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曹操明知司馬懿會造反奪朝,為何不殺了他?

用戶59006907960


魏武察帝有雄豪志,聞有狼顧相。欲驗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顧,面正向後而身不動。又嘗夢三馬同食一槽,甚惡焉。——晉書

根據晉書記載曹操其實已經發現司馬懿的不臣之心,對司馬懿起了殺心,可是司馬懿最終還是活到了最後,既然曹操已經看出司馬懿的野心,為什麼不殺他呢?

曹操沒想到司馬懿命那麼硬

曹操去世之時,司馬懿已經42歲了,在古代42歲已經算中老年了,司馬懿直到這時候還沒有任何真正的權力,曹操自然不覺得他能夠真正威脅曹丕統治。誰知道司馬懿最終耗死了曹操,耗死了曹丕,耗死了諸葛亮,耗死了曹叡呢?曹操沒想到他命那麼硬,能夠活那麼長,自然也就沒有殺他了。

曹丕對司馬懿的庇護

曹丕非常信任司馬懿,對司馬懿言聽計從,曹操其實幾次對司馬懿起了殺心,可是曹丕都替司馬懿求情,曹操有意培養曹丕作為接班人,不得不考慮曹丕的意見。司馬懿作為曹丕與曹植爭位的幕後謀劃者,曹丕自然會極力維護司馬懿了,曹操對曹植楊修愈發失望,把大事寄託在曹丕手下,輔佐曹丕的司馬懿也就只好讓他留下了。

司馬懿是士家大族

司馬家族是潁川名門望族,兄弟八人或位高權重、或名動天下,因為司馬懿八兄弟字裡面都有個“達”,所以被當時稱為“司馬八達”。司馬懿的父親司馬防是漢末名臣,性格耿直,時人多有讚譽,又與曹操交好,曹操如果無緣無故殺司馬懿,那就得罪了整個潁川世家,更何況曹操與司馬懿的父親交好,就更加不好殺司馬懿了。

司馬懿的才華出眾

司馬懿的才能十分出眾,他輔佐曹丕,常常有“奇策異謀”,曾獻策曹操推行屯田的制度,讓軍隊在一邊屯田一邊守備,使得曹魏經濟得到巨大發展。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在渭濱屯田,用的都是司馬懿的之前用過的這一計策。當曹操收降張魯,平定漢中之時,劉備居然還和孫權在爭奪荊州,漢中是益州門戶,曹操奪取漢中以後,成都根本無險可守,更為要命的是,益州精銳都被劉備調去支援關羽了,處於防守最空虛時期。這時候司馬懿建議曹操乘機陳兵漢中進取益州。可是曹操卻說:“人苦不知足,即得隴,何望蜀?”否決了司馬懿的建議,只留下夏侯淵、張郃等將留守漢中,自率主力班師,最終劉備和孫權再次聯盟,約定平分荊州,史稱湘水之盟,之後甚至斬殺夏侯淵,打敗曹操,奪取了漢中。當關羽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圍樊襄之時,史稱“威震華夏”,曹操都想遷都避其鋒芒。這時候又是司馬懿建議秘密聯絡孫權,讓呂蒙襲取荊州,用離間計對付關羽。曹操採納了司馬懿的建議最終東吳被盟,關羽毀敗。司馬懿不失為一代人才,他的才華如此出眾,曹操又怎麼忍心殺他呢?

司馬懿為人低調

司馬懿的不臣之心並沒有表現出來,他的為人非常低調,懂的隱忍,絲毫沒有暴露出自己的野心。司馬懿在曹操手下表現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恪守本分,根本看不出未來會有謀朝篡位的野心。所謂“周公恐懼留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無論是對曹操還是曹丕甚至是曹叡,司馬懿都表現的畢恭畢敬,曹操根本找不到殺司馬懿的藉口。

司馬懿勤於政務

帝於是勤於吏職,夜以忘寢,至於芻牧之間,悉皆臨履,由是魏武意遂平。——晉書

司馬懿為了打消曹操的疑慮,忠於職守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以至於連芻牧這種小事都要過問,這和諸葛亮連杖責二十軍棍以上都要親自監督執行是一樣的。頗有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風範。劉備有諸葛亮,曹操有司馬懿。既然劉備能夠毫無保留的信任諸葛亮,曹操也不得不試著去遠著信任表現並不比諸葛亮差的司馬懿。

那麼曹操真的坐以待斃了麼?

