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因為他,玄奘法師與南京結下不解之緣


因為他,玄奘法師與南京結下不解之緣

在中國佛教史上,有這樣一位法師,10歲踏入佛門,13歲正式剃度,27歲時為尋求佛法而西行,19年孜孜不倦的學習,走過110個國家,獨行5萬里;46歲歸國譯經,19年嘔心瀝血翻譯經典、度生無量,65歲功果圓成、安詳圓寂。唐太宗盛讚他為'法門之領袖'、'只千古而無對'。梁啟超譽他為“千古之一人”。魯迅稱他為“中華民族脊樑”。他,就是唐代高僧,佛教法相宗的創立者,《心經》等諸多經典的翻譯者——玄奘法師

因為他,玄奘法師與南京結下不解之緣

玄奘取經圖

可政和尚千里迎請,三藏舍利緣住金陵

唐麟德元年,農曆二月初五,玄奘法師圓寂於長安玉華宮,四月十四日,遵照玄奘法師遺囑,初葬白鹿原。後唐高宗將塔遷於敕建之興教寺內。黃巢之亂時,寺僧怕危及三藏靈骨舍利,故攜至終南山紫閣寺安葬。

因為他,玄奘法師與南京結下不解之緣

西安興教寺

北宋端拱元年,金陵天禧寺住持可政和尚不遠千里,來到了已經頹廢的紫閣寺,可政和尚見無人看護玄奘法師舍利,又恐遭遇不測,便千里迢迢的將玄奘法師頂骨舍利迎請到南京,並在天禧寺東崗建塔安奉。從現存史料來看,未有明確記載玄奘法師住世時曾來過南京,而在圓寂324年後,卻與南京這座城市結下了不解之緣。​

因為他,玄奘法師與南京結下不解之緣

守仁和尚為玄奘法師建塔石函銘文

明洪武十九年,天禧寺住持守仁和尚及居士黃福燈等,將玄奘法師頂骨舍利由東崗遷移至南崗,修建三藏塔供奉。明永樂十年,成祖朱棣下旨,在天禧寺原址敕建大報恩寺,其中琉璃塔稱為“第一塔”,號稱世界第七大奇蹟,並在三藏塔前建三藏殿。清代凌大德繪製的《大報恩寺全圖》中,可以清楚的看見報恩寺東院後面的土山上,有一座喇嘛塔形制的佛塔,標註有“三藏塔”字樣。

因為他,玄奘法師與南京結下不解之緣

南京建初寺(大報恩寺三藏殿)

清咸豐六年,莊嚴宏偉的大報恩寺與舉世矚目的琉璃寶塔俱毀於太平軍戰火。同治,光緒年間僧人又陸續重建三藏殿。至清末已初具規模,但三藏塔一直無力修復。瘞藏千年的玄奘法師頂骨舍利也隨著殘垣斷壁深埋地下,時光荏苒,漸漸的為世人所遺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