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趙匡胤兵變後後周仍有實力為何不反撲?

我是熱狗


要說歷史上最風平浪靜的謀朝篡位,當屬趙匡胤的陳橋兵變,只是帶著大軍外出轉了個圈,然後就換了個主人,並且回到朝中之後,更是和平的把權力給交替了一下。整個過程幾乎不見血光,可以說後周的實力並沒有損失一毛錢,為何卻沒有反撲趙匡胤呢?

這一切的所有原因只能最到已經死的柴榮身上,只能說後周的柴榮之前乾的實在是太好了,把整個後周管理的井井有條,並且將所有的權力都集中了自己的手中。

所以說當趙匡胤直接帶兵控制了京城之後,整個天下的權勢瞬間就換了個主人,大家再有什麼別的想法也沒有用了。

可以說柴榮當真是一個人才,把皇帝這個職業乾的相當出色,如果不是因為他的身體原因,或許後周將成為歷史上相當優秀的朝代。

說實話在柴榮活著的時候,趙匡胤的實力根本不上數,真正對皇室有一定威脅的其實是郭威的女婿張永德與外甥李重進。

這才是真正有可能動搖後周地位的人物之一,畢竟當時柴榮的江山也並非自己的父親傳下來的,而是他的養父郭威在沒有後人的情況下傳給柴榮的。

所以當柴榮即位後,對於郭威的家人很是照顧,原本柴榮也從來沒有擔心過這兩個人物,因為只要柴榮活著一天,他們就不可能謀反,或者說不敢謀反。

可是此時的柴榮生病了,這個時候不光張永德跟李重進會亂想,就連柴榮也開始糾結了起來。

根本就不用想,這兩個將來肯定會對後周不利的,這麼多年來自己對他們是容忍的過頭了,所以讓這兩人的小翅膀開始撲騰了起來。

為了後周的安危,柴榮開始打壓自己這兩個人,可能是因為之前的張永德與李重進太出色了,所以柴榮決定搞一個平衡。

於是趙匡胤就出現了,可以說朝中大部分的兵馬從張永德與李重進的手中,跑到了趙匡胤手上,而這一切都是柴榮在幕後指使。

為得就是削弱他們兩人的權勢,從而讓趙匡胤可以在朝堂之上跟這兩人的勢力相對抗,最終達成一個三國鼎立的局面。

可以說柴榮的這個想法很好,如果這一次的平衡讓他搞好的話,或許整個朝中因為互相之前的平衡,可以讓年幼的少主可以安全的成長到接管朝中大權的時刻。

並且朝中的宰相範質與太后符氏將來應該怎麼做,這一切柴榮都幫他們想好了。

很多時候,當你把所有的問題都操心到了的時候,就會發現,一切很簡單的事情出現了問題。

可以說當時的柴榮就是因為太操心了,把所有能想到的問題都給想好了,唯一沒有想到的就是自己的打壓力度有點過頭了。

當然了此時的柴榮可以已經病入膏藥,如何打壓張永德與李重進,就落到了宰相範質與太后符氏的手上,可以說就是所謂的豬隊友。

把柴榮原本的計劃給搞砸了,原本只是打壓,最後卻變成了直接被調到了地方上去,於是這兩人留下來的眾多勢力,只能一窩蜂的投奔了趙匡胤。

可以說趙匡胤的實力屬於一瞬間成長起來的,而到了這個時候,柴榮也終於撐不下去了。

等柴榮死後,趙匡胤的權力也達到了最高峰。

說實話五代十年這個時期,幾乎沒有任何一個皇帝是正正規規的傳承下來的,都是弱肉強食的結果,所以趙匡胤也跟了一回風。

等趙匡胤即位後,相當的不放心自己的這些手下們,因為這些人最初都是張永德與李重進的手下,只是因為被柴榮打壓,才無奈的投奔到自己的門下,所以在趙匡胤即位,第一件事就是杯酒釋兵權。


虎頭山小妖


後周世宗柴榮,雄才大略的主兒,公元959年親征契丹,突然患上重疾。臨死之前淚汪汪,他對王朝的未來充滿憂慮,畢竟在世最年長的兒子才6歲。小皇帝君臨天下,難免主少國疑,該如何是好?

一番頭腦風暴後,柴榮對身後事做出安排,儘量避免小皇帝在殘酷的政治鬥爭裡無力控制局面。後周是“五代十國”的最後一箇中原政權,當時的政局信奉“兵強馬壯者為大哥”,柴榮重點防範的對象就是領兵大將。

柴榮的擔心沒有錯,兒子後周恭帝柴宗訓最終還是被套住,讓宋太祖趙匡胤奪走政權。那麼,柴榮殫精竭慮安排的的輔政格局是怎樣的呢?

