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9 國王的思考——說說“糾結”這種思維現象

國王的思考——說說“糾結”這種思維現象

都鐸王朝: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

國王的思考——說說“糾結”這種思維現象

斯圖亞特王朝:英國國王威廉三世、以及他的妻子英國女王瑪麗二世

國王的思考——說說“糾結”這種思維現象

英西海戰雙方軍艦

國王的思考——說說“糾結”這種思維現象

第一次英荷戰爭

國王的思考——說說“糾結”這種思維現象

英荷海戰

最近,英國關於脫歐問題,糾扯不清。英國從世界霸主,淪為侷限於歐洲範圍內的一個尷尬二流角色,究其原因,是二戰擊垮了英國,誰該來負責任,當然是丘吉爾。這個話題,需要深入探討,不是一篇文章可以說得清楚的,不說這些了,本文來說說英國中期歷史的一些故事。

1600年前後,英國改朝換代,威震世界的都鐸王朝結束,斯圖亞特王朝接替。都鐸王朝的末代女王是伊麗莎白一世,斯圖亞特王朝的開國之主是詹穆斯一世,詹穆斯一世是伊麗莎白一世的侄孫,姑奶奶把王位傳給了侄孫。

都鐸王朝,是英國開始崛起的朝代,1485到1603,立國一百多年,傳了三代五王,開國老祖是結束了紅白玫瑰內戰的亨利七世,然後是其子亨利八世,著名的專制君王,開創了英國國教,再後是亨利八世的三個子女:愛德華六世,瑪麗一世亦即血腥瑪麗,伊麗莎白一世。

斯圖亞特王朝,一言難盡,1603到1714,立國一百多年,傳了四代七王,期間發生了史無前例的英國革命,一地雞毛,但之後的光榮革命,卻使得英國從此一帆風順。斯圖亞特王朝的開國之主,詹穆斯一世,然後,其子查理一世,在革命中被送上了斷頭臺,再後,王朝復辟,查理一世的兩個兒子查理二世、詹穆斯二世,最後,詹穆斯二世的女婿威廉三世,詹穆斯二世的兩個女兒瑪麗二世和安妮一世。

本文就來說說都鐸王朝的伊麗莎白一世和斯圖亞特王朝的威廉三世。

伊麗莎白一世,生於1533年,去世於1603年,活了七十歲。她於1558年即位為英格蘭女王、愛爾蘭女王,二十五歲繼位,在位四十五年。

伊麗莎白一世於1588年,在她的領導下,擊敗了西班牙無敵艦隊,使得英國從一個二等國家,從此崛起為一等強國,成為歐洲新教國家的盟主。

伊麗莎白一世的思考特點是:糾結。

她最著名的兩次糾結,一次是1588年與西班牙開戰之前,打還是不打,她糾結了幾個月。

另一次糾結,則糾纏了她幾十年,就是,到底結不結婚,和誰結婚。

伊麗莎白一世之所以糾結,是因為她的王位,來之不易,在她之前,是她的異母姐姐瑪麗一世在位,瑪麗一世是虔誠的天主教徒,以血腥鎮壓新教徒而聞名,因而得名“血腥瑪麗”,而伊麗莎白是新教徒,因此,瑪麗一世在位期間,她一直處於隨時被殺的危險之中。

瑪麗一世,1516年到1558年,活了四十二歲,她比伊麗莎白一世大十七歲,這個大姐,一直是伊麗莎白一世最危險的敵人,她的丈夫是威震歐洲的西班牙國王費利佩二世,天主教各國的盟主,瑪麗一世在位期間,英國成為西班牙的附屬國。

新教徒伊麗莎白一世即位後,英國又重新變為新教國家,恢復了獨立自主。正是由於伊麗莎白一世的王位得來不易,並且,即位後,羅馬教廷也一直想以其表侄女、天主教徒蘇格蘭瑪麗取代她,所以,她即位以後,每一個重要決定,她都要糾結,反覆思考,因為,一點錯誤也不能犯,否則後果很嚴重:江山變色,人頭落地。

在與霸主西班牙開戰以前,伊麗莎白一世糾結了很久,打還是不打,這是因為,兩國實力相差懸殊,一旦失利,後果不堪設想,想了幾個月,還是決定開戰,結果很好,英國就此崛起,西班牙的霸權受到嚴重打擊。這是深思熟慮的結果。糾結的另一面,就是深思熟慮。

至於結婚,歐洲各國的王子都在向伊麗莎白一世求婚,因為都想得到實力不俗的英國,如果伊麗莎白一世和哪國的王子結婚,哪個國家的王朝今後就將控制英國,因此,英國女王的婚姻,是關係到英國利益的大事,不能倉促做出決定,伊麗莎白女王考慮她的婚事,考慮了幾十年,最後,她認為,就此事而言,沒有決定,就是最好的決定,英國絕不能被任何其它國家所控制。她為了英國的利益,終生單身,而英國,也因此得以保持強國的態勢。

