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1 火了29年,主角是孩子:日本版《爸爸去哪兒》告訴你這才是好綜藝

“第一次”是多麼迷人的一個詞,它代表了妙不可言的等待,對未知的渴望與嘗試。

做了爸爸媽媽之後,許多人對孩子的第一次都是又期待又忐忑的。第一次啼哭、第一次抬頭、第一次爬行、第一次說話……

孩子的每一份“第一次“都是在完成未知的挑戰,同時也收穫著人生的成長。

日本有一個火了29年的綜藝《初遣》,它記錄了一群2—7歲的孩子第一次獨自出門的經歷,節目組過幾年就會回訪一次,當年最小的孩子也已經奔三了,每次看這個節目都會感慨時間匆匆驚歎成長的神奇。

為什麼就這麼簡單的一個綜藝節目,能夠幾十年如一日地火,而國內的許多真人秀綜藝節目都是當時很火卻後勁不足呢?難道僅僅靠小朋友們賣賣萌麼?跟我來看你就知道了。

火了29年,主角是孩子:日本版《爸爸去哪兒》告訴你這才是好綜藝

1.觸發關注的原點——萌娃

孩子天然的有一種令人想要親近的能力,他們天真純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舉動和令人捧腹的語言,而且還是急需愛與呵護的弱小生命。

有一期獨自出去跑腿的萌娃小碧,兩歲十一個月,熱愛各種搞笑的造型,還會踩著專屬的小凳子給媽媽洗碗筷,接受跑腿任務的時候也一口就答應下來了。試問,這麼可愛又懂事的小孩誰不喜歡?!

火了29年,主角是孩子:日本版《爸爸去哪兒》告訴你這才是好綜藝

本來按照路線的話,小碧應該先買了碎豆腐然後再去神社給香油錢的,結果小朋友不按套路出牌,自己改變了行程先去給了香油錢,把攝製組們弄了個措手不及。隨後許願的時候,本來媽媽叮囑了把買完豆腐後找的零錢投進香油箱裡的,結果小碧把所有買東西的500進去,還大聲地喊出了自己的願望:“希望小寶寶(媽媽肚子裡的孩子)能健康地成長!最愛媽媽了!”

火了29年,主角是孩子:日本版《爸爸去哪兒》告訴你這才是好綜藝

到來買豆腐的店,所有人都在擔心已經沒錢的小碧要怎麼辦。老闆說沒有錢不能買的,並且勸說她再回家拿一次錢,可憐的小碧又邁著小短腿回去了,在家門口的時候小心翼翼還語序混亂地跟媽媽解釋清楚了。最後問:“我還可以再挑戰一次嗎?”獲得原諒的小碧終於再次出發,買到了豆腐。

火了29年,主角是孩子:日本版《爸爸去哪兒》告訴你這才是好綜藝

一個好的綜藝節目首先就要選準自己的定位和收視人群,“萌娃”成為《初遣》這部綜藝觸動人心的原點,因為他們充滿了未知,不需要刻意地設計就能有許多驚喜能夠展示觀眾。

比如說這期出去買碎豆腐的小碧,突然改變路線令攝製組措手不及,觀眾們也被引起了好奇心,當她走到神社又自己拜拜的時候瞬間戳中了大家的萌點。

2.足夠吸引人的能力——真實與共鳴

有內涵才動人,《初遣》令許多爸爸媽媽想起自己家寶貝同樣可愛的行為,哪怕是未婚的也能回憶起自己小時候的“第一次”。

許多人在有了弟弟妹妹之後,是不是責任心陡然增長,覺得自己變成一個大人了?4月1個月的世莉有了弟弟之後就開始變得懂事起來,在家會主動幫媽媽照顧嬰兒。這次獨立出門要去買爸爸愛喝的抹茶,還有攪拌用的茶刷。

火了29年,主角是孩子:日本版《爸爸去哪兒》告訴你這才是好綜藝

剛開始自己出去世莉還是很興奮的,誰知道突然間路上就下起了大雨,她只好一路狂奔。到了茶店之後,世莉嚴格記住了媽媽對茶刷的要求,就是“便宜”!小朋友在店長阿姨推薦產品的時候會很認真地聽著,品嚐茶點的時候阿姨問她苦不苦,還特別認真地回答:“不苦,因為我已經長大了!”原來在世莉的眼裡長大的標誌就是不怕苦呀。

火了29年,主角是孩子:日本版《爸爸去哪兒》告訴你這才是好綜藝

這部《初遣》最大的特點是“真實”和“引起共鳴”。它圍繞了孩子們的“第一次”展開討論,讓許多習慣性壓抑自己內心情感的成年人感受到了久違的來自“真實”的感動。持續性發展是許多綜藝夢寐以求的,“萌娃”這個原點背後的人群是十分廣闊且有持續性的,人人都對美好的事物心生嚮往,它有足夠的能量、數量基礎和可發掘的空間,從而長盛不衰。

《爸爸去哪兒》等系列綜藝節目越來越難以吸引大家目光的最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太過可以地去給孩子們搭建場景,並且安排了大量的成人戲份去“引導”他們,失去了節目最關鍵性的核心——真實!

