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5 南音、北管、梨園戲和高甲戲

西行

南音 (中國古老樂種)

南音也稱“弦管”、“泉州南音”,是中國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古音樂。兩漢、晉、唐、兩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樂文化帶入以泉州為中心的閩南地區,並與當地民間音樂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樂遺韻的文化表現形式--南音。

南音、北管、梨園戲和高甲戲


有“中國音樂史上的活化石”之稱,發源於福建泉州,用泉州閩南語演唱,是中國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傳統古樂。南音的唱法保留了唐以前傳統古老的民族唱法,其唱、奏者的二度創作極富隨意性。


南音、北管、梨園戲和高甲戲


“南樂”乃就流傳地域而言,“弦管”指南管音樂以絲竹簫弦為主要演奏樂器,古代大多稱“弦管”;“郎君樂”、“郎君唱”指的是南管樂者祀奉孟府郎君為樂神。還有稱“錦曲”、“五音”等。


南音、北管、梨園戲和高甲戲


南音起源於前秦,興於唐,形成在宋,是全中國最古樸的樂種之一,南管的演奏上保持在唐宋時期的特色,例如南管中主導樂器——琵琶,未隨時代演進,仍保持唐時的大腹短頸,彈奏上還是用橫抱撥彈。其音樂主要由“指”、“譜”、“曲”三大類組成,是中國古代音樂比較豐富、完整的一個大樂種,是“人類口頭及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南音、北管、梨園戲和高甲戲


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9年10月1日,福建南音(泉州弦管)正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南音、北管、梨園戲和高甲戲


泉州南音以洞簫、南琵琶、三絃、二絃及拍板的坐奏稱“頂四管”,以南噯(嗩吶)南琵琶、三絃、二絃及拍板的坐奏和響盞、小叫(狗叫)、木魚(鐸)、雙鈴、四寶及扁鼓等樂器的立奏合稱“下四管”。在惠安一帶有用雲鑼、銅鐘、小釵和笙等。


南音、北管、梨園戲和高甲戲


南音所用的主要樂器洞簫又稱“尺八”,十目九節,其長0.6米,音孔前五後一,延用唐簫規制,音色典雅渾厚、柔和優美。泉州洞簫與現今日本專門收集民間樂器的博物館正倉院保存的唐制“尺八”形制一樣,日本尺八是中國隋唐時代和南宋時代傳過去的。

南琵琶,是保持唐代形制的曲項琵琶,南琶橫抱(《明刊三種》所載為斜抱),有別於北方琵琶(豎抱),彈奏時低音淳厚沉抑、中音明快柔和、高音堅實清脆、緊張尖銳演奏南曲的。和泉州開元寺內的飛天樂伎及敦煌壁畫上的飛天造型十分相似。


南音、北管、梨園戲和高甲戲


南音的二絃與魏晉“奚琴”相似,琴桿、琴筒、琴軫均為竹製,琴弓亦為竹絲,音色柔和甜美,其聲極為古樸。


南音、北管、梨園戲和高甲戲


三絃中、低音渾厚堅實、高音響亮。

拍板與唐以前的“節”相同,由五塊荔木片串成,演唱者雙手執拍板,於樂曲強拍處撩拍。

而用閩南話演唱南曲,其中就有許多中原古語的詞彙和音韻完好地保存至今。

南音曲目有器樂曲和聲樂曲兩千餘首,蘊含了晉清商樂、唐大麴、法曲、燕樂和佛教音樂及宋元明以來的詞曲音樂、戲曲音樂等內容。南音以標準泉州方言古語演唱,讀音保留了中原古漢語音韻。演唱時講究咬字吐詞,歸韻收音。南曲曲調優美,節奏徐緩,古樸幽雅,委婉深情。


