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趙光義是如何順利登上皇位的?朝中大臣為何沒人擁立趙匡胤的兒子繼承皇位?

月影青霜


宋太祖趙匡胤如何死的到如今仍然眾說紛紜,史學界也未有定論。不論趙大是被斧頭砍死的(幾率基本為零),亦或是如和尚文瑩出的“故事會”《續湘山野錄》中記載的被毒死(不排除有這可能),還是趙大自己酒後心血管病發作猝死的,總之宋朝開國皇帝是正值壯年之際(49歲)於一個祥瑞的雪夜悄悄地離開人間,不帶走一片雲彩。。。

這個如風如謎一般的男子走後,他留下的孤兒寡母就悲催了。據史書記載不僅是趙匡胤的弟弟晉王趙光義得到了太監王繼恩的獨家爆料,而且還因為趙二跑的比較快,所以宋皇后首先見到的不是自己兒子德芳而是她小叔子。這時候的宋皇后只能接受趙二成為第一名的現實,於是對小叔子說:“我們母子的性命,都託付給官家了”。趙二自然要發表獲獎感言,於是激動的哭著對嫂嫂說:“共保富貴,不需擔憂。”就這樣趙光義順利接棒成為大宋國第二位皇帝。

那麼趙光義能順利當上了第二任皇帝真的就是因為有獨家爆料和腿長跑得快麼?我們先倒帶回五代去看看。

五代皇帝更替紀實

五代時期的皇位繼承,除了後周郭威傳柴榮成功,後晉石敬瑭傳石重貴成功之外,其他全部失敗,差的身死國滅,好一點的孤兒寡母被欺。

後梁的三個皇帝兩個被殺一個自殺,後唐四個除了明宗善終,兩個死於兵變,一個亡國自焚。後晉高祖石敬瑭雖然是善終,但也算是被契丹嚇死的。悲催的石重貴則被契丹擄走了。後漢的劉知遠善終,兒子被殺亡國。後周郭威柴榮善終,柴宗訓禪讓。這麼算來,十四個皇帝裡,安安穩穩地善終且沒亡國的也就五個。

武將勢力的惡性膨脹,文官集團過分邊緣化,藩鎮割據擁兵自重,禮法廢弛,綱紀頹壞。這些就是五代時期的主旋律。

雖然趙匡胤奪取後周天下的手段是“和平演變”,但本質上還是“槍桿子裡出政權”,沒跳出五代以來武將擁兵自重就容易造反的圈子。

五代“隱皇儲制”

五代的時候是亂世,禮法廢弛。亂世裡什麼仁義道德,倫理綱常都是假的,誰的拳頭大誰說了算。對在位的皇帝來說,一旦立了太子,那必定會出現第二個權力中心,如果這個太子是個野心家,沒事就天天琢磨如何幹掉在位的皇帝,那皇帝的風險就太大,立個太子得不償失。但是在那個動不動就要御駕親征的時代,不立皇儲萬一自己打仗掛了家裡分分鐘就又是一次改朝換代的節奏。大家在反覆研究權衡下,隱皇儲制就誕生了。

所謂隱皇儲制,就是說我中意誰來接班的話不立皇儲——但是我讓你來做親王兼京兆尹。這麼做的好處有兩個,一是大家雖然都知道我安排你在這個位置上以後是要接班的,但是你畢竟沒有一個正式的名分,因此名義上咱們還是君臣之份,我就不用太擔心你哪天急著上位悄悄的毒死砍死砸死燒死我了;二是雖然名分上沒將你立為皇儲,但封你做了親王,使你的地位凌駕於群臣之上,又讓你做京兆尹,相當於把首都地區的行政工作全都交給了你,這樣也讓你安了心,在緊急時刻接班也不至於手忙腳亂了。因此這個方法風靡一時,大家都覺得十分科學。

以下是五代各朝採取隱皇儲制的案例:

後梁:朱友文為博王加開封尹為朱溫之儲(沒成功上位,被弟弟朱友珪所殺)

後唐:李從榮以秦王加河南尹為後唐明宗李嗣源之儲(沒成功上位,兵變被殺)

後唐:李從厚以宋王加河南尹為後唐明宗李嗣源之儲(成功上位)

後晉:石重貴以鄭王加開封尹為後晉高祖石敬瑭之儲(成功上位)

後漢:劉承訓以開封尹為後漢高祖劉知遠之儲(沒成功上位,病逝後追封魏王)

後周:柴榮以晉王加開封尹為後周太祖郭威之儲(成功上位)

宋初二趙實況

趙匡胤立國的時候,天下可不是太平盛世,周圍其它割據勢力南唐、北漢,後蜀等都虎視眈眈。當時趙大和趙二也忙著四處征戰搶地盤。國內也是有不少野心家念念不忘五代優秀的傳統,趙匡胤當皇帝第一年,昭義節度使李筠和淮南節度使李重進就造反了,太祖各御駕親征一次,才算搞定了他們倆。而那會趙匡胤的兩個兒子都還未成年。

