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5 唐代靈武高僧與賀蘭山白草谷

大唐高僧玄奘西行5萬里,歷時17年到印度取回真經,成為中國古典名著《西遊記》中唐僧的原型;傳法大師鑑真6次東渡日本,傳播佛法,首創日本佛教律宗開山祖師,受到中日兩國人民和佛學界的尊敬。

唐代這些大德高僧的故事早已家喻戶曉,而在《宋高僧傳》裡記載唐代靈武高僧的事蹟,卻因沉埋在久遠的古典舊籍之中而鮮為人知……

贊寧編撰《宋高僧傳》

我國現存最早記載古代高僧生平事蹟的文獻《高僧傳》,為梁代上虞僧人慧皎(497~554年)撰寫。

此後,唐代道宣撰《續高僧傳》,又稱《唐高傳》,宋代贊寧撰《宋高僧傳》,明代如惺撰《大明高僧傳》,合稱為《四朝高僧傳》。

《宋高僧傳》共30卷,由宋初僧人贊寧撰,記載繼《唐高僧傳》之後迄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年)共343年間的高僧傳記,對了解唐宋時期佛教的興盛發展及其對政治、文化等具有重要參考價值,是一部研究佛教歷史人物的重要著作。

贊寧俗姓高,吳興郡德清縣(今浙江德清縣)人,後梁貞明五年(919年)出生,後唐天成年間在杭州祥符寺出家,清泰元年(934年)入天台山受具足戒,曾任兩浙僧統。

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到開封被宋太宗授予紫衣,賜“通慧”大師。

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年),奉詔撰《宋高僧傳》,歷時近7年完成。贊寧於鹹平四年(1001年)圓寂,享年83歲。

唐代靈武高僧與賀蘭山白草谷

高僧畫像

唐朔方靈武下院:無漏

在《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一中,記載唐朔方靈武下院無漏大師,俗家姓金,是新羅國(今朝鮮)國王第三子。

國王欲立其為君主繼承人,但他非常仰慕春秋時吳國公子季子不願接受王位的高尚節操。

他乘船逃到中國後,想從陸路前往天竺(今印度)去“禮佛八塔”。

無漏沿著絲綢之路越過沙漠進入新疆西部,到達蔥嶺(今帕米爾高原),在一座大寺院,一名僧人對他說:“天竺路途艱難,一般人都不敢輕易去。你若真想前去,可祈禱觀世音菩薩像,如果結果靈驗你再去。”於是無漏站在觀音像前入定49天。

他在入定時,有一隻小老鼠咬了他一口,後來竟然發炎化膿,直到他出定也沒有好。

很多僧人看到這種情形後就對他說:“你的緣分在大唐,而不是天竺,你應該回到大唐弘揚佛法。”無漏遂改變了想法,決心返回。

臨行時,高僧對無漏說:“逢蘭即住。”

在返回的途中,無漏路過賀蘭山,他遵照高僧的叮囑,在賀蘭山白草谷中搭建了個茅屋開始隱居修行。

他經常下山到懷遠縣(今銀川、賀蘭一帶)化緣弘法,為了落腳方便,又在懷遠修建了一座寺院,稱之為下院。

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逃到四川避亂,太子李亨在靈武登基後,他經常夢見有僧人念寶勝佛的佛號。

他將此夢告訴身邊的人,有人說一定是賀蘭山裡的那個和尚。

唐肅宗便命朔方副元帥、中書令郭子儀親自去請,肅宗一見到無漏就高興地說:“你就是我夢見的僧人呀。”

