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曹操、劉備死後孫權還有大好青春,為什麼不趁機西取蜀漢北伐魏國,統一中國?

用戶4224925177


吳大帝孫權,活了71歲,在魏蜀吳三國開國之君裡,他最年輕,也是活的最長的一個。都說年輕就是資本,在曹操、劉備先後去世後,孫權為什麼不趁機西取蜀漢北伐魏國?是他能力不足還是偏安一隅不思進取?




我們先從這三個開國之君的年齡做個比較,曹操生於公元155年,卒於公元220年,享年66歲。劉備生於公元161年,卒於公元223年,享年63歲,曹操只比劉備年長6歲,二人應屬同輩。而孫權,出生於公元182年,卒於252年,活了71歲,孫權的年齡比曹操、劉備都小了十歲以上,顯然就屬於晚輩了。相比曹操、劉備,孫權更年輕,也更有精力,這是一個巨大的政治資本,至少在此後他一一熬死了曹操、劉備、曹丕、曹睿、諸葛亮等人。




孫權的父親孫堅被劉表的部將黃祖殺害,兄長孫策繼承父業委身於袁術,後獻傳國玉璽於術,磨破嘴皮才從袁術那裡借了3000人馬,白衣渡江,才據有吳、會稽、丹陽、豫章、廬陵等五郡,後來又取得廬江郡,建立了江東孫氏政權。建安五年(200年),孫策遭到被他殺害的太守許貢的門客的報復,遇刺身亡,臨終前將江東六郡託付於弟弟孫權,並語重心長的說:“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此可見,孫策是相當看好這個弟弟,對他經營好江東六郡很有信心,而這一年,孫權才19歲。




孫權繼承江東之主後,不負兄長之託,勵精圖治,選拔人才,操練軍馬,勸桑課農、穩固疆域,東吳在他的治理下,逐漸強大起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起兵三十萬攻打東吳,孫權在魯肅、周瑜的輔佐下,力排眾議,聯合劉備,採取火攻之計大敗曹操於赤壁,此戰讓曹操元氣大傷,狼狽逃回許都。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再一次攻打東吳,據《三國志・吳書・吳主傳》記載,正月,“曹公攻濡須(今安徽巢湖),權與相拒月餘。曹公望權軍,嘆其齊肅,乃退。”退兵前,曹操還發出了“生子當如孫仲謀”的感慨。這一年孫權才33歲,正是年輕有為,大展宏圖的時候,而曹操,早已經年過半百。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採納呂蒙之計,襲殺佔據荊南三郡的關羽,完全佔有了荊州,吳蜀兩國結仇。三年後,劉備為報二弟被害之仇,起兵十五萬大軍伐吳,孫權不忍吳蜀兩國構隙使魏國坐山觀虎鬥坐收漁翁之利,乃遣使講和,願意歸還荊州,但劉備不允,強要進兵。最終孫權起用年輕的陸遜抵抗劉備,陸遜縱火燒蜀軍連贏七百里,大敗蜀軍,劉備狼狽逃回白帝城,“夷陵之戰”以東吳的勝利而結束。一年後,劉備在白帝城託孤於諸葛亮。這一年,孫權才37歲。




孫權早在建安十五年(210年)便遣交州刺史步騭揮師南征,交州九郡被納入東吳版圖。建安十九年(214年)五月,孫權率呂蒙、甘寧征討皖城,虜獲廬江太守朱光,獲取人口數萬。自此,孫權控制了江淮南部。建安二十年(220)年劉備進取西川,孫權遣諸葛亮兄長諸葛瑾入成都索要荊州,劉備不允,孫權見軟的不行就來硬的,直接命呂蒙把荊州全境給佔了,同時還殺了關羽,結果引來兩年後劉備的報復。由此可見,年輕時的孫權,對攻城略地,擴大東吳的勢力面積是持積極進取,主動出擊的態度,雖然沒有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但是東吳在他手上,疆域確實是大大擴大了。


可是在曹操、劉備相繼病故後,孫權為什麼不乘機進取西蜀北伐魏國統一天下呢?是他能力不足還是隻圖守住江東、偏安一隅呢?個人分析有以下幾個原因促使孫權不能輕舉妄動:

一:魏國實力遠在東吳之上,孫權不敢孤注一擲。魏蜀吳三國,魏國實力最強,這是在當時得到公認的,魏國主動攻打東吳不下六七次,而孫權攻打魏國,只有一次,即“合肥之戰”,孫權死後,吳國丞相諸葛恪也組織了一次北伐,但都是無功而返。東吳與魏國實力懸殊,孫權對此很清楚,所以他不敢冒這個險去惹毛魏國。

二:蜀漢丞相諸葛亮六出岐山北伐曹魏,而作為盟友的孫權和他的東吳,基本上只是象徵性支持下蜀漢,襲擾下魏國邊境製造點小麻煩。這是因為孫權有想法,儘量保存實力,等到蜀魏實力消耗的差不多的時候,也就是東吳乘機出兵的機會,因此,“以靜制動,坐觀虎鬥”實為上上策。

三:吳蜀兩國有盟約在先,孫權不想背盟無信。黃龍元年(229年),孫權於武昌登基稱帝。六月,孫權與前來祝賀登基的蜀漢使者陳震商議平分曹魏九州,並制定盟書,吳蜀聯盟形成。孫權不想破壞聯盟,攪亂三國目前的鼎立局面,因此,他既不對盟友下手,對共同的對手魏國也是儘量保持冷靜剋制。




以上三點大致決定了孫權在三足鼎立後不會輕舉妄動,這與他有沒有野心沒有關係。在當時的大環境下,孫權只有維持現狀才是對東吳最好的保護。而隨著曹操、劉備、曹丕相繼去世,孫權失去了競爭對手,虛驕之心日益滋長。他稱帝后好大喜功,處理家事不當,造成公主幹政,“二宮構爭”的局面,成為國家紛亂的先兆。晚年的孫權變的越來越昏聵,特別是在立儲上“廢長立幼”更是使東吳迅速走向衰弱。


大國布衣


曹操死的時候,孫權38歲。劉備死的時候,孫權41歲。孫權一生活了70歲,三四十歲的年紀,對於他來說,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當時三國鼎立,孫權把曹操和劉備都熬死了,正該他大展宏圖的時候。可是,為什麼孫權卻始終按兵不動,又那樣碌碌無為地生活了30年,最終壽終正寢呢?

