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9 孩子搞破壞是因為好奇心?這三種類型的破壞行為,批評比忽視更好

上週帶著孩子參加俱樂部的演講活動,活動中場休息時,幾個小朋友在遊樂區玩,有的跳蹦床,有的玩積木,有的在牆上塗鴉。

其中有個5歲的小男孩,滿場撒歡兒,拖著一輛小汽車,大聲驚叫,他媽媽連忙在後面喊,“凱凱別跑了,你給我停下!”想追又怕磕著孩子,只能大聲呵止孩子。

等孩子跑了一圈到她面前,她趕緊抓住孩子,凱凱一邊扭一邊驚叫,他媽媽強扭住孩子不准他跑,凱凱掙脫不了,一下拎起手裡的小汽車,“啪”扔摔到地上,小汽車滾動了好幾圈,凱凱才停止掙扎。

凱凱這種破壞行為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好幾次出現摔皮球,摔積木的行為,每次情緒都非常激動,媽媽只能在後面追,冷靜下來對兒子說“不可以這麼做”,但似乎並沒有效果。

跟凱凱媽媽相處下來,發現她是一個溫柔但有些溺愛孩子的母親,當凱凱以前出現破壞行為,比如撕東西、扔東西,凱凱媽媽都不以為然,當凱凱只是小調皮,以至於現在凱凱這種破壞行為越來越嚴重,父母也控制不了。

孩子搞破壞是因為好奇心?這三種類型的破壞行為,批評比忽視更好

其實說到孩子的破壞行為,幾乎每個小孩都會出現,從幾個月拿到玩具一下又一下把玩具扔遠,手裡拿到書就撕,把碗敲得咣咣響,把玩具大卸八塊。

那他們搞破壞的初衷,只是為了搞破壞嗎?並不是,他們“破壞”的背後可能有這些原因。

1、生理功能不成熟

幼兒的神經系統遠沒有成人成熟,小肌肉不夠發達,還不能很好的操控細微的動作,完成不了某些動作,無意當中搞成破壞。比如3歲的孩子拿水杯,雖然有些孩子能拿穩,但如果他走一段路,既要照看腳下,又要看手裡,難以保持平衡,有時就把水杯摔碎了,這種就叫無意識的破壞。

2、好奇探索的心理

尤其是2歲3歲的孩子,正處於求知慾非常強的階段,什麼都想摸一摸,什麼都想敲一敲,他們不但想了解事物的表面現象,還喜歡瞭解這麼東西是怎麼來的,所以這個階段的孩子拆卸玩具的行為非常頻繁,而且問十萬個為什麼能把你煩死。

孩子搞破壞是因為好奇心?這三種類型的破壞行為,批評比忽視更好

3、模仿的心理

父母的一舉一動都在孩子的眼中,有時家裡燈壞了,大人去修,你跟孩子說“我們是在修燈”,那他會以為拆東西是在修理它。

有次我們家小朋友把一個玩具車拆了,零件扔了一桌,我有些生氣的問他“你為什麼要把它拆了?!你不是很喜歡這個玩具嗎?”他看了我一眼,說“車的燈不亮了,我想修一下”,我詫異的說,“你從哪裡知道要修玩具的?”,孩子說“動畫片裡”,我才恍然大悟。

4、試圖引起父母的關注

孩子對父母的情緒感知非常敏感,一旦察覺父母對他的疏忽,他會想方設法的引起父母的關注,撒嬌變乖巧是一種方式,而搞破壞發脾氣也是一種方式。比如,有時孩子讓你陪玩一會兒,可你手上正好在忙其他事情,沒有理他,孩子便會咣噹咣噹動個不停,試圖引起你的注意。

5、發洩自己的不滿

就像凱凱一樣,當他興奮的滿場亂跑時,被媽媽強硬的制止,而且當著小朋友的面呵斥他,而他平時這樣玩鬧並沒有受過管教,猛地這次被媽媽制止,怒氣上頭,作出摔打玩具車的行為。

孩子搞破壞是因為好奇心?這三種類型的破壞行為,批評比忽視更好

那當孩子出現破壞行為的時候,家長應該怎麼處理呢?