簡單的來說,柴榮要控制住最重要的軍事力量——禁軍,讓各級將領互相牽制平衡,居於中樞的小皇帝才能確保無恙。

後周的禁軍,分為兩個部門來分掌,1個是殿前司、1個是侍衛親軍司。柴榮把自己最放心的人留在禁軍:“高平之戰”表現忠勇的趙匡胤任殿前都點檢,掌握著3萬精銳部隊;能征慣戰的李重進任侍衛親軍司馬步軍都指揮使、後周開國死忠粉之稱的韓通任副都指揮使,趙匡胤的死對頭袁彥任步軍都指揮使,3個人掌控著6萬軍馬。

如此安排,趙匡胤手頭的軍力還不足以發動1場政變,禁軍裡的實力派都是他無法逾越的攔路虎。不過,趙匡胤的運氣很好,一番操作之後,攔路虎都被趕跑了。禁軍人事格局發生怎樣的鉅變呢?

柴榮死,幼主上,暗流湧動……後周恭帝即位不久,先帝的安排被完全破壞,先是袁彥被外放到陝州任節度使,後有李重進被打發到淮南任節度使。這兩個人一走,有勇無謀的韓通難成氣候,隨著趙匡胤的大量親信被補充進來,後周危矣……

不過,趙匡胤對韓通還是有所顧忌,公元960年藉口“契丹南侵”,他帶著京城精銳出城迎敵,避免軍中將士受到韓通影響。等到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之後,趙匡胤才帶著思想統一的部隊返回汴梁,這時候聽到消息的韓通依舊要抵抗……

天不遂人願,韓通在準備兵馬抵抗時,首先遭到石守信的伏擊,好不容易殺出血路又碰到王彥升的兵馬,韓通不敵逃回府邸。趙匡胤的內應豈能放過他,他們殺入府內,韓通夫婦、3個兒子全部被殺。

趙匡胤帶著人馬進入汴梁,城裡的反抗勢力早被剷除,他就順順當當代周。這時候的外藩並不服氣,不少人蠢蠢欲動,比如柴榮的親信成德節度使郭崇、柴榮的國丈天雄軍節度使符彥卿。

如果郭崇、符彥卿起兵反抗,就很有可能引發其他藩鎮的效仿,趙匡胤的皇帝寶座就難坐穩。對此,趙匡胤早就有安排,他發動陳橋兵變的時候,就已經派出2路大軍駐紮在郭崇、符彥卿的眼皮底下,看你們敢不敢動!是非最好是“消滅在萌芽狀態”,郭崇、符彥卿一看虎視眈眈的精銳之師,沮喪之下選擇臣服趙匡胤。

有人會問,禁軍裡外放的哪兩位爺呢?陝州任節度使袁彥,“及聞禪代,日夜繕制甲兵”,但終究沒有與趙匡胤決裂;淮南節度使李重進就慘了,勾結昭義節度使李筠起兵反叛,兵敗身死。重點是這個李筠,他是唯一有可能讓趙匡胤崩盤的藩鎮,他究竟做了什麼呢?

李筠,本來叫李榮,因為要避諱世宗的名諱,就把“榮”改為“筠”。李筠為後周開國立下大功,柴榮即位後封他為“太尉”,他擁重兵在潞州,主要職責是抵禦北漢的侵犯。

趙匡胤當上皇帝之後,曾經派使者去見李筠,後者拒絕從命。經過身邊人的勸阻,李筠才安排酒席迎接使者,可是席間他突然掛出後周太祖皇帝郭威的畫像,對著畫像是一把眼淚、一把鼻涕。嚇得使者飯都吃不好,瞅準時機趕忙告辭,火急火燎去給趙匡胤打報告……

後來,李筠聯合北漢勢力,起兵反對趙匡胤,數萬精兵南下駐紮澤州。趙匡胤親自領兵進攻澤州城,宋兵奮力攻下城池,李筠赴火自焚而亡。僅僅2個多月,趙匡胤迅速平滅李筠的叛亂,不僅在臣民面前大秀一把,還讓各地強藩心生敬畏。從此,大宋朝重建中央集權,徹底根除藩鎮勢力,開啟300多年的基業。


子屠龍


  

  所謂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在第一時間反攻京城,奪下皇宮。當時周恭帝、小符太后都背叛遷居到皇家寺廟,已經被趙匡胤兵馬控制。並且,趙匡胤親自帶兵清剿皇宮,將周世宗其他子嗣全部緝拿,該殺的殺,該抓的抓。