(孫權劇照)

要研究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看看歷史上在江南建立過的政權中,究竟有沒有發展壯大,變成全國性政權的?

春秋戰國時期的吳越,一度爭霸天下,問鼎中原,但是並沒有成功。

東晉政權,數次試圖北伐,還是沒有成功。

後來劉裕取代東晉,雄心勃勃北伐,依然沒有成功。此後經歷宋、齊、梁、陳四個朝代,都沒有一個能夠實現統一北方的。最終,結束南北朝亂世局面的,是楊堅建立的北方政權。

五代時期,江南也出現過多個國家,南唐強盛一時,但是,也沒有成功,最後被北方政權的北宋被滅掉。

南宋政權,也有多次北伐的經歷,發動了數次統一戰爭。可是最終,卻被從北方打下來的蒙元實現了統一。

再後來,清朝末年的太平天國,一度氣勢如虹,但是最終依然落得一個失敗的結局。

實際上,從南方政權出發,建成全國性政權的,朱元璋似乎算唯一的一個。

但是朱元璋只能算是農民起義軍,當時元朝衰敗,各路諸侯崛起,朱元璋最終打敗眾多諸侯,實現建國。他其實並不完全算南方政權,他是融合了包括韓林兒在內的北方農民起義軍的一個複合政權。當時的北方,除了衰敗的元朝外,也沒有其它更厲害的政權。包括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等軍事實力,都主要在南方。因此,朱元璋也只能在南方打仗。如果北方有更厲害的力量,朱元璋也就在北方打仗了。總之,朱元璋不能算是從南方出發實現全國統一的的例證。

(曹操劇照)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實際上,中國古代兩千年,在江南建立的政權,最終實現了全國統一的,幾乎是沒有的。孫權作為一個在江南建立的政權,就算曹操和劉備都死了,他要想由此發展成全國政權,也是很困難的。

那麼,為什麼江南的政權很難發展成全國政權呢?主要還是地域的原因。江南地勢比較平坦,沒有蜀地那樣的山川之險。身後又是大海,沒有中原那樣的騰挪空間。江南唯一可以依憑的,就是有長江天險,有充足的糧草。但是,沒人理它也就罷了,它可以勉強立足。若是北方政權真正和江南政權較勁,江南政權顯然是無法立足的。

如果說東吳政權有可能發展壯大的話,就是在孫策時期。因為那時候北方有多股勢力,袁紹、袁術、公孫瓚、曹操等,大家打成一團,力量分散。南方的劉表、劉璋、張魯等政權,力量也不強大,比較分散。

如果在這時候放手一搏,或許是有機會的。

(劉備劇照)

不過,對於孫策的東吳來說,也不能說這時候就有機會,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當時孫策其實遇到一個非常麻煩的問題,就是東吳內部不穩。畢竟孫策是外來戶,他打下東吳,實際上損傷了東吳內部世家大族的利益,內部的反抗很激烈。如果孫策在這時候猛烈地發動征伐戰爭,也許他能夠獲得更多的地盤,但是內部可能就鬧起來了。實際上,最終孫策也是因為這個原因,被刺殺而死。

孫策在臨死前,是認識到這個問題的。他選擇孫權為接班人,就是對這個問題的補救。他對孫權說,打江山你不如我,守江山我不如你。這意思就是要孫權無論如何,先要想辦法把江山守住。

孫權自然也明白孫策的意思,所以他上臺後,並不急於四處征伐,而是努力搞好內部關係,最終使得東吳內部團結一致,四方太平。

不過,這樣一來,孫權也就失去擴大疆域最好的時機。在這個時間段裡,曹操實現了北方的統一,而且還率領大軍南下。雖然後來經過赤壁大戰,曹操敗北。但是曹操也只是軍事上的一次失利,赤壁大戰並沒有改變北方的形勢,內部依然是相當穩定的。而一場赤壁大戰,讓劉備獲得了最大的紅利,奪益州,取漢中,在西邊成立了一個強大的政權。

也就是說,當三國形成的時候,孫權就和歷史上的那些江南政權一樣,徹底失去爭奪天下的機會了。而無論是曹操去世,還是劉備去世,都沒有改變這樣一種態勢。因此,孫權是不可能征伐做大的。


張生全精彩歷史


曹操和劉備死後,孫權確實是想一統中國的,但是他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吳國不具備統一天下的實力!

統一天下說起來容易,但是做起來是很難得。孫權的實力遠不如曹操,曹操的雄心壯志加上雄厚的實力尚且不能橫掃天下,何況孫權呢。

孫權吞併不了蜀國

夷陵之戰之後,劉備集團大傷元氣,雖然孫權險勝,但是孫權集團也是傷筋動骨,可以孫權集團雖然比蜀國要厲害一點,但是蜀國也是絲毫不畏懼孫權的,兩家是誰也不服誰,同時誰也吃不掉誰。

劉備死後,在諸葛亮的經營一下蜀國也是迅速恢復了元氣,此時的蜀國易守難攻,孫權想要拿下蜀國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同時孫權集團北方一直駐紮著魏國的幾路兵馬,讓孫權根本不敢跟蜀國動武,不然就是魏蜀分吳了,東吳被迫只能和蜀國重歸於好,共抗曹魏。

孫權實力不如魏國,伐魏無功

孫權在夷陵之戰剛剛大獲全勝不久,曹丕便率領幾路大軍伐吳,孫權只得被迫應戰。魏國的實力明顯要優於吳國,所以吳國能夠自保已屬不易。而此時蜀國如果趁機對吳國動武,孫權就很危險了。所以說此時的孫權能夠自保就不錯了,更別提統一天下了。

曹丕死後,孫權本是看不上曹睿的,於是聯合蜀國共同伐魏,結果魏國力壓吳蜀兩國,孫權此時清晰的意識到魏國太強大了,伐魏根本沒有任何的勝算。

曹睿在抵禦吳蜀兩國的進攻之後便開始休養生息,增強實力。所以吳國和魏國的實力越拉越大,孫權不得已只能放棄一統天下的念頭!



