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4 一起來看看,唐朝到底有多強盛

對於唐朝,我們總喜歡稱呼為“盛唐”“盛唐”那麼這個唐朝,但是到底有多強盛呢?


一起來看看,唐朝到底有多強盛


中國古代,每個王朝,都有自己的特點,就是說,或多或少,都有拿得出手的地方。但是唐朝,那真的是全面開花,基本上各方面都做得不錯。比如,政治上,唐朝結束了隋末的混亂局面,完成了統一;外交上,周邊的國家對他俯首稱臣,都認他做大哥,而且開明的民族政策使唐朝更加穩定;經濟上,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和平環境使得人口不斷增加,生產力的發展,農業與手工業的繁榮促進了經濟的長足發展,經濟上無比繁榮。軍事上,版圖遼闊,軍事上完全有能力鎮得住四方。文化上,銳意經史,倡導儒學,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還有唐詩,絕對也是中國文學史上永遠的豐碑。

那麼今天在這裡,老師我就從一文一武兩個方面,來說說唐朝強盛的具體表現吧。

先說“武”這一方面。強者,力量也。最能代表力量的就是軍事了。唐朝,至少在中前期,那是一路開疆拓土,把周邊的國家給打服了,才奠定自己霸主的地位。這裡舉一個大家最感興趣的例子,就是中國和日本之間的戰爭,史稱中日白江口海戰。此次海戰吊打日本,打掉了日本千年侵略野心,一舉奠定了東亞格局。

大概經過是這樣的:

朝鮮半島在公元1世紀左右進入三國時代,分成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個國家。公元6世紀時,和中國接壤的高句麗因為不服管教,便與突厥、百濟、以及與百濟關係密切的日本結成同盟,而中國則與受到高句麗、百濟威脅的新羅國結盟。

公元660年(唐顯慶五年)3月,百濟國在高句麗國支持下,大舉入侵新羅國,新羅軍接連敗北,新羅武烈王向中國求救。唐高宗命左武衛大將軍蘇定方為統帥,率13萬唐軍東渡討伐百濟。7月,百濟軍大敗,百濟王及百官被俘往長安,百濟王朝崩潰。

公元661年,百濟僧人道琛聯絡百濟遺臣密謀復國,兩次派使者前往日本乞援,並請求放還在日本做人質的百濟王子豐璋。662年春,日本天智天皇命阿曇比羅夫率170艘戰船,護送百濟王子回國。百濟王子歸國後,被扶為百濟王,組織百濟遺民對抗唐軍,其間,日本企圖在朝鮮半島扶持親日政權,向百濟政權提供了大量援助。

但好景不長,公元663年,剛剛拼湊起來的百濟朝廷,因為內部權利劃分不均而發生內訌,因百濟王子要求,日本派重兵入朝,白江口海戰就在這種情況下發生了。


一起來看看,唐朝到底有多強盛



當日本出兵支援百濟的消息傳到中國後,唐高宗當即派右威衛大將軍孫仁師率軍增援,會合百濟作戰的劉仁軌、劉仁願軍。9月,唐軍會合,劉仁軌決定先攻取“群兇所聚”的百濟軍巢穴周留城,認為“若克周留,諸城自下”。於是唐軍分為二路:孫仁師、劉仁願,及新羅將領金法敏率軍從陸路前往周留城;劉仁軌則與部將杜爽,及百濟降將扶余隆率戰船護送糧船,由熊津沿白江(今韓國錦江)而下,從水陸前往周留城,以便水陸同舉,攻打周留。

27日,日本支援百濟的水軍先頭船隻在白江口遭遇劉仁軌軍,雙方進行交戰,日軍不利而退。28日,日軍將領和百濟國王會商,認為日軍有戰船400餘艘,唐軍僅百餘艘,過高估計了自己的實力,盲目的認為“我等爭先,彼應自退”,於是,未加整頓部署,便“率日本亂伍中軍之卒,進打大唐堅陣之軍”,雙方展開了激烈海戰,唐軍“左右夾船繞戰”,打亂了日軍陣形,致使日軍“赴水溺死者眾,艫舳不得迴旋”,最終,日軍戰船全部被焚燬,一時間“海水盡赤”,就是說,海水被敵人的鮮血染紅了,數萬日軍或溺死、或被唐軍捕獲。

在白江口失敗的打擊下,百濟王逃往高句麗,餘部全部歸降,百濟國徹底滅亡。

白江口海戰的勝利,徹底粉碎了日本侵入朝鮮半島的野心,日本天智天皇深恐唐軍進攻本土,自公元664年開始,在國內耗費巨資,修築了4道防線,此後日本調整對外政策,向唐朝臣服,開始以中國為師,謀求自強。

說完了“武”的,再說“文”的。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唐朝的文化,那真是由內向外影響著全世界。

在當時的世界中,文化交流中心主要有印度、阿拉伯和唐朝中國,其中又以唐朝地位最為突出。唐朝崇高的國際地位和輝煌的經濟文化成就,使亞洲各國乃至歐洲、非洲國家對之產生了由衷的欣羨之情,他們爭相與唐朝交往,遂使中國成為亞洲諸國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樑和中心。有一個數字可以說明,當時亞非地區和唐通使交好的國家,有70多個,包括高麗、新羅、百濟(均在朝鮮半島)、日本、林邑(今越南)、泥婆羅(今尼泊爾)、驃國(今緬甸)、赤土(今泰國)、真臘(今柬埔寨)、室利佛逝(今印尼蘇門答臘)、訶陵(今印尼爪哇)、天竺(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獅子國(今斯里蘭卡)、大食(今阿拉伯)、波斯(今伊朗)等國,這些國家都與唐朝有著廣泛的經濟文化交流。各國使節、貴族、商人、學者、藝術家、僧侶、旅遊者,人數眾多,不斷來到唐朝。


一起來看看,唐朝到底有多強盛



在這其中,日本曾數次派來遣唐使學習唐的先進思想、管理制度,建築、音樂、飲食等方面對唐文化全面汲取。歷史書中提到的阿倍仲麻呂就是一個來唐學習的典型。朝鮮半島景象向唐遣送留學生,學習中國文化,中央仿唐朝三省六部設立機構,新羅的姓氏制度與民間的節日都收到唐文化的影響。

唐朝,經過前面幾代君王的努力,在高宗時期和玄宗前期達到了空前的強盛。國內富庶到難以想象的程度,此時的中國物產豐盈,國泰民安,邊疆穩固,物華天寶,一派盛世景象。在文化、政治、經濟、科技、外交等方面的輝煌成就,無論對當時的世界,還是此後千年的華夏文明都有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至今在世界各地保留著對中國人稱呼為“唐人”。

一文一武,管中窺豹,大概能說明唐朝何以稱呼為“盛唐”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