前文已經指出了,曹操之所以不殺司馬懿,並非沒有看出司馬懿的不臣之心,而是不能殺,雖然曹操不能殺司馬懿,但是曹操並未坐以待斃。雖然司馬懿有獨當一面統率大軍的能力,但是終曹操一生,他都是把司馬懿當謀士用,每次只問計司馬懿,卻從未給他兵權。曹操的意思是,計謀讓司馬懿提,至於執行就讓我自己來,就算司馬懿有不臣之心,沒有兵權只能被曹操死死壓著。曹操多次告誡曹丕,司馬懿這人不是人臣,你可以用他但是千萬不能給予他權力。

可是曹丕對此不以為然,繼位以後對司馬懿言聽計從,司馬懿從曹丕時期就進入魏國政治權力核心階層,曹丕臨終之前,甚至任命司馬懿為託孤大臣,曹叡並非不知道司馬懿狼子野心,但是當諸葛亮再次北伐中原,大司馬曹休,大將軍曹真已經病逝,曹爽難堪大任,郭淮、張郃難以獨當一面,除了司馬懿,魏國已經沒有人能夠抵抗諸葛亮,曹叡只好給予司馬懿兵權對抗諸葛亮,司馬懿開始掌握兵權,所以說對於遏制司馬懿,曹操已經盡力了,司馬懿能夠最終控制魏國政權,只能說是後代不爭氣了。

參考文獻:

《晉書》


亭殿閣


曹操知道司馬懿要造反而不殺他,這其實是一偽問題,因為曹操根本不知道司馬懿要造反,而司馬懿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最後會造反。人的命運不是一開始就註定了的,所以歷史上的帝王將相,沒有幾個是從小就立志要當皇帝的,這種野心只有在人生的經歷中慢慢生長出來,連曹操都有一個“漢臣”到“漢賊”的轉變,在曹操都還沒完全變成“漢賊”的時代,司馬懿就成了“魏賊”,那有這樣的道理呢!

產生這樣的認知完全是後來晉朝建立後官方歷史書寫過程中刻意製造出來的一種假象,目的是為了論證司馬懿身為“人臣”,深受曹丕、曹叡父子兩皇帝的重用,接受“託孤”之重任(三國時代託孤很多,比如張昭、諸葛亮都分別受過孫策、劉備的託孤,孫策和劉備都分別表示如果自己的繼承人“不才”,張昭和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但張昭為諸葛亮忠心耿耿地把託孤事業乾得很好,但只有司馬懿以託孤身份欺負孤兒寡母,最後兒子孫子繼續執掌曹魏大權,最終纂權奪位。晉朝這樣的“創業史”,就連晉明帝(東晉第二代皇帝)自己看了都說這樣的家族創業法,我朝的國運怎麼能長久呢!那麼論證晉朝創業史的“正當性”的辦法是什麼呢?