孫權只能偏安一隅

孫權吞蜀不可行,伐魏又不具備實力,所以吳國最好的選擇就是偏安一隅,守好保護已經守住的地盤,想要再開疆拓土已經毫無希望。

所以即便是曹操和劉備都死了,孫權依然不具備實力統一,他只能偏安一隅!


唐朝的長老


12月的時候去南京鐘山玩耍,從明孝陵往南看到一個叫東吳大帝的紀念館,我媳婦當時就愣了,問我這也太誇張了吧!哪有叫大帝的皇帝!

其實我是能夠理解他的,孫權的這個“大”的諡號,猶如神來之筆,可以與秦始皇的“始”,劉邦的“高”等字相提並論,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孫權的諡號,也是歷史上唯一諡號為“大”的皇帝。

孫權何德何能,竟然讓曹操評價“生子當如孫仲謀”?

孫權諡號中的“大”,並不是我們認為的大小的大,就像諡號中的“高”,也不是高低的高,按照蘇洵後來的解釋,人們給孫權上這個諡號,是因為孫權能夠遵循上天的準則,效仿堯的做法,是極高的評價。

我們知道,諡號通常都是皇帝去世後,群臣上諡的,從漢朝到三國,還算客觀公正,可見大家對孫權的功績還是比較滿意的。

除了群臣諡號的評價外,我們看到《三國志》中記載,曹操曾說過這樣一句話:“生子當如孫仲謀。”

曹操是一個比較喜歡點評當世人物的一個人,不管是呂布、袁紹、袁術、公孫瓚,他都認為是垃圾,在他的世界觀裡面,只承認兩個人比較厲害,一個是劉備,一個孫權。

孫策死的時候,雖然給孫權留下了江東故地,但是整體來說還是一個爛攤子,當時廬江太守李術對於年紀輕輕的孫權並不服氣,於是串通廬陵太守通敵,企圖奪取孫權手中的權力,不僅如此,豫章、會稽等地也有人趁機謀反叛亂。

這對年紀輕輕的孫權來說是一次很大的考驗,但是孫權面對這嚴峻的形式也並沒有手足無措,他任用自己手下信得過的將領,率領軍隊,先是消滅了李術叛亂的隊伍,收編戰俘三萬餘人,緊接著又掃平各處的叛亂,孫權憑藉著自己的才能與謀略迅速穩定了局面,緊接著孫權受東漢朝廷的冊封,駐守吳郡一帶,掌管江東事務,最終收復了江東地區。

在孫權的一生當中,遭遇關鍵性的戰役有兩次,一次是與劉備聯合抗拒曹操的赤壁之戰,另一次是與劉備的夷陵之戰,尤其是赤壁之戰,更是奠定三國鼎立的局面。

當時,曹操帶兵南下,劉備都不敵曹操大軍,落荒而逃,孫權接到曹操書信,看見曹操要取東吳的狂妄之言也很是氣憤。但曹操勢大,兩軍交戰,孫權也沒有必勝的把握。

東吳內部就分裂出了主戰、主和兩派。主和派的代表人物張昭不僅是東吳的老臣了,而且還是孫權的老師,這也使得孫權左右為難,但在周瑜的勸說之下,孫權還是決定與曹操一決雌雄。

在赤壁之戰中,主將周瑜打黃蓋這一計採取火攻使得曹軍大敗,損失慘重,不得不帶兵回撤北方。赤壁一戰的勝利,使得孫權名聲和實力大漲,為後來的登基稱帝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此後,曹操曾再次率領大軍南下,依然被孫權擋住。

也正是在這次戰役中,曹操感嘆說,“生子當如孫仲謀。”

孫權在曹操、劉備死後對北伐心態變化的三個時期

公元221年,劉備為了報關羽之仇,舉兵伐吳,孫權讓陸遜前去應對,取得了夷陵之戰的勝利,次年劉備病逝。

比較巧合的是,曹操也在公元220年去世,曹操與劉備是東漢末期經過群雄爭霸而角逐出來的大咖,如今都已去世,而孫權當時正好四十多歲,大好時光,為何沒有趁機統一中國呢?

其實,在曹操和劉備相繼去世後,孫權的心態應該經歷了三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從公元222年到公元229年孫權受封吳王這個階段

孫權積極與曹魏作戰,在這一時期,年僅四十多歲的孫權,還是有著一定的野心的,在與蜀漢達成諒解後,積極與曹魏進行拉鋸戰,在公元228年的石亭之戰中,東吳更是戰俘魏軍一萬餘人,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為次年孫權稱帝奠定了基礎。

第二個時期,從公元229年到公元241年從孫權稱帝到太子孫登去世這個階段

在孫權登基之後,心態發生了變化,當時的孫權應該是好大喜功,有點膨脹的,甚至還與割據遼東的公孫淵一塊夾擊曹魏政權,但是最後沒有成功,此後,孫權也發動幾次對魏國的進攻,但是都無功而返,可以說這個階段,孫權也是有一同天下的野心的。

第三個時期,是從公元241年從太子孫登去世,到他自己去世的晚期執政階段

由於之前,三國格局已經形成,誰也無法徹底打敗誰,孫權也淡化了對曹魏的進攻,在這段時間,孫權卻在選擇太子的問題上猶豫不決,他的長子孫登雖然待人寬和、在政事方面也很有才能,但可惜英年早逝,於是孫權就將自己十分寵愛的第三子孫和立為太子。

然而孫權的第四子魯王孫霸對於太子之位也是虎視眈眈,朝中大臣也是分成了兩派,一派追隨太子孫和,一派追隨魯王。

在赤烏十三年的時候,孫權突然廢了孫和的太子之位,又將魯王孫霸賜死,並改立孫亮為太子。都說虎毒不食子,孫權這一波操作可真是拿自己的親生兒子做籌碼,給孫亮鋪路啊!帝王心術,深不可測啊!