公元973年趙光義加封晉王兼領開封尹,老三趙廷美在那年是永興軍節度使領京兆尹,而時年22歲趙匡胤的大公子德昭還只是山南西道節度使領興元尹,仍然沒有被封王。

趙光義封晉王后,又兼著開封府尹,在皇帝眼皮底下是大肆培植勢力,籠絡朝臣和禁軍將領。

趙光義在開封勢力坐大後,趙匡胤曾提出遷都洛陽但被老二一句“在德不在險”頂回去而作罷。

實況分析

因為五代以來的風氣,幼子繼位大將必篡權。這篡權的行為幾乎是不可避免的,以至於不受篡位者意志所支配,趙匡胤自己就是黃袍加身奪了後周的皇位。

經常御駕親征的趙匡胤要想避免這種事情就必須要有一個成年有能力的皇儲,但是畢竟自己有兩個兒子,所以在宋立國之初,根據當時特殊的歷史背景,趙匡胤是用五代沿襲下來的潛規則選擇了趙光義作為皇儲以備萬一自己意外了的皇位繼承人。當時趙光義也確實是趙匡胤以下的第二個實權人物,按照史料也是按照繼承人培養的。

結論

趙匡胤睡夢中死去後並未留下傳位遺詔,當時最有實權和勢力的是晉王加開封府尹的趙光義。而且按五代以來的潛規則和趙匡胤在實際上對他身份的認可,他即是朝廷上下默認的皇儲。

分析到此,結論就很清晰了,在趙匡胤突然離奇的死了後趙光義順利登上帝位就自然是水到渠成了。以當時的實力對比自然也不會有人去擁立趙匡胤的兒子了,退一萬步來說,即使趙大兒子當了皇帝,估計也坐不穩那個龍椅。

當然趙大如何死的不在分析之內,也無法得出結論。他死後最大的受益者是趙光義,而且趙二對大哥的後人並未善待,所以後世才有那麼多“謀殺論”和“陰謀論”。


吾味雜譚


趙光義是宋太宗。他的哥哥趙匡胤是宋太祖。宋太祖是927年出生。宋太宗是939年出生,相差12歲。宋太祖趙匡胤49歲死的那年,趙光義才37歲。



人哪,說啥都沒用,活的久才是最重要的。

宋太祖趙匡胤49歲正是一個男人最好的時候,他又是習武之人。創立的太祖長拳,到現在我們後輩子孫們都還在用。他的身體也沒有什麼隱疾。當時正在領兵北伐。怎麼會?在一個最不可能的時間內暴斃呢?

而他死後又堅定不移的將自己的皇位傳給了他的弟弟趙光義。而沒有選擇自己已經成年的長子趙德昭。如果這一切都是順理成章的話,那宋太祖趙匡胤絕對是天底下最至公至善的一個人。




扯淡,宋太宗是專業的。

當所有人還沒有因為趙匡胤將皇位傳給弟弟這件事而產生疑問的時候,繼位的宋太宗趙光義詔告天下:我繼位這是有理論根據的。因為我媽和我哥在活著的時候,曾經有一個約定叫金匱之盟。

這個約定的主要內容就是我哥死後要將皇位傳給我,我死後再將傳皇位傳給我的弟弟趙光美,等趙光美再死了,再把皇位傳給我哥的兒子趙德昭。現在我的哥哥趙匡胤死了,那我繼承皇位,這是理所應當的。

你們不信,不信可以問前丞相趙普。

而這時的前任丞相——就是出了個杯酒釋兵權主義的那個丞相趙普,也站出來說:這個事是真的,老太后在世的時候和和先皇確實是有這樣一個約定的,而且這是我親自書寫的。

有了趙普的背書,有了人證,又有了物證,再加上宋太祖趙匡胤已經死了,死無對證,趙光義繼位也便順理成章了。而那個時候趙匡胤的長子趙德昭。手中一沒有軍權,二朝廷中沒有自己的勢力。想翻盤也翻盤不了了。


接著這個話題,我再說以下幾個事實:

如果這個金匱之盟成立的話,宋太宗趙光義死的時候是需要把皇位傳給他的三弟趙光美的。但是我們所有人都可以想象得到:趙光美一定等不到皇位傳承那一天他就會死。事實上。趙光梅果然也是不久之後就死了。理由是經常被他的二哥宋太宗趙光義罵,自己羞愧而死。

趙光美死了之後按照排位順序,如果宋太宗死死後那皇位還是要傳給宋太祖的兒子趙德昭的,所以我們所有人依然可以想得到:趙德昭也一定等不到皇位傳承那一天他就會死。果然,趙德昭不久之後因為自己愧對祖宗而羞愧自殺了。


金匱之盟上第2位第3位順位繼承人都死光了,趙光義“不得不極不情願”的將皇位傳給他自己的兒子。

這就是政治。


少校柳下惠


說起這個千古謎題,相信很多人心裡都已有答案了。

鑑於元朝人編寫宋史,是照抄宋人實錄的態度,咱們看看,《宋史》裡怎麼說宋太祖駕崩的:

“癸丑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

十二個字,言簡意賅,似乎,宋朝人的實錄裡,不願意提及此事呢。

在宋太祖駕崩之前,發生了千古懸案——“斧聲燭影”。其實正常人,稍微有點邏輯,就能猜到是趙光義動的手。因為趙匡胤素以仁德示人,篡位後,連周世宗的子孫都不忍心殺絕。(對比一下李世民)

