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8 清水河縣:做實綠色文章 厚植生態底色

清水河縣:做實綠色文章 厚植生態底色

新中國成立之初,清水河縣境內僅殘存約5500畝的天然次生林,森林覆蓋率僅為0.1%。全縣2818.1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水土流失面積佔96%,風蝕沙化面積達28%,600多條大溝、3萬餘條支溝和不計其數的毛溝每年通過兩川(陽家川、北堡川)、三河(渾河、清水河、古力畔幾河)將大量泥沙帶入黃河,成為黃河中上游地區主要的輸沙源之一。脆弱的生態環境直接制約著全縣經濟的發展,困擾了當地人民的生產生活。

沒有清醒的生態危機意識,就會喪失社會文明進步的機會。面對惡劣的生存環境,全縣人民在歷屆縣委、縣政府帶領下,踏上了生態建設的漫漫征程。早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縣委、縣政府就提出了以林為主、農林牧並舉、多種經營、全面發展的生產建設方針。1999年,清水河縣被列為全國生態治理重點縣,2000年被列為國家退耕還林試點示範縣,天然林資源保護等國家重點生態工程相繼啟動實施。縣委、縣政府審時度勢,及時調整林業發展思路,確立了“生態立縣”發展戰略。2013年,縣委、縣政府結合清水河縣實際,提出了建設“一縣三區”的發展目標,全縣圍繞建設生態文明縣這一主線,全力啟動實施了公路、城區、村莊等為主的重點區域綠化工程,至2015年先後組織實施了209國道清水河縣至和林段一級公路兩側及沿線擴面、老牛灣旅遊專線、老牛灣地質公園核心景區及周邊山體、縣城城區重要節點、銀滾山長城公園及城關南山、一間房及沙灣等新農村六大重點區域綠化項目,總計投資近4億元,完成綠化面積3萬畝。

2017年,清水河縣以“三北”防護林工程在清水河縣實施為契機,在北堡鄉境內建成總佔地面積3000平方米的青龍洞山生態文明現場教學點;結合自治區發改委《呼包鄂沿黃生態走廊建設項目實施方案》,開展沿黃生態走廊建設,截至目前,已建設完成10.5萬畝,投資5790萬元,其中2018年完成8.7萬畝、2019年完成1.8萬畝。根據國家和自治區黃土高原丘陵溝壑水土保持生態功能區定位的要求,按照面上收縮、點狀開發的原則,加快生態脆弱、偏遠落後地區收縮轉移,著力打造“三大主體功能區”,加強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建設。

截至目前,全縣各類林木保存面積達到129.28萬畝,森林覆蓋率提高到30.6%,先後獲得“全國綠化模範縣”、“國土綠化突出貢獻單位”等榮譽,2016年被納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2019年榮獲“全國生態建設突出貢獻先進集體”稱號。

生態建設交出美麗答卷

壯大林果產業助推脫貧攻堅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近年來,清水河縣積極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定力,統籌做好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的關係,積極發揮林果產業在脫貧攻堅中的重要作用,探索出了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脫貧之路。全縣圍繞“增資源、增效益、增活力”的林業產業發展思路,著力提升林業第一產業效益,不斷擴大林草種植覆蓋面,切實加大灌木造林力度,突出抓好了檸條、沙棘、山杏三大原料林基地建設,加快發展海紅果經濟林、速生豐產林和生態旅遊景觀林,使林業產業發展快速推進,產業規模不斷壯大,產值逐步增長,目前已初步形成了種苗、林草、花果和生態旅遊四大林業產業新格局。

清水河县:做实绿色文章 厚植生态底色

石人背生態治理工程

2017年,清水河縣把發展生態產業作為精準脫貧的切入點,大力發展林果產業,構建起“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的生態經濟體系,為貧困群眾拓寬致富增收之路,並啟動實施了林果產業項目,目前全縣新增經濟林42萬畝,重點發展了以海紅果、大接杏、李子、蘋果等為主的優勢特色樹種,積極引進了蒙富、榛子、紅棗等新品種。依託國家重點工程的建設實施,引進社會資本投資建設,出臺政策鼓勵老百姓以及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自主栽植,創新建設模式,以政策的引導促進多元化投資。海紅果、杏等鄉土樹種盛果期都在20年以上,盛果期後畝年均收入達1.1萬元;杏盛果期後畝年均收入8800元,可帶來顯著且穩定的經濟效益。