晉朝的官方做法當然就是樹立起一個司馬懿一向與曹操“不對路”的“歷史”來,形成“晉—魏”兩代之間一貫“對立”的故事,換句話說,如果曹操一開始就仇視司馬懿,則司馬懿與曹家之間就沒有“君臣之恩”,司馬懿就可以不顧“君臣之義”。這樣司懿對曹氏“不忠不義”的問題就得到了解決,司馬懿不是“不忠”,而是在曹操的逼迫之下“潛伏”搞革命了。這個論證司馬氏建國的正當性的策略,在《晉書》裡面就表現得很明顯,為這個策略的副產品,就是給人們一個錯覺,好像曹操知道司馬懿不是忠臣卻又拿他沒辦法的印象,說曹操知道司馬懿要造反,並且對他進行種種逼迫的事情,大體出自《晉書》裡面的兩個故事,一個是司馬懿在曹操還是司空的時候拒絕曹操的徵辟,裝病不出來為曹操賣命,遭到曹操忌恨,二個是所謂的“三馬食槽”的故事,其實這兩個故事都經不起推敲,其中的情節是典型的“小說家言”的風格。顯然這些故事是把司馬氏成為曹魏權臣以後,司馬家和曹家的矛盾提前到了司馬懿剛剛在歷史上登場的時候。


只愛潘多拉


千年的松柏百年的龜,志者千里,百蜜一輸,以曹操的智慧仁德和眾將相補佐完壓小司馬,小司馬在丞相面前不足為慮,爛如草介一石,位不過太子師,,,但忍者神龜他揹負石牌極具忍奈力,,,仍是隱忍不發,克己扶禮,恭敬廉義恥,危座山頭縱觀天下風雲變約,,他有王莽的智彗和潛力,在曹丕故後,步步高昇,,此時邊關猛將,謀士高參以逝過百,司馬便虎假虎威的步入前臺,,在曹真一二連三的敗陣下力挽狂瀾成為魏國南天一柱,,。生體是革命的本錢,,凡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人皆命不長久,,而勢利小小人,行奸惡出巧力,拉邦結派必成大勢,,,但曹魏家族敗於曹爽大將軍,,其憂柔寡斷,缺謀少智,被司馬老賊滿天過海一騙而過,,既便是出城拜高祖陵園也仍有變數,,司馬氏只一小勢力而以,,天下王公曹氏家族親貴手握重兵,,只要未帝展袖一揮,天下勤王大軍可一擁而上滅了司馬氏,,。可惜曹爽其人無霍光之忠勇,,力挽危勢於不救,,座等誅人殺,。三百餘口僅無一倖免,,後偏將軍陳泰為曹氏不平,,乃誅殺未帝之成濟以換車保帥,可見天下人心曹氏人心皆再,。然大勢所驅以不可阻擋,,,,


94310417小云


曹操明知司馬懿會造反而不殺司馬懿,主要原因有

第一:曹操年富力強之時尚可提防著司馬懿,司馬懿本人也不敢胡作非為。曹操和司馬懿談論之時深知其才科比諸葛亮。因此留在麾下大有用處,曹操以為自己鎮得住司馬懿,故而不殺。

第二:曹操年邁將死,身邊武將甚多,但是卻無一謀臣可比諸葛亮,唯有司馬懿深有大才,可與之一較高下。故曹操死後,魏國若無司馬懿則可能被諸葛亮幹掉,故而不殺。

第三:相信曹丕之才與勇可以鎮住司馬懿。曹丕之狠亦是令人髮指,曹操臨死之時質問曹丕,曹衝知否為汝所殺,其實曹操早有證據,可是曹丕依舊寧死而不承認。就這份“心”讓曹操覺得曹丕可為一國之主,震懾群雄,保全基業。故而不殺司馬懿。

第四:司馬懿在曹操未死之前,處處小心,步步為營,絲毫不給曹操殺他的理解。然司馬懿之才天下盡知,在選賢舉能的時代,曹操沒有正當的理由就殺了一位舉重若輕的謀臣,失民心。而曹操深諳此理,故而不殺。

注:歷史上三馬食槽的典故出自於《晉書.宣帝紀》,大意曹操病重之時,對兒子暗示說,夢三馬食槽,並且暗示司馬父子具備野心,恐怕會禍害到家族,便告訴曹丕永遠堤防司馬家,不可讓司馬懿執掌軍權。 最終,曹氏政權還是被司馬家奪走。


