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八阿哥胤禩是因太優秀而觸怒了康熙嗎?真實的“八賢王”到底如何?

官風


胤禩最大的優點,可能就是籠絡人心了。如果說胤禩做了什麼事,能夠觸怒康熙,往小了說,是籠絡人心,往大了說,就是結黨。

胤禩有八賢王的稱號,就是因為他太會籠絡人心了。他籠絡人心的程度,強到什麼地步呢?

滿清宗室裡面,康熙帝的哥哥裕親王福全,康熙帝的其他兒子,大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全都支持他奪嫡。這在皇子裡面能量夠大了吧。

皇親國戚裡面,黨爭失敗以後的明珠家族,號稱佟半朝的佟氏家族,以及顯赫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富察家族,全都支持他。

明珠家族就不用說了,本來是支持大阿哥的,大阿哥失敗以後,轉而支持八阿哥。

佟氏家族當時號稱佟半朝,索額圖跟明珠倒臺以後,佟國維,佟國綱,成了朝廷裡最大的權貴。整個佟氏家族,只有隆科多不支持八阿哥,他支持四阿哥胤禛,幫助他奪嫡成為了雍正皇帝。

還有富察家族,從康熙朝的馬齊,到乾隆朝的傅恆福康安父子,顯赫三代。他們家族也支持八阿哥。

至於朝中的滿漢大臣呢?更是有很多支持八阿哥。

胤禩有這麼大能量,你說康熙能不忌憚他嗎?

在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廢之前,胤禩不顯山不露水。在前面打頭陣的是大阿哥,大阿哥因為有母親惠妃的孃家,明珠家族的支持,再加上自己略有戰功,也有了奪嫡之心。

可惜他雖然是皇長子,無奈乃是庶出。爭奪儲君之位是不可能的。他有這份野心,完全是受到明珠的蠱惑。而明珠蠱惑他的目的,卻是跟支持太子的索額圖黨爭。

在太子第一次被廢之前,康熙帝主要處理兩件事,一件就是明珠索額圖的黨爭,第二件就是壓制太子黨的勢力。而這兩件事又是連在一起。

索額圖為了在黨爭上打敗明珠,就誘惑太子提前登基,幾乎等同於造反了。這就給了康熙帝打擊的機會。通過索額圖攛掇太子想提前登基這件事,康熙帝加以利用,既壓制了太子黨的勢力,又瓦解了明珠索額圖的黨爭。

在這之後,太子第一次被廢,大阿哥鋌而走險,在太子東宮搞魘鎮,又想替康熙殺了太子。這觸怒了康熙帝,因此,大阿哥被圈禁。

事件過去是過去了,可是,儲君之位空了。這時候,八阿哥胤禩終於顯示出他的能量了。這段時間,康熙對胤禩的重視也超過其他皇子,給了他重任。

康熙帝一直不願重立太子,八爺黨的人就不斷提這事。康熙帝被煩得不行,下旨說,誰再提這件事,就殺無赦。

康熙帝突然發現,太子黨被壓制了,八爺黨又冒出來了,那些王公大臣,那些文武百官,大部分明著暗著,都想讓胤禩當太子,而且勢力不是一般的大。

從自己的哥哥,到自己的兒子,從自己的岳丈,到自己的大舅哥,小舅子,從內閣大學士,到文武百官。好像他們搞的挺一致啊。

這引起了康熙的警覺。在沉寂了一段時間以後,在做好了佈置以後,康熙要重議立太子的事。讓文武百官全部暢所欲言,除大阿哥外,隨便從皇子裡面舉薦。這暗示著,廢太子也有機會。

這招就叫做引蛇出洞,果然,八爺黨的人,和支持胤禩的人,全都出動了。

首先就是內閣,這時內閣裡最大的馬齊,在內閣對別的內閣輔臣說,大家一致推舉八阿哥胤禩。接著,領侍衛內大臣鄂倫岱,理藩院尚書阿靈阿,戶部尚書王鴻緒,工部侍郎揆敘等人,暗中聯絡,在手掌寫個八字,以暗示所在部院的官員,都給我選皇八子啊!連回家養老的佟國維也建議看戲立八阿哥。

這樣一來,康熙帝徹底震怒了,接著收回重議太子的諾言,說八阿哥胤禩不適合做太子。原因有三:

一,他沒參與過多少政事,缺乏處理政務的經驗。在此之前,太子已經多次監國了。

二,他在太子被廢這件事上也有過錯,還跟那個相士搞在一起。

三,他的生母屬於辛者庫的賤籍,出身低下,不適合立為儲君。

接著康熙帝復立了胤礽為太子。利用這次重議太子,康熙帝讓八爺黨的勢力浮出了水面,然後開始打壓八爺黨。

那麼,胤禩是怎麼籠絡到這麼多人為他張目,支持他的呢?