當然,除了對皇位繼承人的選拔之外,孫權也積極加強對東南地區的開發。

在立孫亮為太子後的第二年,孫權在祭祀之後得了風疾,身體每況愈下,最終因病駕崩,享年七十一歲。這在三國的歷史中也算是一位很長壽的皇帝了。

史論縱橫說:

也就是說,在曹操和劉備相繼過世之後,孫權也曾一度想要擊敗曹魏政權,奈何實力有限,隨著三國鼎立局勢的確立,以及自己登上皇位,對曹魏政權的攻勢也就放緩了,到太子孫登去世後,孫權將更多的精力放到了對內統治上,更無力北上。

歲月是一把殺豬刀,年少意氣風發,也難逃老來糊塗的悲涼!


史論縱橫


吳大帝孫權作為一代雄主,在三國領袖中是最長壽的。曹操死於公元220年,劉備死於公元223年,曹丕死於公元226年,諸葛亮死於公元234年,曹睿死於公元239年,而孫權一直到公元252年才去世。

孫權熬死了曹操祖孫三代,也熬死了劉備諸葛亮,卻沒有能一統天下,的確讓人感到有些奇怪。畢竟在人們心目中,孫權是可以與曹操劉備相提並論的英雄人物,曹操也非常欣賞孫權說“生子當如孫仲謀”,證明在曹操心目中,孫權的政治軍事才能應該強於曹操的兒子曹丕等人。


孫權沒有能一統天下的最重要原因在於戰略決策的重大失誤。

眾所周知,三國中曹魏佔據三分之二的天下,實力明顯強於蜀漢與孫吳,孫權的正確戰略應該是堅決聯合蜀漢打擊曹魏。

在劉備漢中大戰斬殺夏侯淵擊敗曹操,關羽北伐水淹七軍活捉于禁斬殺龐德的大好形勢下。孫權卻缺乏戰略眼光做出了親者痛仇者快的重大失誤。

孫權在一舉打垮曹魏的最關鍵時刻,利令智昏,做出了背叛孫劉聯盟,派呂蒙陸遜等偷襲荊州殺害關羽的致命失誤,這致命失誤等於是幫助了三國中最強的曹魏得到了喘息的機會,而孫劉聯盟夷陵大戰進一步自相殘殺,實力受到極大地削弱,曹魏對蜀漢孫吳的實力優勢得到進一步鞏固與加強。

如果孫權不破壞偷襲荊州殺害關羽,孫劉聯盟北伐曹魏的成功可能性很大。劉備從漢中,關羽從荊州,孫權從江淮三路北伐,給曹魏巨大打擊甚至消滅曹魏都有可能。

只要孫劉聯盟齊心協力北伐曹魏,打垮甚至消滅曹魏,孫權一統天下的機會就非常大了。

如果爭奪天下的只剩下孫劉兩家,在劉備諸葛亮死後,號稱扶不起的阿斗的蜀漢皇帝劉禪完全不是一代雄主孫權的對手,孫權消滅蜀漢一統天下水到渠成。

孫權破壞孫劉聯盟的結果就是為了避免被劉曹兩面夾擊而自毀形象,不惜向曹操曹丕甚至曹睿俯首稱臣,一直到石亭大戰陸遜大勝曹魏名將曹休,斬殺魏軍一萬多人,孫權才擺脫曹魏正式稱帝。

正因為孫權奪取荊州殺害關羽急功近利的一念之差,使孫權失去了一統天下的可能。

以後的十幾年,儘管孫權與陸遜這對明君名將仍然在為一統天下而努力,卻事倍功半杯水車薪,自始至終無法給強大的曹魏致命打擊,不得不接受三國鼎立的命運。


厚德載物49847


曹操死於公元220,公元223劉備也死了。這時孫權可以西征蜀漢或者北伐魏國。但孫權卻沒有這個做,不是孫權不想做而是不能這樣做。

曹操的死對魏國影響並不是非常大,曹丕接過王位後得到中原士族的支持進位為帝。北方也並沒有大的運亂。而蜀漢公元223年劉備死了,南中諸郡皆反。這也許是東吳西征蜀漢最好的時機,但此時魏國正要打的。東吳忙著抵禦曹魏,那有功夫西征蜀漢。



東吳為啥不西征蜀漢,北伐曹魏原因:

東吳跟蜀漢、曹魏都鬧翻了

公元219年東吳偷襲荊州,公元221年劉備伐吳。孫權馬上向曹魏稱臣。公元222年九月曹魏伐吳,孫權馬上向劉備求和。東吳不怕曹魏來攻,也不怕蜀漢來攻。怕的是曹魏和蜀漢一起來打他。

據三國志注江表傳:往年孤以玄德方向西鄙,故先命陸遜選眾以待之。聞北部分,欲以助孤,孤內嫌其有挾,若不受其拜,是相折辱而趣其速發,便當與西俱至,二處受敵,於孤為劇,故自抑按,就其封王。

公元222年九月曹魏伐吳,十月孫權聞先主住白帝,甚懼,遣使請和。劉備當時給陸遜寫信:賊人(魏軍)已到江陵,朕也要再次東行。將軍你看行不?

