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東莞的袁崇煥故居曾經刻了這樣一句話:“掉哪媽!頂硬上!”,有什麼歷史故事嗎?

鄒氏文化


那天我在宿舍香港粵語電影,剛好我看到反派老大面色猙獰,大喊一句“掉哪媽!頂硬上!”,又剛好我學霸級舍友經過,聽到了。



學霸問我:這句白話是什麼意思啊?我好像看到過。

我嘿嘿一笑:學渣也好為人師啊。於是昂頭挺胸,一本正經地說道:“吶,這句話呢,在我們白話中那邊算是句粗口,用國語翻譯的意思是“操它媽的!給我硬頂著上!”

學霸再次問道:對了,這句話是在東莞袁崇煥故居的雕像下面看到過。

我一臉茫然:邊個(誰)?唔通(難道)系我太太太太太爺?

學霸開始發揮她的演講水平:“並非與你有關,這句話被刻在東莞石碣袁崇煥紀念園的,基座銘牌上。”


“袁崇煥是明末人,祖籍東莞,後搬遷到廣西藤縣。一生經歷可謂是波瀾起伏。”

“他在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中進士,初在福建任一小官,後遼東糜爛,遼東大地的漢人被後金騎兵肆虐。國土淪喪。”

“且當時的在遼明官,無一人能擋住後金騎兵攻勢。無論朝野,人人談遼色變,在這節骨眼,愛國憤青文官書生袁崇煥,自薦到遼東前線,憤然違抗高第的龜縮命令,在寧遠城中,打下了明對後金第一場戰役勝利。”

“後因魏忠賢閹黨搶功勞,頭功全部被閹黨搶了,只給了袁崇煥官升一級的獎勵,其他玩命的將士,獎賞更是少得可憐,無顏面對部下的憤青袁怒而辭官。”

後又被朱由檢重新啟用,並託付厚望,最後卻因朱由檢的性格缺陷而失去生命。


(明末將領袁崇煥)

“而這句話的由來,民間傳說是在戰爭中說的,前句可能是對朝堂上的君主和身邊的人痛罵一句,後句就是希望能夠打退後金軍,再辛苦也要堅持。”

因為袁崇煥曾遇到了瓶頸,那就是崇禎二年(1629年)的北京保衛戰,後金軍與明軍打得不分上下,各自有得有失。”

“他以前請求要到城內,休整早已疲憊的軍隊,但遭到了崇禎的拒絕,雖氣憤卻又無可奈何。再者他是兩廣人,說的大多是白話,說的急了,說這句話出來也不為驚訝。”


(明軍)

我聽後不以為然:這也沒什麼吧?

學霸又開始了她的騷操作:想要聽其中的緣由嗎?

我頻頻點頭:嗯嗯嗯!!!

“袁在復職後,中間出現了轉折點:那就是他殺了大將毛文龍,先不說毛文龍是怎麼樣的人,他這個殺的行為,是擅自行動的,並未請示過崇禎!這就犯了政治大忌了,相當於啪啪的打崇禎臉皮。”


(崇禎)

後來果然因為這個罪名被殺,還被閹黨安多一個私通後金的罪名。

其實私通後金這個罪名,就是屈安上去的,搞到後世爭議那麼大。看看談遷的《國榷》和後來乾隆給袁崇煥平反,就是知道了。

(袁崇煥墓碑)

《明史》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中記載:龍錫故主定逆案,魏忠賢遺黨,王永光、高捷、袁弘勳、史褷輩謀興大獄,為逆黨報仇,見崇煥下吏,遂以擅主和議、專戮大帥二事為兩人罪。捷首疏力攻,褷、弘勳繼之,必欲並誅龍錫。法司坐崇煥謀叛,龍錫亦論死。三年八月,遂磔崇煥於市,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煥無子,家亦無餘貲,天下冤之。

後世對他的評價不一:軍事家、政治家;李濟深認為說:“論明清間事者,僉以為督師不死,滿清不能入主中原。”思想家朱舜水卻認為他是賣國賊。

我說:說到底,這還是一位好將軍啊,沒有他,大明早亡了不知多少年了。

學霸長嘆道:“對啊,連明史都說他是天下冤之。而他故居雕像這句話,估計是後人牽強附會刻上去的,其實對於民族英雄來說,這是一種侮辱,所以後來聽說又被管理人員清理掉了。”

參考史料:《清史稿·本紀一》、《明史》、《清史稿》。

歪眼小史工作室


剛日讀史




答:無比震驚!

