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為何互聯網企業前20強都被中美兩國壟斷?

我們先一起觀察下“互聯網行業,美國,中國,其他國家”四者的獨特點都有哪些。

互聯網巨頭特徵

  • 龐大的用戶基礎

互聯網行業有句諺語“得用戶者,得天下”。也就是互聯網企業的蓬勃發展必須建立在龐大的用戶基礎上。第一、用戶基礎,是流量變現盈利的基礎。風險投資公司對互聯網企業的估值都是根據用戶數與活躍率進行估值的,而不是根據傳統行業的盈利能力。第二、龐大的用戶群是互聯網產品迭代成熟的基礎。比如受算法,算力,數據決定成敗的雲計算和人工智能領域,如果沒有龐大的用戶基礎,根本無法產生龐大的數據供算法訓練和模型優化,也沒法通過版本迭代走向成熟。

  • 先發優勢,贏家通吃

互聯網企業的發展不受生產資料和生產效率的影響,邊際成本與用戶數量成反比,也就是用戶數量越大,邊際成本越低,企業利潤率和利潤越高。比如一款遊戲開發完成後,從1萬人玩發展到1億人玩,企業的成本並不會上升很多,但是利潤會出現指數級的增長。因此,在用戶體驗差不多的情況下,先進入某個領域的互聯網企業再完成用戶上量和用戶習慣培養之後,後進者很難形成競爭優勢:一是成本壁壘,二是用戶習慣壁壘。就比如騰訊的QQ和微信成功後,阿里的來往就很難成功;阿里的電商成功後,騰訊的拍拍電商就很難成功。

  • 雄厚的技術和資本實力

縱觀全球,會發現互聯網行業有個共同的典型特徵,就是互聯網企業成立的前幾年,基本上都是先快速燒錢、快速圈用戶、快速迭代升級,然後解決流量變現和盈利的問題。因此,如果沒有雄厚的資本供互聯網企業快速燒錢,就無法快速圈定用戶形成先入為主的競爭優勢,沒有技術實力快速優化用戶體驗,很容易被跟隨著通過良好的用戶體驗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而被顛覆。

美國的成功特質

  • 龐大的用戶基礎

美國本土擁有3億+人口,加上同宗同源的歐洲7億+,擁有10億+的用戶基礎。

  • 絕對的先發優勢

在八九十年代,美國為了應對日韓的科技製造業競爭優勢,克林頓就提出了美國信息高速公路發展戰略。美國的互聯網大公司基本上都是在八九十年代,其他國家還沒搞懂啥叫互聯網的時候萌芽和發展壯大起來的,並形成了獨特的先發優勢,全球所向披靡。

  • 雄厚的技術和資本實力

這點比較容易理解,在二戰後的半個多世紀以來,美國一直都是全球技術實力和資本成熟的絕地標杆。美國要錢有錢,有技術有技術,要人有人,想不成功,真的很難。

中國的成功特質

  • 龐大的用戶基礎

中國13億人口自成一體,同宗同源,語言統一,首先就為互聯網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用戶基礎。

  • 相對的先發優勢

中國的先發優勢是相對的,因為中國是國際上少數幾個不開放互聯網市場的國家之一,這就為國內的互聯網企業成長和發展壯大,提供了一個天然的保護罩。阿里之與亞馬遜,騰訊之與微軟MSN,百度之與Google等,在保護罩內照著美國巨頭複製成功經驗就行了。

  • 兩個短板:技術實力和資本市場

但是中國人的刻苦勤勞和競爭激烈的生存環境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這兩個短板。首先,在刻苦勤奮方面,走遍全世界絕對找不到第二個像中國人一樣掙錢不要命的民族。只要是有先例,可複製或有規可循的技術,對中國人來說根本不是個事。其次,在資本層面,國內資本市場雖然不發達,但是因為有人,有技術,有市場潛力,中國對外資的吸引力很強,彌補了資本市場薄弱的短板。

我們再看下其他國家

  • 像英、法、德、意、西、奧、加、日、韓這些發達國家,雖然有錢,有技術,但是兩個最大弱點:第一、少了先發優勢,因為他們的互聯網市場是開放的,根本抵擋不住美國已經成熟強大的互聯網公司進攻,在Google和Facebook在這些國家已形成絕對壟斷和競爭優勢下,很難培育本土的強勢互聯網品牌(可參考國內開放的汽車市場)。第二、單個國家人口基數不夠大,最大的日本也就一億多人口,加上開放的市場,很容易被美國各個擊破,完成用戶資源整合。
  • 像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印度尼西亞,雖然擁有相對龐大的用戶基數,但是經濟發展水平太低,技術基礎薄弱,用戶單位價值小,流量變現困難,加上美國互聯網公司的規模優勢衝擊,先天營養不良的本土互聯網企業根本無法吸引到國際資本市場的青睞。


中美壟斷TOP20互聯網的原因總結為:

  • 人口基數大(中國13億+,美國3億+)
  • 先發優勢(中國是相對先發,因為是封閉市場)
  • 技術優勢(中國是相對優勢,勤奮又善於模仿)
  • 資本雄厚(中國國內不雄厚,但善於利用國際資本)
  • 刻苦勤勞(在勤勞上,中美日是出了名的,但日本缺了先發優勢)


為何互聯網企業前20強都被中美兩國壟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