蜀漢來伐,東吳稱臣於曹魏。曹魏來伐,求和於蜀漢。跟蜀漢曹魏都打過後。跟蜀漢:已深引咎,求復舊好。跟曹魏:求自改厲,然猶與魏文帝相往來。蜀漢曹魏來打東吳,擊退後卻說都是我東吳的錯。



蜀漢東吳重新聯盟,兩家一起打曹魏:

公元223年阿斗繼位,諸葛亮派鄧芝使吳。鄧芝先說了蜀漢東吳聯盟的好處:蜀有重險之固,吳有三江之阻。共為唇齒,進可併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

鄧芝最後講:大王今若委質於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之內侍,若不從命,則奉辭伐叛,蜀必順流見可而進,如此,江南之地非復大王之有也。孫權沉默了很久,你講的對呀。這個理由說服了孫權。孫權想跟蜀漢恢復聯盟,也知道只有跟蜀漢聯盟才能抗日曹魏。

蜀漢跟東吳紙面上瓜分曹魏,並約定:若有害漢,則吳伐之;若有害吳,則漢伐之。各守分土,無相侵犯。

孫權還問鄧芝如果滅魏後,我們兩家分治天下多好。鄧芝講天無二日,到那時戰爭才開始。孫權大笑,你說的真直。

蜀漢東吳重新聯盟後,孫權就開始準備北伐了。



公元227年—248年東吳一共進行了十一次北伐,規模有大有小。孫權親自參與的就有五次。東吳的北伐並沒有達成目標,多是無功而返。

其原因:1公元229年孫權稱帝,告知蜀漢希望並尊二帝。蜀漢上下認為斷交。諸葛亮講:今議者鹹以權利在鼎足,不能併力,且志望以滿,無上岸之情,推此,皆似是而非也。何者?其智力不侔,故限江自保;權之不能越江,猶魏賊之不能渡漢,非力有餘而利不取也。就是說東吳跟蜀漢聯盟是為了更好的鼎立,並不會跟蜀漢一起全力北伐。因為孫權實力不夠,才依靠長江自保。孫權無法越過長江北上,就像曹魏無法渡過漢水進攻我們一樣,並非實力有餘,而是不願意承擔沉重的代價。(曹魏要伐蜀時,群臣都反對。理由是道路艱難代價太大。不如保境安民)

2長江既擋住了魏國也擋住了東吳。魏國不能滅吳就是因為沒有強大的水師。東吳不能越過長江也是太依賴水師,沒有強大的騎兵。就如德國在保持一支強大陸軍的同時,再想打造一支不弱於英國的海軍就非常難。

3孫權根本不信江東士族,只是利用而已。或者說江東士族也不願意去北伐。東吳北伐的將領朱然、全琮、諸葛瑾、諸葛瞻、步騭等無一是江東人。陸遜雖然參與了四五次,但大多是配角。而且只要是有陸遜參與的,孫權必然親統大軍。公元241年諸葛瑾、諸葛恪、全琮、朱然率軍北伐。當時有官員向孫權建議1聯繫蜀漢一起北伐2讓朱然、諸葛瑾部歸陸遜指揮,進攻襄陽。3朱桓率軍圍壽春4陛下您率軍攻淮陽、歷青、徐。這樣魏國四面受敵,就會分別派援軍。只要有一處勝利,魏國軍心必亂。這樣我們就能趁勝進攻中原。孫權不同意。


小鴻哥


可以直截了當的說:實力不允許。

東吳號稱水師天下無敵。確實,從孫策開始,東吳的水師一直顯有對手,除了荊州的黃祖,還真想不起來誰能和東吳水師一決雌雄。

可是,水師畢竟是水師,離開河流,他們的戰鬥力就會大打折扣。

魏國號稱步騎天下無敵,特別是在廣闊的平原,魏國的虎豹騎可以說縱橫天下。蜀國多山,地形崎嶇,曾有詩云: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吳國要想入侵魏國蜀國,首先要放棄自己的優勢,從新操練步兵,而用新兵面對蜀國魏國的百戰之師,會有勝算嗎?

再說騎兵。要知道,當時想組建成建制的騎兵軍,是有多難嗎?主要的難點是沒有馬匹。為什麼曹操的虎豹騎可以縱橫天下?不就是因為他掌控著當時戰馬產地嗎?三國時期,馬匹主要有三種,其一:烏桓馬。這種馬屬於中體型馬種,產地在幽州、幷州一帶。公孫瓚的“白馬義從”就是採用的這種馬。其二,匈奴馬。該馬屬於大型馬,原產地在西域的大宛、夏月一帶,也就是今天阿拉伯馬的祖先。漢武帝后,由西域引進該馬種,普遍產地在涼州一帶,所謂“西涼鐵騎”,用的就是這種馬。其三,南馬。這種馬生活在三國南方,在荊州、益州巴郡等地都有分佈。身材矮小,不適合作為戰馬使用,但吃苦耐勞,很適合作為後勤的馱馬使用。而幽州,幷州,涼州,都在曹操的治下,所以曹魏對戰馬的產出有著嚴格的控制,除了供給自己的騎兵外,嚴格控制戰馬外流。

這也是為什麼三國鼎立時,為什麼沒有描述蜀國和吳國有騎兵軍的原因。這也是為什麼諸葛亮會六出祁山的原因:就是為了能控制隴右(隴右也是重要的馬匹產出地之一),有了戰馬,就有和曹魏一爭天下的資本。

