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7 西鹹新區:灃河東西為何被稱為中國最早的“灃水寶地”?

睜眼看西安/首發,豐鎬遺子-張新武/書文;

西鹹新區有條灃河,灃河以西隸屬灃西新城,灃河以東隸屬灃東新城。灃河兩岸的土地屬於渭河衝擊而成的平原地帶,土地由古河道、河漫灘和一二三級階地組成。

西鹹新區:灃河東西為何被稱為中國最早的“灃水寶地”?

【灃河兩岸、土膏之地】

灃河以西高橋街道樊家寨以西至西江渡一帶為古渭河漫灘地。馬王街道海家坡、靈沼苗駕莊以西屬於渭河一級階地。灃河以東斗門、河池寨、西祝村,等駕坡、安豐村、南張村一線西北,屬於渭河二級階地。

西鹹新區:灃河東西為何被稱為中國最早的“灃水寶地”?

【灃河兩岸、土膏之地】

這一片土地,古為宗周豐鎬二京,地勢平坦、腐殖層較厚、土體耕性良好,上虛下實、地下水豐富,保水保肥抗旱耐澇,生產性能及好,是西安地區農耕區的精華地帶,因位於灃河兩岸,人稱“灃水寶地”。

關中之地,古屬雍州,本就肥沃, 《尚書》中有一篇《禹貢》記載:大禹劃分九州,根據九州土壤的肥力不同,將土壤分為三級九級。分別為“壤”、“黃壤”、“白壤”、“赤植墳”、“白墳”、“黑墳”、“墳壚”、“塗泥”、“青黎”等九種。其中關中屬雍州,土壤主要為黃色,性質柔和,土壤肥力上上,屬黃壤,為九州土壤肥力中的第一級。所以《禮記》記載:“孟春之月,善相丘陵、阪險、原隰,土地所宜。而沃野千里,為九州之上腴者,則惟關中甲於宇縣,是以《禹貢》特著其文。”

西鹹新區:灃河東西為何被稱為中國最早的“灃水寶地”?

【關中八水、渭水最巨】

關中巨浸,首號八川。《關中記》記載:“渭與涇、洛為關中三川,又涇、渭、灞、滻、鄷(灃)、鎬(滈)、潦(澇)、潏為關中八川。”

關中八水,渭水最巨。《淮南子》記載:“渭水多力宜黍”。可見雍州之地,以渭河平原最為肥沃。《東方朔傳》:“漢興,去三河之地,止霸(灞)、產(滻)以西,都涇、渭之南,所謂天下陸海之地。”可見八水流域,因地力肥沃,人稱“陸海”。

西鹹新區:灃河東西為何被稱為中國最早的“灃水寶地”?

【渭南八川,唯灃為大】

渭南八川,唯灃為大。“灃”就是灃河,灃河亦稱灃水。灃,原作“酆”,又作“豐”。大禹治水因《詩經》一句“豐水東注、維禹之績”而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箋》雲:“昔堯時洪水,而灃水亦氾濫為害,禹治之,使入渭,東注於河,禹之功也。”由此可見大禹曾經治理灃河,既然需要治理灃河,可見灃河流域古代人口還是相當密集的,這即符合古人逐水而居的特點,也證明的灃河流域土地之肥沃。

西鹹新區:灃河東西為何被稱為中國最早的“灃水寶地”?

【大禹治水】

東樵胡氏謂:禹當日,灃西之澇,灃東之鎬(滈)、潏、灞、滻,當悉合灃川入渭,是以得成其大。”這就是說大禹治理八水之時,灃河西岸的澇河與灃河東岸的滈河、潏河、灞河、滻河、都是匯入灃河後流入渭河的。渭南八川,唯灃為大,正是來源此意。《陝西地理沿革》記載:,現代考古發現,在灃河客省莊沿岸“不到14里長的區域內,有新石器時期村落遺址38處,比現在的村莊還要稠密”。《渭水》篇:“惟是關中諸水自周而後,歷代建都鑿引,諸川多失禹績之舊。”由此可見,自周朝以後,大禹治理八水時的河道才開始有了變化。

西鹹新區:灃河東西為何被稱為中國最早的“灃水寶地”?

【周至縣古駱國】

寫到此處,有朋友會問,大禹為何要治理八水?《連山易》記載:“鯀封於崇。鯀,禹父”。意思就是說:大禹的父親叫“鯀”,封地在崇國。《正義》引皇甫謐說:“虞、夏、商、周皆有崇國,崇國蓋在豐、鎬之間。”意思就是說今西安灃河兩岸的豐鎬之間就是大禹父親“鯀”的封國。

《路史·各國記》:“駱,鯀父之國,京兆宜壽縣有駱谷,故盩厔(周至)地”。意思就是說:“鯀”的父親封國叫“駱國”,在今天周至縣駱谷。清乾隆五十年《周至縣志》載:“駱谷,蓋古駱國也”。《廣兩曲志》:“五帝時,鯀父駱明封幹駱,為駱國。”說的就是大禹的爺爺,也就是“鯀”的父親叫駱明,封國在周至縣的駱峪,稱“駱國”。

西鹹新區:灃河東西為何被稱為中國最早的“灃水寶地”?

