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丁玲:追求比自己小13歲的下屬,像極了她飛蛾撲火的一生

丁玲:追求比自己小13歲的下屬,像極了她飛蛾撲火的一生

1、

追求比自己小13歲的下屬

丁玲,是現代中國最著名的女作家之一,她在上個世紀20年代就憑藉著小說《莎菲女士的日記》在文壇一炮而紅,30年代加入中國共產黨,併成為了第一位到延安的“大城市來的知識女性”。

丁玲來到延安的那一天,受到了最高規格的接待,毛澤東、周恩來全部到場迎接,毛澤東還特意為她題了一闕《臨江仙》,其中有“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將軍”。這是毛澤東此生唯一為一位女作家作詞。

多年後丁玲回憶說:那是她這輩子“最受寵”的一天,而她也是後來才恍然大悟。

丁玲在延安受到重用,擔任《解放日報》文藝版主編,成為了當時進步女青年的代表。

丁玲是一個充滿了浪漫主義的革命戰士,愛情和革命,在她看來都是畢生追求的“光明”。她在此之前已經有過兩段婚姻,愛過兩個男人,生下一雙兒女。

但是,這無法阻止丁玲再一次墜入愛河,她愛上了一位比她小13歲的男下屬,名叫陳明。

在她眼裡,這位當時25歲的小夥子,頗有點初戀情人胡也頻的影子,英俊瀟灑,多才多藝。

一次兩人談話,陳明偶然提到一句:“主任,你也該找個終身伴侶了吧?”

丁玲立即說:“你看我們兩個怎麼樣?”

這讓毫無準備的陳明嚇了一跳。此時的陳明,也已經婚配,他一時無法接受這段“驚世駭俗”的感情,在日記中寫道:“我要儘早結束這樣的感情”。可陳明的心中還是無法剋制對丁玲的愛慕,把自己的日記拿給丁玲看,向她訴說自己的苦悶。丁玲這位姐姐笑著說:“我們的感情才剛剛開始,怎麼能結束呢?”

就這樣,兩人結婚了。

丁玲:追求比自己小13歲的下屬,像極了她飛蛾撲火的一生

丁玲和陳明

這場婚姻轟動了延安,也從一開始就不被祝福。大家都在背後笑話丁玲“嫁了個小丈夫”,閒話很多。丁玲安慰陳明:“他們說一年,還能說幾十年嗎?”

誰也沒想到,這場不被看好和祝福的婚姻,竟然白頭偕老,而且經受住了最嚴格的考驗。

在“文革”時期,丁玲被下放勞動、入獄,十幾年來過著被打壓的生活,是陳明在她身邊陪伴,並和她一起吃了許多的苦,坐了很多年的牢。平反後,只要有人說丁玲的不好,陳明總是第一個站出來為丁玲辯護。

陳明和丁玲在一起的日子裡,心裡只有丁玲一個。可是丁玲的心中,卻時時刻刻記著年輕時愛過的兩個男人,一個是胡也頻,一個是馮雪峰。1986年,在丁玲生命的最後一年,她聽著外面新年的鞭炮,傷感地說:“雪峰就是這個時候死的”。

丁玲:追求比自己小13歲的下屬,像極了她飛蛾撲火的一生

2、

1919年5月4日,趙家樓的一把火,燒出了“五四青年”要求進步的呼聲。而此時還在湖南長沙讀中學的丁玲,也因為在全國風起雲湧的“五四之火”,第一次參與到了進步運動之中。

那一年,丁玲15歲,青春萌發,火辣叛逆。她的母親是影響她成長最大的人。丁玲原名蔣偉,父親蔣保黔是清末秀才。丁玲4歲喪父,母親借錢報讀了湖南第一女子師範學校,考取了教師資格證,得到了一個小學教員的職位,一家人的經濟才有了來源。