  也就是說,除了周恭帝,後周已經沒有其他皇子有名分繼承帝位。而周恭帝已經被趙匡胤掌控。

  另外,後周立國不到十年,周世宗柴榮在位嚴刑峻法,對臣下有失恩德,多數大臣並不感恩,加上後周皇族人丁單薄,並無什麼了不起的大人物。

  周世宗在位時,從各地挑選精銳組建了新禁軍,新禁軍的戰力遠在地方軍隊之上,因此在無利可圖,無人首倡反正的情況下,大多數節度使選擇了默認現狀。

  當然,還是有兩家節度使選擇了造反,一個是澤潞節度使李筠,一個是侍衛馬軍都指揮使李重進。不過,這兩家最終都失敗了。

  李筠本就是一個野心家,他並非後周心腹,在周世宗時期就割據一方,圖謀不軌。趙匡胤兵變之後他又勾結北漢,發動兵變。不過,名不正則言不順,在趙匡胤親征之下,僅僅一戰就大破李筠。

  至於李重進本是後周太祖郭威的外甥,本來有名分起兵,不過,因為周世宗柴榮對李重進特別敵視,在臨死之前特意將其貶斥出京,因此李重進對於柴榮他心有怨氣,沒有在第一時間起兵,後來趙匡胤要削奪他兵權,他才造反。

  在趙匡胤親征之下,短短一天,他佔據的揚州就被攻破。

  總之,後周建國時間短,周世宗恩德不足,加上趙匡胤兵強馬壯,善待後周大臣,大家自然甘心投降。


葉之秋


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在陳橋驛被眾人推舉“黃袍加身”開啟了大宋王朝的歷史!

“陳橋兵變”可以說是後周都點檢趙匡胤篡奪了後周的天下,是一場精心策劃的謀反,在周世宗柴榮去世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大宋的雛形已經在萌芽中茁壯成長!

為何“陳橋兵變”以後後周的勢力不反撲?

題主所說的後周仍有實力並不準確,真實情況則是趙匡胤完全把握住了局勢!

1.趙匡胤利用周世宗平衡權力的機會,走上了大周軍事力量的臺前!後周的存在時間從951年到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至共九年的時間。當年後周的周太祖郭威正是作用“兵變”奪取了後漢的天下。到了周世宗柴榮,他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皇帝,積極的開拓疆土,大有一統天下的形式,然而他在959年北上戰爭時,突染疾病,不久病逝。

在死前,柴榮重新劃分的朝中的官職以平衡權力,後周的兩個軍事力量分別為殿前司和侍衛司,而年輕的趙匡胤替代功臣張永德當了殿前都點檢,也就是殿前司的最高軍事指揮,而侍衛司的李重進是另一個力量,趙匡胤資歷尚淺,可以說是有權無兵,正好形成互相制衡!

2.趙匡胤利用大半年的時間精心策劃,“東風一來”,天下到手!趙匡胤當上了都點檢以後就開始了謀劃,他利用大半年的時間,首先把殿前司的副都點檢和一些指揮使完全都換成了自己人,然後在侍衛司哪裡,各個重要的部門,都安插進了自己的心腹,而且不久以後,就把李重進調出了京城改任節度使。所以,趙匡胤已經把起事前的一切都安排妥當了。

這個時候,正好前線傳來急報,說是邊關緊急,戰事突發,就不得不派都點檢趙匡胤帶領兵馬前去應戰。其實,這些消息都是趙匡胤派人散步的,所以,趙匡胤行軍來到陳橋驛就發生了“黃袍加身”的故事!

3.“陳橋兵變”後,天下局勢穩穩掌握在趙匡胤手中!“陳橋兵變”以後,趙匡胤班師回朝,在東京城內,把局勢控制了起來,逼迫周恭帝禪位,自立為宋,順理成章的過渡了名義上的正統!之前分析過,軍事力量牢牢掌控在趙匡胤的手中,只有兩個地方節度使李筠和李重進想要起兵,結果很快就被剿滅!

所以說,“陳橋兵變”不是突然發生的行為,而是宋太祖趙匡胤蓄謀已久的“謀反”,他對於軍事力量的掌握早已讓後周沒有了機會,只能承認趙匡胤的合法地位!