南音、北管、梨園戲和高甲戲


南音彙集了盛唐以來中原雅樂之精華,後來又吸取了元曲、戈陽腔的特長,並與閩南的民間音樂融會一體而逐漸成為詞曲清麗柔曼、旋律纏綿深沉的美妙樂種,尤其長於抒發鄉人思親、遊子懷鄉的真摯情懷,那如怨如慕如絲如縷的聲音,猶如南國夏夜的玉蘭花香,一陣陣沁入人們如痴如醉的心田。由於南音富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和濃郁的鄉土氣息,具有曲調優美、易學易唱的特點,因而在閩南和海外擁有眾多的知音。

南音至今保留著“絲竹更相和,執節者歌”的演唱形式。宋元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盛行,南音也隨著華僑華人的足跡流傳到東南亞,遠達歐美。


南音、北管、梨園戲和高甲戲


南音曲詞的內容大致可分為抒情、寫景、敘事三類。,主要取材於唐傳奇、話本和宋元及明代戲劇人物故事,其中《山險峻》、《出漢關》、《共君斷約》、《因送哥嫂》等曲目廣為流傳。

北管

北管又名北曲、小曲、小調、曲仔,是廣泛流傳於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的一種傳統民間絲竹音樂,中國的北管現只分布在泉州,所以統稱為“泉州北管”,與“古音樂活化石”南音並稱“姐妹花”,素有“天子傳音”的美譽。與臺灣中部的北管、日本琉球樂、東南亞北管同屬一個樂種。


南音、北管、梨園戲和高甲戲



2006年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2014年泉港區榮獲國家“中國北管音樂文化之鄉”。

相傳是明清時期江淮一帶的民間音樂,通過海上運輸、南下鹽兵、淮河缺堤難民等渠道傳入,與“南管”(南音)並稱“南弦北管”。中國大陸的北管現只分布在泉州,所以統稱為“泉州北管”。


南音、北管、梨園戲和高甲戲


北管分為曲和譜兩大類,曲即聲樂曲,譜即器樂曲。曲大多數來源於明清以來的江淮小調,譜大多數來源於廣東音樂、江南絲竹和京劇曲牌。

歌詞以敘事抒情、寫景抒情居多,在樂句、樂段、樂曲結束處常有襯詞“哎喲”,演唱採用官話(湖廣話,相當於現代的普通話),在曲的前奏和樂句、樂段結束處常有演唱者邊唱邊執打打擊樂器為之伴奏,給曲子增添很多生氣;演唱常採用提高八度並借鑑了莆仙音樂、南音的一些演唱方法,使歌聲高亢有力、悠揚柔婉和秀麗。


南音、北管、梨園戲和高甲戲


譜演奏時一般不用鑼鼓,只用板或木魚鼓打強拍,演奏主要運用民間常見的“支聲復調”,拉絃樂器多用短弓、一弓一音和在主要骨幹音的基礎上略作變奏,加以“變徵、變宮”進行潤飾。在曲式結構上,以多首曲牌聯綴的形式為常見,也有以板式變化手法構成的曲式結構。

北管在惠北(今泉港區盛行)後,出現號稱“峰尾三九”的名藝人劉阿九、劉進九、劉扣九。

清光緒八年(1882年),劉阿九受邀參加泉州“送孔子”的出遊活動,震撼聽眾,泉州府臺申報上憲,賜與“佾生”,送如府學就學,併為其取藝名舞庭。一年一度的“送孔子”,舞庭均受邀赴會。從此,北管受到地方官吏、文人學士推崇,為區別於“南管”,就把這種源於外地的樂種稱為“北管”。


南音、北管、梨園戲和高甲戲


北管音樂風格既保留江淮一帶民歌的明朗幽雅,又加入閩南、莆仙音樂的柔婉秀麗,並有遒勁、樸實之個性,有“天子傳音”的美譽,它的保護對於研究與臺灣北管、日本御座樂的淵源,以及福建民間音樂閩南色彩區和莆仙色彩區的過渡等具有重要意義。

北管雖是外來形式,但數百年來已深深紮根於泉州泉港地區。北管在長期的演唱、演奏中,與周邊的南曲、高甲、薌劇、莆仙戲等音樂融合滲透,並受閩南、莆仙交匯語系的影響、滲透、同化,逐步成為一種有別於發源地的新樂種。