無緣無故,毫無理由的發生“斧聲燭影”這事,解釋不過去。因為趙匡胤是皇帝,沒啥可圖趙光義的。但是趙光義就有——圖他哥的皇位。

趙光義幹掉了哥哥,為了爬上皇位,煞費苦心弄出了個“金匱預盟”,就是為了堵住天下悠悠眾口。這預盟怎麼公佈於世的呢?是在趙光義登上皇位後,曾有三次親自對《太祖實錄》修改,才被發現的。

這個預盟怎麼來的呢?《太宗實錄》裡記載:杜太后臨終前,把趙匡胤和趙普叫到跟前,親自立下了一份遺囑,為了避免周世宗幼子被篡位的悲劇上演,要兄終弟及,老二死了,老三上,老三死了,老四上。

根據記載,立這個遺囑的時間是961年,趙匡胤才登基第二年,只有35歲,兒子趙德昭11歲,趙德芳3歲,趙光義22歲。35歲的趙匡胤身體強健,完全有可能再活上二三十年,杜太后怎麼會在這個時候,做出這樣一個決定呢?等到趙光義登基時,趙德芳都17歲了,所謂的幼子被篡位可能根本不存在。好耐人尋味啊。

而這個預盟提倡的兄終弟及。並未真的兄終弟及,因為老四趙廷美,和趙匡胤的兒子們都被趙光義弄的不是死,就是殘。

為啥要這樣幹?因為對皇位有威脅啊。

趙光義為了堵住天下眾口,必須弄出個“金匱預盟”,如果真的按照這個來傳承皇位,那下一位皇帝就應該是四弟趙廷美了。

趙光義為了讓自己的孩子繼位,肯定就策劃一些見不得人的手段,弄垮了趙廷美,用的是“陰謀篡位”嫁禍小手段,趙廷美被迫害的憤恨吐血而死,壽38歲。

趙匡胤有四個兒子:長子趙德秀,早亡。次子趙德昭,在叔叔趙光義登基3年後自殺。三子,趙德林,早亡。四子趙德芳,叔叔趙光義登基後5年,病死。

如此,太祖一脈,在趙光義看來,至少不會威脅到皇位了。終於可以高枕無憂的傳位給他第三個兒子趙恆。

再來捋一捋思路:

趙匡胤和弟弟趙光義深夜裡在同一房間內,發生了“斧聲燭影”事件,然後太祖趙匡胤就死了,接著是弟弟趙匡義順利繼位,繼位後,親自修改《太祖實錄》添加了“金匱預盟”。

並且在3年後,侄子趙德昭自殺,5年後,侄子,趙德芳病死,8年後,四弟,趙廷美,吐血死。皇位再無威脅。

為何滿朝大臣不在趙匡胤死後,擁立他的兒子呢?武將被杯酒釋兵權後,已經沒有了兵變能力,沒資格參與擁立了。

文臣之中威信最高的宰相趙普,太祖在世時,因為發現他貪贓枉法,以權謀私,憤怒的把他踢出了京城,外放去了。但是,趙光義一登基,趙普不久後,就被恢復了宰相之職。這真是令人匪夷所思啊。

(趙普劇照)

既然趙普都帶頭承認了趙光義的繼位合法性,其他的群臣,誰敢反對?誰又有資格反對,而擁立太祖的兒子呢?

歷史啊,總是被有心人改來改去。

歪眼小史工作室


剛日讀史


宋太宗趙光義登上皇位的途徑究竟是“金匱之盟”還是“斧聲燭影”歷來都是個懸案,一千多年來大家都爭論不休,各有各的理,到底哪個更可信只能大家自己做選擇了。我本人是偏向於相信宋太祖趙匡胤有意於傳位給弟弟趙光義。

趙匡胤駕崩之後,趙光義即位,朝廷中並沒有誰站出來反對,這還真說到點上了——趙光義在即位之後不久就在朝廷中來了一次大換血,曾經支持趙匡胤稱帝的“義社十兄弟”,凡是依然在世並且掌權的,都被趙光義調走或者貶官,甚至有的人在被貶幾個月之後就突然去世了。這說明了啥——趙光義自己也覺得他繼承兄長的皇位,有點說不過去。畢竟自己的大侄子已經26了,小侄子也17了。太祖皇帝早年的結拜兄弟,既然能擁立太祖,那也很有可能再來一次“黃袍加身”,讓自己的兩個侄子成為新的皇帝啊,那豈不是又立了一次擁立之功?

別說,還真的有這麼一齣戲——太平興國四年的北伐中,趙光義的部隊被契丹打得落花流水,他本人也在戰爭中失聯了。群龍無首的大宋部隊中就有人暗中商議,擁立太祖長子趙德昭為帝,後來因為得知了趙光義的下落而作罷。但是這也表明,太宗即位,是有人不滿意的。

為了消除隱患,趙德昭、趙德芳、趙廷美,先後“不得其死”。


國史通論


眾所周知,宋太宗趙光義是謀殺哥哥宋太祖趙匡胤以後順利登上皇位的,至於朝中大臣為什麼沒有擁立趙匡胤的兒子,是因為趙匡胤一直暗示弟弟趙光義是自己的接班人,而沒有立自己的兒子為皇太子。

