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嘗準旗的酸粥 趕馬柵的年集 賞老太太的花兒

嘗準旗的酸粥 趕馬柵的年集 賞老太太的花兒

酸 粥

二十出頭,我第一次到準格爾旗山區同學家作客,同學央求著她母親做酸粥,於是看到她的家人圍著一盆鹹菜滋滋有味地吃著酸粥,每個人都能吃完滿滿一大碗,我就覺得奇怪:那個寡酸配著鹹酸的吃法,能讓出門在外的準格爾旗遊子們饞得夜思夢想嗎?

但是,只過去了幾年,我卻也對酸粥產生了興趣。因為我的先生就是準旗人,老家就在準旗黃河岸邊。他吃酸粥長大,整天唸叨著老家的酸粥。在他身上,就真正應了那句小調:“唱一聲故鄉,就喊出了酸粥的鄉愁”。我先是經常無奈地承受著酸粥的“薰陶”。時間久了,竟然開始喜歡上了那種酸酸的味道。

記得剛開始吃酸粥時,先是將大米多放一點,和著較少的糜米,用婆婆捎來的酸漿發酵,然後熬煮出酸稀粥,晾涼了以後再放上幾塊冰糖,在炎熱的夏天裡,吃一碗,真是舒爽至極。

而在準旗農村,正宗的酸粥是要以糜米為主的,糜米發甜,草香味濃,富含多種營養,吃著似乎比大米有味道。

嘗準旗的酸粥 趕馬柵的年集 賞老太太的花兒

準旗人對酸粥的喜愛,是任何東西都不可以替代的。炎熱的夏季裡,農人們勞作了一天,身體覺得疲累的時候,一碗酸稀粥或酸米湯下肚,渾身清涼爽快,因此,在外頂著烈日勞動,農人們一定會帶上一大罐酸米湯,又解渴,又不會上火。

嘗準旗的酸粥 趕馬柵的年集 賞老太太的花兒

愛上了酸稀粥以後,我就開始研究吃起了山藥酸粥、燜酸飯、炒酸粥。居然感覺別有一番風味在心頭。

春節回家,又看到了婆婆灶臺上的漿米罐,又吃上了婆婆做的正宗的山藥酸粥。

每天早晨吃一碗酸粥,已經成了全家人割捨不了的習慣。並且每日吃酸粥,每日更新一些酸米罐裡的漿湯,味道才會更新鮮爽口。

看著婆婆用勺子舀出的那些粘粘的黃燦燦的糜米粒,就開始產生了食慾。婆婆先在開水鍋裡放了些切成大塊的山藥蛋兒,(這樣煮出來的才更沙糯)煮上片刻,再放入漿好的米,煮到米軟山藥爛湯稠後,出鍋裝碗。孩子跳著叫著,說奶奶的酸粥才是正宗的天下第一酸粥。

嘗準旗的酸粥 趕馬柵的年集 賞老太太的花兒

一碗酸粥,可以素著吃,還可以拌上酸蔓菁絲絲,擱點黃豆醬,滴兩滴熗好的“澤蒙”油,再撒上芝麻面兒,愛吃辣的人,再撒上點辣椒麵,那味道堪稱山鄉的奇萌一絕!

嘗準旗的酸粥 趕馬柵的年集 賞老太太的花兒

一桌子酸粥,一盆鹹菜,幾瓶子調料,這樣一頓早餐,也充滿了溫馨甜蜜的味道。

準旗人吃酸粥百吃不厭,有時候早晨吃酸粥,中午吃酸撈飯或酸燜飯,晚上吃酸稀飯或酸拌湯。 

即使在做酸燜飯時,準格爾旗人也總喜歡往裡面放一些切成塊的山藥蛋兒。這樣吃起來,味道更加鮮美適口。

鍋上擱上油、蔥花和調料,將燜好的山藥酸飯鏟得鬆軟了放進去炒,就成了炒酸燜飯了。

嘗準旗的酸粥 趕馬柵的年集 賞老太太的花兒

而將撈出的酸米飯裹上豆麵,用篩子篩後,變得圓溜溜的,放入烹調好的湯汁裡,再放一把酸紅醃菜,就成了酸拌湯。

準格爾旗等沿河一帶人愛吃酸飯,跟生活環境有關係。那裡盛產糜米,糜米漿酸後,就變得透明,還特別筋道,味道特別醇香,所以,人人愛吃。

這我才想起,為什麼弟弟不愛吃糜米飯了。他說,糜米飯“扎”得喉嚨疼。在我們很小的時候,鄂旗人家裡也常吃糜米飯,沒有經過酸漿發酵的糜米飯,燜熟後又硬又澀,還似乎可以看到那種不柔和的小毛刺呢!

