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淨值型理財是啥東西?

zhm_327439078


不請自來。淨值型理財指按照份額髮行並定期或不定期披露單位份額淨值的理財產品。

淨值型理財產品是開放式、非保本浮動收益性的理財產品,它沒有預期收益,沒有投資期限。產品每週或者每月開放,用戶在開放期間可隨時申購、贖回、因此,淨值型理財產品的示意圖只與產品的淨值有關。


淨值型理財產品最大好處在於能夠及時瞭解到理財產品的盈虧。比如你買這個理財的時候的淨值為1,你投資10萬元購買了這個理財產品。那麼你在想要贖回的時候就可以參考淨值,1.1的時候你就是賺了1萬元,而0.9的時候則意味著你的虧損了1萬元。這樣的模式更能讓投資者知道自己理財的實際情況。


原有理財產品的主要是預期收益,預期收益比較含糊,雖然有的宣傳預期收益很高,但是有時候是達不到這樣的收益,甚至有的還有虧損的風險,有的最終沒有到達預期收益而造成投資者的不理解狀況的發生。


綜上所述,淨值型理財產品對比原有的預期收益型的理財,能讓投資者更清楚自己理財的實際狀況,還是非常不錯的。


小黑看財經


淨值型理財沒有預期收益率,收益體現在理財產品淨值的增長,但是淨值型理財並不是新事物,她一直都存在!

01 淨值型理財≠銀行理財產品

不同的金融機構發行的理財產品都不相同,基金公司發行的理財產品叫做基金,證券公司發行的理財產品常叫做資產管理計劃,而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就叫做理財。

從廣義角度上來說,只要理財產品的收益率通過淨值的形式來體現,這個產品就可以說是淨值型理財產品,最常見的淨值型理財產品就是基金,基金每天產生的收益或損失直接表現在淨值漲跌上:淨值上漲代表收益,淨值下跌代表虧損;

實際上,一些資產管理計劃、信託產品有預期收益型產品,也有淨值型產品,兩者是共存的;

目前常說的淨值型理財,通常特指銀行淨值型理財,用於區分過往銀行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但是投資者需要理解,淨值型理財≠銀行理財產品。

02 業績基準與收益計算方式

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對應的是預期年化收益率的概念,而淨值型理財產品有一個業績比較基準的概念。

首先:業績比較基準是金融機構根據相關產品過往業績給出的一種參考,不是產品實際收益率;其次,業績比較基準是收取業績報酬的重要基準。 當產品實際收益率超過業績比較基準收益率時,金融機構可能會從超過業績比較基準的那部分收益提取一部分作為額外的收費,那就是業績報酬,也叫做超額管理費。

其次:淨值型理財產品沒有預期年化收益率的概念,也少有固定的投資期限,收益完全取決於淨值的增長,淨值型理財的收益是根據淨值的變化測算的,舉兩個案例:

案例1:購買理財時淨值為1.120,贖回時淨值為1.148,時間間隔180天,那麼收益率=(1.148/1.120-1)/180*365=5%;

案例2:購買理財時淨值為1,贖回時淨值為1.08,時間一年,那麼收益率=(1.08/1-1)/365*365=8%。

03 淨值型理財產品的風險

部分銀行理財投資者對銀行淨值型理財望而卻步,他們會認為銀行淨值型理財產品和基金一樣,存在很大的風險,這裡存在兩個誤區:

1、淨值型理財產品是一種產品形式。理財產品是否有風險,取決於金融機構的投資管理能力,關鍵取決於產品投資標的物,這和理財產品的形式沒有關係。即使是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倘若投資標的物出現兌付問題,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也會出風險;

2、不同的金融機構理財產品投資範圍不一樣。投資於債券的債券基金出現過虧損案例,收益波動也比較大,投資者擔心銀行淨值型理財會出現同樣的問題;實際情況是,銀行理財的投資範圍和債券基金不一致,常用的估值方法(攤餘成本法)也有別於基金,在多種因素影響下,銀行淨值型理財和基金的風險特徵有較大區別。其他金融機構發行的產品也存在這個現象。

04 總結

1、以淨值來體現產品收益情況的,都可以稱為淨值型理財;

2、業績基準不等於產品收益,投資者購買淨值型理財產品需要關注產品實際收益;

3、常說的淨值型理財往往特指銀行淨值型理財;

4、淨值型理財只是一種產品形式,和風險沒有絕對的關聯;

5、任何理財產品的風險都是取決於產品的投資標的物,這才是投資者需要真正重視、關注的要點。

私行小學徒期待您的交流與關注!


