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初三學生上數學課不聽,為什麼成績卻考得好?

天啦嚕咕嚕


對於少之又少的個例現象,我們從來不要把它當成真是,因為這種個例在我們身邊不可重演,也就是說不可複製到我們自己身上。所以說遇到這種情況下,直接忽略,這是最好的方案。

同時我們有理由相信,每個人的資質是不一樣的,有些孩子天生對數學敏感,所以說他在數學方面的努力,有可能是你看不到的課堂上的菸頭,大腦課堂上的不在意,不一定是課前沒有認真學習,只是說明有時候他會對這一方面有著更高的要求,課堂上的知識已經不能滿足他的需求,他把很多重要的事情挪到了課下去做得到了家庭去做,這樣就會給別人一種誤解,認為他從來不愛學習。

任何時候千萬不要相信自己眼睛所見到的一切假象,每個人成功的背後必須付出艱辛的努力,沒有一個人可以通過自己的小聰明獲取自己的知識,這樣的事情真的是沒有,千萬不要相信,更不要盲目相信別人給你說的,類似於這樣的故事,因為你不是那個人,你不知道他怎麼想的,更不知道他怎麼做的。

如果以後真的遇到這種情況之後,千萬不要信也不要聽,因為他在誤導你。


義誠老師


我來說一下吧,我親身經歷,因為我就是這樣的,我從小學說吧,咱就只說數學,小學1.-3年級就是那樣,班裡前2名,4年級,猶豫我個子比同齡人高,所以調到最後排,我們那會人多50多人,基本都到門後頭了,老師是交了5年的音樂老師,所以就退到了前5名,5年級呢,老師教了半年不幹了,辭職了,下半學期沒人教了,就找個體育老師帶我們半年,關鍵我們體育老師也不會,上課基本就是自習,但是我仍然保持前5,因為我們班再鎮裡是最垃圾的一個班,數學嗎,掌握課本里的題,然後就是把同步的聯繫題做完,其他也沒作業,就是這樣我們小學畢業了!初一,我仍然還是最後一排,那時候人更多,老師前面講課,我基本聽不到,只能看書,自己學點,初一不是很難,但是我課後練習題也做不完了,打擾我的人太多了,就是這樣初一最後一次考試考了班裡第十二名,這個名詞對我來說確實是最低的一次,我記得太清晰了,平時不起眼的人都超過我了,我當時心裡確實不是滋味,當時我們班是我們學校8個班裡最差的一個班,當時我們數學老師暑假讓我們把課本和同步作業題,抄3變,確實,我一個暑假除了做暑假作業以外,我還真抄了3遍,我當時不知道他們有沒有抄,因為當時這個數學老師不帶我們班了,這個暑假對我來說真的太重要了,我就是抄了這3遍,初一的題基本就是很熟練了,初二,我也能跟的上了,因為初一的名次給我帶來的打擊,我初二努力,力求保持前5,然後初二最後一次考試我考了第四名,但是老師居然只給前3名發了獎品,我考了第四,什麼也沒有,那個心裡確實不是滋味,那個獎品對我來說也比較重要,是一本學習資料,具體叫什麼名字喲忘記了,是老師的一個同學再北京寄過來的,從那個時候起,我給自己定下一個目標就是必須做到前3,初三那年上半學期就是跟著老師同步學習,把課本的題,和同步練習,做完,到下半學期,基本就是課本翻一下看下例題,基本就會了,然後去做同步練習題,做完也就不做其他題,因為當時也沒有能做的,沒有什麼資料可做,我就用上課前的幾分鐘看完例題,老師講什麼基本都不聽了,課後把題做了,就會了,所以說。沒有以前的基礎,想不聽就會,是不可能的,,所以說,把基礎做好,一步一步的來。都會很簡單,題一定要做,用心去做,一定不要讓自己似懂非懂的,要不很快就會落下去,只要你確實弄懂了,然後做一些題稍微鞏固一下,比你似懂非懂的去做大量的題有效的多!


