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7 M2增速超預期、社融調口徑,最新金融數據透露了什麼信號?

1月16日,央行公佈2019年12月金融統計數據、社會融資規模統計數據。

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2月末,廣義貨幣(M2)同比增長8.7%,創近兩年新高;12月新增人民幣貸款1.14萬億元;全年社會融資新增25.58萬億元,比上年多增3.08萬億元。

在當月的金融數據中,有一個重要的變化,那就是央行對社融統計口徑再度調整。央行公告顯示,2019年12月起,進一步完善社會融資規模統計,將“國債”和“地方政府一般債券”納入社會融資規模統計,與原有“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合併為“政府債券”指標

M2增速超預期、社融調口徑,最新金融數據透露了什麼信號?

M2增速超市場預期

數據顯示,2019年12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198.65萬億元,同比增長8.7%,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5個和0.6個百分點;狹義貨幣(M1)餘額57.6萬億元,同比增長4.4%,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9個和2.9個百分點。

M2增速創近兩年新高,超出市場預期。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M2超預期主要源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是央行進一步加大中長期流動性供應,市場流動性穩定,引導銀行加大資金投放,存款派生能力增強推動M2增長;

二是去年12月份我國貿易順差467.9億美元,為去年下半年以來新高。隨著人民幣匯率由貶轉升,預計外匯佔款改善,增加基礎貨幣投放。

在央行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央行調查統計司司長阮健弘表示,“M2增速有所回升,這是人民銀行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堅持逆週期調控,政策針對性和實效性效果明顯體現的結果。”

阮健弘指出,2019年,央行會同相關金融管理部門適時運用多種政策工具,在豐富銀行補充資本金的資金來源方面做了很多工作,適時降低存款準備金率,提升了商業銀行貸款投放能力,推動了M2增速的企穩回升。“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銀行貸款保持較快增長、銀行債券融資持續保持較快增長、商業銀行以股權投資的形式對非銀行金融機構融出的資金規模降幅在收窄”。

此外,狹義貨幣(M1)增速創6個月新高。粵開證券李奇霖表示,作為經濟與企業運營活力代表的M1,在2019年12月也出現了明顯好轉,已連續兩個月出現了回升態勢,這對經濟是積極的信號。

社融統計口徑調整

在社融數據方面,初步統計,2019年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251.31萬億元,同比增長10.7%;2019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25.58萬億元,比上年多3.08萬億元。

溫彬指出,2019年12月末,人民幣貸款餘額153.11萬億元,同比增長12.3%,增速雖比上年下降1.2個百分點,但信貸結構進一步優化。“具體來看,一是加大對公司類貸款投放,特別是加大對民營和小微企業信貸投放;二是提高中長期貸款的比重,新增中長期貸款佔全部新增貸款的比重為67.4%”。

“銀行業通過加大對普惠金融、先進製造業、基礎設施等領域的信貸支持,發揮了金融在‘六穩’中的關鍵作用。”溫彬表示,從2019年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來看,已經實現了去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廣義貨幣M2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要與國內生產總值名義增速相匹配的目標。

不能忽視的是,在當月金融數據中,有一重要的變化,央行對社融統計口徑再度調整。央行公告顯示,2019年12月起,進一步完善社會融資規模統計,將“國債”和“地方政府一般債券”納入社會融資規模統計,與原有“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合併為“政府債券”指標。

對於社融統計口徑的再度調整,阮健弘解釋稱,央行一直適時完善社融統計口徑,對於是否將全部債券納入社融統計規模進行了充分論證,當前把全部政府債券納入社融統計規模條件成熟。這種調整利於宏觀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出於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更好配合的需要,客觀上需要一個指標反映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對信用總量的影響,更好地支持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協調。

“將‘國債’和‘地方政府一般債券’納入社會融資規模統計,與原有的‘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合併為‘政府債券’指標,可以更好地反映財政和貨幣政策,加強聯動發揮逆週期調節效果。”溫彬稱。

降準還存有限空間

在新聞發佈會上,央行貨幣政策司司長孫國峰表示,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推進,應當更加關注實際利率的變化,降息問題的重點還是要看貸款實際利率。

孫國峰指出,去年以來,貸款實際利率明顯下降,特別是小微企業貸款利率明顯下降。LPR改革後,貸款利率市場化程度提高。存款基準利率還將長期保留,繼續發揮存款基準利率作為我國利率體系壓艙石的作用;同時,央行對於存款基準利率會根據國務院部署、綜合考慮物價等情況適時適度調整。

他介紹稱,2019年8月份以來,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已5次發佈新機制下的LPR,1年期LPR較同期限基準利率下降了20個基點。隨著LPR報價穩中有降,企業貸款利率顯著下降。2019年11月,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5.19%,較上年高點下降0.41個百分點,為2017年下半年以來的最低水平。2019年12月末,新發放貸款中運用LPR的佔比已達到90%;新發放的1年期及以內企業貸款中,利率低於3.915%(即1年期貸款基準利率的0.9倍)的佔比超過16%。

那麼,未來是否還有進一步降準的空間?

孫國峰表示,發達國家經濟體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低,但超額存款準備金率高,所以相比之下,我國總存款準備金率比較低。與發展中國家相比,我國存款準備金率處於中等偏下的水平。

“存款準備金率具有維護金融穩定、抵禦金融風險的作用,當前維持一定水平的存款準備金率是有必要的,我國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目前處於適度水平。”孫國峰表示,根據宏觀調控需要,進一步降準也存在一定空間,但這個空間是有限。

(國際金融報記者 馬嘉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