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從三家九聖到毛澤東——華夏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從三家九聖到毛澤東——華夏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秦始皇

華夏文明從伏羲、炎黃到大禹,完成了奠基過程。到春秋戰國時諸子百家出現,道儒法思想形成。至秦始皇,橫掃六合,置三公,設九卿,廢分封,以郡縣,書同文,車同軌,統度量,北擊匈奴,南征百越,築長城,修靈渠,史稱“千古一帝”。至此,華夏文化的道統和制統達到了巔峰。

從三家九聖到毛澤東——華夏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大漢雄風

漢朝的主流學術是“經學”,主要蒐集整理註釋百家經典,其中,優秀人物是賈誼(著《過秦論》《新書》)、揚雄(著《太玄》《法言》)、董仲舒(著《天人三策》《春秋繁露》)、鄭玄。漢武帝採納董仲舒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個“儒術”加入了讖緯之學,具有神話色彩,是異化的儒學,不是真儒,禁錮和弱化了我華夏文化的精神。

如果把三皇之道比作由參天大樹組成的原始森林的話,那麼這時原始森林已退化成了矮森林。

從三家九聖到毛澤東——華夏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魏晉風度

三國魏晉的主流學術是“玄學”,玄學又稱“新道家”,是對《老子》《莊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說。突出人物是王弼、郭象、嵇康和阮籍。玄學是對漢代經學不足的一次小小的修復。三國魏晉時期,階層分化固化,學術也被士族豪強所壟斷,上層“白玉坐堂金作馬”,底層庶民無緣學術。學術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掌握的人太少,所以出現了斷層。唯有嵇康一人。嵇康是一個明白四達的人,據《世說新語》記載,他在行刑之前“神氣不變,索琴彈之,奏《廣陵散》,曲終曰:‘袁孝尼嘗請學此散,吾靳固不與,《廣陵散》於今絕矣”。嵇康一死,不僅廣陵散絕矣,許多道學也絕了。

《黃帝內經》有云“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在我們華夏虛弱之時,五胡亂華就來了。華夏族人遭受到了有史以來的最大的災難,丟了半壁江山。華夏文化已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了。

從三家九聖到毛澤東——華夏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唐】龍門石窟

隋唐的主流學術是詩書畫和禪學。大唐的詩詞書畫達到了史無前例、登峰造極的發展,湧現出了韓愈、李白、杜甫、吳道子、顏真卿,以及很多膾炙人口流傳至今的佳作。但華夏士子天天詩書畫禪,玩物喪志。禪學是魏晉玄學和佛學結合的產物,慧能(《壇經》)曾顯赫一時。隋唐佛教大興,“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雖然以韓愈為代表的華夏士子極力僻佛,但佛教的全面滲透,致使華夏正學思想的傳播嚴重斷鏈。唯有韓愈道承孔孟,“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蘇東坡的評價)。

華夏文化已退化為灌木叢矣!

從三家九聖到毛澤東——華夏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宋】清明上河圖

宋朝的主流學術是“理學”,也叫“新儒家”。唐宋的華夏士子看到我華夏文化日益式微,“九州名山僧佔多”,為抵禦外來文化入侵,北宋五子為代表的新儒家引道入儒。傑出思想人物是邵雍(《皇極經世》)、周敦頤(《太極圖說》)、程頤、程顥、張載(《正蒙》《西銘》)、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朱熹(《四書章句集註》)。理學影響至巨,南宋末期被採納為官方哲學。理學的“天理”就是道德神學,當理學被神話以後,華夏文化之病症更加深重了。再加上宋朝揚文抑武的國策,南宋為元所滅。

天下既亡,從此神州陸沉,“崖山之後無中國”,華夏文化進入一個空前的黑暗時期,由灌木叢退化成了草原。

從三家九聖到毛澤東——華夏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元曲:大漠飛歌

元朝是蒙古族統治,談不上什麼學術,要說有什麼的話,就是元曲。元朝打仗很勇敢,橫掃歐亞大陸,被譽為草原上的“灰色旋風”。但文化水平不高,毛澤東《沁園春.雪》裡說“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我華夏士子無法和他們交流。如何影響他們呢?後來發現他們愛看戲,把“文以載道”變換成“戲以載道”,集中精力創作戲曲。故元曲南戲大流行,主要人物是關漢卿(《竇娥冤》)、白樸(《唐明皇秋夜梧桐雨》)、馬致遠(《破幽夢孤雁漢宮秋》)、鄭光祖(《迷青瑣倩女離魂》)、王實甫(《西廂記》)。