【鄠邑區三過村】

《史記》記載:“鯀仕堯,治水九年,功用不成。舜攝位,殺鯀於羽山,而舉其子禹以代。禹痛父罔功,克自勤勵,八年間三過其門而不入”今西安市鄠邑區(戶縣)澇店鎮餘姚村古名“禹王村”,傳說就是大禹的故里。餘姚村旁邊的三過村相傳就是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地方。清康熙《戶縣誌》、《關中勝蹟圖》、清乾隆《戶縣新志》、民國《重修戶縣誌》均記載三過村為“禹治水三過其門而不入”之地。這就可以理解,大禹為何要治理關中八水了。因為這都是自己家門口的事。

西鹹新區:灃河東西為何被稱為中國最早的“灃水寶地”?

【西周豐鎬二京】

《詩經·大雅·文王有聲》:“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於崇,作邑於豐.......考卜維王,宅是鎬京,維龜正之,武王成之。”說的是周文王伐滅灃河西岸的崇國以後,將都邑遷到此地,名曰“豐京”,後周武王在灃河東岸另修新都名曰“鎬京”。《長安志》:“周武王克商,都豐、鎬,為王畿。”說的就是此事。

西鹹新區:灃河東西為何被稱為中國最早的“灃水寶地”?

【豐鎬遺址】

《老子》說:“灃水之深十仞,而不受塵垢,金鐵在中,形見於外。”說的是灃河的水好。東方朔曰:“豐鎬之間,號為土膏,其賈畝一金。”說的是豐鎬之地肥沃,有“土膏”之稱。所以唐代杜佑說:雍州之地,厥田上上。鄠(戶縣)杜(長安)之間,號稱陸海。

《陝西通志》記載:“灃河流域,灌渠眾多,水利便捷,灃河渠在縣西南四十里,一名賀蘭渠,東北流注交水。另有一條自鄠縣(戶縣)流入,北合滮池,俗名張王渠(張旺渠)。昆明故渠 :在縣西南,渠上承昆明池東口,亦曰女觀陂。又東合瀋水,亦曰漕渠。高橋渠 :一名韓家莊渠,在縣西四十里。引豐河水,經流馬池頭、槽房裡、東西馬房,至咸陽梁家莊入渭。灃水又北流一里許為閻家古渠(嚴家渠),經流習家村、張家莊、馬家村,又自北而東,仍入灃河。”

由此可見,今戶縣長安結合部灃河兩岸的豐京鎬京故地是中國歷史上當之無愧的風水寶地。“ 京”字最早的記載,見於西周青銅器的銘文。自清末以來,學者對京的考釋,基本分兩種,吳大澂《說文古籀補釋 》說“京”,特指灃河東岸的“鎬京”。但郭沫若《金文叢考臣辰盉銘考釋》和黃盛璋《周都豐鎬與金文中的 京》中,根據青銅器銘文對“ 京”的記載,綜合“京”,距宗周很近﹔有辟雍大池,周王常來此舉行漁獵等特點,認為銘文中最早的“京”所指的就是“豐京”。

西鹹新區:灃河東西為何被稱為中國最早的“灃水寶地”?

【西周豐京】

灃河古稱“豐水”,一直有個問題將我困惑,那就是“豐京”是因旁邊有條“豐水”而得名“豐京”,還是“豐水”因旁邊有一座“豐京”而得名“豐水”? “灃”,原作“酆”,又作“豐”。先有豐水這條“河”,後又豐京這座“城“,這是無需質疑。個人判斷,先有豐水之名,後又豐京之稱謂,其沿襲之過程應該為:豐--豐水--豐國--豐邑--豐京。

古時,灃河兩岸此地土地肥沃,五穀豐登,所以先民將此地稱之為“豐”。旁邊的灌溉河流也稱之為“豐水”。後來此地有了一個封國,便以“豐”命名,得名“豐國”。夏商方國聯盟,傳說商湯時有方國3000個,西周始有分封。而這個“豐國”便出現在殷商時期,當時以“豐”為國名的方國部族共有3個,一為姜姓豐國,靠近齊國,基本在今天蘇魯豫皖四省結合部。其二為戎族豐國,位於今陝西南部的商州山陽縣。其三為姬姓豐國,位於今西安西郊灃河西岸。

《詩經·大雅·文王有聲》載:“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於崇,作邑於豐”,普遍的理解就是,周文明受命討伐灃河西岸崇國的首領崇侯虎,滅掉崇國以後,將都稱遷到了崇國的都稱豐邑。實際上,豐邑並非崇國的都稱,《詩經·大雅·皇矣》記載:崇國的都稱叫“崇城”。實際上,在崇國的旁邊還有一個小小的方國這就是“豐國”,也就是前文說的“姬姓豐國”,這國家與周文王的周國同根同源,崇國欺辱豐國,豐國向文王的周國求救,周文王討伐崇國,將其消滅後,在原豐國之城建立了豐京。

《睜眼看西安》是“豐鎬遺子”創建的西安本土人文地理自媒體。不說大事,只言小事。刨根西安,問底長安,睜開眼睛,拿出手機,告訴你一個不為人知的老長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