濟帥彪炳


曹操不能未卜先知預測司馬懿造反,但對他有疑心是真的。

司馬懿發動政變,架空曹魏大權是後來才發生的,曹操並不是神仙能夠未卜先知看出很多年以後的司馬懿會如何如何,但是曹操生性多疑,對有城府的司馬懿有猜疑之心是免不了的。

曹操“酷虐變詐”,能表現他這個性格的事件很多。對於兼具頭腦與城府的司馬懿,曹操自然是疑心不已的。

根據《晉書》記載,魏武帝曹操懷疑司馬懿可不是一次兩次了。

“魏武察帝(司馬懿)有雄豪志,聞有狼顧相,欲驗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顧,面正向後而身不動。”

可以想象,當司馬懿在曹操面前“表演”鷹視狼顧之相時,曹操的內心是什麼狀態,殺心估計止不住竄起來的。

“又嘗夢三馬同食一槽,甚惡焉。”

曹操又做了三馬同槽的夢,對司馬懿更加起疑心。

曹操對太子曹丕曰:“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

這裡曹操是提醒兒子曹丕,要小心他,可以看出曹操對司馬懿是有疑心的,提醒曹丕要小心提防。

曹丕一向與司馬懿交好,不免替他開託求情。

司馬懿也知道曹操對他有疑心,“於是勤於吏職,夜以忘寢,至於芻牧之間,悉皆臨履,由是魏武意遂安。”

從《晉書》的記載來看,曹操對司馬懿猜疑,那句“司馬懿非人臣也”只是提醒兒子要慎用他,並不是真的能預測到司馬懿以後會造反奪取了曹魏大權,不然的話,以曹操的個性,曹操就會直接動手處理了司馬懿,又豈會提醒兒子要小心,更不會因為司馬懿的“勤於吏職,夜以忘寢”就不懷疑他了。

而且,這個故事是《晉書》記載的,明顯有利用曹操來烘托司馬懿意思,司馬懿城府很深,竟然連奸詐多疑的曹操都被他給騙過去了。

此外,司馬懿的反心也不是一開始就有的,也是隨著他權力的上升、鞏固才開始萌發、生根的。


微史春秋


在回答此問題前,我想提出一個疑問:曹操真的知道司馬懿會造反奪朝嗎?曹操真的有這個預知的能力嗎?


我覺得之所以會提出這個問題,應該是受前段時間熱播的《軍師聯盟》的影響,因為,從電視劇裡,我們看到曹操很早就知道司馬懿有“狼顧之相”,所以,一直對司馬懿有所防備,曹操曾不止一次的想殺司馬懿,司馬懿也都一直在隱忍著過日子。


所以,今天的回答,我們就順著題目的意思,就當曹操早就知道司馬懿的心思,我們再來看看為何不殺他。

不殺原因之一:司馬懿非常能隱忍,我們都知道司馬懿給人的印象裡,除了聰明,料事如神外,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可以隱忍,司馬懿在曹操面前永遠都是畢恭畢敬,辦事不偏不倚,幾乎挑不出毛病來,所以,曹操找不到殺他的理由。曾有記載:帝於是勤於吏職,夜以忘寢,至於芻牧之間,悉皆臨履,由是魏武意遂平。這裡的帝指的就是司馬懿,是後人對司馬懿的尊稱。

不殺原因之二:從《軍師聯盟》電視劇裡,我們可以看出,司馬懿是曹丕的人,曹丕也知道,他自己若想奪得那至高無上的權利,以他自己的能力,是不可能的,因為當時橫在他前面的,則是非常有才華,以及曹操非常喜歡的曹植,再加上曹植身邊有楊修的協助,所以,曹丕必須得有一個智囊的協助。所以,每當曹操對司馬懿有所刁難時,曹丕都會非常及時的出面解圍,雖然,曹丕在曹操面前也經常被訓,但曹操每次還都給曹丕一些面子,都放過了司馬懿,至少都沒有性命之憂。

