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6 被自卑感毀掉的幾代人,幾億中國人都在用這樣的方式自我虐待

被自卑感毀掉的幾代人,幾億中國人都在用這樣的方式自我虐待

知乎有個問題“你有什麼相見恨晚的知識想推薦給年輕人?”

高贊回答說:做你害怕做的事情,然後你會發現,不過如此。

很多時候,束住我們手腳、囚住我們內心的,就是那個聲音:我做不到,我害怕。

心理學先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把這種情緒稱之為自卑。

其實,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面對不太擅長的工作時,面對未曾遇到的困境時,面對暗戀的心上人時……自卑就像一種頑疾,反覆發作,而我們一生都可能在跟它纏鬥。

有沒有方法治癒自己?如何面對自卑,最終戰勝自卑?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本書,阿德勒的代表作《自卑與超越》。

這是一本暢銷百年的心理學必讀經典,幫助過萬千人走出自卑泥沼。

有人說:讀完這本書,那些深受自卑困擾的人,必定會長吁一口氣,因為你會發現,自卑其實沒你想的那麼嚴重。

/ Part 01

認識自卑

要改變一個東西,首先必須勇敢面對,自卑亦是如此,正視它,才能踏出克服它的第一步。

去年高考,河北女孩王心儀以707分考入北大中文系。

班主任評價她:樂觀開朗,視野開闊,格局很大。

她的照片,臉龐眉梢陽光燦爛,就像從未經歷過生活的陰霾一樣。

被自卑感毀掉的幾代人,幾億中國人都在用這樣的方式自我虐待

其實,她出身貧寒,母親生病,姥姥癌症,姥爺生活不能自理,姐弟三人上學,只有父親的打工收入和兩畝薄田維持生活。

王心儀常年穿著親朋的舊衣,被人嘲笑,班上男生譏諷她袖子長出一截“土得掉渣”的棉襖,把她氣哭。

她自卑,卻沒有沉溺,更沒有被擊垮。

她在文章中寫道:

“儘管貧窮狹窄了我的視野,刺傷了我的自尊,甚至間接帶走了至親的生命,但我仍想說,謝謝你,貧窮。”

被自卑感毀掉的幾代人,幾億中國人都在用這樣的方式自我虐待

正如書中,作者阿德勒告訴我們的那樣,不要把某些特定的經歷當作未來人生的基礎,那麼或多或少就已經開始誤入歧途了。

他用自己的經歷,給我們做了最好的例證。

阿德勒身患軟骨病、個子矮小、面貌不佳、成績糟糕,老師說他“這輩子充其量只能當個鞋匠”,他曾經自卑得連跟人說話都不敢。

當他積極面對、尋求突破之後,卻成了20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大師,與弗洛伊德、榮格並稱深蘊心理學三大奠基人。

被自卑感毀掉的幾代人,幾億中國人都在用這樣的方式自我虐待

逃避只能畫地為牢,正視才能重獲自由。

每一隻漂亮的蝴蝶,都是自己衝破束縛它的繭之後才變成的。

不願面對的自卑,終究會成為縛住生命的厚繭。

只有選擇直視它、試圖打破它,你的人生軌跡才會從此不同,因為,你真心想做一件事時,全世界都會給你讓路。

/ Part 02

「理解自卑

日劇《一吻定情》中, 琴子鼓足勇氣給暗戀已久的男神直樹寫了一封情書,卻被無情拒絕,還被嘲笑是笨蛋。

屋漏偏逢連夜雨。

琴子家中新蓋的房子,因地震垮了,父親帶著她入住自己久未見面的好友家中,沒料到竟是直樹的家。

成績中等、長相一般、皮膚有點黑、單親家庭,還寄人籬下,一般人要是這條件面對男神,還不自卑到塵埃裡去。

琴子呢,因此就自感矮人一截?覺得自己追不上男神是因為自己成績差、長得不好看、家庭不好?

No!她只是覺得男神性格冷酷而已,還覺得自己一腔熱情跟男神正好很配。

被自卑感毀掉的幾代人,幾億中國人都在用這樣的方式自我虐待

正如阿德勒所說:世界從來不是客觀的,我們感知到的事物,從來不是事物原本的樣子,而是經過我們的思維處理後的事物。

他的意思是說,自卑,不取決於事情本身,而來自對事情的負面解讀;自信,則恰恰相反。

上海人民廣場有個英語角,陳魯豫從小喜歡英語,上學時,有次在上海過暑假,她懷揣幾十個單詞、三五個句式,跑到英語角,往人群裡一站,就開始自我介紹,也不管說得對不對,就跟旁邊的人們侃侃交流。

你看,自信未必來自實力,而是就算實力不夠,也不害怕。

陳魯豫上大學,參加了一個英語演講比賽,進入決賽時,她才發現,跟她同臺的,都是北外專業級別的高才生。

被自卑感毀掉的幾代人,幾億中國人都在用這樣的方式自我虐待

她也不怕,靠著滿身的自信和穩定的發揮,竟然笑到最後,拿到了冠軍。

遇到挫折、遭遇不幸,多用積極的目光看待自己。

跑步難看不等於沒有運動天賦,工作受挫不等於缺少能力,愛情失敗不代表你不夠好……

有句雞湯說:不要作踐了自己,辜負了歲月。

其實很有道理,自我貶低只會帶來自卑,換個角度看世界,你會明白,一小片烏雲,不該遮擋了人生的晴空萬里。

/ Part 03

「放下自卑

許多人把自己的問題歸結於父母或他人,可是隻有停止怪責、放下心結,才是痊癒的開始,這是《自卑與超越》這本書中最核心的觀點。

世界名將蒙哥馬利,有一個專橫跋扈的母親,動輒對孩子粗暴謾罵,棍棒相加。

有一次,他不慎打碎花瓶,母親對他拳打腳踢後,還不忘奚落:“像你這樣的人,除了當炮灰之外什麼都不是!”