南音、北管、梨園戲和高甲戲


泉港區域與興化(莆田、仙遊)接壤,原有“興化曲”(莆仙音樂)流傳。 北管在傳播過程中,融合了“興化曲”的一些藝術方法,有閩南、莆仙的柔婉秀麗特點,是一種有別於發源地的樂種。但是,又不象閩南、莆仙音樂,還基本上保留了江淮一帶民歌明朗、幽雅的神韻。

北管樂隊當地人們稱之為“弦管”或“弦簫管”隊,在受邀參加演奏(唱)時,叫“出館”或“出樂”。樂隊中主要沿用了江南絲竹的樂器,參用莆仙、閩南樂器,如笙、揚琴、洞簫、 品簫(笛子)、月琴(短杆)、雙清,小三絃、提弦(京胡)、嗎胡(高胡或二胡)、瓢胡(椰胡)、鋼胡、尺胡、大胡、板胡、大鈸、小鈸、大鑼、小鑼、板鼓、木魚、小堂鼓、板等(民國以後,樂隊中少用笙、揚琴、洞簫等樂器)。目前,它的特色樂器是尺胡、雙清,主奏樂器是提弦、 品簫等。早時,樂隊參加化妝造型遊行、迎神等活動,以鼓擔(鼓擔裡有板鼓、小堂鼓、板、木魚等打擊樂器)居中領先,緊接是鈸、鑼、品簫,依次成對分居左右,之後,右側是提弦、嗎胡、月琴,左側是瓢胡、雙清、小三絃。樂隊前面打著“天子傳音”的旗號,與南音的“御前清曲”相輝映,顯得蔚為壯觀。


南音、北管、梨園戲和高甲戲


樂隊隊形以“走式”為主,“坐式”為輔。“坐式”僅用於鬧洞房及平時屋裡閒奏,對樂器的排列沒有什麼明顯的要求。一般而言,樂隊編制上少則七、八人,多則十五、六人,如果人多,月琴、雙清、品簫各用一對,其他樂器隨意。據北管名藝人劉錫碧介紹,由於各樂隊的人數、樂器不同,在搭配上不能強求統一,但有一個基本原則,即以一對品簫“押”(此為緊隨之意)鑼鼓,一支小三絃“押”樂隊(此為由小三絃為樂隊壓陣之意),其他樂器根據需要自由搭配。

除了樂隊配置,北管絃樂器的定弦也很特別,它們以各調品簫筒音“sol”為“標準音”來定弦(品簫常是E、F、G調),定弦後,空弦命名借用於莆仙樂器的空弦命名方法(三絃樂器的空弦,民間定弦常用第一、二絃音來命名,第三絃則是第一弦高八度同名音)。


南音、北管、梨園戲和高甲戲


21世紀的今日臺灣,在迎春、迎神、廟會、新居落成、婚禮、壽慶、甚至喪禮時,仍會聽到嗩吶、殼子弦、鑼、鼓等北管樂器演奏的正八音、風入松、醉扶登樓、醉八仙、遊將令等北管曲牌。

梨園戲

梨園戲是福建省的傳統戲曲之一。梨園戲發源於宋元時期的泉州,與浙江的南戲並稱為“搬演南宋戲文唱唸聲腔”的“閩浙之音”,被譽為“古南戲活化石”。 梨園戲廣泛流播於福建泉州、漳州、廈門,廣東潮汕及港澳臺地區,還有東南亞各國閩南語系華僑居住地。


南音、北管、梨園戲和高甲戲


梨園戲是一種古老的戲曲劇種,至今尚保留不少南戲劇目和音樂。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已有“潮泉二部”的《荔鏡記》刊本,可見當時梨園戲已經流行。清末,高甲戲在泉州地區迅速崛起,歌仔戲也隨即在漳州、廈門地區廣為流傳,打城戲又以新的面貌出現,梨園戲因之受到了嚴峻的挑戰,班社日益減少,範圍日漸縮小,連廈門的梨園戲也改唱歌仔戲。十九世紀40年代末,梨園戲已瀕臨消亡。