這就要分三方面來說。

一是,利益方面,這幫人支持胤禩,無非是為了能有個擁立大功,永保榮華富貴。

二是,關係方面,比如明珠家,原來是支持大阿哥的,大阿哥倒了,大阿哥開始支持八阿哥。大阿哥的母親惠妃,孃家就是明珠家,而八阿哥是惠妃養大的。大阿哥為了鬥倒太子,明珠家為了鬥倒索額圖家族,早就跟八阿哥結盟了,裡裡外外,都是糾纏不清的關係。

其他支持八阿哥的王公大臣,跟八阿哥都有宮裡宮外的各種關係,可謂盤根錯節。

三,八阿哥的為人。胤禩整天裝出一副禮賢下士,寬厚仁義的樣子,這在皇子裡是個異數。因為皇子們,要麼像老四那種高冷的,要麼像太子那樣驕橫的,只有老八顯示出平易近人的模樣。


西堤君


不可否認,八阿哥胤禩確實很優秀,他的才能甚至能連老對手雍正都自愧不如。

要說僅僅因為優秀而觸怒康熙,那就更是天方夜譚了,康熙是巴不得孩子們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呢!

八爺胤禩不被看重,並不是因為生母地位低,也不是因為所謂的“嫡子制”

胤禩天資聰穎,深通世理,各方面的關係打得都很不錯,人稱“八賢王”。他的人際關係,上至親王貝勒,下至官員文人,個個都喜歡他。連康熙敬重的二哥——裕親王福全,對胤禩也是大力稱讚,經常在和康熙聊天的時候有意無意地表揚胤禩:“聰明能幹,有才有德”。甚至在康熙朝很多來華的傳教士,也都或多或少地在自己的回憶錄裡寫著胤禩有多好,有多棒!字裡行間都透露著胤禩的美德。

現在有很多觀點都認為,胤禩最終不能承繼大統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他不是嫡子,以及生母衛氏的地位不高。這當然是原因之一,但卻不是主要的。因為若按“嫡子制”來說的話,那最終繼承大統的應該是老二胤礽,或是老三胤祉,而不會是四爺胤禛。要按“生母身份”來看的話,繼位者也應該是老二胤礽或是老十胤䄉,同樣不會是四爺胤禛。

在康熙之前,清廷並沒有太看重漢族政權的“嫡長子制度”,就連康熙本人同樣也不是以長子身份繼位的。至於說“生母地位不高”本身就是不符事實的,胤禩生母衛氏出身極為高貴,乃根正苗紅的正黃旗滿人,另外以“辛布庫(包衣管領)”入宮為妃的也絕不僅僅只有衛氏一人。康熙本人就有兩個就有兩位以“辛布庫”身份被納為妃的,一個是衛氏,另一個就是十二阿哥胤裪的母親——定妃萬哈琉氏。

而且在康熙打算廢太子胤礽之前,還任命了胤禩負責內務府事務,可見對其的重用和非同一般的信任。


胤禩奪嫡失敗的原因:豬隊友太多了

第一次廢太子後,大阿哥胤褆就開始活蹦亂跳的,到處收買人心,爭取輿論,就差沒把“我要做皇帝”這五個字刻在臉上了。到後來甚至爆發出“謀害太子”和“魘鎮”兩件大事出來,胤褆的“皇帝夢”就這樣碎得稀巴爛了。可作為“豬隊友”之一的大阿哥,依舊自作聰明地向康熙舉薦“八阿哥胤禩可做太子”。所以即使八阿哥在當時並沒有過錯,可經過大阿哥這樣一提,康熙開始反感並鎖拿了八阿哥胤禩。愛屋及烏者,自然也會惡其餘胥。一顆討厭八阿哥的種子就這樣在康熙的心裡埋下了,並經過另外幾位“豬隊友”不斷“澆水施肥”,茁壯成長了。

康熙宣佈圈禁大阿哥胤褆和鎖拿八阿哥胤禩後,城府極深的九阿哥胤禟和性格剛烈的十四阿哥胤禵,兩人帶著毒藥直接去面見康熙。這是什麼?這是逼宮。雖然最後只把出言不遜的胤禵打了二十大板,可由討厭變為厭惡的種子已經開始發芽了。

接下來就是眾所周知的“百官舉薦”一事了,這事才是康熙最後決定把胤禩提出“儲君隊伍”的主要原因。康熙一生最怕的就是結黨,最討厭的就是神鬼。早年的鰲拜,中年的明珠、索額圖,晚年的胤禩,個個都犯了康熙的逆鱗。而且康熙對朝廷的情況其實是瞭然於胸的,他很清楚自己的國家早已是外強中乾:吏治、災情、邊境、民生,哪一方面都是難事,都是得罪人的事。

康熙很明白,做皇帝不是讓你去討好人,而是要做好得罪人的打算。現在所有人都支持胤禩,除了他的才能確實不錯之外,還有最重要的就是希望胤禩能保住他們的既得利益,不要動到他們的那塊蛋糕,將來或許再分一塊蛋糕給他們。可蛋糕就這麼大,分完了官員,那百姓怎麼辦?百姓吃不了飯,邊境平不了亂,到時遭罪的還不是坐在皇位上的人。八爺胤禩若是活在太平盛世,那以他的能力決定可以讓盛世再進一步的,可他卻是生活在一個暗流湧動的康熙末年。康熙需要的是一個敢得罪人的儲君,而不需要一個老好人皇帝。