不殺原因之三:越來越年邁的曹操知道,將來若是等曹丕即位,若曹丕身邊沒有一個文臣相助,曹丕如何去對抗那些士大夫家族,如何去對抗東吳和西蜀,特備是蜀國的諸葛亮,曹魏若想一統三國,則必然會面對西蜀,而面對西蜀則會面對諸葛亮,放眼周圍,能與諸葛亮對抗的,也只有司馬懿。所以,為了曹魏的將來,曹操只能將司馬懿留給曹丕。


不殺原因之四:曹操之所以將位置傳給曹丕,雖說他在文學方面的才能沒有曹植出色,但在治國,領兵打仗這塊兒,曹丕還是勝出不少,再加上曹丕在駕馭群臣方面,也是有一定的手段,因此,曹操非常相信曹丕能夠壓制住司馬懿,所以,曹操則將司馬懿留給了曹丕。

不殺原因之五:年齡,年齡是擺在曹操面前最好的一個解釋,曹操活了66歲,去世時,司馬懿40歲左右,曹丕登基是33左右,可惜曹丕沒活幾年,四十幾歲就去世了。於是司馬懿開始輔佐曹睿,但沒想到曹睿也先於司馬懿去了。我覺得這一點應該是曹操,曹丕,曹睿都沒有想到的,司馬懿竟然活生生的熬過這三人,等來了第四位曹芳,你說氣人不氣人?


說道造反奪權,最根本的就是,你得有兵權,雖說曹丕在位年歲不長,但曹丕一直都沒有將兵權交給司馬懿,從這一點來看,曹丕也算是遏制了司馬懿。


可到了曹睿,當曹魏面對西蜀時,前線連連失敗,到最後不得不派出司馬懿,可偏偏司馬懿出山和諸葛亮打了兩場後,均以勝利告終,這時候,曹睿想再次奪回兵權,都沒理由開口。是不是很尷尬?

其實,說來說去,司馬家族奪曹魏的權,也不是在司馬懿的手裡,也是在後來的司馬昭和司馬炎手裡。所以說,曹魏若想怪司馬懿,還不如先乖乖自己這些不爭氣的後代們,雖說司馬家族在後來西晉也狠狠的打了司馬懿的好幾個耳光,但至少,就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這三人與曹操,曹丕,曹睿比起來,無論是團結力,還是謀劃力,司馬家族都遠勝曹家。


謝謝大家,我是酒翁,希望我的回答你會喜歡~~


寒舍閱獨


曹操和司馬懿都是漢獻帝的臣子,同朝為臣,根本談不上誰反誰,而且曹操也殺不了司馬懿。

首先,同為漢臣。

曹操輔佐漢朝皇帝,一直為宰相,一人之上萬人之下。曹操在位期間,從未稱帝。

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曹操作為漢朝的宰相,名正言順的討伐地方割據勢力(例如:東吳、蜀漢等)。

司馬懿本身也是漢朝的臣子,宰相沒有權利殺伐大臣,只有漢朝的皇帝才能有殺伐的權利。

其次,漢朝的律法。

司馬懿一生做人謹慎,嚴於利己。而且戰功赫赫,多次平定軍閥戰亂。論政績、軍功而言,在漢朝的大臣中舉足輕重。

司馬懿沒有違反漢朝的律法,皇帝肯定不會欲加之罪殺害良臣的。

所以曹操無法殺害同為漢朝重臣的司馬懿。

再次,手足之情。

曹操非常欣賞司馬懿的軍事才能,並且委以重任。司馬懿也不負眾望,協助曹操平定各地暴亂,穩定漢朝統治。

曹操和司馬懿的關係情同手足,曹操是個愛才之人,他也不會斷掉自己的左膀右臂。

因此,從歷史的客觀條件分析,曹操不會殺掉“同僚、手足、守法”的司馬懿。


語文360


這個問題是被《晉書》誤導了,《晉書》是唐朝人編寫的,李淵稱帝前是晉王,所以對晉朝有偏愛,唐太宗李世民評價司馬懿時雖也指出了他的一些缺點,但總體上是肯定和讚揚的。


唐太宗認為司馬懿有/<font>“天挺之姿”,文治武功都很傑出,而且善於用人、求賢若渴,“情深阻而莫測,性寬綽而能容”,唐太宗說司馬懿能“和光同塵,與時舒捲,戢鱗潛翼,思屬風雲”,這些評價都極高。

