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泉州南安官橋蔡氏古民居:積善之家有餘慶 詩禮傳世續忠厚

南安官橋蔡氏古民居,作為傳統閩南紅磚建築的典型代表,因其規模宏大,佈局嚴整,裝飾精美,內涵豐富,被譽為“閩南建築文化大觀園”。

除了建築領域舉世矚目的價值,古民居的大厝門楣、門扉、廳堂、窗格等處隨處可見的匾聯題刻,不僅銘刻著建造者修身齊家的思想理念,承載著其對子孫後人的殷殷期望,更集納了大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

蔡氏古民居至今遺存的60餘條家規家訓,歷經百年仍熠熠生輝,對我們修身正己、教育後人,有著積極的借鑑意義。

歲月無痕,磚石有聲,本期我們一起走進蔡氏古民居,聆聽這組凝固百年的史詩級樂章。

泉州南安官桥蔡氏古民居:积善之家有余庆 诗礼传世续忠厚

蔡氏古民居航拍圖(許錦澤 攝)

歷時56年 造就“閩南建築大觀園”

蔡長進是蔡啟昌的第六代孫,從小便出生在古民居里。前幾年,他的孫女、孫子也陸續在古民居出生。春日多雨天,他的孫子、孫女可以在其中一座座接續相連的古大厝間嬉戲打鬧,玩得不亦樂乎,絲毫不受雨水影響。

這座陪伴了蔡氏幾代人的建築群,最早興建於清咸豐五年(1855年),至宣統三年(1911年)全部完工,前後歷時50多年,建成漢式大厝、祠宇、當鋪、書房、梳妝樓等23座宅第。現存大厝22座,大小房間近400間,東西通長210多米,南北通寬100多米,總建築面積16300平方米。

古民居不僅恢弘壯闊,還十分精美絕妙。在建築、設計、裝飾等方面,建築群體現出中外技藝、文化的深度交融,既有防火通道、防火水缸、木框架防震結構、百葉窗等各種現代設計,科學實用;還有各種精湛的雕刻,包括石雕、木雕、磚雕、泥塑雕及一種專家至今還未考證出來的特殊雕刻在內的5種雕刻形式,遍佈古民居的各個角落,各有精妙,一幅一景,令人歎為觀止。

出身貧寒 吃苦耐勞奮發圖強

古民居的建造者,蔡啟昌、蔡資深父子,19世紀中期,前往菲律賓謀生,先以香燭業起家,後發展到百貨、木材、傢俱、大米、房地產等多種行業經營,逐漸成為菲律賓屈指可數的富商巨賈。致富後蔡氏父子回到故里廣購荒地,組織族人開墾,得大片良田果園,並興建大厝、祠堂……

清朝中期,蔡啟昌與其他幾個堂兄弟從晉江遷居官橋,在一塊無名的地塊落腳,白天墾荒,夜裡就在旁邊搭茅草將就一晚。將就的茅草寮屋,即閩南語諧音的“漳州寮”,可見生活之窘迫。為了謀生,後來蔡啟昌不惜遠渡重洋到菲律賓。

蔡資深作為老大,他既要幫忙做農活,又要照顧三個弟弟,非常辛苦,好在他很能吃苦耐勞。

十三歲那年,由於與南洋的父親失去聯繫,生活困頓,蔡資深一人挑起了維持家計的重擔。為了彌補家中糧食不足,他常到隔壁的洪邦村,翻找別人已經收成的地瓜田,看看有沒有農戶丟棄不要的小地瓜。寒冬臘月,缺食少衣的他常常挨餓受凍,但為了家人有飯吃,他仍刻苦堅持。洪邦村的農戶蔡光佑憐憫蔡資深,常常給他飯吃,時不時還會送一些地瓜給他。

泉州南安官桥蔡氏古民居:积善之家有余庆 诗礼传世续忠厚

狀元吳魯題字

泉州南安官桥蔡氏古民居:积善之家有余庆 诗礼传世续忠厚

有關勸學的家訓

知恩圖報 扶危濟困美名遠播

得人恩果千年記。蔡光佑對蔡資深的幫助,時隔30多年,“換”來了一座大厝。蔡資深發達後,匯了一筆鉅款給蔡光佑,讓他建一座像自家一樣的漢式古大厝。

而曾受人恩惠的蔡資深,深知對窮苦人來說,一碗飯意味著什麼。他從小便懂得扶危濟困,官橋民間流傳著許多關於他的美談。

14歲那年,蔡資深到市場買菜,見一個孩子坐在豬肉攤前哭泣。孩子叫王實嵐,出門給剛生完孩子的母親買豬肝補身體,不小心把錢弄丟了。蔡資深出錢為其購買了豬肝,事後王實嵐的父親幾經查找,想把錢還給蔡資深,蔡家執意不收。後來蔡資深建大厝,王家父子為報恩,僱人夜裡悄悄挑了沙放在工地上,這便是民間傳說的“豬肝換沙”。