所以胤禩從一開始就決定和帝位無緣了,不是因為他的才能,也不是因為他的母親身份,而是因為他的性格,不適合那個時代。



一貳一橙


八阿哥被二月河先生寫的太神了,史料記載的胤禩則不然,仔細分析後可以看出他毫無政治頭腦。

1、立嗣以嫡、長優先是慣例,反其道而行之併成功的例子太少了,號稱千古一帝的康熙不會不明白這個道理。

八阿哥生母和養母的地位都不高,四阿哥的生母地位不高,但養母的地位很高,佟佳氏生前實為後宮之主,死後還追封的皇后,此其一。

康熙在位時,除了二阿哥是太子外(生母赫舍裡是皇后,索額圖之女,索尼之孫女),只有三個阿哥封了王爵,而真正對四阿哥威脅最大的是三阿哥胤祉,這也是他在雍正繼位轉年就被實際圈禁的原因,此其二。

也就是說,康熙認定的繼位人開始只有一個,那就是太子,後來廢了太子之後有機會的只有兩個,八阿哥看不出來?滿朝文武也沒人看出來?

2、帝王討厭朋黨,清朝更是有明文規定,官員不能結交阿哥,八阿哥難道不知道嗎?他廣為結交天下名士和官員,這不是犯了大忌嗎?稍有政治頭腦的人都不會幹出這種觸犯皇帝逆鱗的事吧?

當然,說他沒有政治頭腦,不代表否定他的優秀,好學、上進、謙和(也許是真性情)也是被皇帝認可的,不到20歲就晉封貝勒爵位可以證明。

因為出身不如其他阿哥,加之又有好勝心,所以努力學習,侍長輩以敬,待兄弟以誠(戴鐸給四阿哥出的也是這個主意),交權貴以寬仁,或許就是那個爵位衝昏了他的頭腦,起了奪嫡之心,再後來就是不服輸,還得爭,最終導致了失敗。


老衲虛空


我是專注歷史的莫地方,我來回答。

康熙原本就是十分厲害的皇帝,因此,他的孩子自然也有厲害的角色,比如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是兄弟中的佼佼者,康熙為什麼最後會選擇了胤禛拋棄了胤禩這個到底什麼原因?

父親愛孩子是天經天義的,那個父親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古代的皇帝在選擇皇帝的時候一般情況下是萬分謹慎的,他們害怕選錯一位儲君祖宗辛苦打下的江山會葬送掉,康熙之所以不選擇胤禩我覺得一方面他確實不適合做皇帝,還有就是他的出生影響了他成不了皇帝只能做王。

出身低微,從一開始基本註定了皇位無緣

我們知道八阿哥的生母良妃出身很低微,以至於在生下胤禩後他都沒有資格撫養自己的親生孩子,八阿哥從小就在大阿哥母親下面成長,八阿哥胤禩知道在皇室當中如果你出身不可以只能靠後天努力,他一直在努力,喜歡可以獲得自己父親康熙喜歡,功夫不負有心人,康熙在八阿哥胤禩十七歲的時候封了貝勒,正是因為他最早受封,朝中不是少大臣都認為他有可能成為未來儲君,最後選擇都在八阿哥這裡。

沉不住氣,要康熙對這個孩子出現了不滿

太子爺給康熙廢掉後,康熙那個時候雖然閒置太子,實際上還是希望太子可以繼承帝國皇位,這個時候,他打算其他孩子一個表現機會,八阿哥給康熙任命了不錯的職務,康熙對自己最出色的孩子是十分器重的。

這個時候有個道士認為八阿哥有天子之相,八阿哥並沒有馬上組織流言,可以看出來,八阿哥已經沉不住氣了,他對皇位動了心思,後來經查實,這個事情是大阿哥故意而為之的,雖然處置了道士,要自己失去了爵位,八阿哥在康熙那裡的印象就不太好了。

打算創新立太子,無奈大臣好心做了壞事

太子一生中數次廢立,可以看出來康熙對太子期望很高,他心中人選依舊是胤礽,這個時候他希望由大臣們提出來繼續要胤礽做太子,畢竟他廢了太子,這個事情一定不能他提出來,他希望大臣們可以理解他的意思,大臣們最後還是誤解了康熙的意思,一致推薦了胤禩。

這個時候康熙面露不悅,畢竟整個朝堂這有張廷玉動他,其他人都推薦胤禩,康熙這個時候不得不對八阿哥胤禩刮目相看,畢竟他隱藏太深了,雖然,八阿哥沒有給冊立成太子,好歹他的爵位恢復了,大臣們也沒在說什麼。

海東青的原因,導致八阿哥徹底無緣皇位

八阿哥好心給康熙送了一對海東青,路途遙遠,海東青在送到康熙面前的時候,已經奄奄一息,沒有什麼生機了,康熙在見到海東青後認為是八阿哥在詛咒自己,十分的憤怒,導致八阿哥徹底和皇位無緣分。