南音、北管、梨園戲和高甲戲


梨園戲有大梨園和小梨園之分,大梨園又分“上路”、“下南”兩支,三種流派都有各自的“十八棚頭”(保留劇目)和專用唱腔曲牌。宋時,行省稱為路,閩南泉、漳一帶人稱上頭的省份為上路,故“上路”戲係指由浙江傳入的戲曲。其劇目較為古老,保留了不少南戲腳本,如《蔡伯喈》、《王魁》、《王十朋》、《朱買臣》、《劉文龍》、《孫榮》、《朱文》(即《朱文太平錢》,存有《贈繡篋》、《認真容》、《走鬼》三出)以及《蘇秦》、《林招得》、《孟姜女》等。

2006年5月20日,梨園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南音、北管、梨園戲和高甲戲


作為一種傳統民間藝術,梨園戲不但以歷史悠久聞名遐邇,更以保存著大量的南戲劇目而贏得"活化石"之美譽。據統計,僅以上47個劇目中,屬於宋元南戲的就有26種。其中除了被古人稱之為"戲文之首"的《王魁》、《趙貞女》、(即《蔡伯嘴》)以及《朱文》、《劉文龍》、《郭華》、《劉知遠》等外,另有《韓國華》、《朱壽昌》、《江中立》、《田淑培》、《宋祁》、《姜明道》、《劉永》、《尹弘義》、《劉阮》、《杜牧》、《梁意娘》、《蘇盼奴》、《顏臣富》等二十多個為梨園戲所獨有的傳本或存目。


南音、北管、梨園戲和高甲戲


明代時,梨園戲得到了迅速發展,《荔枝記》的誕生,標誌著梨園戲進入了一個黃金時代。《荔枝記》創作於明代嘉靖之前,由於輾轉演出,互相傳抄,結果造成"字多差訛,曲文減少"。於是到了嘉靖四十五年(1566),便把當時"潮泉二部"的《荔枝記》增加"顏臣勾欄詩詞北曲",並改名為《荔鏡記》。《荔鏡記》以輕喜劇的手法,描寫抒情的愛情故事,富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因而數百年來盛演不衰,傳唱不絕。由於故事出自閩粵兩地,所以《荔鏡記》分別以泉、潮方言、聲腔演出。《荔鏡記》還被莆仙戲、高甲戲、薌劇等其它劇種所移植。


南音、北管、梨園戲和高甲戲


南宋恭宗德佑二年(1276年),元兵入閩,泉州市舶司提舉蒲壽庚降元,大殺宋室官員,於是作為官宦人家蓄養的“小梨園”家班便流散傳統民間,開始與下南戲、上路戲既同時存在,又互相影響。由於三者來路不同,所以各自都有自己的傳統劇目。

下南戲包含有13個劇目:《蘇秦》、《梁灝》、《呂蒙正》、《范雎》、《文武生》、《嶽霖》、《劉 秀》、《劉永》、《劉大本》、《周德武》、《周懷魯》、《百里奚》與《鄭元和》。


南音、北管、梨園戲和高甲戲


上路戲包含有18個劇目:《蘇秦》、《蘇英》、《程鵬舉》、《朱文》、《朱壽昌》、《朱買臣》、《尹弘義》、《劉文龍》、《林招得》、《姜明道》、《曹彬》、《楊六使》、《王魁》、《王祥》、《王十朋》、《趙盾》、《孫榮》與《蔡伯喈》。 小梨園有16個劇目:《陳三五娘》、《呂蒙正》、《高文舉》、《朱弁》、《韓國華》、《劉知遠》、《蔣世隆》、《郭華》、《葛希亮》、《楊文廣》、《西祁山》、《宋祁》、《江中立》、《王昭君》、《田淑培》和《崔杼》。