東莞的袁崇煥故居會刻有這樣的話啊?!

到底是官方刻的,還是無聊遊客刻的?

如果是後者,我表示理解。

如果是前者,我只能說:這刻字的人,文化認知水平太低了。

因為,這句粵語發音裡粗野的口頭禪,是金庸大師在他的《袁崇煥評傳》裡給袁崇煥硬生生編造上去的,事實上,可能與袁崇煥一點兒關係也沒有。

金庸大師給袁崇煥編造上這句話的依據,是他認為袁崇煥是廣東東莞人,而廣東東莞屬粵語方言區。

他寫:袁崇煥在寧遠之戰中,指揮士兵頂住後金一輪復一輪的進攻,多次面臨危急,情不自禁地爆粗:“掉哪媽!頂硬上!”

什麼意思呢?

就是“操,拼了命不要也要頂住!”

想不到,文學的力量太強大了!竟然有人把文學性的描寫當真了。

話又說回來,東莞雖然有“袁崇煥故居”,但袁崇煥並不是在東莞成長的。

袁崇煥祖籍是廣東東莞,他的曾祖父袁大郎是廣東東莞縣水南村人,生有二子,長子袁紅瑁(字世祥),次子袁紅珩(字耀祥)。

袁紅瑁即是袁崇煥的祖父。

袁紅瑁在東莞水南鄉開木鋪,由兒子袁子鵬出外採購木材。

袁子鵬即是袁崇煥的父親。

袁子鵬經常到廣西平南白馬採購木材,隨著生意做大,後來就在平南白馬定居了下來。

乾隆二十一年修的《平南縣誌》記載:“袁崇煥,字元素,祖籍東莞,父子鵬徙平南白沙村,與藤縣接壤,萬曆丙午,崇煥由藤縣籍中式舉人,己未進士”。

袁崇煥繼嗣元孫袁炳在乾隆四十九年撰的《袁氏家譜》中也寫:“(紅瑁)公長子游粵西山川兼貿木材,定居平南白馬”。

現在,袁崇煥在平南白馬的故居遺址有兩處:一處在白馬圩江邊碼頭,做住宅,也做商號;另一處遺址在白沙村。

袁崇煥在平南白馬長大,在平南考童子試時,因為籍貫問題被人攻訐,失去考試資格。袁崇煥本人在《遊雁洲詩》的詩跋也說:“予居平南,初應童子試,被人訐,今改籍藤縣,故云。”

為什麼改籍藤縣呢?

因為廣西藤縣新白馬蓮塘村就和白馬圩江邊碼頭隔江相望,而該村村裡生活著同在廣東東莞遷居來的袁氏宗親。

父親袁子鵬為袁崇煥辦了個藤縣籍貫,袁崇煥後來即以藤縣籍考上了秀才、中舉人、中進士。補一下,袁崇煥中舉人時為1606年,時22歲。該年,他回故鄉東莞祭祖墓,寫了《謁墓》詩一首,中有“少小離鄉國,飄零二十年,敢雲名在榜,深愧祭無田”之句,才22歲的他寫了“飄零二十年”,即他的整個青少年都是在平南度過的。

那麼,廣東東莞的故居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天啟七年,袁崇煥引咎辭職後,曾回到祖籍東莞水南村居住過一段時間。

由此可見,從嚴格意義上說,袁崇煥並不是廣東東莞人,而是廣西平南人。

我在2018年元旦曾寫過一篇題為《袁崇煥故里之爭何時休?結論已出:既非東莞,亦非藤縣,而是此地》的文章,就發佈在今日頭條號裡,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搜來看一下。


