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阿壩有什麼特色美食嗎?

除文熙


作為一個在阿壩州長大的男孩子

我建議啊,在這裡必須吃的就是土豆,在我們這叫做洋芋,反正沒吃膩過,做成的洋芋餈粑和糯米餈粑又有所各具風味,很好吃的,還就沒做了呢。

還有在我們這吃牛肉火鍋是非常划算的,比如說松潘縣,順帶在走之前可以來買上一些新鮮的牛肉。有句話叫做松潘的蔥茂縣的風,松潘縣的風還是不錯的。

個人覺得吃什麼無所謂,要體驗當地的美食,可以吃吃燒烤,也可以去壩壩茶,或者一些休閒的茶園,可以吃手抓羊肉這些呢。

當然酸奶,紅原的很不錯,在走得時候可以買一桶。配上白糖,很好吃的。當然少不了酥油茶【當然很多人不習慣這個味道】,牛雜啦。

對了,牛肉乾什麼的最好有渠道,不然市面上可能會遇見假貨呢。

在夏天可以來吃吃當地的涼粉和涼麵,在來吃吃牛肉餃子,很棒呢。在喝喝下午茶,鬥鬥地主什麼的再好不過了。

當然還有酸菜麵湯,這是我老家特產,在家裡會經常做,美味,一般都是一起藏壩【野外聚餐】的時候做的,一鍋一群人吃,很香,但是一般在飯店是看不見的呢。

來的夥伴們,記得不要錯過這些美食呢。


哈撒給的日常


有很多好吃的的,手抓肉,和尚包子,藏餐,酸奶,酥油茶,酸菜麵湯,藏香豬,血腸,土火鍋,犛牛肉等等等等,很有特色,但不知道你吃得慣不。

如果真的是來這邊玩,作為阿壩松潘的小夥伴,我給你個建議,找一個本地人很愛去的藏家樂,建議去上磨(這是一個4A景區,裡面很多藏家樂隨便哪家環境都好,不推薦,不打廣告)泡一杯地胡椒茶(生消熟補),叫一盤手抓肉,一盤牛肉腸,一盤耿洋芋,涼拌兩盤野菜,叫點藏式和尚包子和酥油茶,酸奶一碗。

前八張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地道阿壩美食,最後一張是俺家的小手撕。圖片依次是:犛牛毛肚,松茸,鵝蛋菌烤羊腿,和尚包子,犛牛肉串,手抓肉,血腸和風乾手撕犛牛肉。











老犛牛央瑪瑪


阿壩州是世界旅遊專家公認的世界生態旅遊最佳目的地,人口以藏族、羌族為主。其中的羌族美食就是阿壩州藏羌文化長廊上一張不可或缺的名片。總的來說,羌族食材多源於自產:主食多為臘肉、玉米、小麥、豆類、洋芋、蔬菜等,佐以山中野菜、獵物等。

到了阿壩州,千萬不要錯過羌族這些獨具魅力的美食哦!

洋芋餈粑

洋芋餈粑是當地有名的小吃。洋芋即為土豆,這種土豆是當地特有品種,因個頭小,產量不高,山外少有播種。製作時,先將土豆蒸熟剝皮後,用木臼舂成泥狀,成為洋芋餈粑。食用時,將洋芋餈粑做成面塊狀,搭配野菜“飄帶蔥”醃製的特色酸菜,再放入小塊老臘肉油膘,加入蔥、鹽、醬油等,即成為美味可口的洋芋餈粑麵湯。

也有將細條餈粑油炸,加入白糖食用,頗似薯條,但風味更好。

老臘肉

古代羌族人為了保存肉食,將其醃製成晶瑩剔透、肥而不膩的老臘肉。由於氣候原因,生活在高半山的羌族人醃製臘肉不需要放鹽,而是將頭、蹄、排骨剔開,分別掛在火塘上燻幹。食用時按需切割,燒皮洗淨煮熟切成片即可食用。由於肥瘦相間,肥肉透明,瘦肉色澤紅潤,入口化渣爽口。還可用於製作臘肉竹筒飯,香醇的臘肉混上竹香,每一口都是滿足。