私行小學徒


根據2018年4月發佈的資管新規,銀行理財要打破剛性兌付,向淨值化轉型,投資者要自負盈虧。聽起來好像淨值型理財產品的風險很高,容易虧損,那麼到底什麼是淨值型理財產品?風險真的很高嗎?

過去銀行理財產品都是“預期收益型”的,產品有一個預期收益率,到期之後投資者基本上都能拿到本金和預期的收益,可以說這個收益率基本上就是固定的。

舉個例子:銀行發行了一款理財產品,期限是1年,預期收益率是4.5%,銀行從投資者那裡募集來資金之後就拿去投資,結果投資收益率不錯,達到了6%,產品到期之後,銀行向客戶兌付了本金,並且按照4.5%兌付了收益,多出了1.5%就算作是銀行的超額管理費。

假如投資結果不太理想,收益率只有4%,銀行還會給客戶兌付4.5%的收益,多給的0.5%銀行要從自己的賬戶中補貼。當然,大部分情況下,銀行都能拿到超額管理費,否則賠本的買賣誰也不願意幹。

但淨值型理財要打破這種剛性兌付的模式,銀行把客戶的錢拿去投資,扣除一定的管理費之後,剩下的收益該是多少,投資者就拿到多少,如果虧了,投資者要自己承擔。銀行要定期披露產品的淨值。所以說,淨值型理財產品都不能保本,而且收益率都是浮動的。

舉個例子:銀行發行了一款淨值型理財產品,期限是6個月,估值方式是市價法,初始淨值是1,6個月後根據投資結果,在扣除銀行的管理費之後,產品的淨值變成了1.025,換算成年化收益率是5%。當然如果產品的淨值變成了1.01%,換算成年化收益率就是2%。

可以看出,淨值型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波動比較大。

看到這裡,很多投資者可能還是不太瞭解淨值型理財產品,收益率不會算,而且覺得產品的風險太高。實際上,相對於預期收益型產品來說,淨值型產品改變的只是估值計價方式,並不代表著本金虧損的概率提升。

預期收益型的理財產品逐漸退出之後,現在很多淨值型理財產品的收益率都以“業績比較基準”來展示,也就是說銀行根據自己的投資方向,已經測算出來一個大概的收益率,最終的投資收益率會在業績比較基準附近上下波動。

如果產品的底層資產都是存款、債券之類的固收資產,那麼最終收益率和業績比較基準差別不會太大,浮動會非常小。但如果產品的底層資產中配置了少量權益類資產,比如未上市股權、股票、基金等,那麼收益率波動就會比較大。

由於銀行理財的客戶群體大部分風險承受能力都偏弱,所以即使銀行發行的是淨值型理財,大部分也都是穩健性比較高的固收類產


COCO投資


所謂淨值型理財產品,其運作模式與基金類似,非保本浮動收益,投資者購買產品前無法預知產品實際收益率,而是根據產品實際投資運作情況定期在產品開放申購或贖回日公佈產品淨值,投資盈虧由投資者自負。

與傳統理財產品未到期無法贖回相比,開放式淨值型理財產品更具備流動性。產品通常約定最短持有期,期滿後投資者每週或每月都可在開放日進行申購和贖回。同時,不同於傳統理財產品的透明性較低,淨值型理財產品會定期披露收益,投資者的操作也更加靈活。

在資金面寬鬆、利率下行的環境中,傳統銀行理財的年化收益率已經降至3.8%左右,對投資人的吸引力大不如前。在這種環境下,淨值型理財產品則為投資者獲取更高收益提供了可能。從去年至今的市場情況來看,淨值型理財產品,特別是開放式淨值型產品正逐漸成為銀行理財市場的主流。



