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草船借箭,感覺有好多不合理的地方?是否是個非真實的故事?

Whxue


《三國演義》第四十六回“草船借箭”的故事在民間廣泛流傳,人們無不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而折服。據歷史文化專家學者考證,“草船借箭

”是羅貫中“”移花接木”的創作。《三國志-吳主傳》裴松之引注《吳歷》、《魏略》中有記載;“建安十八年,孫權與曹操交戰於濡須,一日,孫乘大船來觀軍,曹公使弓弩亂髮,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意思是孫權一日,乘船去曹操水軍營寨查看陣情,曹操下令讓弓箭手射箭驅使孫權船隻不能近前,亂箭射向孫權船上,於是孫權只能掉轉船頭回去。羅貫中巧妙地演義,藝術加工,寫成了赤壁大戰諸葛亮“草船借箭”,才有了今天我們耳聞能詳的故事。


用戶言午澤群


草船借箭是文學名著《三國演義》中的一個典故。

首先肯定草船借箭是作者人為加工過的一個故事,目的在於體現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草船借箭也的確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例如作為優秀的軍事家曹操怎麼可能在視線不清的情況下下令射箭?例如諸葛亮借東風,這東風真的能借來嗎?

其實這個典故只是誇張的描寫了諸葛亮的能力。

草船借箭的故事原型

草船借箭真正的主人公是:孫權。

故事是這樣的:西晉史學家陳壽《三國志·吳書·孫權傳》魏略曰:(建安十八年214年)權乘大船來觀軍,公使弓弩亂髮,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這是草船借箭的原形,歷史明確記載借箭人是孫權,並不是諸葛亮。

釋義:建安十八年,孫權乘船觀看大軍。曹操下令亂箭齊發,結果都射在了孫權的船上,船就向一邊傾斜,於是孫權便下令掉頭,使“箭均船平”,然後安然回去。

這是有史料可查的“草船借箭”,而且沒有什麼不合理之處,曹操並不是在視線不清的情況下下令射箭,只不過曹操是北方漢字,水性不太好,想要利用遠攻取勝。也沒有借東風,只不過孫權當時安然離去了。

羅貫中把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改成了諸葛亮

沒錯,作者羅貫中的確把孫權的故事改成了諸葛亮的故事,在《三國演義》中,孫權是一個悲情的英雄。而諸葛亮則是書中的智謀擔當。

為了體現諸葛亮的偉大之處,作者誇張的把草船借箭進行了渲染,從而出現了我們現在誤以為的草船借箭。

其實在書中,不管是借東風也好,還是周瑜和諸葛亮打賭也好,都是假的,是編撰的,這一點我們要知道。

《三國演義》並不是一本歷史書

《三國演義》是一本歷史演義小說,注意是小說,不是史記。

同時它的寫法是七實三虛,意思就是有七分是真實的歷史事件,但是有三分是作者人為加工,為了讓小說讀起來更有趣味性,這也是必不可少的。不然《三國演義》這本書也不會成為文學名著。

草船借箭告訴我們的道理

草船借箭作為一個故事,或者說一個典故,也的確是教給我們一些道理。

只有多學多問,素質全面的人,才能在各種複雜的情況面前從容自若地應付。學習的知識就是再豐富,如果心理素質不好,就難以應對各種情況的發生。做什麼事情都要先有一個計劃,然後再有巧妙的安排.只有做事情時精益求精,才能把事情辦得妥妥貼貼。


總而言之,草船借箭的確是有故事原型的,但是與書中不同,書中的故事是作者人為渲染過的,而且換了故事主角,為的是表現諸葛亮的機智。但是作為一個典故,草船借箭也的確告訴我們,只有素質全面的人,才能在各種複雜的情況前從容應對。


聞香書坊


草船借箭不一定真實,瞭解事情的起因,經過,問題一目瞭然:

吳蜀聯盟,周瑜嫉妒諸葛亮.想借機害死他.就要求他三天內造十萬枝箭.要他立下軍令狀,如果完不成就得處死。

機智的諸葛亮一眼識破是一條害人之計,卻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

後來,有大霧天幫忙,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調了幾條草船誘敵,終於借足十萬支箭,立下奇功。

不可否認諸葛亮確實是個機智多久的人,但不是所有人都有著諸葛亮這麼的好運,怎麼就那麼巧:周瑜給諸葛亮下套,而且就給幾天時間造箭,造不出來就處死,而剛好那幾天就有霧,是周瑜不懂有霧,還是明知道有霧還給諸葛亮下套,周瑜也不笨。其次,曹操那麼絕頂聰明的人,連一支火弓箭手都沒,不符合常理!


松下思妤


這個故事是:三國時期,周瑜與曹操大戰,因為當時周瑜軍中缺乏武器——箭,孔明就使用計策把20只船全部插滿稻草人駛向曹軍軍營,然後擊鼓,曹軍以為周瑜來攻打他們,就把如雨的箭射出來。經過清點,共有10多萬隻箭,剛好補足了周瑜軍隊缺乏的兵器。

草船借箭,歷史上卻有其實,但主要人物並非諸葛亮,而是孫權。

原文如下:吳歷曰:曹公出濡須,作油船,夜渡洲上。權以水軍圍取,得三千餘人,其沒溺者亦數千人。權數挑戰,公堅守不出。權乃自來,乘輕船,從灞須口入公軍。諸將皆以為是挑戰者,欲擊之。公曰:“此必孫權欲身見吾軍部伍也。”敕軍中皆精嚴,弓弩不得妄發。權行五六里,回還作鼓吹。公見舟船器仗軍伍整肅,喟然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若劉景升兒子,豚犬耳!”權為箋與曹公,說:“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別紙言:“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公語諸將曰:“孫權不欺孤。”乃徹軍還。魏略曰:權乘大船來觀軍,公使弓弩亂髮,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

根據《三國志》裴松之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與孫權對壘濡須。初次交戰,曹軍大敗,於是堅守不出。一天孫權借水面有薄霧,乘輕舟從濡須口闖入曹軍前沿,觀察曹軍部署。孫權的輕舟鼓樂齊鳴,但曹操生性多疑,見孫軍整肅威武,恐怕有詐,不敢出戰,下令弓弩齊發,射擊吳船。不一會,孫權的輕舟因一側中箭太多,船身傾斜,有翻沉的危險。孫權下令調轉船頭,使另一側再受箭。不一會,箭均船平,孫軍安全返航。所有這些都被曹操看在眼裡嘆息說:”生子當如孫仲謀。”

羅貫中把“草船借箭”這件事從孫權移到諸葛亮身上,無非是為了突出諸葛亮的智謀。自從有了《三國演義》之後,平民百姓家只知道有《三國演義》而不知有《三國志》,故“草船借箭”的主角便成了諸葛亮。


超級科學奶爸


首先這個故事不是真實的故事,是羅貫中藝術加工過的。

這故事有原型,但不是史實。

故事原型也不是諸葛亮的,而是孫權。

建安十八年,也就是赤壁之戰五年後,曹操率軍進攻東吳,雙方對峙於濡須,相持1個多月,最後曹操無奈退兵。在這次戰役中,發生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典故,首先曹操那句“生子當如孫仲謀,若劉景升子豚犬耳”的著名感慨,就是這時出口的。當時兩軍相峙,曹操看吳軍嚴整齊肅,不由得喟然而嘆。兩軍相持一個多月後,長江進入豐水期,水位漸漲,孫權給曹操寫了一封信,說“春水方生,公宜速去”,曹操於是就撤軍而退了。後來宋代姜夔有一句詞說“一溪春水走曹瞞”,說的就是這件事。

《魏略》還是《三國志》記載,那本我忘記了,但是在這次戰役中,孫權曾經乘船去查看曹軍的虛實,結果被曹軍發現,萬箭齊發,箭都插在孫權座船的一側,使得船發生側傾,這時孫權下令,把船掉頭,讓另一側受箭,結果箭又插滿了另一側,如此一來,兩側重量相同,船體重新取得了平衡,於是孫權順利離去。