唐太宗也說司馬懿/<font>“飾忠於已詐之心,延安於將危之命”,這一點他不太喜歡,為什麼?因為唐太宗是帝王,他不希望臣子們效仿司馬懿,明著效忠實則心存異心,稱讚歸稱讚,這一點必須指出來。


因為以上原因,《晉書》就要樹立司馬懿的/<font>“高大形象”,並且還要為他攫取曹魏權力進行辯解。其它都好辦,文治武功都在那裡放著,如實記述就行,但後面這個問題不好辦,如何解釋司馬懿“事曹”又“叛曹”呢?

這個問題估計曾難倒了房玄齡等人,後來他們想出了一個辦法:編故事。於是《晉書·宣帝紀》裡就有了司馬懿裝病拒曹的故事,為強化這一點,又寫了一個張春華殺婢女的故事,還覺得不夠,又寫了曹操下令要收司馬懿的故事,這些都是為司馬懿/<font>“找說法”去的。


《宣帝紀》結篇時仍覺得少了些什麼,為強化說服力,又寫了三馬同槽和鷹視狼顧的故事,這些故事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在解釋司馬懿即使有/<font>“異心”也不是天生的,是迫於形勢的無奈,是一再被逼迫下才走出的一步,大家不要輕易效仿。

受這些故事的誤導,大家覺得司馬懿其實早就與曹氏/<font>“離心離德”了,而曹操也早就有所察覺,於是就會產生疑問,曹操為什麼不早點兒殺了司馬懿呢?其實如上所說,那些都是故事,不一定是歷史的真實。


司馬懿既然/<font>“拒曹”,為何後來又來到“曹丞相身邊”呢?說是被逼無奈,但他主動靠近曹丕成為“太子四友”之一卻又是真的,這不像是淡泊功名利祿啊?其實,這才是真實的司馬懿,他不僅來了,而且工作很認真,“勤於吏職,夜以忘寢,至於芻牧之間,悉皆臨履”,他很“要求進步”,對曹氏父子一副忠心耿耿的樣子。


所以曹操不殺司馬懿很容易理解,因為這時的司馬懿就是一名勤奮工作、忠於職守、才能突出的年輕部下,政治上又很/<font>“正確”,緊跟未來的接班人曹丕,這樣的人當然沒理由殺。


南門太守


首先,曹操是沒有未卜先知的能力的,他只是推測與分析,觀察出司馬懿有不臣之心,也就是說屬於那種不願久居人下之輩,換言之,看出司馬懿有野心,不甘心為人臣子。曹操懷疑司馬懿可能會造反、有反心,但並不表明有足夠證據能證實他一定會造反,也只是猜測、懷疑罷了。 而歷史證明,曹操非常有眼光、有遠見,他的猜疑與擔憂,成了事實。

史書記載,曹操,觀看出司馬懿有“鷹視狼顧”之相。這在古代的各種面相學書籍中、所有看相先生的眼裡,屬於有反逆之心、有野心的一類人。很顯然,愛好讀書又見多識廣的曹操,是聽聞過這一種面相的,所以,本就多疑的他,對司馬懿就更加關注起來。

司馬懿這個人,有才能,有謀略,但是,也很會隱忍,做人低調,他知道不能學楊修,不然,會招來殺身之禍。曹操,最初聽說司馬懿的名氣,就慕名去拜訪過他,想讓他入朝為官,也想收攬帳下、聘為謀士。但是,司馬懿此人,又有一些自命清高,嫌棄曹操的出身不好(養祖父是宦官),不願效忠於曹操,就裝病、避而不見…這給一向多疑的曹操,留下了較深刻的印象,哪怕是在後來司馬懿入朝做官之際,曹操也對他格外留意。

