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1 他們是交通的“守護人”

他們是交通的“守護人”

“戰鬥英雄”與水的故事

——記嘉興市港航管理局思古橋檢查站副站長吳建林

他们是交通的“守护人”

1982年11月,吳建林入伍。在老山戰役中,他參加了“五人突擊組”,榮立二等戰功。他自己卻被敵人的手榴彈炸傷了左側身軀,至今身上還留有20多塊無法取出的彈片。1985年退伍後,吳建林收起軍功章,帶著一股“拼勁兒”,紮根港航基層至今。

2003年3月,吳建林不顧生命危險勇救落水者的事蹟,讓人們熟知了這位“戰鬥英雄”。他說,自己是一名黨員,又是一名退伍軍人,關鍵時刻就要敢拼上去。

思古橋站是京杭運河進入浙江省的第一站。2014年起,一年一度的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G20杭州峰會等重大活動期間,思古橋站水上交通安保工作任務艱鉅。G20保障期間,吳建林每隔一天值一次班。高溫溼熱的天氣裡,身上的彈片讓他隱隱發痛,但他咬牙堅守在管控一線。在他的帶領下,整個峰會安保期間,思古橋站全體職工放棄休息日,將管控一線前移至離站所十幾公里外的航道交界處,圓滿完成了安保任務。

服務船戶,吳建林是他們眼中的熱心人。在港航一線執法管理中,經常會遇到當事人的抱怨與牴觸,造成執法難的問題。吳建林碰到這樣的事情時,都會先給船戶倒杯水,和他嘮一嘮生意行情,再給他詳細介紹法律法規的具體條款,解釋當前國家和行業的政策規定,告訴他該如何改正。吳建林常和同事們說,站在船戶的角度考慮,跑船辛苦賺錢不容易,處罰不是目的,要讓船戶知曉行業的政策法規,規矩做生意,平安開船。

每天,停靠在思古橋站門口碼頭的船舶很多,碼頭上總會看到吳建林的身影。他來回在碼頭岸邊跑個不停,一面指揮船舶有序停靠,一面動手幫靠岸的船舶繫好纜繩,為離泊的船舶解開纜繩。隨著基層站所規範化建設的開展,站裡辦事大廳設置了船員休息區,擺放了各類辦事資料等。當有船戶到大廳來諮詢問題時,吳建林總是熱心給予解答,併為他們送上辦事指南,方便船戶辦理各種業務。

多年來,吳建林榮獲了“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省交通行業十佳文明標兵”等榮譽。他將證書和獎章收起,始終牢記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工作之餘,他經常主動到結對困難群眾家走訪慰問,幫助解決實際困難。中午來站裡辦事的船戶沒有地方吃飯,他會主動關照站裡食堂為他們留下飯菜。

作為一名老港航,吳建林喜歡和單位的年輕人交流,在生活、思想和工作上給予他們幫助。吳建林常提起當兵時指導員說過的一句話:“當過兵,打完仗,到地方後,還要繼續努力工作。不要等到老了抱著孫子,給他講起他爺爺的曾經時,前半生是很精彩,後半生卻什麼也不是。”

□記者/鄭薇 通訊員/吳婷竹

做公路的“守護人”

——記嘉善縣公路管理段養護工宋福才

他们是交通的“守护人”

“遠看像要飯的,近看像挖炭的,再看是公路段的。”在很多外人眼裡,養護工是一份簡單機械又不怎麼體面的工作。但宋福才卻幾十年如一日地堅守在路上,用自己的行動詮釋著“紅船精神”。

宋福才是一名黨員,19歲參加一線養護工作,至今已30年。

砂石路時期,一把掃帚養護一條路是他工作的全部內容。整整五年,宋福才每天在十幾公里的公路上來回奔走,不管颳風下雨還是炎炎烈日,他用掃帚清去雜物,用鐵鍬填平坑窪,盡心維護著公路的完好暢通。

公路改建為瀝青路面後,修補是常有的事。在高溫下,瀝青散發著讓人難以靠近的刺鼻氣味,灼熱的溫度加上烈日暴曬,直蒸得人汗如雨下。而三十年來,宋福才始終在一線堅守。有一次,他操作的手工瀝青噴槍突然爆裂,180℃的瀝青直接噴在了他的臉上身上,裸露的皮膚上瞬間燒起成片的燎泡,送到醫院,醫生因無從下手婉言相拒。而他沒吭一聲,回到單位,咬著牙叫人用汽油擦去粘著的瀝青,然後又一頭扎進了勞動中。