羅貫中把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從孫權改成了諸葛亮,把被動受箭改成了主動借箭,又把時間提前了5年,改到了赤壁之戰中,就成了草船借箭了。

如果喜歡,記得關注我。

一句話:快速分享一本好書。


無日不瞻望


草船借箭大家最熟悉的版本是羅貫中所著的三國演義裡的一個故事。

主要是講在曹操攜百萬大軍想要擊敗劉備和孫權的武裝割據勢力的背景下,孫劉組成軍事同盟,而吳軍統帥周瑜嫉妒諸葛亮的才能,設計讓諸葛亮三天內製造十萬只箭,諸葛亮於是在一個大霧天氣帶領一隊扎滿草人的快船去曹營門口吶喊,放了個大招嘲諷,成功的吸引了曹營的弓箭火力壓制,因為嘲諷效果所以全部的弓箭都吸引到了草人身上,滿載而歸。

三國演義裡描寫的這個故事有很多疑點。

一、號稱百萬的曹軍不可能沒有哨兵和探子,諸葛亮的船隊不可能長驅直入直接到曹軍家門口;

二、在當時情況下,對付船隻最好的裝備是火箭,曹軍精通水戰的蔡瑁和張允不可能不知道;

三、曹軍射了十萬支箭,諸葛亮的草人就照單全收,一直不落,也有十萬支箭,這買賣好做,沒有中間商賺差價,比磁鐵吸鐵器還好用。

三國演義裡的故事是極具個人色彩的,作者親劉貶曹,根據個人主觀來對故事進行理所當然的修飾,通過文人的憑空臆斷和想象,將故事合理化。

真實的草船借箭就是發生三國時期,不過主人公是孫權,時間是在赤壁之戰的五年後,當時曹操率領大軍進攻東吳,《魏略》記載,在這次戰役中,孫權曾經乘船去查看曹軍的虛實,結果被曹軍發現,萬箭齊發,箭都插在孫權座船的一側,使得船發生側傾,這時孫權下令,把船掉頭,讓另一側受箭,結果箭又插滿了另一側,如此一來,兩側重量相同,船體重新取得了平衡,於是孫權順利離去。

三國裡作者為了神話諸葛亮,因此盜版用了孫權的版權,不知道孫權在閻王那裡會不會把作者告上法庭呢?


覓青山


故事就是故事,作者寫作上的誇張手法罷了,並且神化了諸葛亮。

草船借箭,故事大意就是江上起霧,諸葛亮弄了些船到曹操營地附近吶喊,以為要攻打曹營,曹操因害怕對方狡詐,故射箭逼退敵人。

那麼我們就按常識來分析就可以知道結果,江上起霧,那能是隻有曹操附近起霧麼?諸葛亮那邊不起霧?顯然不現實,按天氣情況肯定是雙方都在同一個環境中,諸葛亮看不見,曹操也看不見,那麼就說明諸葛亮知道曹操的方向和大致距離,有過精確測算才行。但是就算這樣,水流方向,和風向等因素也是會影響很多的,遠近就不好估計。

另外再來看,20萬隻箭射出,可不是小數目,按正常人的常識來看,曹操30萬大軍,而吳蜀聯軍加一起也就不到8萬,那麼曹操怕麼?就算是怕,也不至於射出20萬支箭吧,按常理就已經知道是作者的誇張手法。

再來分析一下戰爭,曹操不是以遠距離作戰部隊出名,而是陸軍,雖然包括箭兵,但不是主力,那麼就很好的說明,曹操帶20萬支箭意義不大,而且是遠征,輜重方面應該是精簡為佳,總不能舉全國之力,畢其功於一役吧?

再來說一下箭的重量,古代箭一般都是木身,鐵頭,基本重量在2-3兩左右,那麼20萬支箭是什麼概念?再加上攻城車,投石車等等,那麼曹操的船得多少?