紫夢童裝



李勇8194


都說的神乎其神的,我是剛畢業不久的學生黨,我發表下我的觀點吧。

第一,跟大家所說的一樣。這孩子用心了,且努力了,數學上有一定的天賦,我也見過這樣的人。我見過數學不聽能考年級前三,但英語只有30分的人。這種極端例子很普遍,但說明思維邏輯好。

第二,那就是作弊了。樓主沒說全,所以我也不敢下定論。我見過很多人上課睡覺化妝,作業不寫,但次次都是年級前10,原因大家都明白,作弊的。數學其實很好抄,選項,過程寫個大概扣不了多少分的,所以還請樓主注意您孩子的手機使用狀況和學習狀態。

孩子初三很關鍵的,中考可以說是決定了你高考的下限,也影響高考的上限,希望樓主的孩子考上重點高中


消遣娛樂就好


不聽講還能考得好?是你被他的表象所欺騙了。

不可否認,很多學生對學生對某一些學科很有天賦。你看他天天吊二朗當,但考試總能高分或滿分。現在我班上就有這樣一位,其它學科只能算一般,但我教的這一科(歷史)每一次考試都在95以上。

看似他沒聽,其實他是找到了最有效的方法。也許看似他沒聽,偶爾還走走神開開小差,但他把最關鍵最重要的聽見了並消化了。比如定理公式例題,他都真正弄懂了,再輔以適當練習,能做到舉一反三,不管怎麼考,對於他都不是難事。


還有他所謂的沒聽,只是相對於別人的忙碌和假積極。所謂聽,主要是用耳朵,別人是又要看又要聽又要寫,他卻單純只用耳在聽,且是真正用心的聽。

這類學生還有一個特點,對該科有一般人沒有的理解力,也就是所謂的邏輯思維能力。能抓住老師講授時的核心和關鍵點,並結合自己的理解內化為自己的東西。

所以不聽也能考好的人確有人在。只不過他的聽與眾不同,聽到了關鍵,有自己的理解,很快能內化並運用,這類人的學習品質極高。您覺得呢?


清風教與育


初三學生上數學課不聽,為什麼考試成績卻很好?

這個問題首先要從提問者的角度來看,誰會提這種問題?可能的情況會有:

1,學生。那個上課不聽,考試很好的學生的同學。可以是甲也可以是乙,應該是學習比較認真但成績差強人意的。因為他們可能很迷惑,想不通怎麼會有這種奇才。或者還感覺迷茫,失去自信。

2,家長。聽孩子回家描述之後,對孩子同學的不可思議產生了濃厚興趣,想知道這裡邊藏著什麼秘密,搞懂了這些,對孩子的幫助可就不可估量了。

3,老師。數學老師和班主任老師,一是好奇,想要了解這類學生的學習方法,加以推廣;二是懷疑,對不聽課學生取得好成績的原因想要找出真相,懷疑其有作弊行為。

4,網友。道聽途說、以訛傳訛,誇大了事情出現的頻率,也誇張了不聽課學生的逆天之處。

針對四類提問者的角色,可以給出不同的回答:

1,針對不知情網友,可以肯定地告訴他們,放下幻想,這事兒有,但不常有;這種人也有,但也不常見。不是普遍現象,更不是普通人物。所以,別把這事兒傳得太邪乎。影響認真學習孩子的良好心態。

2,作為老師,可以直接去跟學生對話交流,第一種情況下,就虛心請教不恥下問;若是第二種情況,就要批評幫助,讓學生腳踏實地,誠實起來。

3,作為家長,對於自己孩子的描述要有客觀的判斷,別孩子說什麼都信。要搞清楚孩子是在什麼情況下什麼立場下這麼說同學的,孩子的態度是佩服還是為自己成績不佳找藉口?

4,作為同學,如果確定不聽課同學的考試成績並非作弊取得,那就主動去結交這個同學,虛心當他/她的學生,想方設法瞭解同學高效學習的方法。

再給提供幾條高效學習的建議:

1,抓好課前預習;

2,注意抓課堂教學要點;

3,及時覆盤所學,總結規律;

4,刻意練習,取得即時反饋,不斷完善;

5,組塊學習,先搭建學習的框架體系,再填充系統化區塊化的學習內容。

當然,天才的孩子確實有,老師上課已經不能滿足其需求,他們自然興趣乏乏了。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61298823480881656"} --}

劍客談教育


一定是提前學過,而且學會了,對於考試題他肯定不是做過一遍兩遍了,早已爛熟於心。

總有學生和家長奇怪:為什麼有的同學上課不聽課還能考試考得那麼好?有如此想法的人只有一點是真實的,那就是他們也有想著不下功夫就能成為佼佼者!