經濟前瞻


所謂淨值型理財產品,是指理財發行方在發行理財產品時,不發佈明確的預期收益率,產品收益以淨值的形式實時對外公佈,投資人根據產品運作情況享受浮動收益的產品。

淨值,指的是每一單位(或份額)的理財產品,所對應(以現價計算的)資產的價值。計算方法是:總資產/持有份額。

與收益型理財不同,淨值型理財相對透明,有利於打破人們對於理財剛兌的預期。舉個例子:你買了一個100萬收益型理財,預期收益率為5%,那麼一年後到期收益是5萬。如果你買了100萬的淨值型理財,發行時如果是1元為一個份額的話,你就有了100個理財份額。持有期間,1份額的淨值變成了1.01、1.02、1.03……一年後1.05,同樣贖回的話,你的收益也是5萬元。——看出兩者的不同了嗎?

首先,淨值型理財是透明的,一年裡你隨時可以查看淨值變化,瞭解自己收益情況;而收益型的理財,只有到期才能知道最終收益率是多少。

其次,淨值型理財可以持續發行,你可以是在1.00元/份額的時候買進,也可以在1.01元/份額的時候買進,拋出也是一樣,如果在1.01元買進在1.04元的時候拋出,那麼年化收益率=(1.04-1.03)*100萬*持有天數/360,相比收益型理財,投資者更有主動權。

最後,淨值型理財虧損也更容易接受。例如上面這個例子,發行時是1元/份額,但是投資者贖回的時候,可能是0.98元/份額,這樣投資者的虧損就是看得見的。相比預期型,投資者更加容易接受。

我是空谷財譚,致力於輸出有價值的金融知識和理財觀念。


空谷財譚


你好我是清韻一聲,很高興能夠回答你的問題。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一定的幫助。隨著資管新規的落地,淨值型理財產品已經成為一種趨勢。今天我們一起來聊聊淨值型產品那些事吧。

預期收益型產品VS淨值型理財產品

提起理財產品,大家的第一反應往往是“30天預期收益4.6%、91天業績比較基準5%”這樣的字眼。確實,這些年為了迎合老百姓的喜好和需求,金融機構推出的理財產品,很多有著預期年化收益率和固定投資期限。

但是實際上,預期收益類型產品對於投資者而言,就像個“黑箱子”,買了之後就兩眼一抹黑,投資的基礎資產的運作情況和風險情況並不能及時反映到產品的價值變化中,進而實時呈現在投資者面前,投資者根本無法得知自己承擔的真實收益和風險大小。

淨值型產品則不同,它沒有明確的預期收益。產品收益以淨值的形式公佈,能準確、真實、及時地反應出底層資產的價值。投資者根據產品實際的運作情況,享受收益或承擔虧損。不僅更有利於保護投資者的利益,還有利於資產管理行業的健康發展,消除因為產品投向不透明而導致風險隱患,眾所周知這兩年市場上暴雷的基本都是固定收益產品。

·

什麼是“淨值”

何謂“淨值”,對於廣大基民和股民來說,淨值不是新鮮詞了。打開資管機構的官網,通常披露的都有:單位淨值和累計淨值。單位淨值,是指當前的基金總資產除以基金總份額。其計算公式為:基金單位淨值=總資產/持有份額。

看不懂?我們試著這樣理解,理財產品的本質,就是把投資者的錢集中起來,去做投資。也就是說,基金經理(投資經理)是在幫我們運作金融資產,比如代為買入/持有/賣出等,因此,理財產品實際上是一些證券、債券或者還有其它內容的金融資產組合。

那麼,這個資產組合以什麼形式來計價呢?

沒錯,淨值!