母親讀書時要好的同學中有一位叫做向警予的,後來成為了中國共產黨的早期領導人之一,中國女權運動的領袖。在與向警予的同窗生涯中,丁玲的母親也接觸到了許多新思想,並將這些思想的火苗又傳遞給了丁玲。

丁玲:追求比自己小13歲的下屬,像極了她飛蛾撲火的一生

在這樣教育環境中長大的丁玲,滿腦子都是進步的思想,浪漫的憧憬,對光明的渴望。她的一言一行,全都發自內心,只要是自己覺得正確的,就會不顧一切的去做,哪怕受到再多的阻攔和非議。

愛情,就是丁玲一生嚮往的光明之火。

在中學期間,丁玲與一位女同學王劍虹非常要好,這種要好的關係,超出了一般閨蜜的範圍,用現在的話說,丁玲和王劍虹之間是同性愛戀。丁玲對於這段少年時的“禁忌之戀”也毫不避諱,在後來的小說《暑假中》裡,她就就專門寫了一段女同之間的愛情故事,小說裡的兩個女子,會因為情到濃處,“用力地擁著,並恣肆的接起吻來”。

丁玲:追求比自己小13歲的下屬,像極了她飛蛾撲火的一生

可是王劍虹後來愛上自己的老師,名叫瞿秋白,並跟瞿秋白開始同居。這讓丁玲非常難過和失落,於是她一個人來到北京,在北京大學旁聽,在北京,她遇見了後來成為她第一任丈夫的胡也頻。

胡也頻在北京做編輯,也寫小說,是個進步青年,當敢愛敢恨,思想同樣進步,又正值妙齡的丁玲出現在他面前時,他一見鍾情。

後來丁玲經濟拮据,無奈離開北京回湖南老家,胡也頻竟然向別人借了路費,一路追到湖南。當胡也頻敲開丁玲老家的大門,丁玲發現面前這個男人受盡了旅途風塵,宛如一個“愛情的乞丐”。

丁玲:追求比自己小13歲的下屬,像極了她飛蛾撲火的一生

丁玲的愛情之火一下子就被點燃了,她緊緊抱住面前的這個男人,深深地愛上了他。兩人結婚了,又重新回到了北京,在和胡也頻短暫的幾年婚姻中,丁玲爆發出了驚人的文學才華,她的處女作《夢珂》在《小說月報》上發表,成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記》更是轟動文壇。

而在此時,那位讓丁玲至死都無法忘記的男人馮雪峰,走進了丁玲的生活。當時馮雪峰也是個小有名氣的詩人,並且是共產黨員。丁玲拿自己的作品給馮雪峰看,馮雪峰總是能說丁玲的心坎上,這讓丁玲感覺遇到了知音。而馮雪峰還給丁玲傳播革命思想,丁玲虔誠地聽著,充滿了對革命生活的嚮往。

丁玲:追求比自己小13歲的下屬,像極了她飛蛾撲火的一生

馮雪峰 丁玲

丁玲愛了。她瘋狂愛上了馮雪峰,並且對丈夫胡也頻提出了一個“驚世駭俗”的要求:三人同居。而胡也頻竟然也答應了……

三人同居的日子沒過多久,胡也頻終於忍受不了,跑到北京找朋友沈從文傾訴,後來馮雪峰也覺得這段關係太尷尬,於是主動離開了丁玲。

馮雪峰原本也是有家室的,他的妻子是自己的學生,還有一個女兒。

馮雪峰的離開讓丁玲肝腸寸斷,她寫了許多情書寄給馮雪峰,字裡行間充滿了大膽熾熱的愛之火:

我常常想你,我常常感到不夠,在和也頻的許多接吻中,我常常想著要有一個是你的就好了。我常常想能再睡在你懷裡一次,你的手放在我心上。尤其當著有月亮的夜晚,我在那些大樹林中走著,我睡在石欄上,從樹葉子中去望著星星。我的心跑到很遠很遠,一種完全空的境界,那裡只有你的幻影。……