覃仕勇說史


“掉哪媽!頂硬上”據說是袁崇煥在作戰時的口頭禪,袁崇煥是廣東東莞人,祖上原籍廣西梧州藤縣,袁崇煥雖是文官,卻是蠻性十足,倔強的很,這句粗話頗能表現他的性格,表達了袁崇煥對侵略者的切骨痛恨以及英勇無畏的精神。


軍事天才努爾哈赤憑藉祖宗留下的十三付甲冑起家,帶領數百名族人東征西討,崛起於東北,縱橫白山黑水間,在萬曆四十五年,努爾哈赤以七大恨告天,發兵攻明。

在此後與明軍幾次交戰都是大敗明軍,殺的明軍將士心理上陰影深重,提到“辮子兵”時不免談虎色變。當時有一句諺語說:“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說的是女真熟習弓馬,強悍善戰。努爾哈赤在遇到袁崇煥之前,從興兵起百戰百勝從未吃過一個敗仗,還以少勝多幾次殺得明軍全軍覆沒。

袁崇煥是萬曆四十七年進士,雖然是個文官,卻喜歡和人談論軍事,遇到年老退伍的老兵,就會問他們邊疆上的軍事情況,年輕的時候就有志於去辦理邊疆事務。袁崇煥是個善談的人,喜歡和朋友通宵不睡的談天說地,說一些兵戈戰陣之事。


在他得中進士後,被分派到福建邵武當了一名知縣,天啟二年,袁崇煥進京述職,可能是在京和友人談話時,發表了一些遼東軍事的見解,被御史侯恂相中,破格提拔留在了兵部,袁崇煥任兵部主事不久,王化貞大軍在廣寧覆沒,清兵勢如破竹,銳不可擋。

自萬曆四十六年起,四年多時間內,明軍打一仗敗一仗,覆沒了數十萬兵馬,就在京師人心惶惶的時候,袁崇煥自個兒騎馬從北京到山海關內外轉了一圈,回來後奏報:“給我足夠兵馬糧餉,我一個人就可以鎮守山海關。”

一個南蠻就此和距家鄉數千裡之外的遼東捆綁在一起,朝廷正在憂急惶惶之際,聽他講的頭頭是道,也顧不上追究他擅離職守,便升他為兵備僉事,助守山海關。袁崇煥雖然從沒上過戰場,卻是初生牛犢不怕虎,說到做到,終他一生,清兵不能越寧遠城一步。


袁崇煥申請從他的家鄉招募了一批兵員去,他認為廣東步兵勇捷善戰,廣西狼兵雄於天下恬不畏死,朝廷對於他的請求都予以批准,袁崇煥到山海關後,當時的遼東經略是王在晉,王在晉派他出關到前屯衛去收撫難民,袁崇煥當夜出發,一個書生在荊棘虎豹之中夜行,四更時到達,前屯城中將士無不佩服他的膽量。

當時在第一線的寧遠沒有城牆,根本無城可守,而明軍的一切守禦設施都集中在天下第一關“山海關”,稍具軍事常識的都能看出來這樣太過危險,山海關一失,敵軍就可以攻到北京,袁崇煥就提議在關外守關,膽小的王在晉覺得有道理,不過只想在離山海關八里遠的地方八里鋪築城,袁崇煥說這麼點地哪夠,跟王在晉爭論,可惜官沒他大,王在晉就是不採納,氣的袁崇煥越級奏書給首輔葉向高,葉卻也沒聽他的。

寧遠北邊十三山有難民十幾萬被清兵困住不能出來,大學士孫承宗巡行邊塞的時候,袁崇煥向孫承宗申請自己帶五千兵馬駐紮在寧遠以聲援十三山,然後派將領帶兵去十三山救回難民,孫承宗和總督王象乾商議後沒同意袁崇煥親自去寧遠,一面派兵去寧遠,一面讓王在晉去救援難民,結果王在晉救援失敗,十餘萬難民只救回六千人。



孫承宗對此很生氣,便召集眾人商量重點防守的地方,袁崇煥極力主張築城寧遠,朝廷中的大臣都反對,認為寧遠太遠,守不住。孫承宗親自出關巡視,肯定了袁崇煥的看法。

不久孫承宗接替王在晉的位置,成為遼東主帥,天啟三年(1623年)九月,孫承宗派袁崇煥與副將滿桂帶兵駐守寧遠,袁崇煥到了寧遠後,高規格的築起寧遠城:城牆高三丈二尺,城雉再高六尺,城牆牆址廣三丈,派祖大壽等督工。