八阿哥很是聰明,他在知道自己徹底和皇位無緣後,他選擇支持十四阿哥,十四阿哥本身就是自己一派的,可以說大家目標相同,最後,繼承皇位是四阿哥胤禛,四阿哥為什麼即位之初會重用四阿哥,那個時候朝廷四阿哥勢力龐大,不重用四阿哥他的權利很難保證,幾年後,雍正穩定局勢後最終處置了八阿哥。

康熙會選擇四阿哥原因到底是什麼

我們知道康熙盛世,雖然四海昇平,百姓安居樂業,盛世背後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處理,他繼續找一個可以強勢處理皇室權貴,可以變更扭轉腐敗氣氛的人,這個人就是四阿哥胤禛,他上臺後必定對這些權貴,那些不良氣氛,以及貪腐都會進行變革,這樣才可以保證帝國長治久安,八阿哥所代表的利益並適合成為帝國的皇位繼承人。


莫地方


歷史上的康熙並不會“嫌棄”自己的兒子們優秀,相反,他對於皇子們的培養可謂是非常的用心。

康熙之所以能夠開創一代盛世,除了他自身出眾的才能和人格魅力,以及滿朝的能員幹吏外,康熙的這些皇族兄弟們,也是他重要的倚重力量。

康熙的兩位親兄弟,哥哥福全和弟弟常寧,深得康熙信任,在征討噶爾丹的過程中,二人都是自領一路兵馬前去平叛,功勳卓著。

而康熙的堂哥,禮親王代善家族的康親王傑書,更是康熙平定“三藩之亂”的重要功臣,他不僅帶兵打進福建,迫使耿精忠投降,更是常年帶兵駐紮在福建地區,抵禦臺灣的鄭氏集團。

實際上,這些都讓康熙認為,如果皇太子胤礽在未來登基後,獲得兄弟們的支持合輔佐,將會是非常幸福而又幸運的事情。

因而,康熙對於所有皇子的培養都是非常用心的。

比如,對於皇太子胤礽,康熙除了親授技藝外,還安排了張英、李光地、熊賜履、湯斌這四位飽學之士為老師;對於大阿哥胤褆,則給予了他充分的表現機會,年紀輕輕就多次在戰場上進行歷練;三阿哥胤祉,除了是康熙所有皇子中讀書最好,弓馬騎射也頗為嫻熟的之外,康熙更是讓西洋傳教士教授其算術、幾何等知識,全面培養;而對於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康熙還不拘一格的安排了年僅27歲的大國舅佟國綱的兒子,同時也是自己表兄弟的法海對其二人進行傳道受業,使得十三阿哥和十四阿哥是康熙所有皇子中,出了名的文武雙全。

八阿哥胤禩亦是如此,不僅接受了康熙安排的老師們的培養,也獲得了許多署理政事的機會,能力不斷提升,就連日後登基的雍正皇帝都說:

“胤禩為人聰明強幹,才具優裕,朕深知其能辦大事。”

所以,胤禩並不是因為其優秀而為康熙厭惡。


八阿哥胤禩為康熙所厭惡,更多還是因為其過高的“人氣”威脅到了皇權,進而引得了康熙的“羨慕嫉妒恨”。

實際上八阿哥胤禩卑賤的出身,反而為其聚攏了大量的人氣與支持。

八阿哥胤禩的生母是辛者庫出身的良妃衛氏,因此八阿哥的出身也是康熙所有皇子中最為卑賤的,然而正是因為這卑賤的出身,讓八阿哥有了力爭“人上人”的目標和決心外,更有了謙和的性格和態度,這樣就贏得了包括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等一眾皇子以及眾多朝臣們的支持。

更重要的是,正是因為八阿哥出身低微,沒有母家勢力,眾多的官員也因此選擇八阿哥胤禩以求獲取最大的政治利益。

另一方面,八阿哥的能力也確實得到了朝堂上眾多官員們的認同和認可。

包括康熙的國舅兼老丈人的佟國維,滿洲首席大學士馬齊,漢族大臣王鴻緒等人,都是因為八阿哥出眾能力而選擇對其進行支持,相比之下,日漸貪婪而又傲慢無禮的太子胤礽,早已在這份對比中為朝中大部門官員所摒棄。

與此同時,胤禩也在不遺餘力的邀買人心。

比如在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的時候,太子胤礽就公然違背禁令,擅自在府中接見內務府中下級官吏,受到康熙的處罰,接替胤礽管理內務府的胤禩並沒有處理原來胤礽的屬下官員,而是有意識的對其進行獎勵和提拔以收為己用,引得了康熙的極大不滿。

所以,八阿哥胤禩在朝堂上,已經收穫了大量的人氣和支持力量,特別是在康熙一廢皇太子期間,朝堂之上大部分官員均選擇支持八阿哥胤禩,引得了康熙的不滿,甚至可以說令康熙為之恐慌,畢竟康熙最反對的就是皇子與外臣的結黨,如此公然的串聯和勾結的行為,不管有意還是無意,都是對皇權的巨大威脅。

為此康熙也斥責道:

“八阿哥未嘗更事,近又罹罪,且其母家亦甚微賤”

但是依舊無法改變朝堂之上強烈的支持八阿哥胤禩的聲音,而這在引得康熙極大不滿和厭惡的同時,更是讓康熙對其產生了“羨慕嫉妒恨”,擔憂的是自己的皇權和威嚴受到了挑戰和威脅。