1603年,伊麗莎白一世以七十高齡去世,傳位於同為新教徒的侄孫詹穆斯一世,都鐸王朝結束,斯圖亞特王朝建立。

1625年,詹穆斯一世去世,傳位於其子,是為查理一世。1640年,因為查理一世企圖實行專制統治,與民主傳統的英國議會長期衝突,因而爆發了英國革命。查理一世以其反動軍隊,企圖鎮壓革命,並且勾結法國,結果戰敗被擒,1649年,被送上了斷頭臺。

同一年,革命強人克倫威爾成立了英吉利共和國,取代了王國。

英吉利共和國,1649到1660年,在英國曆史上以強大著稱,它不僅征服了愛爾蘭,並且,還與荷蘭爭奪世界霸權,在十七世紀英荷爭霸的三次戰爭中,打了第一次英荷戰爭,並取得了勝利。

1660年,斯圖亞特王朝復辟,查理一世之子查理二世即位,他在位到1685年,在位二十五年。查理二世在位期間,打了第二次英荷戰爭、第三次英荷戰爭,結果都是英國戰敗荷蘭獲勝,不過,英荷是在海上爭霸,打的都是海戰,而荷蘭還需要在陸上對付其陸上勁敵法國,因此荷蘭放了英國一馬,沒有趕盡殺絕,英國因此逃過一劫。

世事難料,因為後來新教英國出了一個天主教國王詹穆斯二世,1688年,英國的新教臣民發動了光榮革命,推翻了詹穆斯二世的反動統治,迎來荷蘭等省的執政官、奧蘭治親王威廉,迎立他為英王,是為威廉三世,因此,當年打得難分難解的英國與荷蘭,一時之間,竟然組成了聯邦。

英王威廉三世,是斯圖亞特王朝開國老祖詹穆斯一世的曾外孫,他以此血緣,得以即位為英王,他是伊麗莎白一世的六世孫輩。

威廉三世生於1650年,去世於1702年,活了五十二歲。1672年,他二十二歲時,在法國雄主路易十四大舉入侵荷蘭的緊急時刻,臨危受命,就任荷蘭等省的執政官,領導荷蘭,奮力擊退了路易十四的進攻。1688年,他即位為英國國王,在位十四年。

威廉三世的糾結在於,英國有自由傾向的輝特黨,對他熱烈歡迎,而保守的託利黨,則一直與他格格不入,明裡暗裡與他作對,威廉三世,棄對他熱情相向的輝特黨於不顧,卻一直想和不甩他的託利黨化敵為友。他一直為此事糾結,但直到他執政晚年,託利黨也沒有成為他的盟友,他終於改變思路,與輝特黨合作,從此不再糾結。

如果說,伊麗莎白一世的糾結,是深思熟慮,給英國帶來了很大利益的話,那麼威廉三世的糾結,則是白白耽誤了他與輝格黨的合作,他本來可以做更多的事。與他作對的託利黨,不但從未良性回應他的好意,反而在以後的歲月中,狠狠打擊了荷蘭。

所以,適當的糾結或深思熟慮是可以的,有時甚至是必須的;而那些不必要的糾結,還是儘快停止吧,因為一點好處也沒有,並且還耽誤事。

威廉三世,終身為打破法國路易十四的霸權而戰,英荷聯邦中的荷蘭,為他擊敗路易十四,出錢出力,傾其所有,付出了沉重代價,當路易十四的霸權破產以後,荷蘭也耗盡國力,筋疲力盡。

1702年威廉三世去世後,其小姨子、斯圖亞特王朝末代女王安妮一世即位。1714年,安妮女王去世,英國又一次改朝換代,斯圖亞特王朝結束,漢諾威王朝建立,安妮女王的表弟兄,來自德意志的漢諾威公爵格奧格繼位,是為英王喬治一世。

1754年到1763年,英法爭霸的七年戰爭爆發,英國獲勝,從法國手裡奪取了加拿大和部分印度。

1775年到1783年,在法國的支持下,北美獨立戰爭爆發,英屬北美的一部分,獨立而建立美國。英國在失去英屬北美南部的同時,於1780年到1783年,由當年與威廉三世為敵的託利黨決定,進行了第四次英荷戰爭,痛擊早已筋疲力盡的荷蘭,荷蘭大敗。

對荷作戰的勝利,使得英國在失去英屬北美的南部的同時,因擊敗荷蘭而取得了巨大的補償:荷蘭從此失去與英國競爭商貿的力量;而於威廉三世在位期間所定下的、在一百年內向荷蘭人借貸的鉅額國債,也就此免付利息,並在戰後可以以低價向荷蘭商人收購國債;更主要的是,此前一直是世界金融中心的阿姆斯特丹,戰後被倫敦取代了其金融地位;最嚴重的結果是,此戰使得荷蘭進一步衰落,之後,1795年,法蘭西共和國趁勢征服荷蘭,曾經的世界超級大國荷蘭,徹底淪為歐洲三流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