公元976年年底,49歲的北宋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突然暴亡。 後世大都認為趙匡胤是被弟弟晉王趙光義殺害,因為趙匡胤去世之前只有趙光義一個人在場,而且發生了燭影斧聲的恐怖情景。

根據《宋史紀事本末》

“冬十月,帝有疾。壬午夜,大雪,帝王召晉王光義,囑以後事。左右皆不得聞,但遙燭影下晉王時或離席,若有遜避之狀。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聲謂晉王曰:好為之,俄爾帝崩時漏下四鼓矣,宋皇后見晉王愕然。連呼曰:‘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晉王泣曰:‘共保富貴,無憂也。’甲寅,晉王光義即皇帝位,改名炅。”

《續湘山野錄》記載

“急傳宮鑰開端門,召開封王,即太宗也。延人大寢,酌酒對飲。宦官、宮妾悉屏之,但遙見燭影下,太宗時或避席,有不可勝之狀。飲訖,禁漏三鼓,殿雪已數寸,帝引柱斧戳雪,顧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帶就寢,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內,將五鼓,伺廬者寂無所聞,帝已崩矣。太宗受遺詔於柩前即位。”

意思就是公元976年11月13日夜,大雪紛飛,49歲的皇帝趙匡胤留37歲的弟弟趙光義在宮中喝酒,按照宮廷禮儀,作為親王的趙光義不可以在皇帝寢宮過夜,太監宮女也不應該離開趙匡胤的寢宮。 在只有趙匡胤與趙光義兄弟在皇帝寢宮的情況下,身體強壯無病無痛的趙匡胤在第二天凌晨突然暴亡,趙光義當然成為趙匡胤之死的最大嫌疑人。

據說窗外的侍從看見晃動的燭光還有聽到斧頭戳地的聲音,趙匡胤悽聲說“你好自為之”,之後趙光義就跑了出去。



趙匡胤的暴亡,有被趙光義用斧頭砍死與被趙光義毒死兩種說法,但無論如何,對於趙匡胤的暴亡,趙光義難逃干係。

公元976年11月14日凌晨,宋皇后發現皇帝趙匡胤去世,她派太監王繼恩召皇子趙德芳進宮,王繼恩卻把趙光義召進宮,如果不是趙光義事先與王繼恩串通好,作為太監的王繼恩怎麼敢違背皇后的命令。 趙光義讓太監通知自己,就是為了製造在趙匡胤死亡的時候,自己不在現場的假象。


至於趙光義殺害趙匡胤的原因,除了趙光義為了奪取最高權力以外,後蜀花蕊夫人徐慧妃之死也是趙匡胤趙光義兄弟反目成仇的重要原因。

公元 965年,趙匡胤派人毒死了46歲的後蜀亡國之君孟昶,霸佔了孟昶美若天仙的寵妃花蕊夫人。

沒想到趙光義也覬覦花蕊夫人的絕世美貌,但因為花蕊夫人已經是趙匡胤的愛妃,兄弟之間為了爭奪一個絕世美女發生矛盾,趙光義一氣之下在公元970年用箭射死了才貌雙全的花蕊夫人徐慧妃。

雖然趙光義說是誤殺,但不可能不在趙匡胤與趙光義兄弟之間留下陰影。

在趙光義繼位五年以後,趙光義才讓宰相趙普公佈了所謂的金匱之盟,就是“兄終弟及”是母親杜太后臨終的意思。

既然是杜太后的意思,為什麼不在趙匡胤去世的時候堂堂正正地公佈出來呢? 一般情況下,新皇帝繼位,都在先帝去世的第二年改元,而趙光義卻把只剩下一個多月的天寶九年改為興國元年。只能說明趙光義心裡有鬼,迫不及待為自己“正名”。

另外,趙光義對趙匡胤的兒子之死也難逃干係。公元979年,28歲的趙德昭被趙光義怒斥後自殺而死。公元981年,22歲的趙德芳也不明不白地死去。

按照杜太后“兄終弟及”的遺旨,趙光義死後應該弟弟趙廷美繼位。可趙光義把趙廷美一貶再貶,從魏王貶為縣公並流放房州,公元984年,37歲的趙廷美吐血而死。


厚德載物49847


歷史上哥哥把皇位傳給弟弟的皇帝只有宋太祖,而宋太祖趙匡胤在有兒子的情況下不按照常理把皇位傳給弟弟趙光義這是為什麼呢?只能說這與當時朝堂的局勢有很大關係,趙光義並不是正大光明的繼位而是搶班奪權繼位的。

燭影斧聲,宋太祖的去世有著離奇的故事

公元976年五十歲的宋太祖趙匡胤暴斃,本來宋皇后是安排太祖第四子趙德芳進宮安排宋太祖的後事的,但是卻被晉王趙光義搶了先。趙光義搶在趙德芳之前率先入宮安排了宋太祖的後事,看到搶班的趙光義後宋皇后明白事情有變,因此不得不將承認了趙光義獲取帝位的事實。

趙光義對皇位覬覦已久,對於這次搶班奪權可謂是籌劃良久。不僅朝中大臣被他盡數拉攏連後宮的太監也佈滿了親信,太祖趙匡胤去世的消息他第一時間就得知了,搶先入宮繼位也證明了他的政治野心。

在太祖子嗣健康的情況下不傳位給兒子而是弟弟繼位,這在邏輯上本身就說不過去。後來趙光義為了證明其皇位的合法性竟然弄出了一份所謂遺詔的金匱之盟,只不過這份遺詔的內容也讓人覺得難以服眾。假如遺詔是真的又何必搶班奪權呢?名正言順正大光明的繼位不是更好?