所以說,我覺得草船借箭更多是誇張手法。


中國真話人


三國演義是一部小說類型的作品,不是權威歷史。是抑曹揚諸葛。草船借箭的辦法怕是諸葛亮自己都不敢用的辦法借箭哦。因為古代射箭還有一種用法,那就是“火箭”,在箭頭上帶火射出去,那火箭一射入草船上,哈哈,結果你懂的,所以,用草船借箭的方式搞到箭——你道諸葛亮傻啊。沒辦法,羅貫中就是喜歡諸葛亮,為了捧諸葛亮已經是“無所不用其極”了。而後世的讀者們看三國演義,也就是看一個樂呵。反正不管羅老先生怎麼抑曹揚諸葛,他也無力改變真正的歷史結局。所以什麼草船借箭、什麼空城計……羅老先生愛怎麼編就怎麼編吧。我們一讀了之。




中醫治病那些故事


  1. 我們首先了解一下《三國演義》中的草船借箭的故事。草船借箭是我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的一個故事。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萬支箭),機智的諸葛亮一眼識破是一條害人之計,卻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後來,有魯肅幫忙,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調了幾條草船誘敵,終於借到了十萬餘支箭。但我們知道《三國演義》是演義,帶有一定的杜撰成分。因此要了解合不合理,必須從真實的史書上了解。

  2. 據《三國志·吳主專》裴松之引注《吳歷》,孫權屢屢向曹操軍挑戰,曹操堅守不出。孫權就親自乘了一艘輕船,從濡須口進入曹操軍水寨前。曹操一看,就知道孫權來了,是孫權要親自來看看曹軍的陣勢(欲身見吾軍部伍也),下令軍隊嚴加戒備,箭弩不得妄發。孫權再曹操面前走了五六里路,才返回。走的時候還向曹軍擊鼓奏樂。所有這些都被曹操看在眼裡嘆息說:”生子當如孫仲謀。”這個跟草船借箭沒什麼關係,但是下面這個就有了。

  3. 在《魏略》中卻不是這個說法。它說孫權來的時候,不是乘輕舟,而是坐大船。曹操也沒有說箭弩不得妄發,而是下令射箭。結果萬箭齊發,都射在了孫權的船上,船就向一邊傾斜,於是孫權便下令掉頭,使“箭勻船平”,孫權也就回去了。這件事後來被羅貫中移花接木,變成了赤壁之戰諸葛亮“草船借箭”的原型。
  4. 所以草船借箭這個事在三國不一定是真的,就算是真的,也是孫權借箭,而不是諸葛亮,《三國演義》有點把諸葛亮神話了。


湯姆數據排行


草船借箭家喻戶曉,史有其事,但非諸葛亮所為,按《三國志》記載,借箭之人乃孫權。《三國演義》是小說,小說以事塑人,可以虛構;《三國志》是史書,史書以人寫史,應記史實。因小說可虛構,有失生活真實之處也不必深究。

從《三國志》到《三國演義》,始終持所謂的正統思想貶曹褒劉,曹操是奷臣,劉備為正統,孫權沾劉備同盟的光也在被褒之列,但因其非正統而失去了草船借箭的版權。所有的藝術處理皆為宣傳劉備乃漢家劉氏之後,為正統合法繼承者之主題。

既然正統,當然得有神助,正所謂君權天授。所以當諸葛亮打架打不過曹操之時,不是擺祭壇搬天兵,就是焚香掐算,裝神弄鬼,故弄玄虛。其實,在《三國演義》中最有本事者當數曹操,但因其挾天子以令諸侯而被正統論者視為奸臣,直到郭沫若才得以翻案。說曹操最本事並非空穴來風。當時交戰,鬥志鬥勇鬥氣力,曹操當時乃一老者,周瑜乃青壯年少,諸葛亮可使天喚地,一個老頭子既要與人打,還要與仙打,最後竟能三分天下而居其一,以至於最後滅蜀蕩吳,唯操可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