即便孫權有時間有足夠的人口供他操練步兵,但在絕對兵種優勢的騎兵面前,多少步兵都不夠屠戮的。

所以,孫權除了沿江自守之外,真的沒有什麼資本敢跨江爭天下。

另外,除了軍事上的原因,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經濟。打仗就是燒錢,在冷兵器時代,打仗就是打人口戰。而曹魏治下的人口,一直是三國中最多的(黃河流域更適合耕種生活),幾乎佔了三國總人口的70%左右。而孫權治下的揚州,交州和荊州部分,除了荊州外,揚州和交州在當時依然算是未開發的區域,地廣人稀。所以孫權沒有人啊。

兵種沒有優勢,人口又不多,能夠倚仗長江天險,生存這麼多年,已經實屬不易了。


始終先生


其實和孫權的性格有關——簡單說就是孫權進取心不強

孫策在死前的話準確說明了孫策和孫權二人的不同:

“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知卿。”

《三國志》關於孫策、孫權二人性格的記錄:

孫策:

“策為人,美姿顏,好笑語,性闊達聽受,善於用人,是以士民見者,莫不盡心,樂為致死。”

孫權:

“性度弘朗,仁而多斷,好俠養士”

可以看出:孫策:愛笑對人,說話幽默,注重形象,為人闊達,容易接納意見,善於用人;

孫權:恢弘開朗,形象仁義,擅長決策,講究義氣。

陳壽對孫策、孫權二人的評價有額可以看出二人的不同:

孫策:

“策英氣傑濟,猛銳冠世,覽奇取異,志陵中夏。”

字裡行間都充滿了孫策的進取之心。

孫權:

“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句踐之奇,英人之傑矣。”

翻版勾踐躍然紙上,並無進取之心。

孫權對時勢判斷的失誤:

1、拒絕周瑜提出的將劉備、關羽、張飛隔離安置的關鍵,讓劉關張三人得以振興。

“愚謂大計宜徙備置吳,盛為築宮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挾與攻戰,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資業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也。”

如果將關羽和張飛調離劉備,劉備即便有荊州,不得不依靠東吳。

2、拒絕魯肅攻打黃祖、劉表而稱帝的榻上計。

“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魯肅應該是在孫權即位的200年左右向孫權提議的。從魯肅的“北方誠多務”來看,應該是在曹操基本一統北方的官渡之戰前:董承密謀刺殺曹操、曹操擊敗劉備的徐州之戰、曹操擊敗袁紹的官渡之戰、關羽斬殺顏良。

魯肅的計策很簡單:趁北方曹操、劉備、袁紹混戰未分勝負之際,儘快攻佔黃祖、劉表的地盤,割據長江以南。

如果孫權當時採納魯肅的計策,根本就不會發生日後的赤壁之戰。因為曹操一統北方時,東吳也一統長江以南了,根本容不下劉備建立自己基地的空間。三國回變成南北朝。

綜述

孫策和孫權,劉備和諸葛亮,都是一樣的搭配:開創能力的國家+守成的謀主。

孫策和劉備一樣,都是善於用人。劉備有關羽、張飛的死忠,孫策有周瑜的至交。劉備投靠劉璋而奪取蜀中,孫策投靠袁術而奪取江東。

孫權崇尚計策,擅長決策,但並無魄力:沒有采納周瑜分治劉關張的建議,導致劉備實力不受損;沒有采納魯肅在北方未統一時一統長江以南建議,給了劉備以荊州奪取蜀中的操作空間。

諸葛亮同樣是計策能力強,但軍事魄力不強:魏延提出效仿韓信出陳倉故事而奪取關中,因為諸葛亮缺乏魄力而破產;在第一次北伐形勢大好時,低估了曹魏援軍速度,沒有采取步步為營奪取隴西,導致街亭之戰的失敗;在臨死時計劃安排存在重大紕漏——沒有告知國君劉禪和蜀漢主持大臣蔣琬等人,導致蜀漢君臣在發生爭議時,不知道誰才是諸葛亮真正遺命之人。

孫策不選擇和自己性格類似且受江東大族張昭支持的三弟孫翊,而是選擇守成的孫權,如同劉備選擇諸葛亮一樣。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從公元223年劉備去世開始算起,一直到孫權病死為止。他在二十九的時間裡面,先後熬死了曹丕、諸葛亮、蔣琬、司馬懿等與他同輩的當世之英傑,也熬死了曹叡和公孫淵這些比他晚一輩的人。說他是三國時期第一能熬,實質名歸。

但是在這二十九年中。孫權卻幾乎沒有什麼作為,這與他早期的銳意進取,形成了鮮明的反差,讓人很難理解。這裡就對孫權在曹操和劉備死後,他的所做所為,以及他的心裡想法做一個陳述總結。說說孫權晚年的那點事。

公元219年,孫權幹了一件確定了三國鼎立的大事——偷襲荊州。

這是他一輩子幹的最成功的一件事,也是他一輩子幹的最失敗的一件事。

說他成功,是因為孫權在多次謀求淮南合肥失利後,他的清醒的認識到,自己與曹魏的實力差距是巨大的。東吳不應該跟曹魏死磕了,而是拿下荊州,徐圖自保。於是,在此之後,他派兵偷襲荊州,重錘了劉備的上升勢頭。並且他不再以謀求曹魏的土地為自己的第一訴求,而是以劫掠人口、財貨為主要目標,力圖縮小自己與曹操的差距。

從後來的結果來看,孫權很成功。因為東吳的地盤和人口都擴大了一倍,而劉備對東吳的壓力也銳減。

但是,讓孫權沒想到的是。曹魏方面對劉備根本看不上。之前關羽在荊州時,魏國還派重兵防著關羽。等於關羽替孫權分擔了一部分的壓力。然而當關羽被孫權殺死後,魏國的壓力就全部壓倒東吳身上了。

夷陵大戰之後,曹丕以孫權對自己不恭敬為藉口,迅速調集了曹仁、張遼、張郃、曹真和曹休等一干曹魏大將征討東吳。這一戰下來,曹魏和東吳都是精銳盡出,動用的總兵力比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都要多。雙方大戰六個月,最終以曹魏退兵收場。