袁崇煥與將士們同甘共苦,善待百姓,所以築城時人人盡力,天啟四年(1624年),寧遠城修築竣工。寧遠城離山海關二百餘里,這座城牆修好後,明朝的國防線向北推移了二百餘里,關外漢人紛紛湧入,遠近視為樂土,人口大增。

孫承宗和袁崇煥兩人相得甚歡,定下計策穩紮穩打,相繼佔據了錦州、松山、杏山等地,並修繕城防長期駐守,寧遠也因此成為內地。天啟五年(1625年)十月,孫承宗遭到罷免,膽小鬼高第接替其職,居然下令關外軍民撤進山海關,袁崇煥蠻性發作,誓死守在寧遠,還把母親和妻子也接到寧遠,高第也不敢對他怎麼樣,只是下令將錦州、右屯、大小淩河、松山、杏山的守兵都撤掉,數年辛辛苦苦的經營毀於一旦,氣的袁崇煥不知道罵了多少句三字經!

天啟六年(1626年)正月,努爾哈赤得知孫承宗被罷免,又看到高第這番折騰,知道這個高第沒啥用,袁崇煥必定無人支持,於是率領十三萬大軍,渡過遼河來攻寧遠。

大敵到來,遼東主帥高第這麼荒唐,是指望不上了,援軍是一定不會有的,棄城還是守城?寧遠一城孤軍,守軍不過一萬多人,怎麼能擋滿清傾國之師。袁崇煥牙一咬:“掉哪媽,頂硬上,幾大就幾大。”

受到袁崇煥的感召,守城的將士們象打了雞血一般,人人熱血沸騰拼死守城,清兵來勢洶洶,攻城時候經歷很久,城基被清兵挖成一個個凹坑,城牆被撞垮了一丈多,袁崇煥又是喊道:“掉哪媽,頂硬上。”親自搬石來堵缺口,連受了兩次傷,打戰的時候,反而是這種粗話口號更能激勵士氣。在袁崇煥榜樣之下,守軍人人奮勇,與清軍血戰三日,努爾哈赤中炮落馬,七個月後含恨而逝,清兵損失慘重,不得不下令退兵,“辮子兵”所向披靡的神話至此破滅。

袁崇煥也得以喘一口氣,重築錦州城,緊鑼密鼓的打造關寧錦防線,一年多後,皇太極興兵攻打錦州、寧遠依舊無功而返,這次寧錦大戰中,也是受到袁崇煥忠勇的感召,老滑頭趙率教奮死拼命,連魏忠賢派來監軍的太監劉應坤、紀用也分別在寧遠、錦州城上督戰,勇敢的很。

清兵見攻不下寧遠,知道關寧防線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崇禎二年(1629年)十一月,皇太極自瀋陽繞道蒙古向北京進攻,袁崇煥得訊後率九千關寧鐵騎星夜馳援,終於比清兵先到達北京,清軍得知袁軍已到北京城下,都是大驚失色,未戰先怯。袁崇煥親自上陣督戰,九千關寧鐵騎與十餘萬清軍血戰於北京城下,互有勝負,最終清軍不支敗退,退了十餘里。

崇禎帝這時候嚇的屁滾尿流,見清軍沒有遠退,不斷的催促袁崇煥出戰,袁知道敵強我弱,堅持等待各路勤王部隊,然而多疑的崇禎和大臣們不懂軍事,京城的老百姓更不懂,他們不知道袁崇煥此時調兵守陵、抄清兵後路意欲何為,於是謠言四起,說袁崇煥不肯出戰別有用心,許多人還說清兵是袁崇煥引來的,在這種情況下,皇太極的反間計雖然拙劣,卻還是成功了。