八阿哥胤禩還為康熙所厭惡的原因在於他的奪嫡之心表現的過於明顯了。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皇帝“一廢皇太子”,期間就出現了“江湖術士張明德案”,八阿哥明知道張明德妖言惑眾,陰謀投機的情況下,還將其收納與府上進行詢問商議,如此包藏禍心之舉,讓康熙大為關火。

而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第二次廢黜胤礽的皇太子之位後,胤禩又大言不慚的向康熙說:

“我今如何行走,情願臥病不起”

這是在赤裸裸的炫耀自己的人氣,也是有意讓康熙封他為太子,再度引得康熙的厭惡。

最終在之後的“斃鷹事件”中,八阿哥受到了康熙更為嚴厲的訓斥和懲罰,進而就此徹底失去了爭奪皇位的資格。


雍親王府


明清戲曲裡,活躍著一個北宋時期的著名人物“八賢王”,《楊家將話本》說他雖是皇族卻關心民間疾苦,一心為國為民,不結黨不謀皇位,是個受人愛戴的皇子,雖然戲曲裡的八賢王是藝術虛構,但表達了民間的心聲,清朝康熙時期,八皇子胤禩待人隨和,廣結善緣,也有八賢王的美譽。

胤禩,康熙八子,生卒1681-1726年。

胤禩的生母衛氏包衣出身,身份低賤,生了皇子沒資格撫養,於是胤禩被抱給惠妃那拉氏養育,在康熙眾多皇子中,胤禩母賤子賤,於是從小養成了勤學、發憤的性格,做事小心,處處留神的特點。為了獲得康熙的另眼相看,胤禩讀書非常用功,為了良好的口碑,胤禩待人親切,做人細緻,贏得好名聲,《清世宗實錄》記載,連他叔叔,康熙的哥哥福全都讚揚“聰明能幹,有德有才”。

康熙交給他的事務,都細心辦好,比如料理廣善庫,重建東嶽廟等,獲得肯定,所以胤禩在17歲時就封為多羅貝勒,是當年最年輕的受封皇子。太子被廢除後,令胤禩署理內務府總管事,這是個清皇室內部重要的崗位,眾人眼中的政治信號,朝中大臣紛紛靠攏,胤禩跟同齡間的皇子關係相處融洽,又廣交江南士子,獲得群眾基礎。

圖為北京東嶽廟,建於元朝,明清時多次修整。

當年太子之位空缺時,重臣李光地直言不諱的向康熙進言“目下諸皇子,八王最賢”,胤禩雖母親地位低微,但妻子郭絡羅氏的影響力頗高,她是安親王的外孫女,有了這一層關係,簡直如虎添翼,自認為一切準備就緒的胤禩露出了終極目的,奪嫡。可是初露鋒芒就潰敗下來,當時皇儲之爭已然升級,太子被廢,索額圖被禁,皇十八子胤祄又病故,《清史稿·諸王》描述,強虜的大阿哥胤禔自知皇儲無望後,直接進言支持皇八子胤禩,悲憤惱怒之下的康熙直接全部摁倒,革去胤禩貝勒,為閒散宗室,其目的就是嚴重警告胤禩不要有非分之想,胤禩不甘。

圖為晚年康熙像。

康熙第二次廢太子後,爭儲的機會又來了,《清聖祖實錄》記載,本來是隨康熙去熱河的,因為胤禩母親忌日沒隨行,想討好父皇的胤禩令人送來了兩隻老鷹,誰知打開老鷹半死不活,康熙大怒,當時康熙年邁,很忌諱見這種將死之物,不祥,稱胤禩陰險,父子恩斷,這就是“斃鷹事件”,此事件雖然疑點重重,胤禩怎會送兩隻將死之鷹,真相到底如何已不重要,結果是胤禩徹底斷送了爭儲機會,以後胤禩轉為支持十四阿哥胤禵。

圖為廉親王胤禩,田黃石印。

康熙兩次廢太子都是在悲憤中度過的,心情極度幽怨,非常敏感,誰敢這時來討好,表表心意,絕對是馬屁拍在馬掌上,可胤禩好死不死的,都是在廢太子之後出手,兩次扮演了犧牲品的角色。在爭儲的過程中,胤禩始終站在四哥胤禛的對立面,所以胤禛即位為雍正後,採用欲擒故縱策略,先是加恩,再處處打壓,一通眼花繚亂後,胤禩除宗籍,囚於高牆,不出幾個月死亡,八賢王胤禩就這樣走完了悲情的一生。


圖文繪歷史


一提到八阿哥胤禩,當時朝野內外眾口鑠金,讚不絕口,他是個精於世故會做人的人,連日後的雍正都說過胤禩“聰明強幹,才具優裕”,這些和我們在影視劇裡看到的八阿哥一樣。

康熙的哥哥裕親王福全在宗室中資格算老的,很有影響力,在臨終時都揭發太子胤礽的不是,向康熙推薦老八胤禩,可以說胤禩奪嫡的優勢看上去比任何一個皇子都大得多。


不過蘋果不是一天就爛的,胤禩在很多關鍵節點上的失手導致了他在康熙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這些具體事件的細節當然和電視劇有不小的差別。