這一戰,曹魏用事實證明了一件事:雖然是三足鼎立,但是魏國對蜀漢沒興趣。曹丕的眼裡只有孫權這一個對手。如果蜀漢忍著不出兵,孫權只能自己單挑曹魏。

孫權瞬間傻眼了……



因此在公元223年,也就是劉備病死白帝城的那一年。孫權在打退曹魏的入侵後,他迅速與蜀漢復通了關係。雙方締結同盟,關係恢復到了呂蒙偷襲荊州之前。在此之後,一直到蜀漢滅亡前夕,孫權都沒有再動過蜀漢的心思。

也就是說,不是他沒想過滅蜀,而是他不敢滅蜀。他怕自己滅蜀時,曹丕會揍他。

既然攻蜀已經不可能了,孫權就只能把目光投在曹魏的身上。但是孫權打不贏曹丕,他之前已經吃過幾次大虧。如果沒有劉備幫他分擔壓力,他根本不敢挑釁魏國。

所以,孫權也就只能放棄擴張的想法。專心處理東吳的內部問題。

什麼問題呢?主要是兩方面。

第一,孫權自己的名分問題;

第二,東吳內部的叛亂勢力;

所謂名分,就是孫權當時對自己的定位。曹丕和劉禪都是皇帝,只有他是吳王。而他的吳王還是曹丕封的,也就是說,東吳名義上是曹魏的藩屬國。但是公元222年時,東吳已經與曹魏翻臉,這個藩屬地位已經名存實亡了。所以孫權需要自己給自己找名分。也就是像劉備那樣,自己給自己編一個稱帝的理由。否則他就天然的比魏、蜀矮三分。

而東吳的不安定因素,指得是東吳內部的士族問題和反對孫權的叛亂分子。這些人的力量太強大,孫權一時半會解決不了。他需要時間來消化新佔領的荊州和交州,也需要時間緩和自己與士族的關係,更需要時間去消滅江東的山越人。

於是這麼一拖,孫權也就有五年時間沒有對外發動大規模的擴張。



到了公元228年,孫權見時機成熟,便來了一把大的。他授意周魴詐降,引誘魏軍進入他在石亭設好的伏擊圈。這一戰,即歷史上的石亭之戰,也叫“周魴斷髮賺曹休”。

當時的魏國揚州都督曹休中計,率兵深入吳國境內。吳軍九萬,魏軍十萬,結果魏軍被東吳打的屁滾尿流,連曹休的老命都差點丟了。所幸是後來魏軍的增援趕到,魏軍才沒有被吳軍全殲。

諸葛亮在聽說孫權主動出擊後,也迅速調了三萬蜀軍,以強行軍的速度,在一月之內北上陳倉,攻打陳倉關,減輕孫權的壓力(第二次北伐)。然而東吳接下來的行為卻讓諸葛亮失望了。孫權見魏軍增援後,立即下令退兵。讓諸葛亮空歡喜了一場。

一年後,孫權憑藉石亭大戰的威望,在建業稱帝。(這是他發動石亭大戰的原因)

在此之後,東吳與曹魏又有四年沒有爆發大規模的戰爭。


一直到公元233年,諸葛亮決定第五次北伐魏國時(也是最後一次),孫權才再次出兵。這一次是諸葛亮挑的頭,孫權認為諸葛亮的建議可行,便積極響應了蜀漢的行動。

結果,諸葛亮在渭水河畔被司馬懿熬死。孫權在前期風風火火了一把,後期見戰局朝著不利的方向發展,他就趕緊退兵了。

而他這次退兵,他把臉都丟光了。

當時,魏明帝曹叡對大臣說:這次蜀吳來犯我大魏,諸葛亮才是勝敗的關鍵,渭水一戰只許勝,不許敗!我不管司馬懿怎麼打,哪怕是丟人現眼也無所謂,只要能打退諸葛亮即可。否則大魏的西部危矣。而孫權那個鼠輩,只要我親自帶兵去討伐,孫權膽小鬼肯定要跑路。因為我已經看穿他的尿性了。

然而,曹叡居然還是高看了孫權。他本以為自己到前線後,孫權就會跑。結果,魏軍主力離前線還有數百里時,孫權聽說曹叡親征,連照面都不敢打,直接就望風跑路了。

秋七月壬寅,帝親御龍舟東征,權攻新城,將軍張穎等拒守力戰,帝軍未至數百里,權遁走,議、韶等亦退。——《三國志·魏明帝本紀》

這就是孫權的德性,也難怪曹叡會笑他膽小如鼠。



可能有人會問,孫權與曹丕同輩,他被曹叡這個晚輩小兒這麼欺負,他就能甘心?

答案是:孫權他不忍氣吞聲能怎麼辦?自己造的孽,只能自己還。

三足鼎立的局勢早已穩定,蜀漢不能打,魏國又不打蜀漢。東吳就那麼大,他的實力只有魏國的一半。實力懸殊太大,他確實是打不贏。

為了繞過曹魏擴充實力,孫權還曾經派衛溫和諸葛直帶一萬士兵去臺灣搶人口,可帶回來的蠻夷還沒有損失的人多,氣得孫權把衛溫、諸葛直給砍了。

為了繞過曹魏擴充實力,孫權還曾經向遼東霸主公孫淵暗送秋波,派了一萬士兵去遼東幫助公孫淵。結果使者被公孫淵斬殺,一萬兵也被繳械。差點把孫權氣瘋了,急得他要千里奔海去征討遼東。