冬十月,帝有疾。壬午夜,大雪,帝王召晉王光義,囑以後事。左右皆不得聞,但遙燭影下晉王時或離席,若有遜避之狀。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聲謂晉王曰:好為之,俄爾帝崩時漏下四鼓矣,宋皇后見晉王愕然。連呼曰:“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晉王泣曰:“共保富貴,無憂也。”甲寅,晉王光義既皇帝位,改名炅。--《宋史紀事本末》

打壓皇位繼承人穩固自己的皇位

趙光義繼位後就對太祖趙匡胤的兒子們採取了行動,先是打壓太祖的第二子趙德昭最終迫使其自殺。原因很簡單就是趙德昭在北伐的途中太宗聽到有人要擁立他當皇帝,心中大為不悅,因此就嚴加痛斥了趙德昭,最終趙德昭憤而自殺。

緊接著太宗對太祖的第四子趙德芳也關照有加,趙德芳也算是人才出眾少年老成,20歲就幹出了一番屬於自己的成績,可能是太過於耀眼,23歲的他就離奇的去世了。認真分析不難看出趙德芳對趙光義的帝位有威脅,不然僅在幾年間太祖的兩位傑出的皇子就相繼離世,不得不讓人驚奇。

當然趙光義的弟弟趙廷美也是自己的競爭對手,對於哥哥趙光義不尊祖制僭越繼位的行為,趙廷美表現除了嚴重的不滿,雖經過太宗的多次貶謫仍不改其的反叛之心,在多次的遷居制裁下趙廷美憂鬱而死終年僅38歲。

隨著多位皇位繼承人的相繼離世,太宗趙光義的帝位逐步穩固起來,他最終將宋朝的江山交到了自己的兒子手中,並傳承了下去。

歷史上不傳兒子的皇帝不多,而傳給弟弟的更是天下奇聞。宋太宗強行繼位自然是名不正言不順,因此這段歷史也就成了懸案,不是太祖的兒子們不想繼位而是太宗根本沒有給他們任何的機會!


秋雨魯北說歷史


趙光義登位前後所衍生的疑雲,千百年來爭論紛紛,沒有定論。他的上位過程,倒也簡單,趙匡胤在976年十月十九日突然死亡,沒有留下遺詔,他的第三任皇后就是史稱的開寶皇后宋氏,臨陣處置失宜,可能與趙匡胤在世的少子趙德芳年紀相近,平時愛溺,命令宦官王繼恩連夜召喚德芳前來,有讓他立刻繼位的用意。王繼恩已被光義收買,是他宮中的眼線,這時不聽命令,沒有去召趙德芳,而是直奔趙光義的晉王府,拉上趙光義入宮,宋皇后見後大驚,對光義說我母子的命,都交給官家了。光義安慰道,共保富貴,不要憂慮。就此大事已定,二天後趙光義繼位當皇帝。

光義代兄繼位,是否符合趙匡胤遺願,史有爭論,從趙光義當皇帝一個階段後,才由趙普提及並作證的《金匱之盟》對兄傳弟有所證實來說,也是可疑的。連這個盟約到底是獨傳約,即趙氏兄弟聽從母親之言,由兄傳弟。還是三傳約,即匡胤傳光義再傳弟趙廷美,再由廷美傳德昭都有爭議。趙德昭是趙匡胤在世的年長兒子,其父死時,他已官居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論年紀已是二十六七歲了,不算幼兒,金匱之盟所出臺的背景,怕主君幼弱的情況並不存在,加之這份盟約的發現,有因為趙普想要上位,與光義拉關係而主動提醒的可能,他又是在生的唯一證人,不排除炮製而成。(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但從趙匡胤當上皇帝后,對其弟光義的安排,可以看出,至少有一段時間,是真打算兄傳弟的,先封他為節度使,在征討李重進之後,又封為大內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開封府尹,再加兼中書令。後又加封晉王。親王尹京雖然不是五代儲君的必然,但後來已漸有趨勢,親王尹京有相當大的政治暗示,這應該是趙匡胤從維護統治和長治久安初期考慮的。後來這種想法應該有變,打算傳子不傳弟了,可惜趙光義羽翼已成,動搖不了。證據之一就是遷都之議,趙匡胤打算把國都從開封遷洛陽,再遷長安,受到光義的阻止,認為國家安危,在德不在險,此事無法推行。(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趙光義尾大不掉還體現在入宮繼位這一刻,長久跟隨趙匡胤的內侍王繼恩竟然違抗皇后之命,不召德芳而直奔晉王府召光義,到府前時,發現程德玄也候在門口,德玄精通醫術,這時節在門口,應該有所覺察。光義得報,表示要與家人商量,被二人阻住,說事情緊急拖延不得,就此入宮,快刀斬亂麻繼位。朝中就算有其他大臣有心擁立趙匡胤的兒子,也來不及了。


