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在大學,你和父母關係有變化嗎?什麼變化?

賢人無憂


變化特別大,簡直可以說是判若兩人。

年前我處於大四上學期,可以說是站在人生抉擇的路口,跟所有人一樣迷茫,不知所措,只能說是隨波逐流,跟著親戚朋友的建議走,一直也沒下定決心到底要做什麼。

重點別的學校大四學生基本上就沒有課程了,基本上可以找畢業實習工作。我學的是德語,上學期課程依然安排的很滿。很難說全身心的投入考研,所以只能說是準備二戰,把第一次當個演習,期末考試複習階段正好與考研衝刺階段相撞,學校還一直在催籤三方協議,找工作。一堆事情壓在心裡,完全沒辦法入睡,每天凌晨三點還睡不著,腦子裡一團亂麻......

跟家裡打電話,說是壓力很大,但是父母完全不理解自己的處境,我的爸爸在國外打工,兩年回國一次,母親自我出生後基本就沒有工作過,兩個人遠離社會,把考研,找工作,一切當成理所當然,理所當然的認為你一定會按部就班,跟周圍的成功案例一樣。

我從某一刻起不再是他們眼中親愛的孩子,而是一個“作品”。一個做了二十多年,到了該獲得收益時候的作品。再來衡量價值的時候,標準就從“付出”變成了“回報”,他們期待也要求你滿足他們對你人生的規劃。

學校開的秋季招聘會完全跟我們專業不對口,只能另尋出路,畢業論文也要求在年前寫好開題報告,期間跟老師無數次見面討論論文,一直焦躁不安。

然後過年回老家,奶奶癱瘓在床,我難得回去一趟,加上年底辦年貨也是一通亂忙,大年三十那天晚上走親戚,被哥哥劈頭蓋臉罵了一頓,他說我現在這個樣子完全是自己作死。他從來就是別人眼中的好孩子成功人士,每個不那麼優秀的孩子都會討厭被拿來比較的對象。

他說讓我考公,從現在準備有一個月,一個月足夠了,我說我年後馬上就要開始找工作,畢業實習從開學第一週開始,論文也要三月寫出來初稿,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他只是以他的學習能力來要求我,我一向認為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承認自己的平庸。但這也是無法否認的事,看過這個社會都會知道有些事真的不是想當然的,做不到的真的就是做不到。

我感到最心碎的也不是他的這句“自己作死”,我很清楚我要做什麼以及我成功的概率,我並不覺得他的幾句話能左右我的人生,我的人生當然自己做主。只是我的父母這一次站在我的對立面,現在道德制高點,當然年輕人要拼搏,要挑戰自己,考公也確實是一條適合女孩子的道路。

我只是不明白,為什麼一個外人的意見對我們一個家庭的影響有這麼大,我作為女兒想得到的只是理解和關懷,在我的家庭不能給予我找工作上的幫助時,我需要自己學習,自己想辦法掌握技能,自己找到合適的工作。

我的父母認為此刻的我已經是一個成人,他們不會再去關心一件事情的過程,而是直接快進到結果。我面試了五家公司後最終找到了工作,天天加班,來回車程也很遠。

媽媽每天說的最多的是除了工作,也要繼續學習。

爸爸說的最多的是下次回來我想看到你考研成功。

很多時候我在經歷過程,他們在暢想未來,因為付出努力這個過程的是我。

我現在很多事已經習慣自己心裡憋著,只能是報喜不報憂。畢竟他們只會說“再堅持堅持就過去了”。

對啊。再堅持堅持就過去了。



你的大管家


變得沒有那麼想父母

我記得剛上大學那會,我基本是不想的。也不知道在忙什麼,但一天下來就是沒工夫想這方面的事。

我和老爸的羈絆,好像除了過年在家大家吃飯聊天之外,一年下來聯繫實在是少的可憐。

老媽給我辦了一張親情卡,她喜歡一週找我聊一次天,聊她在家裡的事,聊我在學校的事。雖然一開始覺得好像在完成公務一樣,不是很耐煩。發展到後面,反而是我主動打過去了,倒不是要錢,只是想聽聽她的聲音。

這可能不是想家吧,我覺得這應該是一種習慣得誕生了。我對家的觀念一向停留在家人上面,而不是那個距離我幾百公里的甚至不認識幾個人的村裡面的家。也有可能是因為人長大了,多多少少懂事了很多,漸漸明白了父母的不容易。懂事這東西其實是慢慢出現的,我慢慢的變得比以前有耐心,因為老人家學東西慢,我慢慢的教父母怎麼用智能手機,怎麼用電腦,怎麼發短信,怎麼發語音。這個過程啊,需要雙方的互動的。