於是崇禎帝召袁崇煥和祖大壽進宮,問不了幾句,就喝令將袁崇煥逮捕下獄,祖大壽嚇的手足無措,出城後等了三天卻等到崇禎說袁崇煥謀叛,祖大壽聞之大怒,率兵出走,崇禎這一下急了起來,勸獄中的袁崇煥寫信給祖大壽讓他回防京師,袁崇煥心中不服,不肯寫,後來還是以國家為重,親筆寫信讓祖大壽回來,祖大壽閱信後大哭,領兵而回。

北京城裡崇禎又催滿桂出戰,滿桂雖知不可出戰,但不出戰勢必和袁崇煥一樣,無可奈何下只得和總兵孫祖壽等出戰,最終滿桂和孫祖壽都戰死,幸得此時祖大壽抄了清兵後路,皇太極對袁部深有畏懼,此時後路又受到威脅,於是領兵退去,北京保衛戰落下帷幕。

袁崇煥蒙冤下獄,清兵退去後,崇禎就迫不及待的要把他殺掉,不管朝中大臣如何上疏求情,祖大壽願削職為民請贖袁崇煥,崇禎一概不準,他是鐵了心要殺袁崇煥,可憐袁崇煥最後被判凌遲處死,他千里奔馳來救援的京城百姓還花錢買他的肉吃,一錢銀子一片肉,買到後咬一口,罵一聲:“漢奸。”


袁崇煥死後骸骨棄於地下,他的一位姓餘的僕人,半夜裡偷偷的收了骸骨,埋葬在廣渠門內的廣東義園,姓餘的義僕終身守墓不去,死後也葬在袁墓旁,他的後世子孫世代為袁崇煥守墓,說是為了祖宗的遺訓。


歷史紅塵


這句話不單單袁崇煥東莞故居有,許多袁崇煥的紀念館也有,只不過沒有像東莞那樣大大的刻在袁崇煥雕像基座上而已。

對於這一句話,粵語地區的人們是很好理解的。“掉哪媽!頂硬上!”翻譯成普通話,大致就是“操她媽的!死也要乾了!”。袁崇煥說這句話並沒流傳下什麼歷史故事,只是他的一句口頭禪而已,其實也是幾乎所有說粵語的人的口頭禪。現在一般簡化為"掉~~″或"超~~″……

這句口頭禪比較刺眼的是前面的那句“掉哪媽”,從字義上看,這句話算粗口,但在不同語境之下,意思是不同的。在一般情況下,它可能就是一句起助詞作用的口頭語,和北方人常說的“我操”一樣,不一定就是想罵人,可能就是想強調一下情緒、表達一下驚訝什麼的。不過,如果袁崇煥是在打仗時常喊這句話,那麼罵人(罵清兵)的成份是多一點的。


(袁崇煥梧州故鄉)

幾年前曾去過東莞的袁崇煥紀念館,雕像基座上的這句話是被鏟去了的。據說,為此曾引起不小爭論,不知現在有沒有又補上了?


50後男人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


剛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感覺很好笑。

“掉哪媽!頂硬上!”是一句廣東的白話,並且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叫罵話。

意思就是:×他媽的,都給我死撐著。

這句話之前就銘刻在東莞袁崇煥故居的雕塑之上。

很難想象,這樣一位中軍大將,能爆出這樣的粗口。

袁崇煥像

但是想一想袁崇煥在寧遠的那一戰。

天啟六年(1626年)正月,戰不無勝的努爾哈赤趁著遼東更換主將,就引大軍西進。處於第一線,也就是首當其衝的,就是守在寧遠的袁崇煥。

努爾哈赤像

袁崇煥急求遼東經略高第和總兵楊麟支援,無奈這兩個傢伙早就被努爾哈赤的威名嚇怕了,感覺寧遠打死也守不住,於是就要求袁崇煥棄城逃回來。

袁崇煥一怒之下,血書盟誓,與守將誓死守在寧遠孤城。

歷史知名的寧遠保衛戰,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爆發的。

結果我們都知道了,袁崇煥拒絕努爾哈赤的勸降,血戰守城,最後用殺手鐧——紅衣大炮,把後金軍轟得人仰馬翻,努爾哈赤也在此役受傷,不久死去。

袁崇煥打破了後金軍不可戰勝的神話,讓大明王朝看到了一絲希望。

然而正是在這些惡鬥中,或許有那一句帶著老家口音的急吼:“掉哪媽!頂硬上!”