謾罵責打中成長的男孩,自卑極了。

人不是生活於無菌真空,環境不是影響個體的唯一因素,成長不該揹負著他人的問題。

長大後的蒙哥馬利,扔掉包袱,從一個唯唯諾諾的自卑男孩成為英國百萬雄師的領袖。

被自卑感毀掉的幾代人,幾億中國人都在用這樣的方式自我虐待

永遠不要被早年的自卑捆死,我們要試著放下它、突破它。成長,是一個擺脫枷鎖、既往不咎的人生征程。

知性優雅的主持人董卿,在父親嚴苛管教下成長,不許照鏡子,不許買新衣服,不許任何文體活動,暑假打工幹粗活,餘下時間只能學習。

她也自卑過。

成年後,她理解了父親,那個出身貧苦,靠著奮鬥改變命運的人,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努力學習、出人頭地。

董卿如今的成就,多少也得益於當年父親的嚴格教育,她重新審視過往,卸下了內心的委屈、怨念。

人的一生,會收到命運的無數饋贈,有些是糖果,甜蜜溫馨,有些是石頭,把我們砸得頭破血流。

被自卑感毀掉的幾代人,幾億中國人都在用這樣的方式自我虐待

有些人選擇了把石頭背在背上,一生不得解脫;有些人選擇扔掉;有些人選擇墊在腳下。

如果是你,選擇揹負還是放下?

我們的童年遭受了傷害,父母的童年亦然,為了不讓它成為惡性循環,我們不能責怪任何人,只能放下自卑,從自身開始改變,並努力不讓自己成為那個扔石頭的人,不讓自己的經歷,成為下一代的問題。

/ Part 04

超越自卑

自卑的人容易封閉自己,而阿德勒卻並不認同。

他這樣說道:我們生活在與他人的聯繫之中,假如因自卑而將自己孤立,必將自取滅亡。

電影《奇蹟男孩》中的奧吉,一出生就接受了27次手術,留下一張醜陋的臉,受盡同學的嘲笑譏諷,異常自卑。

在父母的愛和鼓勵下,他勇敢地堅持上學,課上積極發言,熱心幫助同學。

他的知識得到了同學的讚賞,他的善良讓他收穫了友誼。

認同和友誼給奧吉帶來了歡樂和勇氣、價值和自信,帶著他走出陰霾和沼澤。

後來,奧吉被問“為什麼不整容”,他用手瀟灑撫過頭髮,說:“嘿,這已經是整過幾十次的樣子了,我可是拼了命才讓自己這麼帥的!”

自信的笑容,明亮無比,讓人動容。

被自卑感毀掉的幾代人,幾億中國人都在用這樣的方式自我虐待

火爆全網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小哪吒,在偏見中長大,但他沒有妄自菲薄,最終選擇逆天改命,收穫了友誼,收穫了百姓的感激和愛戴,成為了更好的自己。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一個人的意義是沒有用的,真正的意義是在與人交往中體現出來的。

走出封閉、與人合作,尋得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方能超越自卑,成就自我。

阿德勒說:“人的一生很短暫,生命很脆弱,但我們仍需要不斷克服困難,完善自己,絕不能放棄努力尋求生命的意義。”

有人問:你是如何走出人生陰霾的?

高贊回答是:多走幾步。

跨出第一步或許很難,但很重要,更重要的是,你不去試試,怎麼知道不行呢?

被自卑感毀掉的幾代人,幾億中國人都在用這樣的方式自我虐待

/ Part 05

人生路坎坷不平

《自卑與超越》是一份阿德勒送給全世界所有人的禮物。

被自卑感毀掉的幾代人,幾億中國人都在用這樣的方式自我虐待

它告訴我們,自卑的個體具備超越自卑的能力和可能性,它讓你學會不被情緒和慣性牽引,教你避開親子教育中的坑。它像一道光,照進你的生活,也照進你孩子的童年。

《肖申克的救贖》中有句話:“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如果你自己都放棄自己了,誰還會救你?”

被自卑感毀掉的幾代人,幾億中國人都在用這樣的方式自我虐待

人生路坎坷不平,從童年到老年,我們會遇到無數的問題,決定我們是誰的,不是問題本身,而是面對問題的態度。

阿德勒說:“只要有心改變自己,就非常有可能改變。哪怕明天就要死,現在改變也不晚。”

一起改變吧!

【本期話題】你人生中最自卑的事情是什麼?歡迎大家在評論區裡留言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