南方鵬


一般來說,古代的傳位方式都是“父死子繼”,很少有“兄終弟及”的情況。如果老皇帝死了,老皇帝的兄弟想要依仗權勢奪取皇位,老皇帝的大臣們都是不會答應的。

最著名的例子,莫過於皇太極死後,皇太極的兄弟多爾袞想繼位。結果,皇太極的舊臣們都不答應。他們說,皇位只能傳給皇帝的兒子,不可能傳兄弟,所以要誓死守衛。為此,他們不惜和多爾袞拼個魚死網破。而多爾袞最終也不得不讓步,把皇太極的兒子福臨扶起來當皇帝。雖說那時候福臨只有9歲,實際軍政大權依然掌握在多爾袞手裡,但好歹多爾袞不敢隨便稱帝。

不過,歷史上也有老皇帝去世,其兄弟奪老皇帝兒子的皇位,而大臣們一言不發的情況。這事發生在宋朝時候的趙匡胤、趙光義身上。

(趙匡胤)

那麼,趙匡胤去世,趙光義作為兄弟奪位,為什麼大臣們沒有一個站出來表達不同的意見呢?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其實都是趙匡胤自己造成的結果。為什麼這麼說呢?

其一,趙匡胤極大地削弱了大臣們的權力,讓大臣們沒有能力站出來說話。

當年皇太極的部下鰲拜們,之所以敢於和多爾袞抗爭,最主要的原因,是鰲拜們手下有兵,他們掌握著軍隊。如果當時多爾袞硬上,不聽鰲拜們的意見,鰲拜們就會舉兵攻打多爾袞。多爾袞兄弟只是掌控了正白旗和鑲白旗。憑藉他們的實力,是無法和鰲拜等大臣掌握的軍隊抗衡的。所以多爾袞才不得不讓步。

但是趙匡胤上臺後,害怕大臣們權力太大,做了一個“杯酒釋兵權”的舉動。這個舉動,只能讓趙匡胤那些忠心耿耿的義社兄弟們,只能在家裡當富家翁。手裡沒有兵,他們想和趙光義抗衡,也辦不到啊。

而文臣們呢?也都不怎麼親附趙匡胤。一是因為趙匡胤只喜歡趙普,二是趙匡胤的文臣們很多都是後周的舊臣,三是趙匡胤不大能籠絡人心,反而是趙光義比較能籠絡人心。

(杯酒釋兵權)

有一次,趙匡胤看見趙光義在大街上走,身邊前呼後擁一大群人。他當時就感嘆說:“好一條軟繡天街!”由此可見,趙光義多麼會籠絡人心。

總之,趙匡胤實際上在最後階段,並沒有非常忠心的大臣。因此趙光義想奪權,誰會幫趙匡胤的忙呢?

其二,趙匡胤沒有給自己的兒子們權威,反而給了趙光義權威。

趙匡胤在世的時候一直在培養趙光義。給了他非常高的權利和地位。不但封他為晉王,而且還讓他京兆尹,朝廷排位上,也把他排在眾臣之首。朝中的大事小事,趙匡胤都會和他的弟弟趙光義商量。

而他的兒子們呢?則基本上沒有給他們什麼封賞。

一般來說,皇帝的兒子肯定都是天然的王。但是,趙匡胤卻沒有給他任何兒子封王,這在中國歷史上都是非常罕見的現象。而且,那時候他最大的那個兒子都滿20了,也沒獲得重用鍛鍊。

所有這些做法,都讓大臣們產生一種感覺,似乎趙匡胤就是要把皇位傳給趙光義,而不是傳給他的兒子們的。

(趙光義)

史料記載,趙匡胤去世後,宋皇后讓太監王繼恩去把趙德芳喊來繼位。但是王繼恩出去以後卻想,趙匡胤平常都在培養趙光義,要繼位,也只可能是趙光義繼位,怎麼可能讓趙德芳繼位呢?所以他擅作主張,去把趙光義喊來了。

後世有些專家認為,這個王繼恩是趙光義安插在趙匡胤身邊的臥底。不過這只是一種猜測,也有可能王繼恩並不是什麼臥底,而是趙匡胤的做法,確實讓所有的人都產生了這樣一種感覺。

當然了,也不能說,沒有人支持趙匡胤的兒子們。趙光義當了皇帝以後,發動了對遼國的戰爭。但是那場戰爭打敗了。打敗以後,趙光義路往南狂奔,跑得不見了蹤影。這時候,眾大臣以為趙光義已經遭遇了不測。於是大家商量著,把趙匡胤的兒子趙德昭扶起來當皇帝。但是還沒來得及實施,又尋到趙光義了。因此,這件事最後也就不了了之。

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大臣們其實還是傾向於趙匡胤的兒子們的。畢竟當時作為皇帝的趙光義如果去世了,大臣們本來應該扶立趙光義的兒子,而不是趙匡胤的兒子。他們最終扶持了趙匡胤的兒子,這也說明,他們心中是比較支持趙匡胤兒子們的。

只不過他們只是淺嘗輒止,態度並不那麼堅決而已。

(參考資料:《宋史》《宋太祖實錄》)


