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 蘇州民俗博物館,獅子林隔壁一個不為人知的小眾博物館

蘇州民俗博物館,獅子林隔壁一個不為人知的小眾博物館

每到週末節假日,蘇州博物館門前都會排起長長的隊伍,四海之內的遊客都因貝聿銘在蘇州留下的傑作慕名而來,但卻很少有人知道,就在一街之隔的地方,還有個小眾卻趣味十足的博物館,而且那裡曾經就是貝家人生活過的地方

1986年,當蘇州迎來自己建城2500年的生日時,蘇州民俗博物館也正式開放,從那之後它一直靜臥在潘儒巷裡,整日旁聽著獅子林門庭若市的喧鬧,享受著自己大隱於市的日子。

蘇州民俗博物館,獅子林隔壁一個不為人知的小眾博物館

早在民國時期(1917年),貝聿銘的先輩、貝氏家族鼎鼎大名的“顏料大王”貝潤生買下了幾乎荒廢的獅子林,順便把旁邊的地一塊買了下來,像當年范仲淹創立義莊一樣,創辦了貝氏的承訓義莊。

(他)把家祠、族學、住宅和園林融合在了一起,那場面就好像如今我們能在市中心裡有一塊私人的莊園,而且要什麼有什麼,真是豪門氣象。

蘇州民俗博物館,獅子林隔壁一個不為人知的小眾博物館

▲貝聿銘1980年代在蘇州

建國後貝家人把獅子林捐獻給了國家,很快昔日的私人府邸成了中外遊客駐足流連的景點,到了1986年,曾在一段時間內作為獅子林文物商店庫房的原貝氏部分義莊及北部住宅被重新規劃、改建,誕生了國內第一家專門收藏、陳列地方民間習俗有關實物的博物館。

那這個博物館裡到底有什麼好玩的呢?

簡單來說,如果你對江南吳地的風土人情非常感興趣,想全面瞭解從前蘇州人是怎麼過節、過日子的,那這個博物館你就不該錯過。

蘇州民俗博物館,獅子林隔壁一個不為人知的小眾博物館

蘇州民俗博物館,獅子林隔壁一個不為人知的小眾博物館

蘇州民俗博物館有南北兩個展區,加起來面積一共2000多平米,有“歲時節令廳”、“吉祥民俗廳、“育子習俗廳”等展廳,資料顯示,建館以來共徵集及接受民間捐贈的民俗文物計3000餘件。

要說展出的這些文物有多麼名貴倒不一定,但通過探索他們,可以想象“過去的我們是怎樣生活的”,就十分有趣了。

資深吃貨大多都知道蘇州人極其推崇孔夫子所說的“不時不食”,但其實我們對時令的講究遠遠不止在吃上,在“歲時節令廳”可以看到蘇州眾多傳統節日習俗。

蘇州民俗博物館,獅子林隔壁一個不為人知的小眾博物館

▲舊式廚房

蘇州民俗博物館,獅子林隔壁一個不為人知的小眾博物館

▲撣簷塵

現在的人們過節大多千篇一律,而古人則是真會玩,山塘看會、軋神仙、觀蓮節,不同時節有不同的活動,從過年到中秋節最後到大如年的冬至,一整年都熱熱鬧鬧的,儀式感十足

吉祥民俗廳裡則可以看到過去蘇州人崇拜的各路神仙,被供奉為驅蝗神的“猛將”、掌管婚姻的“和合二仙”、還有花神,每年農曆二月十二日是百花生日,到了這一天閨閣中的女子都要剪五色彩帶系在花枝上,到了晚上還有花神燈會,那真是“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蘇州民俗博物館,獅子林隔壁一個不為人知的小眾博物館

蘇州民俗博物館,獅子林隔壁一個不為人知的小眾博物館

▲白玉三鑲如意

蘇州人在養娃這件事上也有相當豐富的習俗。從孩子的出生、滿月、週歲,新生命到來後每一個重要的節點都會有一系列的儀式與事象。

比如小孩滿週歲時就要抓周,筆墨紙硯、書、算盤等等……小孩在桌上抓到了什麼就可以預測他未來的愛好與志向;同樣在孩子滿週歲後外婆家也一定會送上鎖片、長命鎖、帽飾,為孩子祈福,保佑他平安健康。

等孩子要上學了,必須得是舅舅出馬,他得先準備學習用品和討口彩的糕、粽,親自送外甥上學。

蘇州民俗博物館,獅子林隔壁一個不為人知的小眾博物館

蘇州民俗博物館裡居然還曾有家地道的蘇幫菜館,在過去十多年間許多蘇州人都知道的有家“吳門人家”在這裡作為民俗博物館配套項目,就開設在民博北區的“王惇裕義莊”

內部。

這一義莊最早是明代蘇州大學士王鏊的後人在乾隆年間所建,在1873年由同治進士王笑山重修。經過改造後恢復了私家庭園的原貌,還邀請了蘇州飲食文化達人沙佩智沙奶奶入駐經營特色蘇幫菜。

蘇州民俗博物館,獅子林隔壁一個不為人知的小眾博物館

蘇州民俗博物館,獅子林隔壁一個不為人知的小眾博物館

2002年貝聿銘就曾來到這裡,對於他來說這是回到家鄉、回到原來自己的家裡,嚐到了小時候的味道的大師非常激動,提筆留下了“天珍海味”的墨寶。

雖然前幾年由於古建修繕保護等原因吳門人家從這裡搬了出去,但這段有味道的歷史將會一直留存在蘇州人的記憶與味蕾裡。

蘇州民俗博物館,獅子林隔壁一個不為人知的小眾博物館

蘇州民俗博物館,獅子林隔壁一個不為人知的小眾博物館

如今蘇州民俗博物館已和獅子林連通,以後大家遊玩獅子林的時候不妨可以跨一步,去隔壁的小博物館看看,儘管它沒有蘇博那樣的光芒與靈氣,卻也秀外慧中,別有一番韻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