說完了酸粥的好吃,應該講講製作酸粥的過程喲。即使你我不是準格爾旗人,不是沿河一帶的人,你或許,也會和我一樣愛上它的。假如,把它變成夏日裡一道綠色飲品,也是非常值得一試喲!

也許有的人要躍躍欲試了。但很多人會問,製作酸漿的種子哪裡找呢?聽老一輩準旗人講,一是可以把豆腐酸漿作為“發酵料”倒入洗淨的小口瓷罐裡,再把熬過糜米的米湯舀進去發酵。然後把一定量的糜米淘淨也倒進罐裡。把罐放到熱鍋臺或暖氣上,一天以後,“甜米”就變成了“酸米”了。當然,還可以放到陽臺上光線熱烈的地方,應該也不成問題。

但是,現在普通人家也不一定方便弄到豆腐酸漿的,那就可以用米湯和糜米直接發酵,多培養它幾天。

酸漿隨著煮飯用的次數多了,就會減少。那每次做酸粥舀出酸米後,要將熬煮片刻的米湯再舀出來一些,晾涼了後倒回到漿米罐中。只要隨用隨添米湯,一年四季就會有源源不斷的酸漿了,而且味道也純正鮮美。

吃到美美的酸粥,讓人心曠神怡,你也來試試?

嘗準旗的酸粥 趕馬柵的年集 賞老太太的花兒

嘗準旗的酸粥 趕馬柵的年集 賞老太太的花兒

馬柵趕年集


馬柵鎮,是新農村、新鄉鎮建設的一個縮影,馬柵的年集亦是反映準格爾旗風土人情的一幅“清明上河圖”。

準格爾旗馬柵小鎮逢七便趕集。這種傳統由來已久。

臘月二十七,是小鎮年前最後一個集,春節所需,都要在這一集中買全,因此,比平常的集人氣更旺。

一條老街,兩旁的底商密集排布,集市從底商門前的馬路東頭一直襬到馬路的大西頭,又分別從兩條土岔路口延綿出二三里的樣子。

馬柵的集市是周圍鄉鎮裡最為紅火的集市。這裡是雞鳴三省的地方,毗鄰就是陝西府谷,對岸就是山西河曲縣。一到趕集的日子,河曲、府谷與本地的商販以及各路村民們紛紛將各色商品裝滿貨車,自動地找各自的攤位擺好商品。

九點多鐘,集市上就開始人來人往。中午時分,集市上人頭攢動、摩肩擦踵,甚至呈現水洩不通的樣子了。

我們是中午兩點多鐘到達馬柵鎮的。霞妹打電話說,不要從集市旁邊的沙榆線公路走,那邊車水馬龍,擁擠不堪,連停車的地方也找不到。

於是我們就繞道北邊鎮政府門前的油路,將車開到離集市較遠的地段,然後步行趕到集市。

等我們趕到集市的時候,大概三點鐘了。

平時的趕集,上午是高峰期,下午人影便開始稀稀疏疏了。這次適逢最後一日年集,市場上仍然人流很多。果然,集市緊鄰的沙榆公路邊,以及房舍的各個角落,到處都停滿了車輛。不斷有趕集完畢的人們提著大包小袋兒,抱著大箱小箱出來,往車上裝著東西。也不斷有人流擁入市場,採買年貨。

馬柵的集市,賣吃喝用度的一應俱全。

讓這裡充滿濃濃鄉土氣息的,首推各類吃喝生意攤,分外火熱。

馬柵集市的吃喝買賣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小吃攤,一類是經營多種生熟食品。

集市的小吃攤,主角就是碗飥兒。冬季裡,碗飥兒除有涼湯外,還備有熱湯。用醋和蒜、姜面兒、芝麻調出的涼湯汁兒澆到蒸好劃成菱形塊兒的碗飥上,這是最正宗的吃法,選擇吃的人最多;熱湯則用豆腐加點黃花菜什麼的進行烹炒調製。擔心食客吃著涼,攤主會舀出熱熱的鹽醋湯盛在碗飥兒碗裡,用勺子抵住碗飥兒,將涮過發涼的冷湯倒出,再用熱湯涮一次,這才澆上熱豆腐湯。當然,這些都是素碗飥兒。想吃葷的,就再切上二兩滷驢肉,或者加二兩豬灌腸佐食,食客們吃完都巴咂著嘴,那酸爽的感覺豈只一個美字了得。