這句特殊的吼聲能流傳後世,恰恰說明不是無中生有。從這句話中,可以想見當年大明軍隊與後金騎兵的慘烈交鋒。後無援軍,困守孤城,也只能這樣拼死一搏了。

可惜了袁崇煥,死於千刀萬剮之凌遲之酷刑。


更多歷史類原創內容,歡迎關注@歷史寶藏。

歷史寶藏


東莞的袁崇煥故居曾經刻了這樣一句話:“掉哪媽!頂硬上!”,有什麼歷史故事嗎?


這個問題中,我們可以提取到三個有效詞:東莞、袁崇煥、還有這句“掉哪媽,頂硬上”。

所以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先分析一下,三者之間的聯繫。

袁崇煥和東莞

袁崇煥(1584-1630),他的雕像至今仍屹立在我家鄉的火車站前,關於他的故事,我也是從小就有所耳聞。

可以說,袁崇煥是一位名副其實的民族英雄,萬曆年間中了進士,後來又自薦到邊關鎮守。

在與清兵抗爭的過程中,先後取得了寧遠、寧錦戰爭的勝利。

然而,明末時期,宦官當道,袁崇煥剛正不阿的性格並不討大太監魏忠賢的歡心,於是他只好辭官回鄉。

後來朱由檢繼位後,袁崇煥再次出山,得到了重用。在抗清扶明的道路上袁崇煥一度成為努爾哈赤的勁敵。

說起這二位,必須說一說這寧遠之戰了,努爾哈赤在攻打遼東時,屢戰屢勝。先後攻下了開原、鐵嶺、瀋陽……幾乎大半個遼東地區。



然而,在乘勝追擊的努爾哈赤沉浸於自己的無敵神力之時,卻萬萬沒想到,在寧遠城吃了敗戰。

寧遠大戰中,守城將軍袁崇煥手下只有兩萬多名士兵,而清軍有十三萬餘人。如此懸殊的人力差距,袁崇煥勝在了兵器。

據記載,袁崇煥當時雖然沒有足夠的士兵,但是在城牆上守城,位置佔了一定優勢,最重要的是,手裡有十一門紅衣大炮。

要知道,大炮作為熱兵器,是很稀少的。而且,力量上以一敵百毫不誇張,努爾哈赤作為遊牧民族打出來的王,兵器上主要以冷兵器為主,最終戰敗。

也有傳言,努爾哈赤在寧遠一戰後,羞愧難當,不久後鬱鬱而終。不過,記敘歷史向來“為尊者諱”,天可汗具體怎麼死的也是眾說紛紜。

有人說是被袁崇煥的大炮打死的,也有人說是病死的。相傳,努爾哈赤的葬禮上,袁崇煥還曾派喇嘛前去弔唁。當然弔唁為噓,勘測虛實為真。

以上便是袁崇煥比較有名的事蹟,不過基本都是發生在遼東地區,而東莞不是他的主要戰場。

東莞,其實是袁大將軍的故里,這也是目前佔據上風的說法。也有人因為袁崇煥父親在廣西的墓碑碑文推測袁崇煥祖籍是廣西。

畢竟,誰都希望自己家鄉出個英雄,所以,祖籍之爭熱度不減也是必然。

英雄枉死

前面說到,袁崇煥被迫回鄉後,又因朱由檢覆出。殊不知,朱由檢這個人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剛愎自用,猜忌多疑。