建大厝時,一位幹活非常賣力的年輕人,一到發薪金卻不收。原來,這個年輕人叫憨赤,是仙枝村人,靠割山草到市集賣錢養活家中老母親。一年冬天,他因飢寒交迫凍昏在山上,剛好蔡資深經過,不顧天寒,脫下身上的棉襖給他穿上,並將其揹回家。憨赤母子十分感動,藉機報恩。蔡資深得知原委,不僅取來白銀讓憨赤回家供養母親,還以高薪聘其擔任大厝總監工。

熱心公益 義興善舉遍佈國內外

致富後,蔡氏父子廣做善事,義舉涉及諸多方面,諸如城垣修復、路橋建設、辦學興教和調解社會糾紛、施藥賑災等。

曾在南安市官橋鎮當了30多年文化館館長的張克印介紹,《南安縣誌》記載:“蔡啟昌,量宏好善,捐修文廟,靠棚,築造寺院,橋略,恤孤憐貧,施茶舍藥,倡設拯嬰堂,靡不踴躍樂輸……”“子資深,善承接父志,捐修文廟、貢院、城垣、炮臺,數以千萬計……其餘如修錦溪、大小潘山等處義冢,亦捐千餘金。比年,鼠疫盛行,死亡枕藉,施棺木,設醫局,舍藥材……一切義舉,莫不捐資贊成。”

光緒三十年(1904年),晉江、南安、安溪三縣遭遇水災,蔡資深率先捐資萬餘金,後又捐數萬金賑濟災民,因功績卓著,朝廷誥封“資政大夫”。

蔡氏父子不僅在家鄉廣施善行,在菲律賓也積極投身慈善。1891年,他推動並策劃參與菲律賓華人醫療診所的創辦,為菲律賓華人貧困階層提供免費醫療服務。不久,醫療診所在原來的基礎上擴大建成中華崇仁醫院,免費醫療服務的對象擴大到菲律賓公民。

蔡啟昌父子不僅身體力行做慈善,還以“為善最樂”的道理教育後代。在德典別館上廳堂隔扇書:“守東平王格言,為善最樂。尊司馬公家訓,積德當先。”綵樓厝柱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資富能訓惟以永年”;蔡氏宗祠大門對聯“祖德留貽全在忠君惠眾,孫枝踵起猶所樂善好施”,類似的訓誨在古民居大厝中隨處都可見。

崇文重教 女子也有讀書處

儘管出身貧寒的蔡氏父子沒機會接受教育,但他們對子孫後輩教育卻極為重視,用心營造“詩禮傳家”的文化氛圍。“讀書欲精不欲博,用心欲純不欲紛;精則至意得,純則成功多”等類似家訓多處題於古民居內。

蔡資深還為族中弟子修建了潛心向學的“醉經堂”,並請來泉州有名望的私塾先生任教。醉經堂門扉“醉寫唐詩留淡墨,經心建焙品名茶”,還有東護厝的門匾“還讀我書”,德梯厝後軒門扇上的“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等,無不體現蔡氏父子崇文重教的教育理念。

此外,在德棣厝東北角,有一處二層閣樓,是蔡資深為族中女子專設的“讀書處”。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舊時代,蔡資深此舉非同凡響。

泉州南安官桥蔡氏古民居:积善之家有余庆 诗礼传世续忠厚

為族中女子專設“讀書處”

忠孝廉節 尤重兄弟子侄和睦

蔡氏父子十分推崇尊老敬老、兄友弟恭等傳統美德,建築群中多處出現“不嫌迂闊不嫌煩,總要逢人化一番;多少古人忠孝事,且將因果當閒談”“人間好事惟忠孝,臣報君恩子報親”等家訓。

泉州南安官桥蔡氏古民居:积善之家有余庆 诗礼传世续忠厚

“忠孝廉節”磚雕(陳起拓 攝)

家和萬事興,蔡資深尚和崇禮,他與三個兄弟是這樣相處的,對兒孫更是如此教育。綵樓厝的大廳隔扇、蔡淺厝下廳西隔扇、孝友第門廊兩側等處都有家訓“兄弟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爭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與兒孫作樣看。”

據說,這條家訓源於有一年蔡資深從菲律賓回來巡視大厝的建造情況時,看見兩個孫子為爭一個皮球而吵架起來,而兩個兒媳婦不問情況互相指責對方孩子。目睹這一幕,蔡資深感到憂慮,覺得縱有金銀萬兩,兒孫不和睦,家運定衰敗。於是他讓人刻下這幅家訓。這家訓在宅第中多處出現,足見蔡資深對兄弟子侄和睦相處寄予厚望。

“實事求是”“明鏡止水以持心,泰山喬嶽明立身”“風波境界立身難,處世規模要放寬;人事盡從忙裡錯,寸心順向靜中求”……蔡資深樂善好施,廣交天下朋友,與許多泉州名流大家交好,這些名流紛紛為古大厝揮毫潑墨,寫就一道道名言警句,或書於廳堂隔扇上,或鐫於門匾門額上,甚至在立面牆磚柱、儀門等處。這些家訓格言,雖歷經百年歲月,依然能深深啟發讀覽之人。