嘗準旗的酸粥 趕馬柵的年集 賞老太太的花兒

一排小凳,坐滿一排排的食客,看著攤主一碗接一碗不停地划著碗飥兒,還有眼前堆摞著高高的空碗兒,再聽著市集上此起彼伏的叫賣和誇讚聲,更有著吃完一碗,還想再要一碗的氣氛。這不,一個挑著擔子賣自家農村雞蛋和“澤蒙”的大爺,坐下來連吃了四碗碗飥兒,滿意地抹著嘴角說:吃著碗飥兒長大,幾天不吃就覺得缺點啥。

馬柵鎮上碗飥兒賣得非常好的,張志兵算一個。常年的室外賣碗飥兒的生意讓他的臉龐呈古銅色。他的碗飥兒攤兒是人氣相當旺的。他說他常劃碗飥兒劃得手發麻。他的碗飥兒最多的時候能賣到一天近千碗。很多人吃完都會“兜”著七八碗走。

停,停,打住,不能光說碗飥兒的事兒不停,馬柵集上食品豐富著呢!讓我們走馬觀花般瀏覽一圈兒。

核桃、麻糖、黑棗、酒棗、柿餅、糕點、麻花……各類吃食看得人眼花瞭亂。

在馬柵集上,能買到很多原汁原味兒的食品。

各種地方風味的半成品以及熟食,是馬柵集市一大看點。豆麵,黃米糕,什麼八寶粥、元寶饅頭、豬灌腸、滷肉、皮凍兒、馬蹄酥……甚至,許多勤勞手巧的主婦們將純手工精心磨製的杏茶飥兒也拿出來賣。

辛三虎家的點心攤被人們圍得滿滿的。他家的月餅點心做得好是有口皆碑的。等我們轉到他的攤位時,好幾種點心已經賣得只剩下最後一箱子了。只見車上放著一人多高的空紙箱子。辛家的點心,有一個特點:聞到一股濃濃的胡油香味兒,嚐起來香酥可口,讓人回味不盡。

嘗準旗的酸粥 趕馬柵的年集 賞老太太的花兒

集市上還有好幾種我叫不認識的玩意兒。比如說,一種看起來像壓菜石的玩意兒,黑不溜球的,當地人叫它“黑餳(音xing)”,原來它是製作馬蹄酥的備料,將黑餳熬化成黑色的糖漿澆到煎好並壓制成形的馬蹄酥上。

再如,有一種泡發後類似珊瑚草的,好像叫什麼“冰藻”的新奇種類也有。

水果、蔬菜、肉類、魚類等水產品應有盡有。還有一種十幾斤重的大草魚,物美價廉。越來越講究吃法的村民們同時採買了四川酸菜魚調料,燉一鍋香噴噴的酸菜魚已成為吃厭了紅燒魚的人們更時興的選擇。

布匹兒、服裝鞋帽、土產生活用具,年畫、對聯攤……還有商城,多家年貨超市,愛美愛生活的主婦們徜徉其中,她們要讓春節的家煥發全新的氣象。她們要讓家人們以最靚的裝扮迎接新的一年。

新的村鎮,新的風貌,新的生活,都可以從馬柵集市上反映出來。

馬柵,也是新農村、新鄉鎮建設的一個縮影,馬柵的集市亦是反映準格爾旗風土人情的一幅“清明上河圖”

嘗準旗的酸粥 趕馬柵的年集 賞老太太的花兒

嘗準旗的酸粥 趕馬柵的年集 賞老太太的花兒

老太太的花


水靈靈、綠瑩瑩、生機蓬勃……

該如何形容這些花兒呢!

