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7 水滸中,燕青會“頂針續麻”,這到底是個什麼特殊玩意?

浪子燕青,是水滸中第一百伶百俐之人,罕見的文武全才,堪稱實力派小鮮肉。

水滸原著第61回說燕青“更兼吹的、彈的、唱的、舞的、拆白道字、頂針續麻,無有不能,無有不會”。在這段描寫中,“頂針續麻”作為燕青的一項常規技能,被著重提及。那麼,“頂針續麻”到底是個什麼大招?它於燕青又有何特殊意義?

水滸中,燕青會“頂針續麻”,這到底是個什麼特殊玩意?

頂針續麻源於古人做鞋,是納鞋底的一個專業術語。有人就要問了,難道燕青還是一個鞋類批發商?當然不是。要弄懂“頂針續麻”的真正含義,首先還得從古人做鞋開始說起。

古人沒有現在的皮鞋、旅遊鞋,大多穿老式布鞋,又稱“千層底”。這種鞋全靠女人手工製作而成,至今流傳。

女人們納鞋底時,通常會用錐子在鞋底上扎出一個個針眼兒,再把穿著麻繩的大針從針眼兒裡穿過去拉緊。這時,就必須用到“頂針”這個小物件。

頂針是一個活口金屬箍,類似峨眉派滅絕師太傳給周芷若的掌門戒指。頂針上還分佈有一個個小坑。頂針一般戴在右手無名指或中指的第一個關節上,用力頂住大針穿過鞋底,也對手指起保護作用。

說完了頂針,那續麻又是什麼呢?

水滸中,燕青會“頂針續麻”,這到底是個什麼特殊玩意?

續麻,顧名思義是將兩根麻繩兒續在一起。


納鞋底時,麻繩兒不夠怎麼辦?一般情況下,女人們不會直接用結疙瘩、挽扣兒的方法接麻繩兒。因為疙瘩結在鞋裡硌腳,結在鞋底外又極易磨斷。


這時,祖傳下來連接麻繩兒的方法是,把麻繩的擰勁松開,續上麻坯子,再一綹一綹地續進去,邊續邊擰,可以打出十幾米、甚至幾十米長的麻繩兒。

這就是最原始的“頂針續麻”。那麼,這個做鞋的專業術語,和風流倜儻的浪子燕青又有幾毛錢的關係呢?

水滸中,燕青會“頂針續麻”,這到底是個什麼特殊玩意?

在詩詞曲賦的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一種全新的寫作手法,這種手法將第一句的尾,作為第二句的首,成首尾相連之勢,看上去正如同續麻繩兒。富有想象力的中國文人,便將納鞋底的“頂針續麻”,巧妙地用來命名這種寫作手法,格外形象生動。久而久之,頂針續麻就成為了詩詞曲賦創作中一種固定的修辭手法。

歷代文學作品中,頂針續麻數不勝數。最簡單的如《木蘭辭》中“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三國演義》“群英會蔣幹中計”,周瑜當場K歌:“丈夫處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將醉,吾將醉兮發狂吟!”這段歌詞也用到了頂針續麻。

元代馬致遠的《漢宮秋》中,也有一段“頂針續麻”的唱詞:“返咸陽,過宮牆;過宮牆,繞回廊;繞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黃;月昏黃,夜生涼;夜生涼,泣寒蜣;泣寒蜣,綠紗窗;綠紗窗,不思量!

這個唱段,通過首尾相接、迴環相生的頂針續麻,讓人物感情層層遞進,並一步步把悲情推到了頂峰,讀來感同身受。

水滸中,燕青會“頂針續麻”,這到底是個什麼特殊玩意?

還有一段婦孺皆知的繞口令,也屬於頂針續麻。“八百標兵奔北坡,北坡炮兵並排跑,炮兵怕把標兵碰,標兵怕碰炮兵炮。”雖然不是很工整,但也俏皮幽默。

北宋年間,人們將頂針續麻的修辭手法又運用到文字遊戲中。這種文字遊戲在上流社會和文人墨客中相當盛行,類似於現在的成語接龍。

例如“也可以清心”5字,無論何字打頭,都能成句。即“也可以清心”、“可以清心也”、“以清心也可”、“清心也可以”、“心也可以清”5句。在文化鼎盛的北宋年間,文人們將這種高雅的文字遊戲玩得登峰造極,樂此不疲。


水滸中,燕青會“頂針續麻”,這到底是個什麼特殊玩意?

燕青的“頂針續麻”,與其說是他熟練掌握了文字遊戲的規則,倒不如說他具備了相當深厚的文學造詣。這種造詣,絕非一朝一日之易,而是冰凍三尺之功。

在水滸原著第81回中,浪子燕青也將“頂針續麻”的文字功夫玩得爐火純青。當時燕青利用李師師的關係,見到了宋徽宗。他當場作《減字木蘭花》一曲:“聽哀告,聽哀告!賤軀流落誰知道,誰知道!極天罔地,罪惡難分顛倒。有人提出火坑中,肝膽常存忠孝,常存忠孝。有朝須把大恩人報!”

這首隨機創作的詞,可謂字字璣珠,委婉中流淌出奔放的激情,壓迫中透露出似火的赤城,瞬間就深深打動了當時的文藝界泰斗宋徽宗,“天子失驚,便問:卿何故有此曲?”可以說,正因為燕青在關鍵時刻使出了“頂針續麻”的文學大招,這才觸動了宋徽宗,最終促成了招安大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