張生全精彩歷史


趙匡胤死得很離奇。去世的前一夜,召兄弟趙光義飲酒作樂,留趙光義宿在宮中,第二天凌晨,趙匡胤死了。

頭天晚上發生了什麼就成為人們的疑問。後世的史學家有種推測,趙匡胤是猝死,即突發急病離世。但我不太認同。

因為趙匡胤除了是皇帝,他還是武學宗師,所創的太祖長拳流傳至後世,少林寺都公開承認太祖長拳是少林武功最大的別枝。還有“太祖盤龍棍”,也是後世各大門派極想學習的奇技。

習武之人,通常都身體健康。就算不和活了兩百多歲的張三丰相比,趙匡胤也不會這麼短壽。而且之前也沒什麼預兆,所以不太可能是猝死。

頭晚和他相處的趙光義就成為了最大的嫌疑。

無論是當時的宋朝,還是後世,一直都有“燭影斧聲”的傳說,懷疑是趙光義謀殺了趙匡胤。那他為什麼還能登上皇位?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趙匡胤生前沒有立太子

不知道趙匡胤出於什麼樣的考慮,在位十六年始終沒有立太子。不,別說太子了,他連王都不封。

趙匡胤有四個兒子,長子趙德秀和三子趙德林早夭,他在世時,次子趙德昭任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四子趙德芳(八賢王的原型)任檢校太保、貴州防禦使。都不是王。

他活著的時候,兩個兒子不是王也沒什麼要緊,反正大家都知道他們是皇子;等他死了,兒子們的處境就尷尬了。

如果沒有趙光義,大臣們必然擁立趙德昭,但趙光義站了出來,事情就不一樣了。

二、趙光義早有準備,及時即位,提出“金匱之盟”,以證明自己的合法性

趙匡胤是開寶九年(976年)十月二十日去世的,二十一日,趙光義即位為帝。這是一大疑案,他也沒說皇兄傳位於自己,更沒有什麼遺詔,反正他就是即位了,有點類似自立為帝。

此時的趙德昭和趙德芳正沉浸在父親去世的悲痛中,聞此訊息有點懵,也沒有什麼應對措施,眼睜睜看著叔叔登上皇位了。從這裡就可以看出,趙光義早有準備。

如果多給趙家兩子一點時間,事情一定不會這樣發展,他們也有自己的擁護者。但趙光義速度太快了,打了大家一個措手不及。等反應過來的時候,大事已定,趙光義已經是皇帝了。

當然啦,趙光義也知道大家有疑惑,所以後來推出了“金匱之盟”,說是母親杜太后去世的時候安排好了,兄終弟及,趙匡胤死後傳位於他,通過這樣的方式避免幼主繼位國朝動盪。這份遺書藏於杜太后的金匱(金櫃)中,所以稱為“金匱之盟”。

可問題是,這份遺書誰都沒見過,趙光義也沒有拿出來。

三、趙光義和趙匡胤一起打天下,極有威望

趙光義並不是文弱書生,一直跟著趙匡胤打天下,陳橋兵變就有他。可以說趙匡胤的成功,有他很大的功勞。

趙匡胤對這個得力的兄弟也非常信重,登基後封他為殿前都虞候,領睦州防禦使,後來一路高升,封為晉王,位列宰相之上,是宋朝初期的實權重臣。

在這一過程中,他的威望與日俱增,成為趙匡胤之下的第二人,身邊聚攏了許多親信。

也就是說,趙光義在朝中有遠勝於侄兒們的龐大勢力,這是他順利登上皇位的最主要原因。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公元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趙匡胤召其弟趙光義飲酒,共宿宮中;隔日清晨,趙匡胤暴死,享年五十歲。

(趙匡胤、趙光義)


二十一日晉王兼開封府尹趙光義繼位,是為宋太宗,改元太平興國。趙光義登基後,任命其弟趙廷美為開封府尹兼中書令,封齊王;侄趙德昭為節度使和郡王、趙德芳也封為節度使。

以上敘述是根據《宋史·太祖本紀》而得來的。表面上看來,趙匡胤深夜召見趙光義,是為了交待身後事,而且讓趙光義夜宿宮中,是為了傳位給趙光義,這樣顯得很合情理 。

要知道趙匡胤生了四個兒子,除了夭折早亡了兩個,皇次子趙德照(26歲)、四子趙德芳(18歲)在趙匡胤駕崩時都已成年,趙匡胤為什麼不傳位給兩個兒子呢?

這也是宋太宗趙光義繼位一直被人質疑詬病的原因所在。因為坊間一直有‘燭影斧聲’的傳聞,認為趙光義有弒兄奪位的嫌疑。

(趙光義)

後來答案終於浮出水面。太平興國六年,宰相趙普聲稱杜太后遺命本來就是預定傳位太宗。

根據《宋史》——《杜太后傳》記載:“假如周氏有長君,天下豈為汝所擁有乎?汝死後當傳位於汝弟。四海至廣,能立長君,國家之福也。”

這是公元961年杜太后病重和趙匡胤的一番對話,杜太后認為,五代國土四分五裂,皇帝更是平均每幾年換一個,而且大多都早死,像周氏政權滅亡是因為傳位於不成熟的幼君,宋朝才能取而代之得了天下,特叮囑趙匡胤死後也應該傳位給弟弟趙光義,這樣宋朝才能長治久安,並讓當朝宰相趙普記錄在案,藏於宮中‘金櫃’,史稱‘金匱之盟’。

