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飯圈文化並非主流文化,各位不懂也罷

飯圈到底是什麼?可能是00後、10後越來越大了,掀起一波新的網絡潮流,又一批上一代的衝浪人被甩出來,飯圈文化盛行的今天,每天都有關於飯圈現象的論題。看來看去,仍然不知道啥是個“飯圈”

“飯圈”是新一批網民的特定產物,也是現在流行的網絡用語,是這一代年輕人集體認同的一個詞彙。每個圈子都有自己的特色,包括“遊戲圈”、“古風圈”等。今天就主要說說以“娛樂圈”為主的“飯圈”。

飯圈文化並非主流文化,各位不懂也罷


1、飯圈的幾個特點

“飯”就是英語fan的英譯,就跟前幾代網絡用語中的“粉絲”同源,都是指某些事物的愛好者。“飯圈”更像是一個團體,粉絲圈兒。他們可能有相似的興趣愛好,或者有大家一起喜歡的明星,在這個圈子裡,他們可以相互交流,相互支持同伴,相互支持自己喜歡的明星。

不知道大一些的朋友們是否記得,“粉絲”這個詞彙是什麼時候出來的?還記得《超級女聲》時代,“粉絲”就逐漸變成了替代了“追星者”變成了新鮮詞彙。而今天,粉絲再度擴張,變成了代表粉絲團體的“飯圈”

隨著網絡的發展和明星的生存方式,拍戲已經不是明星的主要活動,網絡互動、直播等直接地與粉絲接觸也變成了主要通道。所以粉絲團體在網絡上聚集,形成一個大“飯圈”。還形成了自己“飯圈”獨特的語言習慣,就是“飯圈”用語。

飯圈文化並非主流文化,各位不懂也罷


最近搞火了的肖戰事件,讓很多不瞭解肖戰爆火的人有重新燃起好奇心。這就要從這個飯圈文化開始談起。但是因為並非所有的青少年都追星,所以“飯圈文化”並不是主流文化,可以說是青少年亞文化的一種。

很多人對追星、粉絲、“飯圈”有一些誤解,認為追星就是腦殘,粉絲就是腦殘的人。這一方面來源於缺少理解和包容,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不少極端粉絲造成名譽損壞。不過大部分人對追星都抱有理性的態度,粉絲也不是“烏合之眾”。“飯圈”把無秩序的追星,演變成了一種“組織”。粉絲與明星互動增長。

飯圈文化並非主流文化,各位不懂也罷


2、粉絲個體的特點

俗話說“林子大了之啥鳥都有”。粉絲們講究個“入坑”和“出坑”。入坑的粉絲開始購買偶像周邊商品,最後融入飯圈變成“死忠”。不知道大家是否記得,2018年範丞丞在微博發佈付費照片,需要支付60元,當天晚上就有8萬人觀看,一下子就賺了480萬元。即使看一張照片需要60元,粉絲也願意去認領自己的愛豆。

並不是所有粉絲都能加入飯圈,其中還有一個審核者,就像直播間裡的房管一樣。這就需要一個“大粉”擔任,或者“粉頭”。他們可以被絕大多數粉絲共同認可。這種會員制的入粉方式,也是現在網絡的產物。

飯圈文化並非主流文化,各位不懂也罷


有的人追星練就了“一身本領”,有的人追星變得“山窮水盡”,還有的人變成了“罵街潑婦”。其中“罵街的潑婦”比較有趣,這一類型對偶像的影響比較大,也對飯圈影響比較大,屬於帶節奏的人。也是被稱為“戰鬥粉”。他們無時無刻的不在戰鬥,有理的時候講理,沒理的時候強詞奪理。為了自己偶像,不惜拼盡全力。

除此之外,他們還有自己運營模式,就像一個有秩序的公司,進行運營策劃,圈粉對策研究。規則化、秩序化的運營,只不過現在很多的飯圈,不再講究良心運營,而是唯利是圖。這樣的組織,跟傳xiao有什麼區別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