比如第一次廢太子後,大阿哥胤禔勾結江湖術士暗害太子的陰謀被敗露,實際上老八胤禩也參與其中。大阿哥自作聰明向康熙上奏摺,有替父殺子的意思,還提及那位江湖術士認為老八將來一定大富貴。康熙當時就發火了,把江湖騙子揪出來嚴加審問後老八的小九九才被曝光,這次是大阿哥這個豬隊友害死了胤禩。

之後又發生的暢春園投票事件,表面看是一個圓滿大結局,康熙規定除了大阿哥沒有資格參選,大臣和宗室在其他皇子中選出皇位繼承人,投票結果是一致推選老八胤禩。康熙心裡可不樂意見到這種結果,如果一個人全國上下都說他賢能,那麼就要好好掂量掂量,胤禩再得人心也不會沒有絲毫反對的聲音吧,皇帝認為是八爺一黨做了手腳。


想當年王莽就是舉國上下都給他點讚的,可實際情況又如何呢,康熙是老了,但起碼的帝王心術他還是有的。暢春圓投票後康熙並沒有明確認可最後結果,投票事件表面上胤禩拔得頭籌,但實際上他已經輸了。他的“眾望所歸”反而引起了康熙的猜忌,既然王公大臣這麼多人都站在胤禩那邊,萬一他們“興兵構難,逼朕遜位而立胤禩”,康熙想到這後背發涼。

康熙五十三年底,康熙前往塞外狩獵,駐陛在回來的行宮,胤禩讓太監進貢了兩隻海冬青(電視劇裡是十四阿哥送的寶物,老八偷樑換柱換成了死鳥),結果打開後那兩隻雕已經奄奄一息。這是嘲笑康熙老邁將死,居心不良,氣得康熙心臟病發作當場要殺人。還聲明從此和胤禩父子恩斷義絕,如果皇子裡有再依附老八的就是不忠不孝。


老八是無論如何沒有豹子膽敢送兩隻死鳥給康熙的,有幕後黑手操作栽贓,甚至有人懷疑就是康熙本人做手腳,第一種可能當然是他的那些兄弟們導演,誰獲利誰就是主謀(但風險實在太大,因為操作人有反水的可能),第二種可能更可怕,康熙自己做戲,其目的是把老八徹底摒棄在奪嫡範圍之外。如果老八還有爭位的可能,還是康熙心裡的太子人選之一,那隻要追究貢品的看管不利好了,何必上綱上線到不尊君父的高度。

胤禩的奪嫡之路走到這裡基本也就到頭了,海東青事件抵消了暢春園投票的影響,康熙在臣民面前樹立了胤禩不仁不孝的形象,八爺黨從此是打了霜的茄子再也提不起精神頭來了。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


看遍山川


八阿哥胤禩(同祀,讀si)不是因為太優秀而觸怒康熙,相反的是,他因為優秀獲得了康熙的很多褒獎。



(胤禩的畫像)

縱觀康熙帝對老八的態度轉折,在於第一次廢太子後,大阿哥說了一句話:我推舉胤禩做太子,張明德(也有說張德明)給他看過相,說他日後必會大貴。

這句話成了康熙和八阿哥感情的分水嶺,從此以後,父子開始猜忌,隔膜漸深。

在這之前,康熙帝對八阿哥十分欣賞。

1,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六月十日,康熙對幾位年長阿哥的學習情況進行考核,其中有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七子胤祐、皇八子胤禩。

胤禩背誦純熟舒徐,聲音朗朗。但他的字寫不好,康熙就讓當時著名的書法家何焯給他侍讀。

2,八阿哥胤禩騎射皆佳,在他只有13歲的時候,就幫忙康熙試馬,以辨別馬的好壞。如果他沒有精湛的騎術,是不可能勝任這個任務的。

3,康熙二次親征,在給太子的上諭裡, 提到八阿哥和大阿哥、三阿哥一起捕獵兔子,年紀最小的他射中了幾乎和大阿哥、三阿哥數量一樣多的兔子。

4,康熙於三十七年(1698年)三月二日,他便與皇四子、皇五子、皇七子一同受封為貝勒,是當時年齡最小的皇子。

5,母以子貴。

康熙三十九年(1701年),胤禩出生低微的母親衛氏被冊為嬪,而比她早生皇子的戴佳氏卻沒有得到冊封。不久之後,衛氏被晉升為良妃,成為康熙當時僅有的五位妃子之一,並且資歷最淺,生皇子最晚。