按史料的說法,‘金匱之盟’修訂於杜太后駕崩那一年(961年),當時趙光義並不場,所以並不知情,而趙普一向反對‘兄終弟及’,後來遭到政敵打壓,才讓宮中拿出杜太后的遺詔來討好趙光義,讓趙光義的繼位顯得更加名正言順。

看起來一切都那麼合理。961年杜太后死後,趙匡胤封趙光義為開封府尹,而在五代十國時期,開封府尹就是作為儲君的人選;趙光義繼位之後,也馬上封了弟弟趙廷美為開封府尹,立他為下一任儲君人選。


(趙匡胤)

趙光義的登基很順利,也有很多很詭異的地方

首先便是夜宿皇宮的問題,按照當時的禮數,除了皇帝以及未婚的皇子,任何男子都不能留在皇宮過夜,所以趙光義喝酒後夜宿皇宮一說並不可信。

而且趙匡胤是召趙光義入宮喝酒,既然能喝酒,就不是什麼病重、人之將死傳位、交待後事之類的事了。

這兄弟倆喝酒時是遣散了左右侍從的,就算有心傳位交侍後事,也不會連個見證的大臣也沒有啊。

另外據司馬光《涑水紀聞》載: “太祖初晏駕,時已四鼓,孝章宋後使內侍都知王繼恩之誤召秦王德芳。繼隆以太祖傳位晉王之志素定,乃不召德芳,徑趨開封府召晉王”。

按照《涑水紀聞》記載,趙匡胤死後已是深夜四更,宋皇后使宦官王繼恩召皇四子趙德芳入宮,但王繼恩卻認為趙匡胤有傳位趙光義之意,便不去傳召趙德芳,轉而去傳召晉王趙光義入宮。

這種說法咋一看似乎很有道理,實際上卻是漏洞百出。趙匡胤死前確有傳召趙光義,但趙匡胤並不是病入膏盲,他怎麼知道自己當天會死?除非他自己會算命。

另外,宋皇后是想傳召趙德芳入宮,一旦趙德芳登基成功,那宋皇后就是太后了。王繼恩一個小小宦官怎麼有那麼大膽敢公然抗命?實在是匪夷所思。

接下來還有更詭異的地方,王繼恩到達晉王府的時候,在門口遇見了御醫程德玄。

據《涑水紀聞》載:“又遇醫官程德玄,乃告以故,叩門與之俱入見王,且召之。王大驚,猶豫不敢行,曰:‘吾當與家人議之。’入久不出。繼恩促之曰:‘事久,將為他人有。’遂與王雪下步行至宮門,呼而入”。

這程德玄身為一名醫官,半夜四更天站在晉王府門口想幹什麼?那只有一個解釋,他知道有事發生,難道他也會算命?事先知道趙匡胤當晚會駕崩?


而晉王的反應也不正常,按照正常情況下,咋一聽說自己的哥哥駕崩,首先大吃一驚,然後會快點去皇宮看情況。而不是‘猶豫不敢行’,除非是心虛心有鬼。

另外,王繼恩說的‘事久,將為他人有’,這句話除了很讓人耐人尋味之外,也成功的說服了晉王進宮。那麼,皇宮裡有什麼東西值得堂堂晉王這樣身份的人稀罕的?就只有皇權了。

由此可見,趙光義的登基之路充滿了詭異,有很多不合常理的地方,他也成功的成為了宋朝的第二位皇帝。

那麼朝中那麼多大臣,為何沒有人擁護趙匡胤的兒子登基?

趙光義登基上位太快,像是一切都按照‘計劃’進行,朝中大臣根本來不及反應

趙匡胤是976年十月二十日凌晨四更駕崩。宋皇后第一時間使王繼恩召皇四子趙德芳進宮。

可惜事與願違,王繼恩公然違抗了宋皇后的命令,直接跑去晉王府通知了晉王趙光義,還在晉王門口遇到了御醫程德玄,等到趙光義走進皇宮寢宮的時候,《涑水紀聞》是這樣記載的:

“宋後聞繼隆至,曰:‘德芳來耶?’繼恩曰:‘晉王至矣。’後見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貴,無憂也。’”

宋皇后想讓趙德芳繼位的意圖很明顯,誰想得到宦官王繼恩背叛了她,把晉王趙光義帶進了宮。宋皇后以看見趙光義,就已經知道了事不可為,所以才說無奈說出‘吾母子命,皆託於官家’的話來。

在宋代這‘官家’是相當於皇上的尊稱了,既然皇位已經沒有了,宋皇后為了保存母子的性命,只好稱趙光義為‘官家’。

這王繼恩公然違抗宋皇后指令,事關皇位繼承權,這可是殺頭的大罪,而王繼恩還堅持這樣做了,說明他就是晉王趙光義的內應,有所依仗才這麼膽大包天。


綜上所述,非是朝中大臣不擁立趙匡胤的兒子登基,實在是趙光義的下手太快,連宋皇后想扶持趙德芳繼位也來不及,更別說朝幣的大臣了。

另外,據《宋史·程德玄》記載,程德玄精通各種藥性、醫術,就憑他三更半夜站在晉王府門口等消息來看,程德玄實在是趙匡胤突然暴斃,以及趙光義能順利登基中的靈魂人物。結合上面所有的材料,這應該是最貼近歷史事實的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