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菲律賓存在“中國債務陷阱”?菲前總統這樣說……


菲律賓存在“中國債務陷阱”?菲前總統這樣說……

▲ 菲律賓媒體《菲律賓每日詢問報》4月1日報道,杜特爾特政府提出的總值約8萬億比索(1.02萬億人民幣)的“大建特建”基礎設施投資計劃,引發了人們對該國陷入債務陷阱從而損害經濟和主權的擔憂。


菲律賓存在“中國債務陷阱”?菲前總統這樣說……


▲ 對此,菲律賓財政部長多明格斯公開表示,菲律賓過去處理債務問題的經驗使決策者在執行政府債務戰略時更加謹慎。“我們感謝有人警告我們所謂的‘中國債務陷阱’,但我們當然知道如何避免。”

他指出,截至2018年底,菲律賓從中國獲得的項目貸款總額僅佔菲總債務的0.6%。而相比之下,菲律賓從日本獲得的項目貸款佔菲總債務的9%。“到2022年,‘大建特建’項目的大部分融資到位後,菲從中國獲得的貸款額也僅佔菲債務的4.5%左右,而日本貸款將是中國的兩倍,佔菲總債務的9.5%。”

其實,渲染“中國債務陷阱”的聲音並不少見,但這些聲音基本上都是“空炮”,缺乏基本的事實依據,而且在邏輯上難以自圓其說。不少人認為,干擾、抹黑、阻止中國海外投資,是一些國家沒完沒了地渲染“中國債務陷阱”主要企圖,畢竟中國投資在海外的增長令人眼紅。

杜特爾特未上臺前,菲律賓甘當美國導演的南海仲裁鬧劇的馬前卒,經常渲染中國威脅。然而,杜特爾特上臺後,菲律賓對中國不友好的局面發生了很大變化。由於心理上不願接受中菲關係向好發展的現實,菲反對派渲染“中國債務陷阱”的聲音時有出現。


菲律賓存在“中國債務陷阱”?菲前總統這樣說……


值得一提的是,杜特爾特上臺後,中國對菲律賓給予了大量軍事和經濟援助,特別是在基礎設施領域,有“基建狂魔”稱號的中國更是對菲律賓進行了不斷增長的投資,但這不應當成為渲染“中國債務陷阱”的噱頭。

菲律賓要擺脫長期欠發展的局面,歡迎外來投資是必然選擇。在美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的投資之外,選擇具有互利共贏、平等合作特質的中國投資,不失為良策。

如果真想了解中國的投資給菲律賓帶來了什麼,不妨聽聽菲律賓前總統阿羅約的看法。

阿羅約有多重身份,是經濟學教授,是菲律賓前總統,也是現任菲律賓眾議院議長。她是菲律賓第二位女總統,也是該國第一位擔任眾議院議長職位的女性領導人。

菲律賓存在“中國債務陷阱”?菲前總統這樣說……

▲ 近日,她在博鰲亞洲論壇2019年年會上提到了兩個問題: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這對中國意味著什麼?中國發展的這70年,給世界帶來什麼?


中國給世界提供了一個全新發展樣本

阿羅約從改革開放初期就在關注中國的發展。

“改革開放初期,我作為菲律賓工貿部的副部長密切關注中國的發展,我們當時看到這個新的經濟發展的模式已經開始崛起。”阿羅約說,她第一次到中國是在1975年。同年6月9日,菲律賓與中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前,她作為創始人之一成立了菲中瞭解協會(the Association for Philippines-China Understanding) ,該協會至今都為兩國建交發揮著重要作用。

2001年至2010年,她擔任菲律賓總統期間多次到訪中國,中菲關係更是提升到了歷史的新高度。她不僅以實際行動推動兩國發展,也見證了中國的發展。

70年的發展,對中國意味著什麼?阿羅約認為,中國獨立尋找到了符合自身發展的理論和道路,從毛澤東思想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它的理論包括實事求是、一切為人民服務、獨立自主、自力更生……這些都是寶貴的財富。


菲律賓存在“中國債務陷阱”?菲前總統這樣說……


“我們看到中國如何從趕超到引領,歷史上絕無僅有這樣的成功樣本。”阿羅約認為,改革開放使中國8億人擺脫貧困,我們也看到,中國完成的最偉大的一項創舉在於實現了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減貧。如今,中國正在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之一,這都是四十年中國取得的成績。中國正在迅速發展,或將成為世界上非常大的經濟市場。

中國的發展,對世界意味著什麼?她認為,中國以自己的行動告訴世界這樣一個真理,發展不是隻有一條路,這使發展中國家認識到每一個國家都能夠尋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特別是中國改革開放的40年,中國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事實上中國的發展模式是符合本國實際的,也確實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

阿羅約表示,世界應該把中國的崛起視為機遇,而不是威脅。中國給世界一個全新發展樣本,也為菲律賓提供了一個合作伙伴,共同開展合作、分享發展經驗,中國的崛起對菲律賓和東南亞地區來說都是有益的。走進新時代,中國對於世界和地區的影響力將越來越大。這也是新時代中國對於全球的意義。


中國不是對手,而是夥伴

今年,阿羅約最關注的兩個數字是70和40。70,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40,是指中國改革開放走過的40年曆程。她之所以關注這些,是因為可以從中看出中國的歷史觀以及對國家發展的長遠規劃。現在的中國,已經成為了全球化、自由貿易和開放的領軍者,中國通過進一步改革開放,接過了全球化的接力棒。

“正如習近平主席談到中國進入新時代的觀點,中國已經走過萬水千山,仍需跋山涉水,億萬中國人要不停步迎接挑戰。”阿羅約認為,中國偉大成就的背後也付出了代價:一是環境問題,中國現在把環境治理作為優先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二是社會公平問題,中國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產生了4億人口的中產階級,也還有7億以上的農民,所以習近平主席把精準扶貧當成攻堅難題。

她認為,世界看到中國發展的同時,也應該看到中國所面臨的挑戰,只有這樣才能夠理解中國為什麼要實現和平的對外政策,因為中國希望有一個和平的外部環境來發展自己。


菲律賓存在“中國債務陷阱”?菲前總統這樣說……


本屆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以“共同命運、共同行動、共同發展”為主題。阿羅約認為,這個主題對於亞洲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意義重大,要想實現共同發展,就應多多聽取中國方案。

一年前,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開幕式的講話中提到,無論中國發展到什麼程度,我們都不會威脅誰,都不會顛覆現行國際體系,都不會謀求建立勢力範圍。她對習近平主席的話記憶猶新,她說,全世界應該要理解中國這些年來的發展,對世界確實不是威脅,而是真正的機會,這是很簡單的命題,但是要真正講清楚這一個命題,讓國際社會真正理解,還需要很長的時間。

“我也希望國際社會耐心觀察中國,中國有句話叫做日久見人心,時間能夠證明中國對世界到底意味著什麼。”阿羅約表示,中國並不是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競爭對手,而恰恰是發展夥伴,中國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市場,更提供了資金與技術,這正是共同發展的真實寫照。

來源 / 中國東盟報道

記者 / 王鳳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