——沒有輸入,何來輸出?真是大笑話了。

課上不聽課成績還非常優秀,有三種情況:

1,提前預習了,老師課上講的都會了,不聽課沒關係,影響不了成績的。

重點高中的孩子,有的自學完了高等數學,你說高中的數學會難住他嗎?

2,課上能自覺吸收老師所講的最關鍵最重點的知識點,靈活掌握了自然用起來遊刃有餘了。

有的同學有預習的好習慣,通過預習他知道課上自己需要重點聽的點,所以旁人看他沒有在聽課,實際他只要聽到自己不會的那個點就足夠了。

3,孩子特別聰明,學習的事無師自通。不過據我所知,這樣的孩子鳳毛麟角,不多見。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這個道理放在哪裡都是適用的,沒有春播哪有秋收?天才,固然有,畢竟只佔少數吧。

對於學習這件事來說,腳踏實地,勤勤懇懇的學習態度還是務必要提倡的,先去付出,再問收穫吧!


Julia平常心


首先和理解能力分不開,還有一個原因是初中數學難度較低。

我在上學的時候就是容易走神,一節課能聽十幾分鍾就算好的了。主要原因就是內容淺顯容易理解,很多東西看到定義,老師稍微解釋一下就明白了,而老師要照顧大部分學生,所以會講很多東西去讓不容易理解的學生能夠理解,有的時候老師還要講一些笑話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但是這些時間對於已經理解的學生來說就是可有可無的。

一節課真正核心的時間可能只有十幾分鍾甚至幾分鐘,學習好的只需要這幾分鐘就可以達到這節課的目的。

所以他們不是不聽,而是隻聽了對自己有用的部分。

在給學生輔導的過程中能明顯感覺到差距,學習很差的不但要解釋,還要時不時的和他閒聊兩句,吸引一下注意力不然他根本就不聽。

學習中等的就不用刻意去吸引注意力。

成績好的輔導模式就不同,你提幾個問題,他提幾個問題,有沒有不理解的?在很短時間內很高效的學完基礎內容,然後開始拓展訓練。

所以同樣的時間,學習好的學生,學習效率是其他人的3或4倍。隨著時間推移差距越來越大。


一隻大鴿子


這就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差距。

有的學生,上課聽講時,一副聚精會神的樣子,但思維不積極,不主動,或者說基本上沒有自己的思考,聽講猶如看電視。寫起作業來,對題目缺少必要的分析,只是一味地找“方法”,各種方法都拿來試探一番。這樣的學生看起來很認真,也很勤奮,時間也花了很多,但效果卻大打折扣,一個根本的原因,就是缺少了“自己”,他們只是在用別人的思維,學習過程基本上就是套別人的思維,看起來題目做了不少,可自己的思維能力,思維水平沒有得到真正的提高。

而有的學生則不同。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比較注重自身邏輯思維能力的提高,因而悟性好,反應快,老師講課,他只需要聽幾分鐘,就明白了“癥結”之所在。所以,看起來好像他沒有別的學生那樣認真,但是,他只要聽出“門道”就足夠了。

所以,“思維”才是一切學習的“根”,聽講時的思維,做題時的思維,反思過程中的思維,與老師同學討論時的思維,“糾錯”中的思維等等,都離不開思維,思維得越深刻,悟性越好,反應越快,“思維”的這個“根”沒有動,或者動得不活躍不主動不積極,久而久之,差距就產生了。

所以有人說,“低層次的勤奮,比懶惰更有害”,這不是沒有道理的。


雲鶴凌空


像這種情況,在我們的學習的成長道路上會遇到很多。有些同學你看他一天無所事事的在玩,但是他考試的時候成績非常的好,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有些人在某些學科它就比較擅長。同時在某些學科上也是他的興趣所在。有天賦方面的存在不吧!可能有時候運氣也比較好,考試的試卷也比較適合他。如你所說初中的試卷也不怎麼難,只要你說去自己隨便弄一下,好多知識點你都應該是懂的。所以考試的時候能夠考到也是很正常的,而且一些同學的數學天賦會非常的高。考試的時候也會隨之考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