嘗準旗的酸粥 趕馬柵的年集 賞老太太的花兒

老太太的花擺在新房的窗臺上,它們的品種一點也不名貴,大多是從別人家的花盆裡掐來的花枝、花芽培育起來的,但卻養出十二分的生機,讓冬的曖屋綠意盎然。

老太太是我的婆婆,多年的辛勤勞作,讓她腰背佝僂,雙腿變形,但愛美之心,一樣動人。

即便是沒住新房之前的土坑沿邊,也總有幾盆平凡的花兒閃著綠瑩瑩的光,照亮了寒舍的歲月。

而如今,那些換了環境的花兒,始終濡染著老太太的熱忱,將一貫的生機和綠意散播在新房的每個窗臺角落,溫暖和秀麗著農家的春夏秋冬。

老太太養花有著她的哲學。精心+隨意,鬆土、施肥、澆水是不可少的。她不會迫切地希望花兒快快長大,花開得大小好壞也都不計較,她更享受的是那樣一種過程,充滿持久的溫潤。

農村的暖氣,不總恆溫,遇上嚴寒的天氣,白天夜晚溫差大,老太太的那些花兒也會受凍,但奇怪的是,經過不斷的磨練,那些花兒生命力也愈加頑強無比,竟然葉片變紅,更是豔麗,呈現出一番別樣的景緻。

兩三個月不見,兒女們再回去,總會眼前一亮,當初那些花兒,早已從嬌小柔弱變得蔥綠壯實,讓我們驚歎老太太一定是“水命”,她種的那些花兒好給力喲!

“養花不僅是個技術活,更是個心活吧,只要付出自己的真心、耐心和恆心,就能收穫意想不到的綠意與芬芳。

嘗準旗的酸粥 趕馬柵的年集 賞老太太的花兒

她養花,也像她的為人。

她是一位勤勞、寬厚、熱情、慈愛的老太太,上上下下,裡應外合,她將家風維護傳承得眾口皆碑。她處處為別人著想,方圓十里八村的鄰居們都愛和她打交道。

老太太特別能“吃皮耐厚”,從來不嫌別人打擾,儘管她也是七十來歲拖著病腿的老人,除了一碗水端平一般心繫著兒女們以外,她也視上門的親戚客人如寶,燒柴打炭、端茶送水、熱肉暖湯,總擔心親戚客人們吃不好,睡不暖,不停地忙忙碌碌,進進出出,圍著鍋臺炕沿轉,為身邊的人們操持著,日落黃昏又黎明……

老太太從來不會讓和她打交道的人吃虧,就像,她從來也不會讓自己的花兒不明就裡的枯萎一樣。

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

就像她對她的花,她給予花兒以妖嬈,健壯,那種給予的快樂,點燃著她的小幸福,她會樂於把小苗養到茁壯時就送給兒女們和特別喜歡花兒的人培養,她再發展她的小苗苗。

她的那些花兒,知恩圖報般地長著,長著,扮靚著樸素的農家,扮靚著種花人的心情。

其實,養花也分人,一樣的侍弄,一樣的花肥,一樣的花草託生在不一樣的人家裡,生長的景況也各不相同。植物也是有生命的,只要是有著生命的東西,就會有一些說不清的東西,有著幾分人們不可揣摸的神秘。

我在想象,如果我是一盤花,就做老太太家裡那盤花吧,在寬泛的認同中,在愛的理解呵護中自由生長。

給一點寬泛認同,給一點愛的理解呵護,就一定任性瘋長,也還她一片綠意蔥蘢……


嘗準旗的酸粥 趕馬柵的年集 賞老太太的花兒


嘗準旗的酸粥 趕馬柵的年集 賞老太太的花兒

張藝馨,鄂托克西邊人,準格爾媳婦兒。大美準格爾群成員。先後在媒體行業與企業從事宣傳、文化工作。座右銘:“以一顆眷愛文化之心去創意、記錄並影響”。平日裡,通訊、言論類新聞體裁,總結、講話材料、文案佔了“筆耕”的大量篇幅。閒暇之餘愛寫些散文、詩歌等怡情養性,挖掘生活,挖掘社會與人們的種種精彩、感慨與可愛。目前為自由職業者,從事方案策劃與宣傳、文化創意工作。開辦有微信公眾平臺“馨微刊”(微信公眾號:xinweikan_ ),3個月中已發表原創作品近50篇。期待與朋友們展開更多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