肅宗收復長安後,還把無漏請到京城皇家內寺。無漏多次上表請求回到白草谷隱居修行,肅宗均下詔挽留。

唐肅宗上元三年(762年)無漏圓寂,留下遺表請求皇上將他安葬在賀蘭山白草谷,得到肅宗詔準。

傳說當他的遺體送到賀蘭山下院時,靈柩突然抬不動了,大家商議在下院修造一座廟宇,安置無漏的遺體。幾百年後,無漏的真身依然沒有腐爛變質。

晉朔方靈武永福寺:道舟

在《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三中,記載有靈武永福寺高僧道舟的傳記。

在晚唐至後晉朝時期,有個和尚法名道舟,俗家姓管,是朔方靈州郡回樂人氏。

道舟幼年很聰明,又懂規矩,他常讀世俗詩書,但更愛讀佛經。

道舟在龍興寺孔雀王院出家修行,不久後就心有所得。他時常刺破手指,用鮮血畫“千手千眼觀音聖像”。

當天氣乾旱的時候,他就絕食閉目,祈禱蒼天降雨。道舟唱唸經文的聲音特別好聽,他在誦經時,天上的雲彩也要停下來傾聽,連窮兇極惡的人也會變得溫順。

道舟花了幾年時間建成一座永福寺,蓋好後他卻沒住,獨自一人來到賀蘭山下的白草谷苦修,感動得“枯泉重湧”,有靈蛇在泉中戲遊,道舟在泉邊對靈蛇講法,許多人都過來聆聽。

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道舟聽到地方擾攘不安的“黃巢之事”,就在靈武城南念定院供養大悲像,他在唸定塔下斬斷自己的胳膊焚燒,祈求干戈早日平息、兵禍平靜;他曾因天久旱無雨而割下自己的左耳,為民眾乞求上天降雨;他還斷食7日,請求上天降雪,最後都如願以償。

後晉天福六年(941年)二月初六道舟圓寂,享年78歲。因其肉身不壞,遺骸不散,如入禪定,於是後人就用漆漆其身,供奉保存。

唐朔方靈武龍興寺:增忍

在《宋高僧傳》卷第二十六中,記載有晚唐朔方靈武龍興寺增忍(813~871年),他俗家姓史,沛國陳留(今河南陳留)人氏。

按照唐代的科考制度,他幼年入童子鄉學,全神貫注地學習百家詩文,寫詩作文思維敏捷,但在科考中屢屢落第。

增忍於唐武宗會昌初年(842年)離家到朔方遠遊,尋訪古賀蘭山。

當他到達白草谷時,認為這裡是一塊清淨之地,於是萌生了在此皈依佛門的心願,隨後出家為僧。

增忍在白草谷中搭建草廬苦行修煉,佛業精進,很快聲名遠播。

當時,朔方一帶居住著大批信奉佛教的党項羌人,他們敬慕增忍的佛學造詣,競相向他供奉酥油、奶酪等物品,使他聲名大噪。於是他在白草谷興建了龍興寺。

會昌五年(845年),朔方節度使李彥佐因對增忍的名節非常佩服,又在龍興寺旁為他修建了一處宅院,號白草院,供他專心修行。

從此,增忍修道更加虔誠,他常刺破手指,用筆蘸指血抄寫各種經文。

大中七年(853年),李彥佐想到增忍一心向佛,殫精竭慮,就前往白草院勸說。

當他看到增忍經過潛心研究寫出的《三教毀傷論》後,深感其觀點很有道理,從此就更加推崇他。

大中九年(855年),增忍通過讀《地藏菩薩本願經》中的大慈悲,研究探索佛的六通四十二臂,以各種方便接引,度脫眾生精要妙微,以至達到無畏的大信心、大疑情的境界。

他上祭壇祈禱20天,天空中現出世尊的正印歷歷在目,於是他命畫工畫出世尊所顯現的雙臂。

唐懿宗鹹通十二年(871年)七月十日,增忍圓寂於白草院,時年59歲。他的徒弟在白草院內南側建塔,將其安葬。

增忍生前共刺血書寫經卷283卷,畫盧那像卷長35尺,均藏於藏經閣。

朔方節度使唐弘夫到龍興寺瞻仰增忍的遺蹟後,上奏唐懿宗下敕書追諡增忍為大師,賜號“廣慧”,賜其肉身靈骨塔為“念定”。後唐莊宗同光二年(924年),朔方從事薛昭樹立碑石,記敘了增忍的事蹟。