《初遣》為了保護孩子們的安全也有工作人員的存在,但大多時候都偽裝成無關緊要的路人,儘量減少對孩子的干預。抓住了“真實”,就抓住了真人秀綜藝成功的“核心”

3.千萬家庭帶來的精神滿足感

有孩子的地方就不可避免地有“育兒”的問題,節目組拍攝了29年,成千上萬個家庭教育方式不盡然相同,這種“差異”也讓人看得津津有味。

這次參與節目的家庭中,媽媽心和給女兒取了“心和 ”這個名字(和椰子同音),原因居然是懷念自己在沙龍的時候塗的椰子油的香味。這位媽媽比較心大,要求孩子第一次出門的時候就坐1個小時的公交車,買上五六種食物去爺爺家給弟弟做節日慶。在送別孩子的時候,甚至還說出了“不要因為哭鼻子跑回來了哦”和“半路上不要喝酒啊”的話,演播廳裡的主持人們都哭笑不得。

火了29年,主角是孩子:日本版《爸爸去哪兒》告訴你這才是好綜藝

其實走到半路的時候心和迷路了,痛哭了一小下又因為自己能記起要買的東西開心起來了。在內臟店買完東西的時候她的手上已經多了很多袋子了,但還是穿隧道、下樓梯,完全沒有要放棄。回家的時候才發現,因為喜歡弟弟心和還買了一個很大的鯉魚旗。

火了29年,主角是孩子:日本版《爸爸去哪兒》告訴你這才是好綜藝

雖然這個期間媽媽出現的鏡頭並不多,但是從剛開始教心和用唱歌的方式記下需要買的東西、到叮囑的時候平等地與女兒對話,再到女兒回家後跟她豪爽地乾杯慶祝,不難看出是一個懂得傾聽孩子的話,並且願意平等交流的媽媽。7年之後節目組又回訪了心和一家,沒想到孩子長大了媽媽卻更年輕了!隨時保持樂觀的心態,並且經常大笑才是保持青春的秘訣吧!

火了29年,主角是孩子:日本版《爸爸去哪兒》告訴你這才是好綜藝

獲得知識內容有時候也是觀眾們看綜藝的一種方法,“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節目有時候也需要承載“教育者”的角色。當觀眾滿足了歡樂與感動後需求層次就會上升,得到精神滿足。滿足觀眾“精神需求”的綜藝便是能緩解其內心的空虛和焦慮,讓其得到安慰感和提升感。

4.對生命的敬畏

許多人都說有了孩子之後,自己對生命的意義突然有了不同的看法,更加珍惜也更加敬畏生命。

“他只要想做就能做到,媽媽我知道的”。這是4歲的柊哉和2歲的奏哉的媽媽說的話,兄弟倆這期節目引得不少人落淚。

爸爸兩年前因為工作事故去世了,媽媽身兼兩職,忙不過來的時候哥哥就會過來幫忙。因為爸爸很喜歡花,所以這次小哥倆單獨出門的人物就是去買貢給爸爸的花。每兩個小時一趟公交,要趕緊買完花才能趕上回程的車。雖然是直線,但是是一條長長的陡坡,在追趕哥哥的時候弟弟甚至說了人生第一句話“哥哥”。在花店的時候,除了給爸爸的花,柊哉還特意選了一束給媽媽,像當初爸爸送給媽媽那樣選了可愛的包裝。

火了29年,主角是孩子:日本版《爸爸去哪兒》告訴你這才是好綜藝

一路上為了趕車,哥哥先跑到超市買了烏冬麵和咖啡,最後才護著姍姍來遲的弟弟去了公交車站,回程的車上兩個人都疲憊地睡著了。從此之後,給媽媽送花的重任就交給了哥哥,這個小小的孩子開始懂得責任感,延續了父親對家庭的愛。

火了29年,主角是孩子:日本版《爸爸去哪兒》告訴你這才是好綜藝

無論是娛樂類的還是真人類的,好節目的初心都應該是為“人”服務,挖掘人行中的閃光點,傳播正能量,闡述生命的意義。

《初遣》裡,孩子是爸爸媽媽對生命的一種探索途徑,同樣也是自己生活的一面鏡子。柊哉的媽媽並沒有因為丈夫的早逝而害怕影響到孩子的生命完整度,她用每日紀念的方式和滿屋子的照片讓孩子們記住這個充滿愛的父親,學會用另一種方式令孩子快速成長起來。

火了29年,主角是孩子:日本版《爸爸去哪兒》告訴你這才是好綜藝

這是孩子的第一次外出,同樣也是父母的第一次“派出”。

每次孩子漸漸遠去的時候,總能看到父母站在原地擔心不已的身影。小小人兒,歷經重重困難,跨越險阻和恐懼,最後完成冒險勝利歸家。而爸爸媽媽同樣經歷了擔憂和不捨,一面慶幸孩子的成長,一面又因成長後孩子終將離去的事實心酸不已。

孩子的獨立來源於家庭,這檔長盛不衰帶給人反思的綜藝節目《初遣》安利給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