遼東地區因為有了袁崇煥守城,清兵入關多了一個很大的障礙,武力解決已經賠了一個天可汗。所以忽必烈想到了離間計。

於是,皇太極收買宦官,在崇禎帝面前說:聽聞那金國將士傳言,皇太極與袁崇煥早就立下了城下聯盟裡應外合。

也不知怎麼回事,崇禎帝就信了邪。當然,也有人分析說,離間計只是處死袁崇煥的原由之一。


後來,袁崇煥入獄八月,期間忠臣百姓富商多次進諫,甚至有人提出以命換命,替袁將軍去死的提議。不過,崇禎帝都沒理睬。

最終,袁崇煥被處以凌遲之刑,皇帝下令剜1200刀。於是他揹負著投敵叛國的罪名,在百姓的罵聲中悲慘死去。

不僅如此,相傳,袁崇煥死後,百姓還食其肉,碎其骨,怎一個慘字了得!相關記載,明末張岱的《石匱書後集》中可見,感興趣的可以查閱一二。

一輩子忠貞愛國,卻莫須有的慘死,直到100多年後,乾隆帝才為他平冤昭雪。不管什麼原因,英雄最後得到證明還是值得欣慰。

掉哪媽,頂硬上!

最後,說一下這句俗語,這六個字來自粵語,是廣東白話,大致意思就是:他孃的,死撐著。

這句話,其實來源於後人整理的袁崇煥的民間傳說,今天被雕刻在東莞石碣袁崇煥紀念園的袁崇煥雕像基座銘牌。

有人說,這是袁崇煥打仗時鼓舞士氣,咒罵昏君的口頭禪。

不過,這也終究只是傳說,袁崇煥忠於皇帝,忠於國家,究竟是否說出大逆不道的這般粗鄙之語,有待考究。
這句髒話,也的確給了我們的英雄更多貼近生活的描寫,其背後用意來由,也無從查證,權當聽個趣聞軼事了。


史之策


我也到過袁崇煥故居,親眼看到過那句話,沒有覺得有什麼不正常的。

質疑的人說那是金庸杜撰的,文人怎麼會說那樣糙的話呢?

這樣的質疑顯然沒有道理,文人怎麼了,文人不是人?

文人在泡妞的時候不會說蜜語甜言?文人著急了不會罵人?文人也要吃喝拉撒睡,跟常人沒有什麼不同啊。

"不須放屁"粗不粗?偉人急了在詩詞中還這樣寫哩,哪條法律說文人不能說粗話,誰敢擔保文人一生都會文縐縐,端著文人的臭架子。

別看平日裡道貌岸然,蘇東坡他們在一起的時候也會說葷段子,爆粗口更不在話下,說不定比粗人更"粗"。至於袁崇煥,那更是一個另類而個性十足的奇異文人,沒有一點文人的氣質。也可以說是生了一副文人的皮囊,五臟六腑"武"得很,長了一堆武夫下水,袁崇煥說這話再正常不過了。

不過中國人一貫是說得做不得,做得又說不得。故居上刻下這樣的話要是真的出自文物管理部門的工作人員的話,那他們太可愛了,要給他們點一個大大的贊。

因為這樣的粗話不僅無損袁崇煥的人格,而且還為袁將軍增添了無限榮光,讓他的形象更加光彩照人。因為那樣才真實,真實的人,才有魅力。

據說那句話是金庸大師原創的,金庸大師在他的《袁崇煥評傳》中這樣描述的,金庸大師這樣描述的依據,就是因為袁崇煥是廣東東莞人,而東莞的人說話自然是粵語方言。

袁崇煥說這話的時候在特定的戰爭場合,形勢萬分危急。那是寧遠之戰中,後金騎兵攻勢兇猛,倒下一批又一批;金兵前仆後繼,勢如潮水。袁大將軍急得渾身是汗,一句粗話脫口而出:"掉哪馬!頂硬上!"

這句話什麼意思呢?——xxx,給老子衝上去。

這句話就是點睛之筆,他把袁崇煥的率真、質樸、勇敢、威猛刻畫的惟妙惟肖。俗話說文如其人,話也如其人,如果袁崇煥在這時候不爆粗口就不是袁崇煥了。

在多數人看來,爆粗只能是魯達和李逵這些武夫,像袁崇煥這樣的文人不會如此粗俗。

首先真正的書生是不會去帶兵打仗的,即使帶兵打仗也不會有什麼作為。民國的時候不少儒將,但那時候有軍校,有志男兒報效祖國可以上軍校,手無縛雞之力也能當將軍。可即便如此,上軍校的人不管外表有多"文",內心也是尚武的。