第一次廢太子以後,大阿哥眼看奪嫡無望,希圖擁立之功,就說出了上面那段話。

根據後面大阿哥勸諫康熙除掉太子一事看,大阿哥不是故意坑老八,實在是這人的智商和情商太低了。

但這句話,幾乎給胤禩帶來了滅頂之災。

康熙對第一次廢太子後所引發的連鎖反應,是心理準備不足的,甚至可以用“震驚”一詞來形容。這可以從他對八阿哥的層層加重的處罰上看出。

聽完大阿哥話後的第二天,康熙根本沒做調查,直接召集眾皇子,說胤禩柔奸成性,妄蓄大志,黨羽相互勾結謀害太子,並將他鎖拿治罪。


後來,張明德一案審理終結,康熙帝以“胤禩聽聞張明德狂言竟然不奏聞”的理由,加重了對八阿哥的懲罰,革去貝勒銜,貶為閒散宗室。

但事情還不算完。

此案剛剛結束,皇三子胤祉又奏稱大阿哥胤禔魘鎮廢太子,致使胤礽言行荒謬。

康熙大怒,再加追查。原來張明德武功高強, 大阿哥曾想收買他行刺太子。並且,張明德也勸說過八阿哥去刺殺太子,後被胤禩趕走。

繞來繞去,胤禩又沾上了“他人謀刺太子而知情不報”的包。

一系列眼花潦亂的變化,使得康熙徹底地冷靜下來,他做出瞭如下的對策:大事化小,不處罰胤禩;推舉新太子,試探朝臣的反應;復立太子,作為擋箭牌;恢復胤禩的貝勒爵位,穩住八爺黨。

到了這個時候,康熙對八阿哥的防範之心已到極至,他在等一個機會,狠狠地打壓一下胤禩。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十一月二十六日,發生了歷史上稱作的“斃鷹事件”。

八阿哥離開康熙、祭奠母親衛妃,同時託太監送給康熙一隻老鷹。康熙打開後,老鷹已經奄奄一息了。

這事很簡單、也好查,只需要確認太監接收老鷹時老鷹是健康有活力的就行。

但康熙的反應很過激:他十分憤怒,認為這是八阿哥對自己的詛咒,當即召來眾皇子,再次責備胤禩, 並說:“自此朕與胤禩,父子之恩絕矣。”

顯然,康熙帝在借題發揮。

藉此,康熙還停發了胤禩和府中屬官的薪米。隨後,胤禩大病一場,康熙表現冷漠。

那麼,真實的八賢王又是怎樣的呢?

第一,胤禩的學習能力很強,騎射技術優秀。

第二,胤禩的母親出身貧寒,他受此影響,生活十分節儉。這個節儉的好習慣,很多皇子知道,但自身卻做不來。

第三,胤禩背誦“聲音朗朗”,說明他口才了得,表達能力強。

第四,胤禩的情商很高。

胤禩很會做人,胤禛追查虧空時,他替很多官員填補了虧空。

胤禩邀買江南文人之心,例如上面提到的何焯,就是方苞和錢謙益的弟子,他大加提攜,在何焯的宣傳下,他在士子之中聲名很好。

胤禩對待包衣很優厚,雍正四年他垮臺以後,他的包衣很多替他鳴不平,還製造雍正的謠言。

胤禩死後,在他的祭日,有些受他恩惠的官員偷偷為他燒紙錢。

第五,因為他溫和的性格和刻意的拉攏,在第一次廢太子以後,以佟國維、馬齊、阿靈阿、鄂倫岱、揆敘、王鴻緒等為首的朝中重臣聯名保奏他為儲君。

說完了嗎?

沒有!

至少最重要的我沒有說,那就是胤禩的職務。

胤禩管理過廣善庫,就是拿國家的庫銀放貸給商人收取利息。這個職務有個便利,就是官宦之家有閒錢,借胤禩之手貸出去,利息很高,風險幾乎沒有。

胤禩管過修東嶽廟,這個差使肥,全國工程的總承包商。

胤禩還幹過內務府總管,這個就更不用說了,職官三千人,比戶部工作人員還多十倍。更重要的是,所有皇室和重要的王公大臣的供需釆辦都來自內務府。

從胤禩的職位中可以看出,這些掌控著財務大權的肥缺,為他的人脈搭建作出了厚實的鋪墊。同時,也為他積累了不菲的身家。

胤禩領導的八爺黨,其實很不成熟。

1,胤禩因為人緣好,八爺府慣常的高朋滿座,有文官、有武官,甚至四爺家的年羹堯都去過。這樣無遮攔地結交外臣,搞得像個小朝廷,在外面的影響很不好。

2,朋友多了,就出了張明德這樣的叵測之人,張口一個“面相貴不可言”,閉口一個“王上加白為皇”,更加離奇的是:這人居然鼓動胤禩買兇殺太子。可見,胤禩對八爺黨的管理,還是缺少緊密性,這種漏洞太致命。

3,八爺黨始終沒有看清皇權不可侵越的道理,希圖用一哄而上的官勢來影響皇權,正是這種行為引起了康熙的忌憚,對胤禩產生很深的戒心,最終導致奪嫡的失敗。

4,八爺黨的鬥爭手段很簡單。

例如:第一次廢太子以後,老八被罰了,老九和老十四挺不服氣。他們就懷揣著毒藥在康熙面前去勸諫。反正最後他們沒服毒藥,老十四還頂撞了康熙,把個老父親可氣壞了,操起寶劍要砍他。