傳承不輟 滋養後世人才輩出

蔡資深父子著力營造的為善最樂、詩禮傳家的家風文化,薰陶和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蔡氏後人。蔡氏後人如今散居在北京、上海、香港、深圳、菲律賓、英國等世界各地,人才輩出,遍佈海內外學界、商界、政界和文化體育等諸多領域。

蔡氏家風的傳承和影響在蔡氏後人身上清晰可見,此文僅舉蔡丕傑、蔡望懷父子為例證。

蔡丕傑,蔡啟昌第三子。1986年,廈門大學表彰教齡在50年以上的10位教授,蔡丕傑是其中之一。1913年,蔡丕傑在啟昌厝出生,之後隨父母遠渡菲律賓,後回國。蔡丕傑還在國內外享有很高學術聲譽,《廈門大學人物傳略》評價蔡丕傑一生“弟子遍四海,桃李滿天下”。

蔡丕傑對教育傾注了全部的愛,在他看來,教育並非只是一份養家餬口的工作,而是具有更高的責任和使命的愛。他認為“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還應有另一層含義:一日為人之師,當終生愛之如對兒女一樣。

“不要問國家能為你做些什麼,而要問你能為國家做些什麼。”這是他常常用來教育子女的話。彼時,廈門大學為避免蔡丕傑往返鼓浪嶼,舟車勞頓,多次提出在校區分房給他,但他不願增加學校負擔,每次都予以婉拒。直至去世,他一直都住鼓浪嶼內祖輩留存的紅磚老房,並以劉禹錫《陋室銘》中的兩句話表明自己的心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蔡丕傑長子蔡望懷,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曾任廈門市政府副市長、廈門市政協主席、全國政協委員。耳聞目染父親的言傳身教,蔡望懷繼承父親蔡丕傑的人文情懷和責任擔當。任職期間,主持廈門廈禾路舊城改造和體育中心建設,創辦廈門華廈職業學院和廈門市愛樂樂團等,對廈門社會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儘管身居高位,但蔡望懷謹記廉潔從政,兩袖清風,在市政府任職期間,忙於工作的蔡望懷中午從不回家,常以泡麵當午餐,一度被人稱為“泡麵市長”。作為曾經分管廈門城建工作的市領導,蔡望懷以“服務群眾、唯恐不周,廉潔自律、唯恐不嚴”勉勵並從嚴要求自己和下屬。他帶頭做出了表率,從未購置任何房產,在退休前後熱心參與許多社會工作,他始終堅持只作奉獻,不求回報,從未領取任何酬勞或補貼,是一個完全徹底的義工。

官橋味道 與牛驢鮮美邂逅

一邊欣賞宏大精美的蔡氏古民居建築群,一邊接受蔡氏家風家訓的薰陶,半天下來,心靈上您可能已覺得十分飽足,不過,胃可能要開始覺得“空虛”了。此時,官橋眾多的特色小吃,會讓您的味蕾覺得不虛此行。

首先要推薦的是牛肉。歷史上,因為農業發達,官橋牛多,加上交通便利,因此,從清乾隆元年(1736年)開始,這裡便設有“牛墟”。每逢農曆尾數三、六、九日,來自全國各地的買賣人,便會趕到官橋,參加一場活牛交易盛會,鼎盛時日交易量上千頭。因此,官橋的牛肉小吃遠近聞名。特別推薦牛肉羹,“牛”味十足,湯水清甜,肉質鮮嫩。

泉州南安官桥蔡氏古民居:积善之家有余庆 诗礼传世续忠厚

官橋牛肉羹配上潤餅

除了牛肉,官橋還有一味別處沒有的美味——驢肉。驢肉進入官橋有20多年的歷史,驢肉味道鮮美,肉質細膩,經與閩菜不斷融合,改良、發展出許多獨特的美食。目前官橋大多數飯店、酒店都有經營驢肉系列菜,當然,如果想更接近地氣,還可以到菜市場專門做驢肉的熟食攤點打包滷好的驢肉回家。

地瓜粉團是許多泉州人的至愛,官橋的地瓜粉團創造性加入了驢肉、牛肉,風味十分獨特。

飽嘗美食後,不妨到深山訪名寺。在鎮區西北部的五峰山中,藏著一座千年古剎一片寺。一片寺始建於公元618年,寺廟上有一片巨石覆蓋,下則由左右兩塊天然岩石支撐,石洞面積近600平方米,可容千人。歷代許多名士賢達都曾慕名而至,詠賦懷賢,留下了不少名篇絕句。除了巨石當廟,寺旁的宋代“婆羅門塔”,膳房四個槽的水井,寺院右側巨石背上奇特的石人像,幾百年樹齡的胭脂樹……無不令人叫絕。

泉州南安官桥蔡氏古民居:积善之家有余庆 诗礼传世续忠厚

一片寺

此外,官橋還有五塔巖寺、石室巖、瑞跡寺、天竺寺、冷水亭寺等豐富的宗教人文景觀資源,如果時間來得及,不妨一一造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