我是xiaoZ彈史,翻看滾滾煙塵,知曉橫趣點點。歡迎【關注】我,一起尋找歷史中的真我!


xiaoZ彈史


趙匡胤在發動陳橋兵變之後,奪取了後周的政權,成為了新的王朝宋朝的開國皇帝,當時忠於後周的勢力其實並不大,而且也反撲了,但是由於發動反叛的頭領都沒有什麼政治頭腦,被趙匡胤各個擊破,最終反撲失敗。

當然,趙匡胤能坐穩皇位,也是有原因的,下面一一分析。

陳橋兵變後趙匡胤寬容處理各種政治問題

按照我國曆史傳統來說,歷朝開國君主在奪取了政權後都會對自己的對手趕盡殺絕,以除後患,但是趙匡胤卻是中國歷史上難得的一位有著無比寬容的帝王,他的處理方式與一般的政治習慣不同。

對於後周的皇室柴家,趙匡胤是採取了保留其家族並優待的政策。為了貫徹這一政策,他把優待柴氏家族立為了宋朝皇帝的祖訓。

宋朝的新任皇帝都會在一個不識字的太監的帶領下來到一個密室,密室裡刻著趙匡胤留下的三條祖訓,第一條就是善待柴氏家族,可見趙匡胤對於善待柴氏家族來說,是極為看重的,這也就保障了柴氏家族的安全。我們在《水滸傳》中能夠看到“小旋風”柴進,也是拜趙匡胤的寬容政策所致,說明柴氏家族的人在宋朝一直都活得很好。

對於整個朝廷的大臣來說,原來做什麼的基本還是做什麼,為了讓這些大臣放下心裡的戒備,趙匡胤基本都是全盤任用。有一次一位趙匡胤手下參與黃橋兵變的有功的將軍夜闖了宰相的府第,被趙匡胤知道後他就把這位將軍給貶到了外地。他這樣做也讓那些前朝的官員都看到了趙匡胤的決心:就算是自己的功臣,要是敢胡亂來的話也沒有好下場,他不會偏袒這些有功的臣子,或者因為擁立他有功而會對他們網開一面。

對此再說一下杯酒釋兵權,其實歷代的皇帝來說,為了解除大將對皇權的威脅,很多都是採取了殺戮的方式,如劉邦、朱元璋都是這種情況,唯獨趙匡胤採取了“只要放棄兵權就讓你們回家過上富裕生活”的做法,當時以石守信為首的大將們在放棄了兵權之後,趙匡胤兌現了自己的諾言,讓他們去了全國最富裕的地方擔任地方上的虛職長官,同時還把自己的幾個女兒嫁進了他們家,與之結為了親家。

趙匡胤寬容的做法使得在整個宋朝取代後周的過程中沒有發生大的動亂,穩定了人心,穩定了政治局面,這是趙匡胤能夠消滅後周反撲力量的根本原因。

後周勢力的反撲

其實當時終於後周並公開反對趙匡胤的只有李筠和李重進。他們一個在澤潞當節度使,一個在揚州當節度使。

李筠作為戰將來說確實是一員猛將,而且也是一位老資格的節度使。但是就是缺乏政治頭腦,在趙匡胤當上皇帝之後,他就公開反對趙匡胤,而當時他的手下都認為不應該反叛趙匡胤,畢竟一個節度使的兵力遠遠不能和全國的軍隊對抗,但是李筠卻認為自己獲勝有三條理由:一是趙匡胤手下的大將和他都有交情,能拉過來;二是他有一員萬人敵的猛將;三是他有一匹日行千里的超級寶馬。

我們仔細分析李筠的三條理由,會發現基本都不靠譜。就拿第二條和第三條來說,對抗趙匡胤是國家層面的對抗,對於國家層面的對抗這根本不是一員猛將一匹好馬能夠解決的。而且在後來的歷史記載中,他所說的那員猛將根本就沒有記錄,說明在戰爭中也沒起什麼作用。至於他的交情就更為扯淡了,真打的時候那些有交情的“朋友”是和他打的最兇的。

他要反叛的消息首先就引起了北漢的注意,北漢主動過來和他結為了盟友,並,派出了三千老弱殘兵給他助陣(然並卵的作用)。在南方揚州的李重進則派人過來聯絡了李筠,約定一起反叛,但那位負責聯絡李筠的李重進的使者也是趙匡胤安插在李重進身邊的間諜,把李筠和李重進的計劃全都告訴了趙匡胤,趙匡胤命令那位間諜拖住李重進,不能讓他們同時反叛,那個間諜也做到了。

之後趙匡胤率領大軍進攻李筠,結果李筠不出意外地戰敗。在李筠失敗之後,李重進菜行動了起來,但為時已晚,畢竟這個時候只剩了他一個,能怎麼對付趙匡胤呢?李重進最終還是反叛了,當然因為李重進的軍隊並不多,所以很快就被趙匡胤擊敗。