淨值型理財產品的特點

因此,所謂淨值型產品,是指發行方在發行相關的資產管理產品時,無明確預期收益率,產品收益以淨值的形式實時對外公佈,投資人根據產品運作情況享受浮動收益的產品。


舉個例子

淨值型產品的初始淨值設為1,當投資組合有盈利或虧損的時候,淨值就會發生變化。比如:產品的總資產價值盈利20%,淨值就變為1.2;虧損10%,淨值則為0.9。投資者根據產品淨值的變化享受收益或承擔虧損。

保本產品不復存在

WHAT?還可能虧損?

是的。其實以前市場上的理財產品,也是有相當一部分是不保障本金、且不保障收益的,但投資者一般會默認為預期收益最終能實現,在實際操作中,金融機構出於增加客戶黏性和維護自身聲譽的考慮,往往在產品虧損時,仍然會按照既定的預期收益率兌付收益。這完全背離了資產管理的本質特徵,不但使風險在金融體系累積,還產生了道德風險。


當然,最讓人放心的是,淨值型產品沒有固定收益產品裡的那些道德風險隱患,比固收更安全。

希望可以幫到你,關注瞭解更多財經知識

:Z


清韻之聲


淨值型理財產品是開放式、非保本浮動收益性的理財產品,它沒有預期收益,沒有投資期限。產品每週或者每月開放,用戶在開放期間可隨時申購、贖回、因此,淨值型理財產品的示意圖只與產品的淨值有關。

舉個例子:假如用戶投資1000元購買了一份淨值類理財產品,購買時產品的淨值為1,那麼,到了下一個開放日,產品的淨值變為了1.1,則用戶的收益為1000*1.1-1000=100元,即賺了100元。

產品的淨值如果為0.9,則用戶的收益為1000*0.9-1000=-100元,即虧了100元。因此,用戶就需要在每次公佈產品淨值的時候實時關注,做好相關操作。


大山裡的小孩子


淨值型理財產品

淨值型理財產品為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沒有預期收益,銀行也不承諾固定收益,產品淨值變動決定著投資者收益的多少或者虧損。

淨值型理財產品的運作模式與開放式基金類似,在開放期內可,投資者可以隨時申購、贖回,產品的收益也與產品淨值直接相關。

非淨值型理財產品

非淨值型理財產品與淨值是對立的,就是指根據市場行情得出的固定收益。

淨值型理財產品和非淨值型理財產品區別

1、流動性不同,非淨值理財產品都會有投資期限,在產品沒有到期時,無法贖回資金;而淨值型理財產品在封閉式理財的基礎上加入了流動性,每週或每月都有開放日,申購贖回相對更靈活。

2、信息披露透明度不同,與開放型基金相同,淨值型產品會定期披露收益,比非理財產品相比信息更加透明。

3、淨值型理財產品掛鉤不同的市場,尤其對偏高風險的市場,市場上行時,收益會比非淨值理財產品要高,但行情不好時,它有虧損的可能性。


差一點大神


通俗一點說,淨值型理財你可以當成股票了。價值隨時變化,買賣相對方便。

沒有預期回報率,沒有投資期限。

當然這個中間還是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但是我們先不細究了。


和淨值型理財相對於的就是盛極一時的攤餘成本理財

這個概念解釋起來也不是一兩句話

舉個例子

現在的餘額寶,每天產品的淨值都是1塊錢然後加上買入以來的收益。

讓他們看起來很像存款

這就是攤餘成本理財

未來這種理財,由於有剛兌的嫌疑

慢慢會被監管機構給趕出市場、邊緣化


不過投資產品的風險本身是不會因為淨值型還是攤餘成本型而變化

還是看底層資產的風險怎麼樣


財經多知道


淨值型理財就是投資者風險自擔、自負盈虧。國家出臺理財新規之後,打破理財產品剛性兌付,銀行理財產品不能承諾保本保收益,不能約定預期收益。


淨值型理財,就是你買10萬,到期拿回來可能變成10.5萬,也可能變成9.7萬。


好在淨值型理財有風險等級,有一、二、三、四、五級。一級、二級風險比較低,買了比較放心。三級開始就有必要了解這個理財產品所投向的底層資產是什麼。合規的理財產品都可以在中國理財網查到信息。https://www.chinawealth.com.cn/zzlc/index.shtm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