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子非良人,齊大非偶”是什麼意思?

jinwen5145


一哥“俗人讀史記”之——

“子非良人、齊大不偶”背後的故事

“子非良人、齊大不偶”用俗人的話解釋是:你不是我的另一半,俺這屌絲男配不上你這白富美。說的是春秋齊、鄭、魯之間的一段故事。

春秋小霸鄭莊公的太子叫姬忽,是個有理想、有抱負、有軍事能力、也有點傲氣的青年,《史記-齊太公世家》載“(齊僖公)二十五年,北戎伐齊。鄭使太子忽來救齊,齊欲妻之。忽曰:“鄭小齊大,非我敵。”遂辭之”。理由是說鄭國小齊國大,不般配。而當時隨行的鄭國大夫祭仲“勸使取之,曰:“君多內寵,太子無大援將不立,三公子皆君也。”所謂三公子者,太子忽,其弟突,次弟子亹也(《史記-鄭世家》)”。確實是出於好意啊。那麼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呢?

一是年輕氣盛,《左傳-桓公六年》載“北戎伐齊,齊侯使乞師於鄭。鄭太子忽帥師救齊。六月,大敗戎師,獲其二帥大良、少良,甲首三百,以獻於齊。於是,諸侯之大夫戍齊,齊人饋之餼,使魯為其班,後鄭。鄭忽以其有功也,怒,故有郎之師”。功勞很大,但在領賞的時候卻被禮儀之邦的魯桓公幽了一默,不按功勞而是按爵位排序,這事擱現在也多見怪不怪,沒動一筆的領導當主編的多了去了,可太子忽年輕啊,咽不下這口氣,幾年後還和魯國在郎地掐了一架。

二是沽名釣譽,“(魯桓)公之未昏於齊也,齊侯欲以文姜妻鄭大子忽。大子忽辭,人問其故,大子曰:「人各有耦,齊大,非吾耦也。《詩》雲:『自求多福。』在我而已,大國何為?」君子曰:「善自為謀。」及其敗戎師也,齊侯又請妻之,固辭。人問其故,大子曰:「無事於齊,吾猶不敢。今以君命奔齊之急,而受室以歸,是以師昏也。民其謂我何?」遂辭諸鄭伯”。意思是說我不會因為為你打了勝仗而娶你家的女兒,並且抬出老爸的名義辭謝了。

三是盲目尊大,現在的鄭國雖說是新國、小國,可在鄭莊公的經營謀略下,漸成眾人畏懼的強國,不過對於齊魯採取拉攏態度的鄭莊公在這事上為何沒有明確的態度?但太子忽盲目尊大的嘴臉在與齊、魯大國的交涉中已暴露無遺了。

眾所周知,周代姻親制是周代禮樂、分封、宗親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除了同氏不婚的禁忌外,一般諸侯攀天子、小國攀大國、弱國攀強國、下層攀上層的政治婚姻多的是,甚至出現“烝”“報”“奔”等後人難以理解的亂倫婚姻,但太子忽卻對此說了“不”。很快,以姻親維繫諸侯國平衡的天平偏離了太子忽,“莊公又娶宋雍氏女,生厲公突。雍氏有寵於宋。宋莊公聞祭仲之立忽,乃使人誘召祭仲而執之,曰:“不立突,將死。”亦執突以求賂焉。祭仲許宋,與宋盟。以突歸,立之。昭公忽聞祭仲以宋要立其弟突,九月丁亥,忽出奔衛。己亥,突至鄭,立,是為厲公”。弟弟的姥姥家是宋國,大國,自己的姥姥家是鄧地,轄區,自己沒有後臺,三十六計、走為上計,跑了,而此時齊魯肯定在沒事偷著樂呢。

附帶說一下這個文姜,真不是一塊好“姜”。把一個原本好好的良人(古時妻稱夫的固定用語,如舊時當家的、外手、孩他大,現今之老公、我的菜,也有用夫稱妻的)之詞語給弄得讓人偏離了原意。太子忽辭婚幾年以後,這個美女嫁給了魯國國君桓公,“四年,魯桓公與夫人如齊。齊襄公故嘗私通魯夫人。魯夫人者,襄公女弟也,自釐公時嫁為魯桓公婦,及桓公來而襄公復通焉。魯桓公知之,怒夫人,夫人以告齊襄公。齊襄公與魯君飲,醉之,使力士彭生抱上魯君車,因拉殺魯桓公,桓公下車則死矣。魯人以為讓,而齊襄公殺彭生以謝魯”。這事說的較明白了,兄妹少年相通,後來妹夫妹妹回孃家,舊情復發,還弄得舅婿反目,把妹夫給搞掉了,還舍了一個小舅子,自己也很長時間不敢回婆家,長期和哥哥那個,真是有點那個了吧。劉向《列女傳》說“文姜淫亂,配魯桓公,與俱歸齊,齊襄淫通,俾厥彭生,摧幹拉胸,維女為亂,卒成禍兇。” 

嘿,就這樣一個濫鳥、禍水,太子忽辭掉也好。

 





一哥於一


俗話說,木門對木門、竹門對竹門。子非良人,齊大非偶的意思是:我不是合適的人,我身份低微不敢高攀,你不是我合適的對象。

大非偶是什麼意思?