梨園戲音樂屬泉腔,由南音、籠吹、十番和部分潮調等融合而成。

傳統樂隊由鼓師、副鼓、中吹、弦管、副籠5人組成。樂器有鼓、板鼓、方梆、鑼仔、馬鑼、北鑼、鍾鑼、雙音、大鈸、小鈸、碗鑼、響盞、小叫以及品簫(笛)、噯仔(小嗩吶)、大噯(大嗩吶)、三絃、二絃。以後樂隊擴大至12人左右,樂器增加了琵琶、洞簫、高胡、中胡、二胡、揚琴、大提琴等。

南音、北管、梨園戲和高甲戲


特色樂器有南鼓、南琶(橫抱演奏)、二絃(保持古奚琴原形)、尺八和拍板。南鼓打擊時由鼓師翹起右腳跟壓在鼓面上,以控制音量、音色的高低強弱變化,故又俗稱“壓腳鼓”,為全國其它劇種所未有。洞簫與五塊的拍板均保存唐宋樂器特徵。

宋末元初,梨園戲已形成7個角色行當的表演體制。角色行當有生、旦、淨、醜、貼、外、末7個。由於大梨園“上路”、“下南”和小梨園“七子班”三個流派劇目所表現的人物各有側重,因此各有重點。


南音、北管、梨園戲和高甲戲


作為“中國宋元南戲活化石”,梨園戲文化價值珍貴而獨特,不僅是福建泉州歷史文化名城的藝術瑰寶,也是中華民族優秀戲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高甲戲

又名“戈甲戲”、“九角戲”、“大班”、“土班”,發祥地為福建泉州,最初源於明末清初閩南農村流行的一種裝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術的化裝遊行,是閩南諸劇種中流播區域最廣、觀眾面最多的一個地方戲曲劇種。它的足跡曾遍佈於泉州、廈門、漳州等閩南語系地區和臺灣省,還流傳到華僑居住的南洋一帶。


南音、北管、梨園戲和高甲戲


高甲戲的演出劇目分為“大氣戲”(宮廷戲和武戲)、“繡房戲”和“丑旦戲”三大類,以武戲、丑旦戲和公案戲居多,生旦戲較少。傳統劇目有九百多個,大半來自京戲、木偶戲和布袋戲,小部分是吸收梨園戲的,還有一些是藝人根據歷史小說和民間傳說編而創作的。高甲戲的角色,原來只有生、旦、醜,後來又先後增加了淨、貼、外、末和北(淨)、雜二色,可以演員按劇情順口溜。唱做也較自由,沒有一定的臺位,演出時間可長可短。


南音、北管、梨園戲和高甲戲


高甲戲的音樂唱腔兼用“南曲”、“傀儡調”和民間小調,而以南曲為主。高甲戲使用的樂器,分為文、武樂二種。伴奏樂器以管樂、嗩吶為主(解放後改用琵琶為主),此外還配有橫笛、二絃、三絃等。打擊樂器及其打擊方法與京劇相同,如〔衝頭〕、〔長錘〕、〔急急風〕等,但“三通”和“出將”時則與京戲不同。丑旦戲或輕鬆場面加用雙鈴、響盞等。

2006年5月20日,高甲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南音、北管、梨園戲和高甲戲


高甲戲分佈於閩南語系地區,即泉州市及其所轄各市、縣。晉江市、南安市、惠安縣、永春縣、安溪縣、德化縣以及跨地區的廈門市和三明市的大田縣各有一個國辦高甲戲劇團,從業人員約500餘人。這些市、縣同時又擁有數量不等的高甲戲民間職業劇團,其數量比專業劇團還多。據臺灣網站資料顯示“目前臺灣尚有活動的高甲戲職業劇團計有彰化縣伸港鄉的“新錦珠劇團”、員林的“正新麗園”、臺北三重的“新金英”等”,文中還說“彰化縣境曾經出現之九甲戲(即高甲戲)劇團,有三十二個團體之多”。