李筠和李重進都是後周的重臣,且都是大將出身,連這樣的人反叛都被擊敗了,其他人就更不用說了,在李筠和李重進失敗後,也就沒有人反叛了。

從這裡我們可以總結一下,當時後周反撲的勢力主要就是大將出身的節度使李筠和李重進,但是他們的勢力都不大,並且在趙匡胤的間諜策略下,他們沒有同時反叛,其實沒有給趙匡胤造成多大的麻煩。在他們失敗之後,也沒有影響力能超過他們的後周餘黨,自然也就沒人反叛了。


老威觀史


陳橋兵變雖然是北宋建立的一個契機,但真正讓宋太祖趙匡胤成功做皇帝的原因卻有後周的成全,兵變之後,後周是有實力反撲的,卻任由北宋政權步步坐大,這樣的背後,又怎樣解釋呢?



後周在柴榮的手上迅速強大,並且實力在五代十國那樣動亂的大環境下,不輸於任何一個政權,其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有質的發展,倘若柴榮再多活幾年,燕雲十六州或許也不必等到明朝才收復。可惜天妒英才,柴榮去世後,留下的孤兒寡母自然無法在這種亂世裡平安生存,那些誓死追隨柴榮的老臣們,也知道這一點,即便有心輔佐幼主,也很難突出重圍,一統中原。



所有人憂心忡忡,困惑不前的時候,趙匡胤突然來了這麼一出,後周老臣自然難以接受,以宰相範質為首,王溥、魏仁浦等老臣,質問了秘密回到開封卻已黃袍加身的趙匡胤。趙匡胤也沒有為難這些後周老臣,畢竟曾經同朝為官,自己出徵之前,符太后和他們還親自送行,不過趙匡胤身邊的人都認為這是板上釘釘的,於是說了句“再有異言者斬”,從王溥開始一一下拜,之後符太后也不得不認。



陳橋兵變後,除了少量反抗的人被殺,大部分的人看到宰相等人都這樣,自然跟著認了這事。雖然是兵變,但流血犧牲和歷代爭權奪利相比都是小巫見大巫,趙匡胤也沒有對後周皇室趕盡殺絕,而是妥善安置他們,給予恩養,並立下一個“不殺柴氏子孫”的天子誓師碑。北周到北宋的和平過渡,也是大勢所趨,百官到百姓,都希望可以早日過上沒有戰爭的好日子。


翻出歷史那一頁


都別搶,我來答。

趙匡胤在“陳橋兵變”中以兵不血刃的方式就奪取了後周政權,為何他如此順利的就政變成功,而且還沒有遇到來自朝廷的反抗呢?

  • 掌控兵權,安插自己人

首先掌控兵權並不一定意味著可以政變成功,有很多沒有掌控兵權的人也通過政變奪取了政權。如唐朝時期的“神龍政變”中張柬之、崔玄暐、桓彥範等人帶著500個禁軍就成功逼迫武則天退位,不過兵權雖然不是政變成功的主要因素,但也是不可或缺的資本。

柴榮去世以後,趙匡胤權勢很大,擔任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度使和檢校太尉一職,此外禁軍將領石守信、王審琦都是趙匡胤的“結社兄弟”,當初趙匡胤和其他九個人(楊光義、石守信、李繼勳、王審琦、劉慶義、劉守忠、劉廷讓、韓重贇、王政忠)結為“義社十兄弟”。

其中石守信、王審錡、張光翰、韓重贇和趙匡胤的關係最好,而且都在禁軍中擔任高級官職,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時,石守信和王審琦負責的就是守城,就是他們打開城門放任趙匡胤進去,最終才讓趙匡胤兵不血刃的進入都城奪取了政權。

可以說,此時的趙匡胤不僅掌握著兵權,關鍵都城裡也有自己的人在軍隊中擔任高級職位,這是趙匡胤能夠迅速瓦解朝廷反抗的根本原因。這些人後來都被授予節度使一職,“陳橋兵變”以後,並不是沒有人站出來反對趙匡胤,昭義軍節度使李筠和淮南節度使李重進都起兵反抗趙匡胤。

但都以失敗告終,自此後周更加沒有人站出來為它搖旗吶喊了。

  • 人才凋零,缺乏有力支持

後周恭帝柴宗訓繼位時不過7歲,主要由符太后垂簾聽政,宰相範質、王溥等人輔佐軍國大事,而趙匡胤作為柴榮時代受重用的將領,自然也受到器重。當時以趙匡胤為核心的這個圈子幾乎已經壟斷了都城裡的兵權,殿前副都點檢慕容延釗是趙匡胤的童年好友。