不知道你有沒有聽過一種說法,是這樣說的,“

發現孩子破壞了東西,不能批評,因為批評會扼殺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其實這種說法是非常片面的

前文我們也提到了,孩子搞破壞背後的原因很多,並不都是出於好奇,倘若他不是出於好奇,如果家長置之不理,那破壞就會失控,不利於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所以在處理孩子破壞行為的時候,還得看孩子是什麼類型的破壞。

第一,如果破壞只是為了發洩情緒要批評

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不足,語言表達不好,許多時候他生氣或者不滿,只能一股腦兒的抒發出來,做出丟玩具,捶打媽媽的行為,這時候要及時制止孩子的行為,並且明確的告訴他,“你生氣也不能傷害他人,你丟玩具,玩具以後也不需要你,你打媽媽,媽媽也會痛。”

平時教孩子情緒認知卡片或者臉譜遊戲,讓孩子正確瞭解各種情緒的表達,比如生氣、憤怒、傷心、憔悴、難過等,才能準確的表達出自己正處於哪種情緒中,而不是一味的發脾氣扔玩具。

孩子搞破壞是因為好奇心?這三種類型的破壞行為,批評比忽視更好

第二,如果破壞是為了炫耀自己厲害要批評

破壞會帶來痛快感和滿足感,這一點成人能體會,小孩也能體會,在小朋友面前彰顯自己很厲害,“你看我多厲害,能撕這麼多紙”“你看我力氣真大,能把板凳摔成幾塊”,通過快速的破壞行為,獲得別人的崇拜,完全不清楚不計較後果,這種破壞行為是最有危害的,家長應該及時制止。

當孩子處理這種破壞行為時,家長要注意兩點:

一是要批評孩子的行為,而不是可惜他破壞的東西。比如孩子把玩具故意摔壞了,你只是心疼這個玩具花了很多錢,孩子的行為好不好反而不管,孩子會認為父母愛東西不愛人,他的行為自然不會改正,下次仍然繼續犯。

二是家長要重責其事,輕則其人。孩子出現破壞行為時,有些家長內心很擔心焦慮,生怕孩子變壞,責罵時便說“你是個壞小孩”“你怎麼這麼暴力”,反而會激發孩子的羞惡之心。

所以,家長要就事論事,把孩子不好的行為講清楚,並且告訴他批評責罰他的原因,這樣他才能清楚的知道自己的過錯,從而修正自己的行為。

孩子搞破壞是因為好奇心?這三種類型的破壞行為,批評比忽視更好

第三,如果破壞是不小心的不要批評

前文提到因為孩子動作發育不成熟,注意力和控制力還比較差,一些行為難以掌握,出現失手的破壞,這時候家長就不要去責罵小孩了,和他一起把摔碎的東西整理好,安慰一下孩子,鼓勵他下次做得更好,那孩子下次一定會有所進步的。

第四,如果破壞是為了探索好奇要引導

雖然孩子有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是好事,但也不是隨意破壞東西的藉口,拆開探索完了,還得把它給組裝回去,如果只是拆卸完了,隨意擺了一地,不管不顧的,那這樣的行為也不是健康的。

聊到這個話題時,同事就講了她的故事,她小時候就幹過把家裡的的鐘拆了,那是一個老式的座鐘,下面有一個擺錘盪來盪去,一到整點,就會敲鐘,她覺得特別神奇,為什麼那個錘會一直襬呢?為什麼它還會想?有天,趁她父母睡午覺的時候,她就一個人悄咪咪的爬上桌子,把鍾給拆了外殼,結果裝不回去,傻了,跑到房間裡躲著,等她爸出來一看,就知道是自家閨女乾的,她爸爸並沒有怒氣衝衝地罵她,進房間問清楚她為什麼幹之後,她爸爸就讓她坐在旁邊看著,自己動手把裡面的內殼擰開,給她講裡面有齒輪,一個齒輪帶動另一個齒輪,所以擺錘會動,然後才把鐘錶給裝回去了。

有一次,我們家小朋友把廚房裡的麵粉全撒地上了,搞得整個廚房和身上到處都是,就是因為有次我們在家裡包餃子,他覺得這麵粉滑滑的白白的,非常好玩,自己就偷偷的把麵粉全搞了出來,雖然老母親的內心是崩潰的,告訴自己冷靜冷靜,拎上他把廚房打掃乾淨了,然後對他說,“樂樂,你下次可以告訴媽媽你要玩麵粉,媽媽給你準備盆子,你還可以在裡面揉麵團,咱們晚上就可以吃餃子了,行嗎?”,果真,他下次就跟我說了。

所以,探索精神好奇心固然可貴,更可貴的是在探索的同時,學會處理後果,並且能展示一定的成果,對孩子的成長才是有幫助的。

孩子搞破壞是因為好奇心?這三種類型的破壞行為,批評比忽視更好

成長過程中,每個孩子都會有破壞性,他們表現出來的破壞行為雖然都不相同,但每一次破壞行為的背後,一定都有一個真相,家長要去觀察孩子的行為,探索背後的原因,如果孩子是為了好奇探究,家長請參與到孩子的破壞中去,如果孩子是故意破壞,及時去幹預他,孩子依然能健康的成長!

孩子搞破壞是因為好奇心?這三種類型的破壞行為,批評比忽視更好

*本文圖片來源於“東方IC”,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公司、組織、個人未經東方IC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