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6 同樣釣魚打窩,別人“憑什麼”漁獲比你多?窩料3要素告訴你答案

打窩是整個釣魚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無論魚竿多麼昂貴、浮漂多麼靈敏,如果沒有魚,是肯定釣不到魚的,所以誘魚最為關鍵,漁獲要令人滿意首先就要先解決誘魚問題。誘魚可以通過窩料的投放、釣餌霧化、聲音等方式在水中進行傳播,但如何做好窩可是有學問的,本文就來聊一聊這個容易被釣魚人很關心的窩子問題,

那麼我們需要循序漸進的看下面這三個問題:

  1. 如何確定一個有效的窩料和打窩方式?
  2. 窩料和釣餌是否需要保持一定的統一性?
  3. 釣窩子不同的位置有區別嗎?窩內和窩外,窩前和窩後有什麼具體差異嗎?

這些都是在釣魚之前和釣魚過程中不停需要思考的問題,機會永遠都會留給善於思考,善於發現問題的人,釣魚前預先根據天氣、垂釣魚種、釣位等因素做一個基礎的判斷,然後在根據垂釣時發現的變化進而調整。

同樣釣魚打窩,別人“憑什麼”漁獲比你多?窩料3要素告訴你答案

如何確定一個有效的窩料和打窩方式?

從窩料的形態上來看,窩料主要分為動態和靜態兩種方式,動態誘魚依靠的是窩料的霧化、顆粒剝落形成一塊區域做為窩點,諸如常見的散炮、麻團,餌水比干散的窩料產生的霧化、崩裂、有些窩料在水下一定程度的漂浮,甚至包括持續向窩點投放固態窩料造成的聲音,進而形成誘魚效果。而相對於動態誘魚來說,以粉質顆粒、玉米、酒米等不易霧化為主的投放方式,我們稱之為靜態窩料。兩者主要區別在於動態誘魚是靠窩料的動態散落誘魚,靜態是低霧化的擴散式誘魚,沒有孰強孰弱之分,只有是否適合魚情的區別。

同樣釣魚打窩,別人“憑什麼”漁獲比你多?窩料3要素告訴你答案

常規角度來看,以所有目標魚都為生口魚這個前提,如果是目標魚是鯽魚,那麼動態高霧化的形勢配合固體窩料如酒米留魚,是非常高的打窩形勢,甚至不需要刻意的去打窩,高頻率的拋投餌料自然就很快行程窩點,那怕是長竿短線的傳統釣,一味單純的酒米打窩也不如酒米配合麥麩等組合形勢效果好。而鯉魚這類對象魚則更適合做足窩,搓餌或者掛玉米等糗釣的方式更有效,當然這指的是密度稀少的野釣,如果黑坑則完全相反。

那麼針對草魚、翹嘴、鯿魚、紅尾等中下層魚種則更適合動態窩料的方式,有過垂釣這些魚種經驗的釣友會發現,不斷的拋投窩料如玉米、蝦等到窩點內,無論是釣浮還是離底亦或者是釣底,效果遠遠強於一次性打好窩的糗釣。這類魚種打窩的最大特點就是不斷的打窩,每次的用量並不大,追求的是不斷的拋投,模擬食物落入水中的方式來進行垂釣。所以不同的魚種的打窩方式要區別對待,沒有最好的窩料,只有最適合的窩料。

同樣釣魚打窩,別人“憑什麼”漁獲比你多?窩料3要素告訴你答案

窩料和釣餌之間保持統一性效果更明顯

經常野釣的朋友知道,無論魚的個體大小,野生魚的警惕性都是要強於養殖魚的,哪怕是餐條瘋狂搶食也是啄著餌料轉頭就走,因此濃郁的窩料誘魚,清淡的釣餌釣魚,就是所謂的濃引淡釣,但一味的清淡並不一定是好事,尤其是生口魚的時候,餌料過於清淡會造成魚只吃窩料,所以將適量加入到釣餌中是比較穩妥的方法,一般來說釣餌中含有20-30%的窩料是常規做法,這樣操作的好處是:

  1. 保持窩料釣餌的統一性,避免只吃窩料不吃釣餌的現象存在。
  2. 窩料可以彌補釣餌的粗顆粒不足的弊端,大多鯽魚餌料多數比較精細,有些釣友抱怨不好開制拉餌,正是因為拉餌的行程不僅僅是需要拉絲粉來拉緊餌料的結構,還需要粗顆粒支撐整體。
  3. 尤其在釣鯉魚時,一般鯉魚窩料都有一定的黏度,大魚是不太喜歡高霧化的餌料的,加入窩料後可以讓整個釣餌霧化減低,像耳垂一樣的狀態更適合大魚。

所以除非是活餌垂釣之外,一般都需要保證窩料和釣餌之間的統一性,簡單的例子,在黑坑垂釣青魚的時候,顆粒餌、玉米、螺絲都可以釣青魚,但你見過有打顆粒窩,用螺絲垂釣的嗎?或者螺絲打窩用玉米垂釣的嗎?無論黑坑和野釣,這條規律都適用。

同樣釣魚打窩,別人“憑什麼”漁獲比你多?窩料3要素告訴你答案

釣窩子不同的位置有區別嗎,有,區別還很大

當窩料投放完成之後,經過一段時間的發窩,首先會吸引小雜魚進窩,然後才是鯽魚、鯉魚、草魚等魚種,越大的魚警惕性越高,否則怎麼會有“滑鯉”這個稱呼呢。從安全的角度來說,越集中在窩點中心越危險,網絡上有很多水下拍攝的視頻,大家可以觀察到,不管什麼魚被吸引到窩料附近後,都是在窩外先巡視一番來進行判斷,雖然我們不知道魚具體是怎麼想的,但我猜測它是在判斷是否安全。

同樣釣魚打窩,別人“憑什麼”漁獲比你多?窩料3要素告訴你答案

小體型魚進窩後大部分都會在窩內撿食,而大魚則在窩外觀察,往往這時候偶爾一次拋竿失誤,反而釣到大魚了。窩內釣到的大多數是小魚和鯽魚之類的魚種,而且這裡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往往被釣魚人忽略,魚在窩內的遊動,包括收到驚嚇逃竄時,也會攪動窩料四處飛散,以至於你認為很小的一個窩點實際上已經被擴大了,散落在四處的窩料反而容易被大魚吃掉,這時候垂釣你認為的窩外效果會更好,為此我特意找了一張動態圖片來驗證這個說法,大家可以看看下圖,雖然是魚中鉤後掃動了窩料和泥土,但大家注意右側那條魚的附近,也有一定程度的攪動窩料的。

同樣釣魚打窩,別人“憑什麼”漁獲比你多?窩料3要素告訴你答案

所以,釣窩內還是窩外,主要是看針對的魚種,總體原則是小魚在窩內,大魚在窩外,如果小魚稀少的時候,釣窩內效果好些,小魚鬧得兇的時候,那麼窩外好些。這是常規的一種判斷,特殊情況就需要你有甄別的去對待了。

關於最後的總結

釣魚打窩是釣魚人都知道的事情,但選擇什麼類型的窩料,採取什麼樣的打窩方式就要因魚而定了,而不是因人而定,同時通過魚口的判斷來決定釣窩子不同的位置,這些小細節往往決定了最終的漁獲,本文的目的也正是在於此。希望能夠給您帶來一點啟發,如果覺得對您有所幫助,請點個關注,我會經常分享一些釣魚的經驗和大家交流。如果您對本文有什麼看法,也歡迎回復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