殿前都指揮使石守信是趙匡胤圈子裡的人,殿前都虞侯王審錡也是一樣,而趙匡胤自己又擔任殿前都點檢,可以說當時都城裡的禁軍權力完全被趙匡胤一黨掌控。反觀柴宗訓這邊孤兒寡母,根本沒有勢力可言,宰相範質、王溥這些人不過是一群文官,更加沒有威脅力。

當時唯一不是趙匡胤這個圈子裡的人就是侍衛親軍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韓通,不過後來他成為“陳橋兵變”中唯一被殺的人,且滿門誅殺,當時趙匡胤命令大家秋毫無犯,不要殺人搶東西。大家都遵守的很好,但王彥升把韓通一家都殺了,惹得趙匡胤不高興,成為唯一沒有被授予節度使的人。

所以說,當時都城裡面根本就沒有人可以和趙匡胤勢力進行抗衡。

當趙匡胤發動政變進入都城以後,宰相範質、王溥束手無策,根本沒有能力阻止這一切。當時範質緊緊抓住王溥的手說:

倉促譴將,吾輩之罪也——《東都事略》

範質的指甲直抓的王溥的手都出了血,後者不敢說什麼。而趙匡胤的一個手下說到:

軍校羅彥環舉刃擬質曰:我輩無主,今日須得天子——《宋史》

被逼無奈的範質只好擁戴趙匡胤為帝,通過禪讓的形式取代了後周政權。據說後來趙匡胤還搞了一塊“太祖誓碑”,上書三條內容說:

  1. 柴氏(周世宗)子孫有罪不得加刑;

  2. 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之人;

  3. 子孫必須遵守;

也算是對柴榮家族的一個優待了吧,從結果來看,柴氏雖然丟掉了皇位,但是好歹沒有丟掉性命,而且還得到了優待,算是不幸中的萬幸。至於趙匡胤不殺士大夫,是因為要削弱武將們的權力,避免“黃袍加身”的故事再次上演,這又才有了“杯酒釋兵權”,以及宋朝“士大夫共治天下”的風氣。

縱觀趙匡胤之所以能夠順利取代後周政權,主要還是後周朝廷內部缺乏能夠制衡趙匡胤的力量,柴榮去世前,還把殿前都點檢張永德替換成為趙匡胤,這讓趙匡胤以後發動政變更加方便。事後,唯一站出來為柴氏一族打抱不平的昭義軍節度使李筠也沒有形成什麼氣候。

趙匡胤自此就坐穩了江山。


圍爐談史


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的時候,一切都顯得風平浪靜,除了那個侍衛親軍馬步副都指揮使外韓通被殺外,其餘再也沒有一起流血事件。

要知道,後周也是一個朝代。而且在整個五代史上,後周實際上是最強大的,也是最接近於統一全國的朝代。

既然這個朝代有這麼強大的力量,那麼他的生長性自然是相當強的,是很難被摧毀的。比如唐朝,在經歷了安史之亂以後,朝廷並沒有崩潰,依然頑強地存活了下來,而且還往後延續了一個半世紀。由此可見,一個朝廷要想輕易被消滅,其實是很不容易的。

之所以一個朝代消滅並不容易,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古代高度集權,權力都在中央,因此,反對的勢力,其實很難推翻。二是人們在情感上都是維護舊朝廷的,如果有人想要推翻舊朝廷,大家都是會反對的。

(陳橋兵變)

那麼,本來很強大的後周,為什麼趙匡胤在發動“陳橋兵變”的時候,卻沒有什麼人站出來反對呢?

當然了,也不能說絕對沒人反對。韓通就是一個反對者。當趙匡胤帶著大軍回撤回來,進入宮中準備奪權的時候,韓通便帶著身邊的一些士兵,從家裡衝出來,想要去調集軍隊對付趙匡胤。

但是,趙匡胤的軍隊早已衝到韓通的門外,駐守在那裡。韓通一衝出來,趙匡胤的軍隊就把他逮了個正著,手起刀落,砍下韓通的人頭,並且衝進去,殺掉了韓通的三個兒子。

除了韓通反對以外,文臣中的宰相範質也是反對的。當趙匡胤走進朝廷的時候,所有的文臣都跪了下來,不過宰相範質並沒有下跪,而是質問趙匡胤說,先帝待你不薄,你為什麼要背叛他呢?趙匡胤當時大哭著說,不是我想背叛他,都是士兵們強迫我,我也沒辦法啊。旁邊的士兵羅彥環也配合性地拔出寶劍,對著範質大叫道:“我輩無主,今日須得有個天子識得我們,誰如不從,就讓我的寶劍說話!”範質沒辦法,只得也跪了下來。

(範質畫像)

由此看來,也不是完全沒有反抗。反抗是有的,只不過反抗的程度顯然非常有限而已。那麼,預料中激烈的反抗,為什麼沒有出現呢?