唐代靈武高僧與賀蘭山白草谷

南宋畫家梁楷繪製的高僧圖

後唐靈州廣福寺:無跡

在《宋高僧傳》卷第三十中,記載了後唐時期靈州廣福寺一位法名叫無跡的和尚,他俗家姓史,是靈州人氏。

大中九年(855年),年僅13歲的無跡決心出家,投奔白草院法空為師。鹹通三年(862年),無跡在西明寺求授具足戒。

他堅持潛心研習佛法,不為喧囂的凡俗世事所幹擾。鹹通三年,他雲遊來到京城長安,在西明寺剃度為僧。

他喜歡與有一技之長的人交友,尤其羨慕善於繪畫的林威和東晉善於彈琴的戴安道。他在講習佛法之餘,還學習繪畫和彈琴。

宰相唐弘夫曾任靈州大都督府長史、朔方節度使、靈鹽節度使等職,他回到京城後與無跡相遇,如同對待家鄉的僧人一樣,以禮相待。

通過交談,唐弘夫感覺無跡講習佛法的理論和修行佛法的功夫都很精深,又善於宣唱法理,開導眾生,便把無跡介紹給唐懿宗,唐懿宗邀請無跡做了西明寺的住持。

鹹通十四年(873年),唐懿宗下詔在法門寺舉行迎奉釋迦牟尼佛骨舍利的大典,右宣副使張思廣推薦無跡擔任慶典活動的“贊導”,領頭誦唱讚辭。

這是一次聲勢浩大、耗費空前的迎奉。

四月八日,佛骨迎至京城,御林軍作為儀仗隊,各種儀仗綿亙數十里,懿宗皇帝親自到安福門禮拜,迎請佛指舍利,這種盛大的場面,朝野轟動,皇帝頂禮膜拜,等級之高,絕無僅有。

無跡領唱讚辭,令皇上十分滿意,隨即頒詔獎給無跡優厚的賞賜。

唐僖宗光啟年間,府帥韓公聽說無跡宣揚的佛法可使地方消災避難,就在一個平坦的大廣場上搭建隆重的祭壇,請無跡登壇講法。

唐代靈武高僧與賀蘭山白草谷

法門寺釋迦牟尼佛指舍利與金質寶函

唐昭宗景福年間,太尉韓公修建了廣福寺,奏請皇上請無跡做廣福寺的住持。

無跡任廣福寺住持後,一切都按佛法戒律的準則行事。朔方一帶的人紛紛找到無跡請求祈福。

後梁貞明二年(916年),中書令韓洙奏請皇上賜無跡為“鴻遠”法師。

後唐同光三年(925年)四月一日,無跡坐終於丈室,其肉身不朽,筋骨如生。

靈州人氏都一致稱歎說,以前至德年間,靈州龍興寺有位高僧坐亡,後來用漆將其全身塗過,作為佛像供奉。

乾寧元年(894年),靈州府帥向唐昭宗奏請,追封為“能覺”法師。

如今無跡法師能不能也像能覺法師那樣做呢?於是,中書令韓洙命畫工將無跡的法體用漆塗抹,作為佛像供奉起來。莊宗還詔令軍府從事薛昭為無跡寫了一篇碑頌。

賀蘭山內的白草谷今何在

東漢至隋唐,寧夏為佛教由河西傳入內地的重要通道,自然也是佛教傳播發展的重要地區,賀蘭山白草谷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逐漸成為佛教聖地。

唐代高僧無漏於唐玄宗天寶末年(750年)前後,在白草谷隱居修行,弘揚佛法。後晉高僧道舟也是在白草谷“修行正果”。

晚唐高僧增忍在白草谷修建了龍興寺,建有白草院。後唐高僧無跡在白草院拜法空為師,也與白草谷結下不解之緣。

由唐至宋,在長達300多年時間內,白草院高僧輩出,他們多受歷代皇帝敕封,可見白草谷寺院是一座規模宏大、聲名顯赫的古剎。

如今在賀蘭山有三座高層磚塔均在拜寺溝內,而拜寺溝方塔又為西夏早期磚塔,其形制多受唐代影響,塔下有大面積建築遺址,說明該地宗教活動的頻繁及其地位的重要。



文章作者系寧夏靈武文物管理所所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