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李封三村與老塋窪的由來


李封三村與老塋窪的由來

李封三村遠眺

中站區許衡街道轄下的一個行政村,該村分佈較分散,有幾部分組成。而其村委會所在的那一塊地方,中站人提起時習慣叫它“老塋窪”,這個名字由來已久,與許衡之父許通有關。

許通金末時為避戰亂,渡黃河南下,居新鄭縣陽緩裡(今新鄭市辛店鎮許崗村)。許通仁義善良,治家有方,被鄉鄰讚譽為“善人”。1209年農曆九月二十九,許衡出生在許崗村。


李封三村與老塋窪的由來

位於李封三村內的許通墓

許衡從小就喜歡學習,然而身逢亂世,家中貧窮無錢買書。許衡只要聽說誰家有書,就會前去祈求人家借讀。許通擔心許衡路上有危險,每次都會陪他一塊兒去。許衡家雖然貧窮,但父母節衣縮食為許衡請師傅求學,於是便有了《元史·許衡列傳》中記載的許衡“三易其師”的故事。許衡幼年就非常聰明,7歲上學。一日問老師:“讀書是為了什麼?”老師回答:“參加科舉考取功名。”許衡又問:“僅僅如此嗎?”老師聽後非常驚奇。老師每次授課時,許衡都要問所學內容的含義。過了一段時間,老師對許衡父母說:“你們的兒子太聰明瞭,將來必定會出人頭地,我不能當他的老師了。”於是就告辭走了。許衡父母再三挽留,也未能留住老師,如此,許衡竟然換了三個老師。正是因為父母對許衡的關心,再加上許衡的刻苦學習,為他日後成長為著名學者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李封三村與老塋窪的由來

李封三村許通墓

許通逝世後,葬在新鄭縣陽緩裡。元世祖至元十年(1273年)四月,許衡將父母的墓從新鄭遷至河內李封。許通被元廷贈以銀青榮祿大夫大司徒,追封魏國公,諡惠和,其妻李氏被追封為魏國夫人。《許文正公世家譜》記載:“塋地坐落懷慶府河內縣東北清上鄉李封村正東修武縣界內,去城七十里,塋地五十三畝,元贈榮祿大夫諡惠和公墓在焉。”許通墓就在今日的李封三村村委會正南。


李封三村與老塋窪的由來

許通墓俯瞰圖

許通墓“文革”中遭到破壞,1998年春,許氏後裔集資重修了許通墓。墓前碑石的正面碑文是:“有元贈銀青榮祿大夫大司徒魏國惠和公許公之墓”幾個遒勁有力的大字。墓前有享堂三間,按照元代建築風格用原建築材料修復。修復後的許通墓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和歷史價值,對研究許衡及元代社會的文化提供了珍貴的歷史資料。

《許文正公世家譜》於清代多次修訂,清代時焦作一帶為懷慶府,轄河內、修武等八縣。河內和修武縣西邊的界線即以今日的中站區東大溝為界,溝西為河內縣,溝東為修武縣。過去李封村人都居住在溝西,溝東很少有人居住,許通墓所在地為一片荒地。到了1957年,因煤礦挖煤,李封村進行大搬遷,一部分村民遷到許通墓附近居住,這裡便成了一個村莊。後來,李封村一分為三,即李封一、二、三村,這裡就成了李封三村所在地之一。

許通是許氏先祖,他葬在此地,這兒自然就成了老塋地。再加上此地地勢較低,似一處窪地。所以許氏族人就把這個地方叫做“老塋窪”。

許通次子許衎及許衎之子許師義的墳墓都在這裡。按說,許衡的墳墓也應在這裡,然而,許衡逝世後,元世祖敕賜墓田130畝,建享堂三間,牌坊一座。元順帝至元元年(1335年),敕制神道碑,歐陽玄奉敕撰文,許師敬勒石以記,豎立於許衡墓地神道上。據許衡墓《塋域之圖》碑記記載:“墓地東西橫直三百九十步,南北縱直二百八十步,內心除塋域地縱橫各一百二十步,植木為林,以壯神靈棲息之所,外餘贍墳地三百畝。”

所以許衡就葬在了現在的墓地裡。後來,許氏後人也都葬在許衡墓旁,而老塋地便沒人埋葬了。

現在的李封三村位於中站區中心城區,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總面積2300畝,該村有村民小組4個,500餘戶,1800餘人。該村擁有中站區最大的集貿市場--金鷗市場。(保金 來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