我認為主要有幾個原因。

其一,皇室人才凋敝。

趙匡胤之所以能夠輕輕鬆鬆發動“陳橋兵變”,後周皇室人才凋敝,算得上一個重要原因。後周皇室為什麼會出現人才凋敝呢?主要是因為後周的開國皇帝郭威的家人,當年幾乎被後漢的皇帝漢隱帝殺光了。

後漢的皇帝漢隱帝之所以要殺郭威一家,是因為郭威掌控著軍隊的大權,漢隱帝猜忌他,所以才會殺他。殺不到他,就殺他的家人。

郭威由於家人被殺光,因此,才幾乎沒有兄弟姐妹,也沒有後代。最後在傳位的時候,才會傳給養子柴榮。

既然皇室基本上沒有什麼人才,因此趙匡胤發動兵變的時候,才沒有人站出來維護後周。

(柴榮畫像)

其二,柴榮自斷臂膀。

柴榮雖然沒有什麼皇室成員,但依然有兩個重要的人,掌控著權力。一個就是郭威的女婿張永德,一個是郭威的外甥李重進。

柴榮活著的時候,他是不害怕這兩個人的,因為他們根本就不敢反抗。但是,當他生了重病的時候,就有點擔心了。所以,把這兩個人都調出了中央,把他們調到地方上去了。

恰恰是這兩個人都調出去了,因此才給了趙匡胤獨自掌控權力的機會。而趙匡胤也正是利用這個機會,謊稱契丹入侵,把大軍騙到手裡。由此在整個朝廷中,他一枝獨大,別人根本就把他無可奈何。

其三,趙匡胤暗聚力量。

實際上,之所以朝廷上下,很少有人站出來維護後周江山,是因為在陳橋兵變發生之前,趙匡胤已經悄悄地網羅了一大批人才。朝堂上下,人才基本上都早就到了趙匡胤一邊。

這一點,柴榮一直是沒有發現的。當他還以為張永德和李重進兩人權力太大,會奪了他江山,因而把他們攆出朝廷的時候,實際上最容易奪他江山的趙匡胤,早已把朝廷中的文臣武將都吸納到自己身邊了。

趙匡胤之所以要這樣做,既是因為當時五代本身就具有奪江山的傳統。一代一代奪江山,已經奪了半個世紀了,趙匡胤當然要有樣學樣。另一方面,趙匡胤也是看到柴榮身邊,沒有什麼死心塌地維護他的人。所以他預謀已久。而柴榮去世,正好給了他機會,他奪江山,簡直是水到渠成了。

(參考資料:《舊五代史》《新五代史》)


張生全精彩歷史



後周的軍事實力在五代算是比較強的,至少是比之前的後晉和後漢都要強。加上柴榮時期的幾次軍事行動都比較成功,所以還是積累了比較好的軍事資本。

柴榮死的時候,後周經過前期的積累,正是國力強盛的上升期,而且中晚唐以來的藩鎮問題也基本上解決了,又擊敗過遼國,改變了後晉以來中原在軍事上的被動局面。

但天妒英才,柴榮英年早逝,他積累下來的這些資本就只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了。趙匡胤在陳橋兵變中登基,建立宋朝,接了柴榮的盤。

在亂世有沒有自己的親戚兄弟幫自己掌握軍隊個重要的藩鎮,這是非常重要的。有兒子靠兒子,沒有兒子靠兄弟,沒兄弟就用自己的女婿之類,也都是可以依靠的力量。


當然,自己的子弟太多,而且都手握兵權,對繼位的人威脅是比較大的,因為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有資格繼位的。後梁和後唐就面臨這個問題,兒子多,而且都有兵權,所以老皇帝一死,就有人要造反奪權。

比如後晉石敬瑭是後唐明宗李嗣源的女婿,後漢劉知遠是後晉石敬瑭的女婿,都是以河東為根據地,奪取了皇位,建立了政權。而他們的根據地都是在前朝就建立起來的,在老皇帝的時候也是被寄予厚望,希望這些親戚在他身後能夠夾輔王室,但結果都是他們自己想當皇帝。