齊大非偶的典故來自春秋時代,齊國國君想把女兒文姜嫁給鄭國的太子忽。



鄭國比較弱小,擔心其中有詐,推辭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配偶,齊國是個大國,與我門不當戶不對,不能委屈做在下的配偶。”婉言謝絕了這門親事。

後來北戎部落入侵齊國,齊國向鄭國求援,太子忽率領鄭國的軍隊,幫助齊國打敗了北戎。 齊僖公又提起這件事,太子忽堅決推辭。



別人問他,他說:“以前沒有幫齊國忙的時候,我都不敢娶齊侯的女兒。今天奉了父王之命來解救齊國之難,娶了妻子回去,這不是用鄭國的軍隊換取自己的婚姻?怎能結親呢?鄭國百姓會怎麼說我!”就辭別而去。

這個故事簡而言之,說的就是談婚論嫁的雙方門不當戶不對。 齊大非偶是指辭婚者表示自己門第或勢位卑微,不敢高攀。實質上是婉轉地拒婚,說對方不適合自己,再怎麼好卻不是自己的那盤兒菜。


“齊大非偶”通常與“子非良人”、“井淺河深”連用,一般指人或物不是同一個地位或同一個級別,社會地位、家庭背景、貧富差距相差很多的兩個人,通常比喻不適合的人或物。


牧子閒話


門不當,戶不對。矮窮挫非要跟白富美在一起,大概率淪為悲劇。

現實裡也很多,富婆看中小鮮肉,站在小鮮肉的角度,若小鮮肉貪財,無話可說,從了就是。若小鮮肉還有點奮鬥精神的,大可說“齊大非偶”。

典出《左傳》,齊國是大國,鄭是小國,公子忽說出這麼理智的話,其實是犯中二症了。爭奪王位,可不是找個女人結婚這麼簡單,當然是靠山越大越好。事實上也是如此,沒有強力後援,公子忽悲劇了。

同樣,若是想混官場的,也不要如是想,“齊大良偶”才是正確思路,祁同偉瞭解下,榜樣在前。


荼蘼香晚


“子非良人,齊大非偶”的意思是:

你並非是我的丈夫,我身份低微不敢高攀。

其中“子非良人”意思是指對方不是善良的人,或者不是說話者的夫或妻。

其中,“子”是你的意思,“非”是否定,不是的意思。良人,[(ancient) husband]:古時夫妻互稱為良人,後多用於妻子稱丈夫。

“齊大非偶”意思是指辭婚者表示自己門第或勢位卑微,不敢高攀。

拓展資料:

齊大非偶:

[拼音] [qí dà fēi ǒu]

[出處] 先秦·左丘明《左傳·桓公六年》:“齊侯欲以文姜妻鄭大子忽,大子忽辭。人問其故,大子曰:‘人各有耦,齊大,非吾耦也。’”


我是肉肉安丶


搬磚的肉肉安丶


後面那個詞語正確的寫法應該是齊大非“耦”而不是齊大非“偶”。

耦是春秋時期人們常說的一個詞,就像今天我們說手機“充電”一樣普遍。這與當時人們的生活環境生產方式密切相關。

當時社會是農耕時代,人人都會參與耕作。而耕作最流行的方式是“耦耕”。耦耕就是兩個人一起用鐵器耕作。它要求兩個人要配合默契,而只有體型相當、體力一致的情況下才容易配合默契。所以,同耦的人身體條件必須相近。

這樣就逐漸形成了一個比喻:同耦的人就比喻合得來的人,和自己體量差不多的人或事物。

所以,齊大非耦的意思是人家齊國是大國,我們是小國,我們不在一個級別上,我不想攀附它。這個耦不是配偶的意思。

耦在《左傳》中出現多次,既非褒義也非貶義,像是一箇中性詞 。還有一個典型的地方是晉國的驪姬和東郭五、梁五兩個人都相好,人們就把東郭五、梁五這兩個臭味相投的人稱作二耦。原文是《左傳 莊公二十八年》:二五(東郭五、梁五)卒與驪姬譖[zèn]群公子而立奚齊,晉人謂之二耦。

齊大非耦的出處是《左傳 桓公六年》:“公之未昏於齊也,齊侯欲以文姜妻鄭太子忽。太子忽辭,人問其故,太子曰:‘人各有耦,齊大,非吾耦也。’”可以看到,這裡沒有“偶”。


原無


齊大非偶

這個詞嚴格說來是錯誤的,因為“齊大非偶”是委婉的拒絕,“子非良人”就太直接了,一個委婉一個直接不能生搬硬套的用在一起。齊大非偶最初源於《左傳》,據《左傳》記載

桓公六年,齊侯欲以文姜妻鄭太子忽,太子忽辭。人問其故,太子曰:“人各有耦,齊大,非吾耦也,詩云:自求多福”!