金裹銀

羌族傳統食品,流行於汶川、茂縣、理縣等地。以玉米麵為主,加少量大米蒸熟就成了所謂的“金裹銀”。

如果是以大米為主,玉米麵為輔,蒸熟出來就成了“銀裹金”。

酸菜攪團

由於地處高山寒帶,天陰霧重,羌族人民在飲食上偏愛酸食。酸菜玉米攪團就是他們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一道佳餚,開胃可口。攪團就是用麵粉均勻地攪拌於開水鍋中,一邊往鍋中慢慢撒下玉米麵,一邊拿棍或勺子在鍋中沿著一個方向均勻地攪,需避免攪出生面塊和疙瘩。

嘗地道羌族美食,看阿壩秀美風景,推薦路線:成都—映秀—汶川—松潘古城—九寨溝口—九寨溝—黃龍—川主寺—若爾蓋—花湖—唐克—瓦切塔林—紅原—阿壩縣—青海久治—年保玉則—阿壩縣—鷓鴣山隧道—桃坪羌寨—汶川—成都

瞭解更多精彩的民俗人文旅行資訊及攻略線路,歡迎關注民族使者美美(shizhemeimei56)

56民族行旅遊網,帶你遊遍56個民族


56民族行旅遊網


我自己在阿壩州紅原縣生活了三年,分享我的觀點,首先這裡海拔3500左右,常年氣溫低下,農作物水果比較少,主要以犛牛為主,犛牛肉具有豐富的營養,味道鮮嫩,本地的手抓肉是首選,酸奶,藏巴,牛肉乾,等等,還有這裡的河流是雪山水,河裡的魚也很美味,不過魚是藏族人們的信仰,所以一般是不可以捕魚的


奇奇瓦


洋芋餈粑,臘肉,士豆粉,玉米


曾大姐619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是四川省第二大藏區和我國羌族的主要聚居區,其美食主要以其特有的藏羌食品為主,包括糌粑、酥油茶、祛瑞、豬瞟肉、手抓肉、幹奶酪、酸奶、咂酒、金裹銀、玉米蒸蒸等,均是在漢族地區難以品食到的獨特美食。試想一下,無論是身處在氣勢雄渾的松潘古城,還是風景如畫的九寨溝、黃龍牟尼溝,能在遊覽觀光的同時,品食上純正的藏羌餐飲,定能為您的出遊增添更大的魅力。

羌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幾乎全部分佈在四川省的西北山區,主要聚居區有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汶川縣、理縣、茂縣和綿陽市的北川縣、平武縣。散居的羌族,生活習俗多已漢化,而在聚居地,羌族古老的習俗至今猶存。羌族家家戶戶都燒著永世不熄的“萬年火”,名曰“鍋莊”。“鍋莊”既是羌族的火神,又是羌民取暖和燒飯的熱源,還是歡歌狂舞的中心。羌族主食是玉米、洋芋,輔以小麥、青裸、蕎麥等,蔬菜有圓根、白菜、辣椒、豆類等。常食酸菜,比較有特色的有面湯,即是玉米粥內加蔬菜,煮成玉米稀飯;“鍋塌子”,將未發酵的玉米麵或連鼓面做成饅,在平鍋或銑板上烙燒後放人柴灰中烤熟。“金裹銀”,玉米麵拌合大米同蒸煮而食。羌族美食形式多為“十三花”(即十三個菜),下酒菜“十三花”,即以臘肉為主的五葷幹盤子加核桃花、豆腐乾、野生菜菌為主的四素,另加三個炒菜、一個工藝性品碗;下飯菜“十三花”,即最簡單也不低於四葷,好一點的就以全雞、全魚、全肘、燒白、龍眼、甜肉等六至八個葷菜,其餘以比較名貴的野菜、野菌配足“十三花”。著名的土特產品有茂縣-汶川的花椒及北川的茶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