柴榮的問題在於,郭威本身就全家都被殺光了,迫不得已才起兵造反,死的時候沒有其他人繼位,只能傳位給外姓的柴榮。而柴榮也很悲催,他自己也沒有其他親人。

所以,柴榮死的時候,只有幾個年幼的兒子。長子宗訓登基,另外兩個還很小,都沒有能力自立。柴榮唯一能夠依靠的,就是他手下的親信將領。而這其中,他最為信任的就是趙匡胤。


按照後來宋朝記錄的說法,柴榮也是很擔心身後有人篡位的,所以殺了一些人望比較高,或者被認為又帝王之相的人。但他沒想到的是,最後篡位的會是他最信任的趙匡胤。而且,趙匡胤每天就在他眼前活動,柴榮卻並沒有提防趙匡胤。

趙匡胤是柴榮最為信任的將領之一,甚至可以說沒有之一。為了籠絡趙匡胤,柴榮還做主把他老婆的妹妹嫁給了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算是成了親戚,以為這樣比較安全。

其實,以柴榮臨死時後周的軍政實力來看,趙匡胤並不是篡位機會最大的,比他機會更大的大有人在。比如李重進,無論實力還是資歷,就都有更高一些。所以,在柴宗訓繼位以後,才把李重進外放到淮南做節度使,以防患生肘腋。

但結果仍然是趙匡胤突然篡位了。在趙匡胤篡位之後,除了河東的李筠和淮南的李重進曾經起兵反抗之外,其他人都是自然而然的接受了趙匡胤篡位的事實。

而李筠和李重進起兵,也不是因為他們真心要忠於後周和柴榮,懷念故主,只是他們恥為人下而已。因為在他們看來,要篡位,也是應該讓他們先來,他們資歷比趙匡胤更老。

所以說,雖然後周的軍事實力在柴榮死後沒有太大的損失,仍然是比較強的,但是卻分散在幾個主要的外姓將領手中,郭家和柴家都沒有更合適的人來統領,哪怕是挑頭反抗趙匡胤,也沒有合適的人。


蕭武


五代亂象,強者為王,如論其時被取代的朝廷國家,前朝遺留的力量大多依然強大,後唐後漢後周的更替莫不如此,只是一旦大局已定,再反抗已是徒勞,這也是五代十國時期的常態,改朝換代時,親戚或餘悲,他人也已歌,對朝臣和將士來說,效忠誰不是效忠?還有為人所稱頌的五代不倒翁馮道,可知這個時期人們的認知和價值觀念,忠君並不是主流。趙匡胤雖是以快刀斬亂麻,擒賊先擒王的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上位,但還是遭到一些抵抗和反撲的。

在以“點檢做天子”流言搬掉郭威的女婿、殿前都點檢張永德之後,趙匡胤順利接替都點檢之位,柴榮英年早逝,兒子宗訓幼年上位,臨終託孤給大臣範質王溥等人,在主少國疑的情況下,趙匡胤一系利用契丹入侵的消息,兵到陳橋驛便黃袍加身當了皇帝,回師京都奪權,其時朝內外大多懾服,範質王溥等雖心有不甘,也只得順水推舟。這次沒有硝煙的戰爭非常成功,基本符合趙匡胤兵不血刃的意圖,但還是殺死了一名高官,後周的檢校太尉、同平章事,充侍衛親軍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韓通。(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韓通最先追隨劉知遠,戰功出身,後跟從郭威駐鄴城,一同被迫反抗劉承祐,深受郭威倚重,為人忠心耿耿,高平之戰與趙匡胤柴榮一道力挽敗局,在北防契丹立下殊勳,又率軍奪取後蜀的秦州鳳州等,成為一方節度使,又進位檢校太傅,在朝中是可以和趙匡胤抗衡的代表人物之一。陳橋兵變發生後,韓通在汴京得知大變,急忙準備組織禁軍抵抗,被軍校王彥升所殺。以韓通的威望和戰陣經驗,如果及時組織人員抵抗,應該有一番惡戰。(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另兩個反抗者一是郭威的侄子李重進,和開國功臣李筠,只是由於二人的猶豫不決,才使舉義在宋朝建立之後,但應可算是反撲行動。趙匡胤代周建宋,派人慰諭李筠,又加官晉爵,李筠忠於後周,懸掛郭威畫像,勾結北漢和李重進發動叛亂,趙匡胤派出石守信和慕容延釗二路出擊先發制人,自己親往陣前督戰,李筠兵敗自殺。李重進與李筠勾結,中了趙匡胤的緩兵計,在李筠死後才起兵,兵敗自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