漸瓜分。這樣的話歐洲和亞洲就完全被德日兩國佔領,德國佔領大部分,日本獲得小部分。世界三大強國,美國、德國、日本,德日聯合起來幹美國,持續膠著。劇情怎麼發展可以看看美劇《高堡奇人》腦洞剛剛的,高清寫實的描述了德國日本佔領全世界的場景,德國當大哥,日本當小弟。

第二種結果,如果德國不管東線,繼續打英國。美國不會坐視德國佔領德國,讓歐洲被德國統一。單純的給英國輸送軍火已經不夠了,開足國家機器馬力,飛機大炮可勁兒造,出武器出軍隊,海陸空全方位攻擊德國。德國雖然科技發達,軍隊素質高,奈何資源缺乏,兵員補充困難。閃電戰不能拿下英國,陷入持久戰不是英美對手。德國主力軍隊聚焦西線,蘇聯看到美國出手,德國失敗是早晚問題,撿漏時機已到,從背後插德國一刀,從東歐一路攻城掠地,直搗德國本土,最終還是會形成和美蘇兩國瓜分德國的局面。

第三種結果,德國打英國的同時,蘇聯東線攻打日本勢力,日本被蘇聯按地上摩擦。待德國佔領英國的時候,蘇聯打下多少日本領土就佔到多少。日本被嚴重削弱,但還是一個強國,這是為幫大哥德國打掩護的代價,想跟大哥一起二打一蘇聯。但是東線無論是佔領範圍還是資源都不足以再對抗蘇聯,西線德國剛打完英國,也無力對抗資源軍力一級棒的蘇聯,美國也德英、蘇日混戰時,佔領東南亞。最終形成美國、蘇聯、德國、日本四大強國的世界格局,誰都不願坐視哪一家獨大的情況發生。

歷史沒有假設,只能遐想。有實力誰都不敢小瞧你,蘇聯,美國誰都不敢小瞧。沒實力如波蘭只有被西方忽悠,被德國蘇聯瓜分的命。


青年史學家


如果全力攻打英國,英國會支撐不了一年。美國不直接參戰支持英國,則英國將被徹底圍困,戰略物資及生活物資來源將被德國的“狼群戰術”徹底切斷。丘吉爾為此經常徹夜難眠,整日憂心重重,直到珍珠港事件後他才說:這回可以睡個好覺了。當然,希特勒犯了巨大錯誤一一一敦克爾克沒有全殲英法聯軍,否則,英國就徹底失去了翻牌的資本。而此時的蘇俄還在搞大清洗,無心也無力對德作戰。


呼喚者


我們細看歷史的話,其實希特勒進攻蘇聯不一定是錯的,畢竟不能唯結果論。在當時的情況下,納粹德國如果繼續進攻英國很可能把戰爭打成消耗戰,甚至成為添柴戰術,被英軍磨死在英吉利海峽。即使是打成消耗戰也是希特勒完全無法接受的,因為德國的兵員有限。

其實我們在看二戰歷史時經常有一個錯覺,就是納粹橫掃歐洲,非常強大。但這真的是種錯覺,納粹其實是個很脆弱的政權,他的軍事力量並不平衡,能夠橫掃歐洲很大程度上是依賴閃電戰這種幾乎就是偷襲的方式,一旦進入對峙的消耗戰就會暴露出很多問題。而且納粹德國在海軍構成上也非常糟糕,我們津津樂道大西洋上的海狼戰術,可是這個戰術是德軍最後承受不了損失而終止的。老朽能拿到的資料,一直到戰爭中期,德國海軍依然只有兩艘航空母艦,後來改裝了四艘,還沒參戰就被炸沉了。

英國這樣的島國,陸軍沒法單獨登陸,閃電戰就打不起來,海軍又沒有大規模運兵能力,後方登陸戰也打不了。那時的英倫三島可不是隻有英軍一國的部隊,幾乎是歐洲的聯軍。唯一的辦法就是用空軍先頭打擊掩護,可是不列顛空戰納粹又沒贏下來。如果希特勒還要繼續硬打的話,納粹陸軍起碼得做好20-50萬的戰損準備,這是會動搖陸軍基礎的行為。也正因為如此,在敦刻爾克希特勒才下令停止追擊,沒有把那40萬英法聯軍趕盡殺絕。

另一方面,在納粹進攻英國的這段時間裡,蘇聯早就完成了清洗後的軍隊重建工作,等待希特勒的就是幾百上千萬的蘇聯紅軍殺進波蘭,一路西進。有足夠的證據表明,如果1941年納粹不進攻蘇聯,蘇聯也會參戰。

所以,如果希特勒不去進攻蘇聯,繼續和英國死磕的話,他有可能打下英國,但損失會非常嚴重,那麼他的下場將會更慘。沒有衛國戰爭損失的蘇聯紅軍,甚至能用鋼鐵洪流淹沒整個歐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