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3 在陕两院院士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在陕两院院士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在陕两院院士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在陕两院院士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提起陕西,人们会想到陕西历史博物馆、法门寺、钟鼓楼广场、大唐芙蓉园、黄帝陵祭祀大殿等名扬世界的标志性建筑。这些都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的设计杰作。

2015年,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命名委员会批准,国际编号为210232号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张锦秋星”。这是国际社会对张锦秋为建筑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充分肯定。

在陕西,有很多像张锦秋这样的两院院士,深爱着这片土地。多年来,他们坚持弘扬科学精神,勇于探索,敢为人先,不断攀登科学高峰,不仅在各自的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系统的、创造性的突出成就,也为陕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今年,陕西新增6名两院院士,总数达到70名。在陕两院院士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1 陕西最宝贵的科技资源

以两院院士为代表的高端人才,是陕西最宝贵的科技资源。他们是探索未知世界、突破科学前沿、实现技术变革的“领头羊”。

在陕两院院士的研究领域,涵盖了航空、航天、工业、农业、社会发展等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学科领域。

在工业领域,在陕两院院士在新材料、机械制造、能源矿业等方向的研究不仅引领了学科的进步,还为我省工业发展、技术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廉,长期致力于超导和稀有金属材料的研究发展工作,为中国超导材料及稀有金属材料的基础研究、工艺技术及实用化的研究和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周廉院士领导和参与了多项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他带领的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开创了“科研、中试、产业”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成为我省创新驱动发展的先进典型。

在农业研究领域,在陕两院院士长期致力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农田水利、农业生态等的研究,引领了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技术的进步。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佩成,长期从事水资源与环境、农业水土工程、国土整治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和工程实践,为推进干旱半干旱地区农田水利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社会发展领域,在陕两院院士的很多研究成果,在改善环境质量、提高医疗卫生水平等方面成效显著。11月18日,何梁何利基金颁奖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卫健荣获2019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她长期从事第四纪地质、全球变化及宇宙成因核素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研究,取得系统性成果。她多次向中央、地方政府提交生态恢复方略与污染治理系列报告,获得认可,为西部生态重建和大气污染治理作出了贡献。

在前沿科学领域,卢秉恒、徐宗本、郑南宁等一批在陕两院院士,在3D打印、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在一定程度上引领着我国在这些领域的发展。

2 产业前沿的院士力量

陕西科教资源富集,人才实力雄厚。近年来,我省不断深化统筹科技资源改革,通过成立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多种形式,发挥院士等高端人才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促进地方自主创新和产业优化升级,取得一定成效。

为了充分发挥院士的技术引领作用和对产业的强大集聚效应,厘清引领我省产业科技前沿研究的院士力量,陕西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院梳理了我省院士研究领域与《陕西省“十三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中提出的支柱产业(能源化工领域、装备制造领域)和主导产业(现代农业领域、信息技术领域、新材料领域、生物医药领域、生态环境领域、公共安全领域)八大产业的匹配情况。

此次梳理为2018年统计数据。据统计,在陕两院院士中,涉及30家机构的62位院士(71人次)的研究方向与我省八大产业科技对应。装备制造产业作为我省支柱产业之一,其领域院士分布人数最多,为22人,超过我省院士总数的1/3;在主导产业中信息技术、新材料、公共安全领域院士人数较多,合计超过院士总人数的40%。

部分院士的研究方向涉及两个产业。例如,装备制造领域和信息技术领域有交叉,郑南宁院士的研究方向为自动控制、图像分析和视觉知识描述,其研究成果在自动控制系统和智能制造等技术上均有涉及;新材料和生物医药有交叉,张生勇院士的研究方向为精细化工和手性催化技术,其研究成果在两大领域均有应用;现代农业和生态环境两个领域有交叉,邵明安院士的研究方向为土壤物理学,主要围绕黄土高原旱地农业和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有关应用基础问题开展研究;信息技术和公共安全两个领域有交叉,管晓宏院士的研究方向为系统工程,主要从事网络化系统特别是能源电力系统优化与网络安全理论与应用研究。

经过分析,约90%在陕两院院士的研究领域与我省八大产业直接相关,特别是院士相对集中的研究领域与目前我省优势产业高度契合。

“建议相关部门能将我省院士资源挖掘好、利用好、滋养好,发挥好院士作为国家高端科技智库的功能和学术引领作用,组织两院院士围绕事关科技创新发展全局和长远问题,为我省科技决策提供准确、前瞻、及时的建议。”陕西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院相关负责人建议,同时给予院士更多的自主权,让院士的“智高点”转化成我省产业“制高点”,助力全省经济提质增效。

3 发挥院士“领头羊”作用

今年3月,陕西省首批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授牌仪式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20所举行。院士专家工作站是把院士、专家等高端人才及其创新团队引入企事业单位,与建站主体联合进行技术研发、项目合作和人才培养,促进建站主体技术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创新平台。

2018年5月,我省10部门联合印发《陕西省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管理办法》,明确提出要构建一批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形成一套有利于吸引院士专家等高端人才创新创业的激励机制,探索深化产学研合作和协同创新的有效模式与机制,并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建设200家左右以企业为主体的省级工作站。

这是我省发挥院士高端人才作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尝试。省委、省政府特别重视两院院士在经济社会中发挥的作用,也高度关心院士们的工作环境和生活待遇。

近年来,我省不断强化人才团队激励作用,营造干事创业良好生态:落实知识价值导向的分配机制,制定出台近50份“人才新政”;不断释放“陕九条”政策红利,吸引领衔专家团队创新创业;启动建立院士“一室一站”和战略研究院,发挥院士高端智库作用。截至目前,我省共评选出青年科技新星923人,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24人,科技创新创业人才144人,科技创业导师152人。

与此同时,陕西省各级党委和政府,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以重点人才工程为引领,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在省人才计划工程的支持下,截至2018年,我省引进各类创新创业人才超过600名,支持创新团队70余个。

今年9月,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卢秉恒领衔的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在西安揭牌。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是国家落实《中国制造2025》而布局规划建设的增材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创新中心,旨在通过技术创新、技术攻关、技术服务与转移,服务中国制造强国战略。截至目前,其联盟成员已发展到200余家。同时,该创新中心与德国西门子、美国GE公司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被批准为陕西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主任卢秉恒说:“我们希望为大家多服务,服好务,使我们国家的制造业,尤其是我们陕西省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我们的医疗,我们的文化创意产业能够发展得更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