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電影:同義詞

今天介紹一部2019年上映劇情類影片:同義詞

由法國,德國,以色列聯合拍攝。由 那達夫·拉皮德 Nadav Lapid 執導

編  劇 那達夫·拉皮德 Nadav Lapid
主  演 湯姆·梅西耶 Tom Mercier
      康坦·多爾邁爾 Quentin Dolmaire
      路易絲·舍維約特 Louise Chevillotte
      喬納森·布迪納 Jonathan Boudina
      賈邁勒·萊澤阿爾 Djamel Lazaar
      加埃爾·拉埃 Gaël Raes
      蕾雅·德呂蓋 Léa Drucker
      約翰·西希爾 John Sehil
      克里斯·扎斯特拉 Chris Zastera

電影簡介: 那達夫·拉皮德執導,故事講述一名男子從以色列逃往法國僅靠著法語字典來與人互動、生活,卻在最後感受到被異地拒絕的故事。
  
  以色列退伍士兵約亞夫(湯姆·梅西耶 飾),一心向往自由開放的法國,卻在來到巴黎後慘遭洗劫。眼看即將淪落街頭,約亞夫遇到一對生活富裕的情侶—作家艾米勒和女友卡洛琳,因而幸運獲救。
  
  一無所有的約亞夫,索性決定脫胎換骨,從此當個法國人。他開始拒說希伯來語(母語),並通過背誦同義詞方式,積極學習法語,全力融入這個他心目中的理想國度。有趣的是,他過去在軍中的悲慘遭遇,卻成了艾米勒筆下的絕佳題材;而他媲美羅馬雕像的健美身材,也淪為卡洛琳每晚的意淫目標,永無止盡地利用他滿足性慾,三人於是發展出一段極其微妙的三角關係…

電影:同義詞

評分:6.9


電影:同義詞


電影:同義詞


電影:同義詞


電影:同義詞


電影:同義詞


電影:同義詞


電影:同義詞


電影:同義詞


電影:同義詞


電影:同義詞


電影:同義詞


電影:同義詞


電影:同義詞


電影:同義詞


電影:同義詞


電影:同義詞


電影:同義詞


電影:同義詞


電影:同義詞


電影:同義詞


電影:同義詞


電影:同義詞


電影:同義詞


電影:同義詞


電影:同義詞


電影:同義詞


電影:同義詞


電影:同義詞


電影:同義詞


電影:同義詞


電影:同義詞


電影:同義詞


電影:同義詞


電影:同義詞


電影:同義詞


電影:同義詞


電影:同義詞


電影:同義詞


電影:同義詞


電影:同義詞

獲獎情況 · · · · · ·
  第6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2019)
  金熊獎 那達夫·拉皮德
  費比西獎(國際影評人聯盟獎) 競賽單元最佳影片 那達夫·拉皮德
  泰迪熊獎 最佳電影(提名) 那達夫·拉皮德
幕後製作 · · · · · ·
  創作背景
  該片靈感來源於導演那達夫·拉皮德本人在2000年左右從以色列搬到巴黎生活的個人經歷 。他在以色列國防軍服役結束後,到特拉維夫讀哲學,當上了體育記者,並像父親一樣開始寫作。拉皮德去法國的理由與片中人物幾乎一樣,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要逃避“以色列式的命運”。他說走就走,準備時間只有十幾天,落地後沒有任何居留許可,靠打零工為生,非法身份不能籤勞動合同,也就沒有法律保護 。


  選角方面
  導演那達夫·拉皮德在選角時沒有走捷徑去找法希雙語的演員來裝口音,而是把劇本翻譯成希伯來語,在以色列找不會法語但願意學的人。當時還在讀戲劇學校的湯姆·梅西爾就是這樣被他發現的。梅西爾的父親是來自法國西南部的猶太人,但父母在他很小時就分開,由生長在以色列的母親帶大,他幾乎只會說希伯來語,卻同樣嚮往法國文化。
  拉皮德甚至沒有讓梅西爾到法國親戚家去學法語,而是在以色列上了兩個月課,然後就靠讀法文書和影視資源自學。為了符合片中人物的心理狀態,梅西爾整整一年每天把自己關在房間幾個小時,看文化頻道ARTE、聽France Culture和France Inter廣播,更把法國電影從谷克多到新浪潮看了個遍 。
影片評價 · · · · · ·
  《同義詞》這部情緒乖張、人物異化的影片由於不平衡的敘事節奏和荒誕的對話破壞了常規的觀賞體驗,使其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無法讓所有人都能接受的實驗性。導演那達夫·拉皮德在片中通過語言來闡述自己對移民問題的理解。影片的對話具有荒誕派戲劇的遺風——疏離的互動,面無表情的唸白以及沒有意義的詞語堆積,這些安排都消減了敘事的連貫性與平衡。扮演男主角的湯姆·梅西爾為了影片現學了並不流利的法語和英語,儘管他的表演幾乎面癱,但這種不自然與他完美的身體恰好契合了《同義詞》一片的訴求與風格。影片運用了一些並不常規的手法去描繪移民問題,使得影片尤為獨特。但猶太人、法國人和其他一些角色,在對應自己的價值象徵時,表現得太過明顯。影片的意圖明目張膽,甚至可以說,略顯粗糙。相較於視聽語言上的與眾不同,這一點就有些弱了 (新浪娛樂評)。

  《同義詞》帶有明顯的那達夫·拉皮德的夫子自況,他在片中融入了大量的,他在法國拍片的經歷與體會。整部影片黑色幽默的氛圍很重,探討了移民和移民對自己身份的認同問題。應該說《同義詞》的賣相很好,很討好觀眾的喜愛。但影片成色究根結底還是一般。很像是一部為了參加電影節而製作的影片。與戛納獲獎片《廣場》比較,《同義詞》還是顯得略微單薄了一些。當然,那達夫·拉皮德在影片中所展現出來的藝術個性和堅強的獨立性,也令人激賞。那種混不吝的要表達自我的做法,已經在現今這個政治正確為主導的社會里,消失許久 (1905電影網評)。
  《同義詞》從特立獨行的角度展現了巴黎生活,是一部需要按捺住心情堅持看下去的電影,特別是後半部分缺乏明顯的緊張感 (《好萊塢報道者》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