宋福才不僅有一股子工作的狠勁兒,還有一顆為社會服務的愛心。為村築路、清理河道、關愛老幼……公路段鋪路石志願者服務隊的活動中,每每都能看到他的身影。去年“六一”節,他扮演的熊大憨厚可愛,受到了培智學校孩子們的熱烈追捧。

今年五十歲的宋福才,仍一如既往起早貪黑,忙碌在養護一線。這個來自農村、只有小學文化程度的養護工,硬是憑著刻苦學習,成了單位機械操作和現場施工的老師傅。有人說他:都是老前輩了,完全可以朝八晚五,辦公室裡偶爾休息休息,這又何必呢?每當這時,老宋總是笑笑說:“我就想把路弄好了,大夥兒都能平安順暢早點回到家。”

三十年來,宋福才在工作崗位上埋頭苦幹、表現突出,相繼獲了嘉善縣勞動模範、嘉興市文明標兵、省“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成了公路管理線上發揚和實踐“紅船精神”的一個典範。

□記者 鄭薇 通訊員 盛琳燕 陳小平

沒有他,工程不可能如此迅速建成

——記甬臺溫高速複線蒼南段建設指揮部指揮助理柯和國

他们是交通的“守护人”

2015年9月,柯和國放棄溫州市舒適的工作環境和優厚待遇,主動請纓來到甬臺溫高速複線蒼南段政策處理一線,任甬臺溫高速複線建設指揮部的指揮助理。寒冬奔赴大西北做拆遷戶的思想工作,輾轉蒼南89個行政村,走遍千家萬戶,晚上整理審批材料……在寂靜的夜裡,唯有窗外海風吹拂樹梢的聲音和他作伴。

甬臺溫高速複線蒼南段主線里程43.9公里,涉及89個行政村,徵用土地3226畝,拆遷房屋779間,是全線溫州境內政策處理工作量最大、工作面最廣、社情最複雜的一段。這樣大的體量,柯和國的確有些犯難,卻沒有退縮。

遷墳是最棘手的工作。2015年12月,望州山隧道口有13座陳姓家墳還未遷移,墳主長期生活在西北地區,多年不回老家一次,柯和國多次電話溝通之後,他們還是有牴觸情緒。眼看年底就要到了,如果再不處理,就會影響開春後工程施工。他當即帶領村幹部,以個人關係邀請當地鄉賢,奔赴滴水成冰的寧夏、甘肅等地,與墳主面對面溝通,向他們講解這條高速對家鄉的意義,同時照顧這些墳主的心情和需求。老鄉們看到柯和國、村幹部還有其他鄉親不遠千里來到西北,被這份真情打動了。柯和國最後帶回了這13座墳墓的遷移協議。

“能一天做完的事情就不要拖到第二天。”政策處理期間,他一個月裡有20天都在鄉下,更不用說節假日和休息日。走家進戶,柯和國以情動人,動用村幹部、鄉賢、徵遷戶親屬等人脈關係,促使村民的思想從被動遷移轉變為主動遷移,不到3個月紅線範圍內墳墓全部遷完。作為一名黨員,他牢築底線,堅定“一把尺子量到底,一個標準執行到底”的工作原則,實現所有的補償標準在“陽光”下操作。

他一心惦記著工程進度,促成了工程從開工到完工沒有動用一名警力、零阻工的奇蹟。

5年堅持,柯和國離不開家庭這個堅強後盾。2015年,柯和國回到蒼南參與高速建設後,家裡年邁病弱的父母行動不便需要照顧,兒子又面臨中考,他深知自己無暇顧及,便和妻子商量讓她辭去工作。妻子知道柯和國的工作性質,下定決心全力支持丈夫,辭職後既當“護理員”,又當“陪讀員”。5年來,柯和國能夠陪伴他們的時間少之又少。

2019年11月,甬臺溫高速複線提前360天完工,建設單位和眾多施工單位認為:“沒有他,工程建設不可能如此迅速建成。”但柯和國覺得自己只是眾多參與者之一,高速提前完工背後匯聚的是大家的力量。

甬臺溫高速複線被稱為溫州“最美高速”。工程完工之際,柯和國走到高速上,一路伴隨著金色沙灘和海風,成就感和滿足感湧上心頭。

□記者 沙凱迪 通訊員 應律 王道群

監製/丁前程、鄭莉

他们是交通的“守护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