我們都知道,曹操是一位蓋世的英雄豪傑,雄才大略,尤其是愛才惜才、求賢若渴。他曾三次頒佈《求賢令》,提倡“唯才是舉”。

司馬懿,無疑是一位有才的人——他深知兵法,素有謀略,政績卓著,富有敏銳的觀察力,見識很不一般,而且有遠見,人稱“冢虎”…曹操的獨具慧眼與明察暗訪,斷定出司馬懿是一位有治國雄才與遠大抱負的人。

《晉書》記載的“三馬同槽”,就連小說《三國演義》中也寫到了。曹操曾經做的一個夢,始終讓他不放心,他以為是馬騰、馬超父子三人。卻未料,篡奪曹氏江山的是司馬三父子。

三國鼎立,互相牽制。如果,此時殺掉司馬懿,無異於自斷一臂,會對曹魏基業有損害。況且,他的兒子曹丕,需要有才幹的謀臣來輔佐。而在他長期的觀察與試探中,司馬懿是最理想的人選,符合各種條件。治國安邦、統兵打仗,皆能勝任,遊刃有餘。最關鍵的一點,司馬懿夠沉穩、夠老練、夠冷靜,把天下形勢與朝堂局勢看得很通透、明白。所以,對於這樣的人才,又有重要的利用價值,用以輔政、抗衡吳蜀。曹操是不願意殺司馬懿的。曹操從未動過殺司馬懿的念頭嗎?不,曹操也有過殺他之心,但是,均被司馬懿的韜光養晦與隱忍給淡化了,巧妙的多次化解了危機。這也是有足夠的聰明才智。

不過,曹操,也非泛泛之輩,司馬懿再狡猾機變,也逃不過曹操的一雙眼睛。曹操是何等人物?亂世奸雄,說到權謀之術、隨機應變、察言觀色等等,誰能比得過他?所以,曹操,是裝作糊塗。但對於司馬懿,始終保持警惕之心。

曹操去世之前,囑咐曹丕,要謹慎利用司馬懿,對他要重用、委以重任,但在同時,也必須提防,防備他擁兵自重、圖謀不軌。

依我看,曹操是位大英雄、大政治家、大軍事家、大文學家。而司馬懿,老奸巨猾,巧取豪奪,是一個野心家、陰謀家!











朱曉風


曹操明知司馬懿會造反奪朝,為何不殺了他?漢朝衰落後,儒家思想基本喪失了過去的權威,時代思想已經發生徹底轉變。先是爆發黃巾起義,後出現董卓霸朝,廢少帝擁立漢獻帝。而後曹操有挾天子以令諸侯。司馬懿同樣生長在鹿死誰手的戰亂時期。,對各路豪強為各自利益激烈爭戰,有深刻的認知和看法。總結沒有實力的莽撞行為只會引來殺身滅族之禍。所以他在曹操面前小心謹慎,處處顯得沒有大志,麻痺曹操對他的提防。曹操死後,曹丕篡漢稱帝,司馬懿漸漸握有重兵,開始了自己的創業大計。幾起幾落的司馬懿怕遭迫害,開始了裝瘋賣傻,他知道朝中有許多大臣都是曹魏的人,稍有不慎,會有滅族之禍,裝病裝傻才混過了被迫害的處境。老謀深算的司馬懿,等待時機在裝病休養吋就已觀察到朝中人事動向。他發動政變之後,毫不客氣的陸續除掉了異己。司馬懿死前,告訴兒子司馬師,司馬昭,以後不論遇到怎樣的困境,兵權一定不能丟手。而後他的兒子們開始變的心狠手辣,重演曹氏逼宮的鬧劇。最終三國歸於晉帝司馬炎一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