2019年,按照全縣林果產業建設規劃及2019年國土綠化責任目標要求,在全縣範圍內“三域一線”(黃河流域、宏河流域、清水河流域、長城一線)實施經濟林建設任務27萬畝,計劃沙棘栽植20萬畝、歐李栽植1萬畝、海紅果栽植3萬畝、杏樹栽植2萬畝;改造嫁接大接杏1萬畝。

良好生態本身蘊含著無窮的經濟價值,能夠源源不斷創造綜合效益,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清水河縣堅持把培育和扶持主導產業作為林業發展的根本,把生態建設保護與農村脫貧攻堅工程相結合,多措並舉抓好脫貧攻堅工作,使項目建設覆蓋了大部分建檔立卡貧困戶,凡列入項目區的貧困戶的耕地,全部納入國家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享受退耕還林補助。引進企業投資建設,並與企業合同約定優先吸納貧困人員參與項目建設整地、栽植、撫育等勞務服務,獲取勞務收入。交通便利的村莊發展旅遊觀光采摘園及農家樂,增加旅遊收入,解決就業問題。同時還通過引進龍頭企業流轉經營林果基地,經營開發林果產品,讓貧困戶將各自林果地參與入股分紅,保證貧困人口穩定脫貧。

打好“紅、綠、特”三張牌推動綠色發展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對於清水河縣而言,就要打好“紅、綠、特”三張牌。

打好“紅色牌”,就是要依託正在規劃建設的老牛坡紅色旅遊扶貧產業園,充分挖掘革命老區的紅色資源優勢和特色古村落優勢,搶抓機遇發展紅色文化旅遊產業,打造全區一流的黨員幹部黨性教育實踐基地和紅色文化旅遊扶貧產業示範基地。採取“基地+黨員示範戶+貧困戶”模式,優先聘用當地貧困戶和村民、景區安保人員、保潔人員,為景區遊客提供農特產品購買渠道,全方位帶動老百姓脫貧增收。

清水河县:做实绿色文章 厚植生态底色

老牛灣

清水河县:做实绿色文章 厚植生态底色

青龍洞山

打好“綠色牌”,就是要立足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的定位,將生態建設與脫貧攻堅有機結合,大力實施生態扶貧建設工程,積極爭取中國綠化基金會、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生態扶貧大額捐贈項目,聯合螞蟻森林、宇航人三方共同建設沙棘生態經濟林2.2萬畝。持續推進實施百萬畝扶貧林果基地,在鞏固經營好已建成的42萬畝的基礎上,今年採取農戶自行零散栽植和引進企業集中連片栽植方式,繼續實施扶貧林果基地27萬畝。將農民利益緊緊聯結到林果產業鏈上,農戶通過流轉土地、承包經營、入股分紅、進企務工等多種方式獲取穩定收益,實現增收脫貧致富。

清水河县:做实绿色文章 厚植生态底色

北堡鄉口子上村

打好“特色牌”,就是要立足“窯上田”特色品牌打造綠色雜糧縣,引導農戶擴大“小香米、黃米、海紅果、米醋、胡油、香菇”等六大地標產品種植規模,引進培育一批競爭力、帶動力強的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支持強化供應鏈管理,制定農畜產品生產、服務和加工標準,示範引導農民從事標準化生產,著力打響做強特色區域公共品牌。立足特色自然風光資源和歷史文化資源,推動全域旅遊發展,以開發提升鬼斧神工黃河峽谷、紅色傳承老牛坡、養生福地賈浪溝3個景區檔次為核心,積極保護開發明清古瓷窯、沿黃古人類遺址、明代長城等歷史文化遺存,統籌推進特色小鎮、美麗鄉村、主題民宿建設,打造絲路旅蒙(雲商)特色小鎮、高茂泉窯農業休閒旅遊示範基地、巴圖民俗村等一批具有明確產業定位、文化內涵和旅遊資源的田園綜合體,推進觀光旅遊和休閒度假旅遊深度融合發展。

清水河县:做实绿色文章 厚植生态底色

三臺子林果基地

在今後的工作中,清水河縣將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走好新時代推進生態立縣、農業穩縣、工業富縣、旅遊興縣的可持續發展新路子;鎖定貧困人口穩定脫貧目標,持續鞏固脫貧摘帽成果,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全力建設生態宜居、文明和諧、美麗富饒清水河,努力探索一條符合戰略定位、體現清水河特色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清水河县:做实绿色文章 厚植生态底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