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4 联华走了,永辉来了—大卖场变迁的小城缩影

过年返乡,附近最大的一个变化莫过于家门口的世纪联华超市停业了,原物业由永辉接手,并将于年后开张。这家世纪联华超市开业于 2005 年,算是家乡第一个真正意义的大卖场,面积 7000 平左右,对父母来说,联华超市陪伴了他们 12 年,近几年虽然人流不及之前那般繁盛, 但仍然是父母购置家庭快消品的主要渠道。过年期间停业装修给父母的生活造成了些许不便,但对于新永辉的生鲜卖点和 18 元以上送货到家的服务(基于永辉生活APP)还是颇为期待。

联华走了,永辉来了—大卖场变迁的小城缩影

在家乡的大卖场品牌中,世纪联华是第一个开业的,也是第一个停业的,真可谓"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

春节返乡的观察城市是一个四川省的地级市——德阳, 属于四线城市(根据第一财经分类), 2017 年德阳市辖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609 元,略低于全国平均的 36396 元,中心城区面积约 50 平方公里(和上海市徐汇区相当),中心城区人口约 70-80 万人(约为徐汇区的三分之二),综合来看是一个西部欠发达的小城市。

城市虽小五脏俱全,互联网渗透在城市的方方面面,现在网约车和共享单车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支付宝公交乘车全面普及,卖菜小贩能接受移动支付。

(一)超市品牌风云际会的小城缩影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连锁超市品牌进入家乡,家乡的大卖场渠道变迁也是整个中国市场零售巨头风云际会的一个缩影。

联华走了,永辉来了—大卖场变迁的小城缩影

2005 年,国资超市风光无限,联华以 382 亿元的销售规模和 3786 家门店数量稳坐超市行业头把交椅,公司正积极从一个华东的区域零售商向全国范围扩张,大肆跑马圈地,2005 年一口气新开 486 家门店,门店数量增速达15.5%,营收增速 31.85%。

大卖场业态在 20 世纪末期由家乐福沃尔玛等外资巨头带到中国,在 21 世纪初,联华良好的借鉴了的外资大卖场的运营模式,依托自己的国资背景和资金实力赶在外资超市之前往全国扩张,2005 年联华的大卖场业态(即世纪联华)门店数量由 49 家增至 97 家,营收增速也是达到了 50%,四川地区为其大卖场业务新拓展区域,当年新增 3 家门店。大卖场业态对于当时的家乡人民来说,具有极强的冲击力和吸引力,数千平的广阔面积,琳琅满目的商品,实惠的价格,一站式的购物体验, 加之免费购物班车接驳顾客,世纪联华在最初的几年里人流如织,客群几乎能够覆盖整个德阳城(当时的城市面积也不及现在这么大)。

世纪联华也成为家乡的一大地标,时至今日家门口的公交站名仍叫做"世纪联华"(当然相信不久它可能就会改成"永辉超市")。四年之后的 2009 年,大卖场的老师沃尔玛入驻德阳,当时也是外资超市发展的黄金时代,在 2004 年零售外资领域完全放开限制后,沃尔玛、家乐福等外资巨头得以放开手脚快速扩张,凭借先进的管理模式和一定的资本优势在中国市场几乎所向披靡,在 2009年,沃尔玛新开 52 家门店,并门店数量首次超越家乐福成为中国市场外资超市第一品牌。

外资超市巨头早期选址以一二线城市为主,因此在外资超市进入成都整整十年之后(家乐福1999 年即在成都开设首店),距离成都仅50km 的德阳才首次出现他们的身影。家乡的沃尔玛卖场面积更大(两层,万平以上),商品更为丰富,聚客效应更强,并且和世纪联华距离较近(仅 1km),因此形成明显的冲击,沃尔玛开业后世纪联华人流明显下滑,覆盖范围从全城萎缩到城东片区,购物班车也在之后不久停开了。

又过了四年,大润发也于 2013 年进入家乡,这个被誉为"陆战之王"的台资超市巨头早年也将家乐福等外资超市作为学习的对象,进入中国大陆时间也相对较晚。但这位学生凭借"农村包围城市"的布局策略、精细化的产品和供应商管控后来居上,到 2013 年以 801 亿元的销售额居超市行业首位。

联华走了,永辉来了—大卖场变迁的小城缩影

华东地区是大润发扩张的大本营,2010 年开始进入四川地区,依然走的"农村包围城市"路线,到 2013 年已有 7 家门店,全部分布于三四线城市。对于家乡民众来说,大润发和沃尔玛差异并不明显,都能满足日常购物的一站式需求,因此距离成为了主要的影响因素,大润发在家乡的选址避开了与沃尔玛和世纪联华的正面冲突(距离 2km 以上),同时作为河西岸的首家大卖场很好的收割了这部分顾客。

再之后的四年,在电商、便利店等多重冲击下,中国的大卖场行业陷入瓶颈,其他业态开始分流传统的消费者一站式购物需求,大卖场门店收入下滑,关店潮席卷行业。

然而在行业的低迷中,有一家企业凭借生鲜领域的深耕和员工激励机制的创新异军突起,逆势扩张,化危机为转机,它就是永辉超市。永辉超市到 2018 年 2 月全国大店数量达到602 家,较 2016 年底增加 147 家,四川地区也新增 20 家至 57 家门店,在家乡已经比较饱和的卖场竞争环境下新开两家门店,一店距离麦德龙仅 500 米距离,覆盖城南区域, 二店即是文章最开始提到的原世纪联华改造门店。其实到 2016 年联华在四川的门店数量就只有 2 家,难以享受总部的供应链资源,从而依托永辉的供应链购买部分商品,永辉年报显示德阳世纪联华公司 2016 年向永辉采买商品和劳务总金额达到近 2000 万元。

联华走了,永辉来了—大卖场变迁的小城缩影

2015 年永辉入股联华可能也希望能够对接这些非华东区域的联华超市资源,从年报中可以看到,除了四川地区,福建、东北等区域的世纪联华同样通过这样的方式运作。而后来永辉的联华股权卖给了阿里系,两者之间失去股权联系,共享供应链的模式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于是永辉干脆直接接手物业,联华黯然离开德阳市场。

过年期间笔者去已经开业的永辉超市一店亲自感受了一下,由于正值筹备年货,永辉人满为患,生鲜熟食区人流最为密集,收银区和其他区域门店一样配置了自助收银设备,移动支付在家乡渗透率不低,因此虽然自助收银对家乡人民非常新鲜,但是上手难度并不大,基于永辉生活的配送到家也有比较广阔的市场。

联华走了,永辉来了—大卖场变迁的小城缩影

三大超市企业四川地区门店变化情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