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 深圳地名的那些事兒:竹子林,當初真有一片野竹子

深圳無疑是一座“高大上”的城市。作為改革開放中誕生的經濟特區,深圳城市化的歷史並不悠久。因此,市內的諸多地名,從一開始就保持著濃厚的地方特色和歷史遺韻,顯得不是那麼雅緻、洋氣。例如“上不去”(上步區)“下不妙”(下步廟)等。更有一些地方,本來就沒有正經的名字。深圳市內地標的命名史,其實也是深圳城市的成長史,見證著深圳人奮鬥的足跡,凝聚著深圳人的智慧和創意。

1988年12月14日,《深圳特區報》刊登了深圳市國土局發佈的一條徵集令,邀請廣大市民給福田新市區一帶開始修建或規劃中的16條道路起名字。一個城市的發展總是伴隨著一些地名的興起。當年的徵集令,如今已成為這個新生城市的成長見證。深圳是一個從無到有的城市,她的一切都是深圳人創造的結果,包括新生的地標的名稱和動員市民給深圳各條道路起名字,都是改革的創舉。

“上不去”“下不妙”的傳說

如果你在深圳中心城區生活、工作,有沒有聽說過“上步”這個地名?沒錯,這就是此刻你腳下的這片土地的曾用名。

早期的深圳,曾經有一個叫“上步管理區”的“區”,簡稱“上步區”。當時,“上步區”下轄的一個村子叫“下步廟”。當“上步區”和“下步廟”連在一起讀時,其諧音就變成了“上不去,下不妙”,於是就成為人們調侃的對象。因此,後來行政區域規劃調整時就乾脆棄之不用,改叫又好聽又吉利的“福田區”。據悉,上步區成立於1983年9月15日,東界為紅嶺路,南界為深圳河,西界為車公廟甜水坑,北界為蓮花山公園和筆架山,總面積68.8平方公里。1990年9月,上步管理區撤銷,原區域設立福田區。

與此類似的,還有寶安機場。早期深圳的機場叫黃田機場。因為機場所在的地方是寶安福永黃田村。按照國家民航總局及國際航協的規定,每個機場都必須取一個具體名字,一般以機場建設地命名。深圳機場因建在寶安區黃田村,所以最初定名為黃田國際機場。可是很快就發現許多潮汕、福建和臺灣等閩南語系地區的乘客有意見。原來,“黃田”用普通話讀沒事,假如用閩南話讀就會與“黃泉”的音很接近。對於比較注重傳統的閩南語系人來說,這是很不吉利的事情,所以他們意見很大,甚至不願意從這裡乘機或降落。

因此,2001年10月,在上報中國國家民航總局並經其同意之後,深圳把“黃田機場”改名為“寶安機場”。“寶安”與“保安”諧音,含有“保護平安”之意。其實這樣一改,更加簡潔明瞭地點明瞭機場的位置。

深圳地名的那些事兒:竹子林,當初真有一片野竹子

昔日黃龍山下的竹子林,現園博園、越眾及香詩美林一帶。馬樹華 攝(資料圖片)

竹子林,當初真有一片野竹子

在深圳飛速發展的過程中,除了公開徵集地名外,有些市民耳熟能詳的地名源於特區“拓荒牛”們的就地取名。

位於福田區的“竹子林”就是一例。現在的竹子林位於深圳市中心區域,高樓林立,有地鐵、客運站,非常繁華,可就是見不到成片的竹子,給人感覺有點名不副實。那麼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呢?

1982年的秋天,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派遣2萬名中國人民解放軍基建工程兵到深圳執行基建任務。那時候,現在的竹子林一帶還是名為黃牛壠的一片坡嶺,本來是沒有人居住的。這裡成為了前來建設深圳經濟特區的基建工程兵們的基地。

當年,黃牛壠是個小山坡,坡上長有大片野竹子。於是,基建工程兵們就地取材,竹子成了基建工程兵們的“建材”:竹竿做成梁和柱,竹篙當成牆皮,油氈加上竹葉就是屋頂,他們用竹子搭建起一排排竹棚,作為他們的家。竹棚的生活非常艱苦,還經常有老鼠和蛇出沒。因為當時深圳有個非常出名的賓館叫做“竹園賓館”,所以喜歡苦中作樂的基建工程兵就給新家起了一個詩意的名字——“竹葉賓館”。