至於袁崇煥,那更是文人身、武夫心。

首先,袁崇煥在萬曆十二年出生,萬曆四十七年才考上進士,當時已經三十五歲了。由此可見,袁崇煥的文采實在不能說出色,要不然早就考上進士了。袁崇煥如果真的是文人,他寫的詩也不會那麼少,而且技術含量也非常低,類似打油詩: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

你看,詩如白話,連平仄都不講究。

可是袁崇煥就不是文人,是一個軍事天才。如果說諸葛亮未出茅廬已知三分天下純屬羅貫中杜撰的話,袁崇煥在福建知縣任上,就知道萬里之遙的邊關風雲,心中就有了平定邊塞的戰略方針可是鐵的事實。

三年之後,袁崇煥到兵部任職,當時後金兵勢如破竹,明軍節節敗退,眾將談金色變。而袁崇煥到邊關轉了一圈就對明熹宗朱由校誇下海口:給我一個支點,我能撬動全世界。(給我軍隊,我就能搞定後金兵。)

文人能有這樣的氣魄?這分明是戰神下凡。

事實證明袁崇煥能征善戰,百戰百勝,簡直是孫臏再世,讓後金聞之色變。如果這樣下去,明朝至少不會死得那麼快。

可是有能耐的武將不是目中無人就是情商低不會團結人,袁崇煥也是這樣。

他無論到哪都不能給別人和睦相處,跟魏忠賢的手下不和,後來跟著名戰將滿桂不睦,接下來又跟王之臣也鬧翻了。反正他到哪隻能是自己一手遮天,沒有容人之量。

對待皇帝本人的期許,為了不忤逆上意,他又犯了愛誇張的毛病,給皇帝畫了大餅,吹下了海口。

而歷代朝中缺少的是中流砥柱的袁崇煥,從不缺嫉賢妒能的小人。於是袁崇煥遭到了小人的誹謗和打壓,皇帝聽信讒言排擠袁崇煥。袁崇煥在前線玩命卻不能達到朝廷的認可, 將士們為朱家賣命卻不能得到獎賞。

後來金兵千里奔襲進犯北京,袁崇煥率大軍火速救駕,軍隊人困馬乏想去城裡修整卻被皇帝拒絕。

在北京城外,金兵氣勢洶洶,攻勢凌厲,袁崇煥帶領官兵同仇敵愾、誓死守城。在金兵發起瘋狂進攻的時候,袁崇煥在陣地督戰,向士兵大喊:

"掉哪馬!頂硬上!"

這句話既是對將士們說的:他孃的,都給老子硬衝!也是一肚子無名火無處發洩,一片忠心君不識,這句粗話也是說給城裡那些嫉賢妒能的奸臣們聽的。

多麼忠心耿耿的大將,可惜朱家皇帝有眼無珠,在戰後就被以濫殺大臣毛文龍的罪名給凌遲處死了,朱家皇帝中了敵人的反間計,自毀長城,活該上吊。


歷來現實


討論這句話的方言起源沒什麼問題,是否粗口也沒問題。無聊的是有人居然認為粗口不該上紀實碑,辱沒光輝形象。袁是進士出身,妥妥的高級知識分子,但身為軍中主帥,在戰前動員或是戰場上危急時刻,你總不能引經據典循循善誘吧,那個時候一句粗話可能管用的多,提氣的多。紀實碑上用這麼句直白的粗話,更多的是在體現袁大督師在戰場上的勇武和拼命精神,以及他當年所處的那種危急時刻。至於袁的文人形象,他有文集,詩集流傳,學界自有公論。說袁是文才武略,忠勇孝義,一點不過份。說袁爆粗口的,有辱斯文的才是狗屁酸腐文人,下次外敵入侵,叫這幫孫子去把外敵曰回去。


撒哈拉破船


"掉哪媽!頂硬上!"其中前半句''掉哪媽!''和'丟其老謀',都是廣東白話(粵語)口語。平時講起來是口語粗口,認真起來就是罵人語。

"掉哪媽!頂硬上!"屬民間粗語。正規場合或者有文化的人,不會這麼說的!


金玉祥言


接地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