3、

飛蛾

1931年,胡也頻被國民黨槍斃,成為了“左聯五烈士”之一。馮雪峰離開了丁玲,這次又失去了丈夫,不久她自己也被國民黨軟禁起來。在追求光明之火,追求愛和革命的道路上,丁玲似乎走到了盡頭。

從1933年到1936年,丁玲都被國民黨軟禁在南京,期間國民黨許多大員都來見過她,勸她“棄暗投明”,都被她拒絕。

而這三年時間裡,陪伴她一起被軟禁的,是一個叫馮達的男人。馮達是個翻譯,因為工作的原因認識了丁玲,兩人日久生情,後來同居在一起,並生下一個女兒。但是自從1936年在馮雪峰的安排下,丁玲坐火車逃離了南京,奔赴延安之後,就再也沒有見過馮達,這男人對她來說,不過是個匆匆過客。

在丁玲的人生路上,永遠都在追求光明之火,她就像一隻飛蛾,為了撲火連命都可以不要,哪裡還會在乎路上的過客呢?

丁玲:追求比自己小13歲的下屬,像極了她飛蛾撲火的一生

終於,丁玲來到了延安,在這裡,她要追求比愛情還要讓她憧憬的革命理想。

作為當時最知名的女作家之一,丁玲在延安擔任過“中國文藝協會”主任、《解放日報》文藝刊主編、陝甘寧邊區文協副主任等等職務,並用一支筆為革命宣傳,也不時寫一些她在延安的感受。

其中引起最大風波的,是那篇《三八節有感》。文章裡寫了婦女在延安受到的不公平待遇:

不是騎馬的就是穿草鞋的,不是藝術家就是總務科長。她們都得生小孩。小孩也有各自的命運:有的被細羊毛線和花絨布包著,抱在保姆的懷裡,有的被沒有洗淨的布片包著,扔在床頭啼哭……”而有著保姆的女同志,每一個星期可以有一天最衛生的交際舞。

這裡所說的“有著保姆的女同志”,便是那位從上海來到延安的“藍萍”。

結果這篇文章讓丁玲受到了很大批評,領導跟她說,你在《解放日報》上發這樣的文章,這報紙送到前線讓戰士看到,他們怎麼想,他們在前線拼命,而後方卻是這樣負面,這種壞影響你考慮過嗎?

丁玲認錯了,此後她的人生,除了1951年長篇小說《太陽照在桑乾河上》獲得了蘇聯國家文學獎,讓她又風光了一陣,其餘大半時間在認錯和悔過中度過。

幸好,有陳明這位“弟弟”陪伴在丁玲的身邊。兩個人在最艱難的時候相互約定:“一不準死,二不準瘋。”靠著相濡以沫的感情撐了過來。

幸好,馮雪峰還是沒有變,。1957年,作協召開了批判兩人的會議,馮雪峰發言,丁玲忽然插話:“我知道,你那樣講,是為了維護我!”後來丁玲的秘書張鳳珠回憶道:“我心裡真難過,都什麼時候了,還互相惦記著呢!”

1986年,丁玲去世,在醫院的最後幾個月,社會各界人士紛紛跑去看她,她已經認不出人了,但不管誰要與她握手拍照,她都微笑著滿足。這些人就趁著這個時機與丁玲合影,然後在未來的某天把這張照片拿出來與人炫耀。

這個場景是多麼悲哀。

這讓我想到一個不合時宜的成語:壽則多辱。

還記得當年的文壇,丁玲和蕭紅都是出名的女作家,兩人還有一段友誼。蕭紅走得早,她只度過了自己的“黃金時代”就和大家告別了。

丁玲:追求比自己小13歲的下屬,像極了她飛蛾撲火的一生

蕭紅和丁玲 《黃金時代》劇照

而丁玲,這隻撲火的飛蛾,用盡了最後的力氣,被火燒掉了最後一片翅膀,也至死無悔,直到衰老使她安息。

丁玲:追求比自己小13歲的下屬,像極了她飛蛾撲火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