我們在飛啊飛啊的成長,不要讓父母掉隊

因為有掛念,也就有了羈絆。跨越空間與時間,我們和父母的關係不僅僅是那麼的簡單。


敲木魚wzh


變化是有變化的,相比以前,聯繫少了,也漸漸理解了父母之所以會做那些我們以前不理解的事情。

我是高中住校的,那時候一週回一次家,很少打電話回家,很多東西,感覺都是順其自然。有時候理解父母,有時候,也會不理解。但不會無理取鬧。

大學之後,一年都回不了兩次家,有時候長假期會回去,大多數情況是,選擇在外面兼職工作。(一方面可以賺生活費,另一方面,增加自己的閱歷)

不回家的情況下,和家裡的聯繫就剩下打電話、視頻,或者其它。

好在,上大學之前教會了媽媽玩微信,然後大學期間就經常在微信給老媽留言什麼的,老媽看到的時候也會回覆,可以用家鄉話談話,感覺比高中聯繫更多了。

不過,因為大學之後,自己也有很多事情要做,每次遇到沒空的時候,就用一些表情包回覆,只要回覆表情包,家人就知道我在忙,等有空再回復。

就是這樣子。大學之後,自己的經歷多了,慢慢的也體會到父母的不容易。

可能工作之後,事情越來越多,但是和家裡頻繁的通訊還是會保持下去。


兔子書軒


上了大學,遠離家鄉,遠離父母,我是離家特遠的那種,只有寒暑假才回家。記得大一那會兒,有時候特別想家,想父母,但也只能想想……

最讓我心裡不舒服的是,每次回家,父母變了,白髮變多了,皺紋變深了,身體似乎瘦弱了……沒錯,父母變老了。。也許是大半年時間不見,更容易看出差別吧。看到父母老去,心裡真的很難受。

所以我和父母的關係,可以說更親近了。不會再惹他們發脾氣,有事多和他們商量,假期和他們出去遊玩,逛街。

長時間的不回家,讓我更懂得家的重要,親人的重要,要是以後工作了,就更沒時間陪家人了。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希望我們都能多陪伴家人,珍惜身邊的親人朋友。

我們這一生,還可以陪伴父母多長時間?




囧囧好看


沒上過大學,但是也有過離別父母,家鄉在外求學的經歷。

就說一下和父母最大的變化吧,18那年離開父母,總感一種很奇怪的感覺,就像是終於沒人可以管你 終於可以放心大膽的做自己想做的事兒了。也確實家人不在身邊 也讓他們操心的不少,老媽一兩天一個電話 就害怕我一天沒吃飯 亂逛當 雖然每次電話裡都是重複的內容 但還是感覺到他們的不放心 至於父親跟他就聊的很開了,什麼都能說 什麼都敢說 和父親的感覺就是像朋友一樣 也慢慢的體會到一個當父親的責任是怎麼體現出來的 。

總體來說離別父母過後 肯定是有變化的 但這一切的變化都朝著好的方向發展。


擎公羊


隨著年齡的表達,和父母的距離越來越遠,上大學,有的人可能是第一次出遠門,去接受一個新鮮的事物,去學習和融洽進一個新的集體,家變得越來越遠,和父母的話語越來越少了,上大學,是一個新的開始,是你進入社會的第一站,或許你正努力的去學習處事之道,處世之法……但你是不是忘記了,一直養育你的父母,是他們在背後一直支持著你。

上大學,一些是忙於學習,一部分忙於遊戲,還有一層是在談情說愛,正猶豫進入大學後,學會了獨立,學會了自己生活,儘管這樣,你是不是忘記了一個重要的事情,你在學校的所有開支經費,都出自父母那雙勤勞的雙手,你不要忘記,你還沒有自己養活自己的能力……

上大學後,和父母溝通的越來越少,多的時候就是在考慮生活費,學費,偶爾一句會提起學習事情……

上大學的你,請記住,多一分通話,多一些關心,多一些交流,哪怕一句問候,都會使父母暖心。


小施弟娛樂


有變化啊,感覺生疏了,不想打電話,也不想回家,也不想問家裡要錢了,大一軍訓完正好趕上國慶節,好多同學都回家了,要不去旅遊了,我已經找好發傳單的工作了,一天30還捨不得吃喝。接下來每週都出去找臨時工做,寒暑假也不回家,感覺和家裡人沒話說了,他們也沒人問我怎麼生活的,我也不想說,一直到大學畢業工作了才好點


宸琿之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變與不變,取決於多種因素。既有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及現在媒體、網絡及新媒體環境教育與影響。絕大多數是不變的,有部分人隨著時間和閱歷、經歷、學歷變化,失去初衷,忘去根本,結果把自己走丟了,把家庭和親情走丟了!


妙手聖醫1


大學生知道父母的不容易,所以更能體諒父母,人越長大越懂的感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