這件事是這樣的,公元前706年,齊國被北戎攻打,鄭莊公派太子忽去援助齊國。齊僖公想要把文姜許配給太子忽,被太子忽拒絕了。有人問他這是為什麼,太子忽回答說:“人都要有適合的配偶,齊國是大國,我高攀不起”。《詩經》上說:凡是求諸於己,才能有福報。說人話就是我弱小,你強大,娶了你是聽你的還是聽我的。

魯桓公之死

太子忽這話有道理嗎?有,事實證明是非常有道理的。因為娶了文姜的魯桓公就被齊襄公給殺了。在春秋時期,齊國盛產美女,文姜和她的姐姐宣姜就是其中的代表。《詩經》上就提到說:“豈其娶妻,必齊之姜”,意思就是要是娶妻的話,一定要娶齊國的姜氏之女。齊姜有多美麗呢?《詩經》對她的描繪是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在《詩經 鄭風》有一篇《有女同車》,毛詩認為這就是描繪的鄭國太子和齊姜同車的一段,裡面是這樣描繪的

有女同車,顏如舜華。將翱將翔,佩玉瓊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有女同行,顏如舜英。將翱將翔,佩玉將將。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意思就是有女和我同車,她像花一樣美麗。她體態輕盈像是要飛舞一樣,她佩戴著美玉,耀眼奪目。她就是美麗的姜姑娘,舉止優雅大方。環佩叮噹,像美麗的音樂一樣讓我難忘。

但是事實證明的人美是非多,文姜被太子忽拒絕了以後,不知道怎麼就和她的哥哥後來的齊襄公勾搭上了。後來齊僖公把文姜嫁給了魯桓公,被魯桓公立為夫人。

魯桓公十八年,桓公前往齊國,文姜想要同去。申繻對桓公說:“婦人無大故則不歸”,在古代諸侯夫人一般是被休了才會歸家。其實可能申繻知道文姜和齊襄公有染,才委婉的勸諫不要讓夫人同去。結果桓公不聽,到了齊國之後,文姜和齊襄公私通的事情被魯桓公知道了,桓公非常氣憤,但是由於齊國強大,魯國弱小,所以魯桓公也無可奈何。後來齊襄公更是派人殺掉了魯桓公。


在魯桓公死後,文姜就一直居住在齊國。後來魯國人擁立文姜的兒子為魯莊公,當時魯莊公才13歲,文姜不得不離開齊國輔佐魯莊公管理魯國朝政。不過文姜並沒有回到魯國都城,而是在齊魯交界的時候遙領魯國國政。

在文姜的治理下,魯國國力大大增強,為了表彰文姜的功勞給她的諡號也非常高的“文”,一般來說古代夫人的諡號要隨她的丈夫,比如文姜的姐姐宣姜就是衛宣公的夫人,但是文姜卻獨自得了一個諡號“文”,可見她高超的理政才能。

文姜強魯,宣姜滅衛

其實和她的姐姐宣姜相比,文姜還是不錯的。文姜是叛逆的,她的命運由她自己掌握,而且還開創了魯國的盛世。而宣姜則是逆來順受,但是還是因為宣姜的美貌,引發了衛國的動亂,衛宣公為太子伋迎娶了宣姜,但是他看到宣姜的美貌卻自己霸佔了宣姜。

宣公想要立宣姜的兒子公子壽為太子,於是派太子伋出使齊國,然後讓人在路上扮成強盜準備殺掉太子伋。但是這件事被宣姜知道了,她不忍太子伋被殺,派自己的兒子公子壽去通知太子伋逃出衛國。


但是被太子伋婉拒了,他說既然父親要殺掉兒子,兒子還有什麼可以拒絕的呢?公子壽沒辦法,只好灌醉了太子伋,然後假扮成太子伋出使齊國,結果在路上被強盜殺害。太子伋看到公子壽的屍體,他覺得自己對不起公子壽,於是自己也自殺了。兩個繼承人都死了,衛國焉能不亂?最後衛國經過幾次動亂,還被山戎滅了國。

從這裡可以看出,齊大非偶實際上是婉拒,但是你第一句子非良人,就不是說的太直接了,在原文中是沒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