每當基建工程兵外出辦事,搭車返回駐地時,都會習慣手指著遠處那片竹子林給司機看,說“我在竹子林下”。這麼多基建工程兵及他們的家屬,一傳十,十傳百,竹子林的名字便叫開了。後來,隨著深圳的飛速發展,這個流傳於口頭的地名就成了這一帶的正式地名了。如今,它的本名黃牛壠已沒多少人知道了,竹林也早就沒了,唯有“竹子林”這個地名和關於它的故事將繼續存在下去。這個地名將永遠提醒著深圳市民:在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時,不能忘記最初那些開拓者和建設者付出的汗水。

道路、公園面向市民徵集名字

一般來說,給城市道路命名是政府部門的事,市民對此無權過問,更不用說由市民來為其命名了。可是30年來,深圳市卻一直沒有停止過面向社會公開為一些城市道路徵集名字。例如,除了前面所提到的之外,單是近年來,全市範圍內就有:2015年5月8日至5月22日,深圳市規劃和國土資源委員會光明管理局面向廣大市民,對全市十三個重點片區之一的光明鳳凰城範圍內的28條道路,開展有獎徵集路名活動,並承諾對每個最佳路名的命名者給予獎勵。2015年8-9月,坪山新區將坪山中心區的63個地名點面向公眾有獎徵詢命名,總獎金達15萬元。其中包括57條道路。2018年4月16日-20日,深圳市規劃國土委龍崗管理局面向社會各界,為深汕公路(雙龍站-建設路口)徵集道路名稱,並承諾將給予最終採納的命名方案5000元的獎勵。

除了道路以外,深圳一些公園也面向社會公開徵名。例如,2016年3月30日-4月20日,龍華新區觀湖辦事處面向全社會,對位於龍華新區觀湖辦事處新田社區的石皮山公園(原暫定名)開展名稱有獎徵集活動;2016年12月16日-28日,深圳市城市管理局面向社會各界人士,公開為位於深圳市中心區(CBD)北中軸線上的深圳CBD北中軸城市公園(暫定名)有獎徵集名字。2017年8月29日-9月30日,寶安區城市管理局在全市範圍內向社會公開有獎徵集寶安大道-創業一路路口四個節點公園的名字。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市的地標性建築也曾公開徵名。2010年9月16日,一條面向社會公眾的消息,受到深圳市民的熱切關注和積極參與:懸賞萬元,面向社會,公開為高達441.8米的“世界第八、深圳第一高樓”——位於深圳市羅湖區蔡屋圍的一座新建地標性超高建築徵集名字。最終,經專家評審團嚴格、認真的評選,“京基100”這一名稱脫穎而出,拔得頭籌,獲得萬元大獎。

地名,深圳飛速成長的“生命密碼”

深圳建市30多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許多當年的山地丘陵被夷平,大片水田也被填實,建起了工業廠房、住宅、寫字樓等。在這個發展過程中,通過各種方式產生了許多新地名。

深圳市政協委員張學虎表示,深圳是個快速成長的城市,所以有許多地方建好之後都還沒來得及正式命名,比如說許多新建的道路和公園。“通過公開徵集的方式,發動市民廣泛參與,為這些新建的道路、公園和地標建築取名字,那可以讓市民有一種參與感。而對這些道路、公園等公共設施來說,也有顯著的宣傳效果,可以激發社會公眾參與其中,提升社會公眾對這些公共設施的關注度,同時也提升社會公眾對於這些標誌性建築、道路和公園的認知和認可。我覺得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不管是面向社會公眾公開徵集地名,還是建設者們就地取名,這些新的地名都見證了深圳的成長,它們的產生過程都體現了深圳是一座飛速發展的新生城市。著名作家馮驥才在《地名的意義》中寫道:“城市是有生命的。地名便有了生命的意義,也就是有著和生命一樣豐富和深刻的含義。”“如果說地名是一個城市的文化代號,那麼這城市的生命密碼就在其中。”確實,對於深圳來說,這些地名都具有生命的意義,它們身上銘刻著這座新生城市從無到有、飛速成長的“生命密碼”。

主持記者|馬驥遠

採寫記者|羅俊傑

來源|晶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