南音、北管、梨園戲和高甲戲


金門島的“古龍頭高甲研究社”在2001年也曾兩度前來泉州市高甲戲劇團訪問與藝術交流。

東南亞諸國華人聚居地,均有業餘高甲戲劇團或職業高甲戲劇團,僅菲律賓首都馬尼拉就有四個。它們是:“福建班”,班主:曾美華(職業劇團);“南國劇社”,班主:陳永福(職業劇團);以及“金來香劇社”與“金秀春劇社”(均為非職業劇團,班主不詳),分佈在華人區的王彬街及總統府附近。

南音、北管、梨園戲和高甲戲

高甲戲的傳統劇目大體分為三大類,即大氣戲(宮廷戲、武戲)、生旦戲(繡房戲)、丑旦戲。

高甲戲的劇目分為:“繡房戲”,即才子佳人的生、旦戲,如《杏元思釵》、《孟姜女》、《英台山伯》等;“公案戲”即審案戲文,如《彭公案》、《包公審黃菜葉》等;“宮廷戲”即屬宮廷鬥爭的戲文,有《狸貓換太子》、《逼宮》等;“丑旦戲”,都屬小戲,如《管甫送》、《番婆弄》、《桃花搭渡》等,這類戲頗有特色,丑角表演,更是獨具一格,很受歡迎。此外,也有從古典小說及民間傳說編演的戲,如《說岳》、《水滸》、《七俠五義》;民間傳說如《詹典嫂告御狀》、《陳慶庸過大金橋》、《溫陵麗史》等。有的屬連臺本戲,劇目達600多出,但多系幕表戲。

南音、北管、梨園戲和高甲戲

高甲戲有豐富的武打程式,早期採用閩南的“南拳”、“鬥獅”的套數,後又吸收了木偶戲、京劇的武打程式加以豐富。旦角的科步,部分吸取了梨園戲,手姿豐富,步法嚴謹,後人總結為三十六步科範。丑角表演,各成流派,各以其獨特的表演手段塑造人物。粗角戲後期向京劇吸取、取法,氣勢恢弘,有新的突破與發展。

高甲戲一般分為六門行當:小生、老生、北、旦、醜、雜。

南音、北管、梨園戲和高甲戲


高甲戲音樂以“泉腔”弦管為主,兼收傀儡戲、梨園戲和民間小調,既有清婉纏綿的音韻,又有激昂剛健的腔調。打擊樂多取自京劇的鑼鼓經,但丑旦戲仍保留響盞、雙鈴、小叫的輕快活潑的音響。特色樂器有南琵琶、二絃、南噯。器樂由鑼鼓經和大小吹組成。傳統樂隊6人,文樂以南噯(小嗩吶)為主,其次是品簫(笛)、大噯(大嗩吶)、二絃;武樂有鼓、板鼓、大鑼、碗鑼、大鈸、小叫、響盞等,後增設琵琶、洞簫、三絃、短笛、二胡、京胡、瓢弦、月琴、小提琴、大提琴等,樂隊也相應擴大至10餘人。


南音、北管、梨園戲和高甲戲


20世紀30-40年代是高甲戲發展的鼎盛時期,藝術已攀登峰巔。高甲戲班社劇增,特別是抗戰勝利(1945年)後,新班競起,如雨後春筍,蓬勃發展。閩南地區有高甲班社150棚以上,藝人2500人左右。各班社互相競爭。先後湧現十大虎班:稱前五虎的有“福慶成”、“舊大福 ”、“福勝興”、“福金陛”、“金秀春”;稱後五虎的有:“新秀春”、“大祥春”、“金成興”、“新大福”、“福聯興”。


南音、北管、梨園戲和高甲戲


高甲戲脫胎於“宋江戲”,又根據觀眾的審美需求,突破劇目限制,豐富演出劇目。劇目有吸取自木偶戲、京戲,也有取材自章回小說,如《三國》、《說岳》、《隋唐》、《楚漢》、《施公案》、《彭公案》、《粉妝樓》等傳統劇目共600多本。

秦巴美好江山,攜手與您 共創美好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