雖然元朝留下了萬古永流傳的名曲,但華夏文化已由草原退化成了荒原。

從三家九聖到毛澤東——華夏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明長城

明朝的主流學術是心學和小說,主要人物是王夫之(《黃書》《讀通鑑論》《宋論》)、王陽明(《傳習錄》)、顧炎武、黃宗羲、劉伯溫、羅貫中、施耐庵、吳承恩。王陽明心學傳至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王夫之看到心學理學的流弊,“一生孤心獨抱,上下求索,潛心學術,經天緯地,批判理學,揭櫫新學,覺醒人文,破塊啟蒙,光芒燭天,芳菲匝地。一生著述四百多卷,言近千萬,卓識千古,創見非凡,開六經生面,為孔子以來天地大儒“。

朱元璋驅逐胡虜,舉兵北伐,推翻元朝統治,恢復華夏,功莫大焉。移民屯田、重修長城、興修水利、解放奴婢、減免稅負、興科舉,使得我華夏文化得以恢復。但由於被夷族統治百年,流弊太多、積重難返,此時的華夏文化好比是荒原上長著的粒粒原小草,雖有勃勃生機,但仍處絕對弱勢。

從三家九聖到毛澤東——華夏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清】八旗子弟

清朝是個滿族統治時期,大興文字獄,順治時七次、康熙時十二次、雍正時十七次、乾隆時達一百三十多次。文字獄泯滅人性,禁錮了人的思想,文人為了避禍,不敢議論只能考據,主流學術退化為“考據學”,也叫“樸學”。另外還有愚化奴化,慈禧太后自稱“老佛爺”,用外來宗教打壓華夏文化。

整個大清朝文化弱化到了極點,就像一場大火把我華夏文化的原野化為了灰燼,“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

從三家九聖到毛澤東——華夏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民國時期是半殖民地時期,全盤西化的思想佔據主流,主要學術是西學,而把本民族的學問稱為“國故學”,簡稱“國學”。人物是魯迅、孫中山、胡適、錢穆、梁啟超、譚嗣同、李大釗、陳獨秀、

孫中山和朱元璋一樣驅逐韃虜,舉兵北伐,推翻清朝統治,恢復華夏,但“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遺言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有人說清末到民國是我華夏文化的啟蒙運動,那是不對的,應該是一次修復運動。從外族統治下解放出來,自由了,有一點從萬馬齊喑到百花齊放的感覺,但是不是真正的站起來了,一頭雄獅被困在籠子裡三百年,出籠了,睜開眼,抖一抖身子,吼幾聲而已。

從三家九聖到毛澤東——華夏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東方紅

新中國主流學術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核心是實現共產主義。《禮記》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大同思想和共產主義思想如出一轍,可以說“大同社會”就是“共產主義”。

以馬可波羅為代表的西方傳教士把我們的四大發明帶到了歐洲,把四書五經也帶回去了。聖西門和傅立葉受其思想影響創作了《烏托邦》,馬克思受聖西門和傅立葉的影響,產生了共產主義思想。所以說共產主義思想是“華僑回家”,中國人骨子裡就有,共產主義思想在中國的勝利也是華夏文化的勝利。

毛澤東一生手不釋卷,對華夏學問融會貫通,出神入化。毛澤東思想的核心是“實事求是,理論聯繫實際,一切從實際出發,群眾路線,統一戰線”,是我華夏文化的又一個集大成者,是真國學,這是毛澤東思想為什麼可以戰無不勝的秘密。

從三家九聖到毛澤東——華夏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自鴉片戰爭以來,我們一直在向西方學習。最開始學歐洲,學著學著,發生了兩次世界大戰,歐洲倒下了;解放初我們學蘇俄,學著學著,蘇聯解體了;改革開放以後我們學美國,學著學著,美國危機了,世貿大廈被炸了。最後才發現,西方靠不住,只能靠自己。回過頭來才發現,我們老祖宗那裡有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

當下的國學熱,其實質就是“古為今用”,是變“淘寶”為“尋寶”,是華夏文明的偉大復興。現在熱度還不夠,應該要熱火朝天,一直復興到我們華夏文化歷史上曾經的輝煌,復興到三皇五帝,復興到三家九聖,這才是真正的華夏民族偉大復興!正可謂:

風雲激盪五千載,

百折千曲流不斷。

伏羲炎黃神以靈,

華夏文明萬古傳。


巖舟, 作於庚子年孟春

【作者簡介:巖舟先生,華夏文化的擁躉,因敬仰船山先生“六經責我開生面,七尺從天乞活埋“的精神,故命“巖舟”。巖者山也,舟者船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