擴充不了實力,孫權也沒有辦法。先前他與曹操打過多次,也與張遼、滿寵這些魏國的大將打過多次。每一次他都打不贏,失敗的教訓太多了。他只能忍。



後來,諸葛亮病死。蜀漢方面的新任總經理蔣琬聯絡孫權,希望聯合北伐。結果孫權還瞧不上蔣琬,不願意搭理他。對合作北伐的提議一拖再拖。

再後來,遼東霸主公孫淵被司馬懿斬殺,東吳徹底失去了從東北購買戰馬的可能。也失去了一個盟友。此時的孫權,只剩蜀漢這一個獨苗夥伴了。

他瞧不起蜀漢,又沒有任何的盟友,只能就這麼忍氣吞聲,不再對曹魏動武了。

外事諸多不利,家裡又禍事連連。

孫權六十歲時,太子孫登去世。孫權立了新太子孫和,但他又寵愛魯王孫霸,導致東吳內部二宮之爭。沒過多久,親密戰友諸葛瑾也去世了。孫權腦神經抽瘋,開始與天鬥與地鬥,與吳國全國鬥!

為了避免自己死後士族擅權,孫權在太子孫登病死三年後,派人去罵陸遜,罵的陸遜最後憂憤而死。

又過了五年,孫權腦子又開始抽瘋。他先是廢了太子孫和,接著又賜死魯王孫霸。改立年僅七歲的幼子孫亮為太子。


到他六十九歲時,他把巨能熬的司馬懿也熬死了,成為漢末三國的那批群雄中,僅剩的一個獨苗。但是這時孫權也已經中風,離嚥氣也不遠了。

公元252年,孫權七十歲。駕崩。

縱觀孫權這一生,他的輝煌是偷襲荊州,他的上升轉折點也是偷襲荊州。當劉備被他砍掉左膀右臂之後,蜀漢就殘廢了。沒有蜀漢的從旁牽制,光靠孫權自己的能力,他根本就撼動不了曹魏的霸主地位。

一個連合肥都打不下來的人,還能對他抱有過多的期望麼?



不過,東吳的外戰不利,也不能都賴到孫權一個人的頭上。當時是士族社會,是一個需要九品中正制的時代。蜀漢和東吳卻都不搞這一套。這就導致了吳蜀兩國很嚴重的國內矛盾。很多的蜀人和吳人,成天都在散佈亡國論,盼望“魏國鬼子”來“解放”自己。

這三天兩頭的有人造謠,搞得人心惶惶,仗還怎麼打?

後來的人就對當時東吳軍隊有過評價:吳軍不是沒有戰鬥力,但就是沒有凝聚力。東吳的豪族對開疆擴土的積極性不高,不想陪孫權去伐魏,削弱自己的力量。這個問題反過來想,也證明吳軍是一支守土責任感很強的軍隊,對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十分看重。能夠堅決的抵禦侵犯之敵。

也就是說,東吳軍隊在保家衛國這方面表現的很出色。但是開疆擴土時,就只能用差強人意來形容了。

孫權他在位時,憑藉他的威望,還能處理好東吳的三大派系的關係(淮泗將領、流亡北士和江東士族)。讓東吳政權在曹魏的壓力下,苟延殘喘。

但是,東吳利益集團之間的矛盾,是無法彌合的矛盾。這樣,也就不可能給孫權有作為的條件和空間了。

所以,為什麼孫權在劉備和曹操去世後,毫無作為呢?歸根到底來說,就是當時的東吳政權不支持孫權的銳意進取。英雄人物,並不是能改變歷史軌跡的人,因為歷史的大方向,不是一個人無法改變的。這一點,不僅僅是針對孫權一個人,同樣也適用在劉備和曹操身上。

並且,孫權也算不上是一個能打仗的人。不說跟曹操和劉備比,他跟同輩的諸葛亮和司馬懿也有差距。孫權他知道自己的短板,所以在確立天下三分後,他對開疆擴土也保留了很大的剋制性。


Mer86


從公元223年劉備去世到252年孫權去世這些年裡,東吳集團再沒有發生過大規模的戰事,也許有的人會認為孫權沒有趁機西取蜀漢北伐魏國這是因為他不思進取,滿足於偏安一隅,但其實仔細地分析一下,其實東吳也有不得已的苦衷,原因大概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公元221年爆發的夷陵之戰嚴重地削弱了東吳的軍事實力。眾所周知,夷陵之戰是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而對東吳發動的一場戰爭。雖然東吳在陸遜的帶領下,歷時一年最終徹底地打敗了劉備,但是這場戰爭對東吳造成的損失也是巨大的,光是在戰爭中陣亡的高級將領就有甘寧 潘璋 朱然 馬忠等人,據記載這場戰爭讓東吳至少付出了數萬青壯,至少有三年國力恢復不上來,可見東吳在戰後的軍事實力也是受到了嚴重削弱,短期內根本無力去北伐和西進。

其次,東吳在之前的合肥之戰中被曹魏打怕了。公元215年,曹操率大軍攻漢中。孫權趁曹操主力陷在漢中之機,帶領10萬大軍圍攻合肥,引發了著名的逍遙津之戰。孫權圍城十餘日不拔,又聞曹操主力已從漢中回師,便引軍撤走。曹操合肥守將張遼縱兵追擊,在逍遙津大破吳軍,殺得東吳軍隊全線潰敗、望風而退、聞風喪膽 ,就連孫權也險些被活捉。此戰殺得東吳人人驚懼,據說戰後東吳的小孩聽到張遼的名字都不敢啼哭,可見這場戰役對東吳的影響有多麼巨大。

最後,孫權在夷陵之戰後也重新看清了東吳的實力和蜀漢不相上下,只有兩方聯合才能對抗強大的曹魏,於是在諸葛亮的倡導下兩國又重新結盟。其實孫權在劉備死後也並不是沒有對魏國展開軍事行動,公元229年和232年,孫權曾兩次集結大軍攻打合肥,結果兩次都大敗而回,至此,東吳集團再也無力進行北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