這種政治手段,低端得近乎兒戲。

5,八爺黨太鬆散,領導核心不明確。

康熙五十七年,胤禵成了徵西大將軍後,就成了八爺黨人心目中最有可能的儲位繼承者。

胤禟說:“胤禵聰明絕世,才德雙全,我弟兄們皆不如”,並熱心地為胤禵試製軍備。

看看,毫無心理障礙地換領導。

胤禩也是迅速調整好角色定位,和胤禵保持著通信,友誼依舊。

史料記載如上,八爺黨就是這麼任性,可以隨著形勢換領導。

說一段有趣的故事。

易中天評胤禩:

雍正的能力,有他執政十三年的政績可以為證。胤禩的能力,則可以在雍正那裡得到證明。雍正即位以後,曾多次說過:“胤禩較諸弟頗有辦事之材,朕甚愛惜之,論其才具操守,諸大臣無出其右者”。

這話,把胤禩抬得很高,再品品,頗多餘味。

雍正不去說了,整肅官場、養廉銀、官紳一體納糧、攤丁入畝、改土歸流,哪個都難,哪個他都做成了。

而胤禩在雍正那裡證明了什麼呢?

胤禩握著一副好牌,把它徹底地打壞;面對皇位被奪,卻又垂頭喪氣、無可奈何。

我認為,雍正是深深通曉抑揚之法的,他在表揚了胤禩這麼多以後,只是想說:“胤禩什麼都好,就是為人心術不正”。這個,應該是重點!

我是歷史閒話人,祝朋友們閱讀愉快。


鏈天絕


真實的“八賢王”胤禩擔的起“賢王”二字。

胤禩是一個連競爭對手雍正都不能否認他“賢”的主,雍正盛讚“胤禩若肯實心辦事,部務皆所優為。論其才具、操守,諸大臣無出其右者”。



胤禩之所以會失去帝位的繼承,很大程度源於他的“賢”,他太優秀,或者說是太得人心了,所以遭了康熙的忌諱。當初康熙決意讓天下官員來選舉太子,康熙本意是想復立已失勢的胤礽為太子,可是沒曾想朝中重臣,如一等公佟國維、武英殿大學士馬齊、領侍衛內大臣阿靈阿、領侍衛內大臣鄂倫岱、工部侍郎揆敘、工部尚書王鴻緒等,他們都紛紛支持立胤禩為帝,原因都是稱其“賢”,而這就恰恰犯了康熙的忌諱。



康熙本就是一個十分貪權、戀權的皇帝。當年,胤礽被廢去太子之位,就是因為胤礽被康熙認為是“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想想看,連康熙自己曾經最寵愛的胤礽稍微流露出一絲對帝位的覬覦之心,康熙就如此對待,可想而知,康熙對於皇權的看重。



所以正是因為滿朝文武皆支持胤禩,讓康熙感到了恐懼,感到了威脅,再加上胤禩的賢明在民間廣為傳頌,康熙深怕胤禩在他晚年後會讓他自己失去權力,所以他開始無限制的打壓胤禩,就這樣胤禩失去了本該有望繼承的皇位。

當然,胤禩的“賢”更多的是對百官的縱容,對親信的“溺愛”,他對自己親信的無底線的縱容,雖然成就了他的“賢”,但卻也間接的造成了清朝吏治的腐敗不堪,清朝國力的衰退,所以胤禩雖“賢”,但卻不是對國而言,只是對自己而言。



更多的時候胤禩表現出的“賢”只是為了自己,他對百官的“賢”,是想博得百官的支持,對百姓的“賢”,只是為了博個“賢”王的名。

不過論實際的,不可否認的是,如康熙的兄長福全所言“心性好,不務矜誇,聰明能幹,品行端正,宜為儲君”,胤禩的確有做“儲君”的所有的資質,若他能坐上儲君之位,的確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儲君典範。



但也正如雍正所言“其心術之險詐,諸大臣亦無與之比者”,如果胤禩把這個“賢”用到邪道上,他也是無人能敵的,總得說胤禩若是把“賢”用到正道上,他即為治世之明君,但如果把“賢”用到邪道上,他即為禍國之奸君。

事實上正是因為胤禩太過於表現出“賢”,才讓他走向了末路。他的“賢”雖得到了天下臣民的一致認可,但卻也實實在在的害了他,他的“賢”讓康熙猜忌,然後失去了繼承皇位的資格,他的“賢”讓雍正猜忌,然後徹底的失去了所有的東西,甚至是生命。



試想,如果胤禩不急於的表現自己,也不急於的去造就自己的聲望,也許他就不會敗的那麼徹底。


澳古說歷史


八賢王這頂閃耀著光環的帽子,是歷史小說家和編劇們強加給胤禩的。歷史上康熙的皇八子,雖然不是個平庸無能之輩,倒也著實沒有影視劇中演繹的那般優秀。大體而言,胤禩曾積極參與奪嫡,可這個出身卑微的皇子,始終都不受康熙待見,甚至令自己的老子非常討厭。

翻閱相關史料可知,康熙在選立太子時,始終對胤禩心存偏見。胤禩於康熙三十七年三月受封為貝勒,後又於康熙四十七年九月任內務府總管事,在諸皇子中倒也算是比較受重用的人物了。然而,後來康熙命人重新舉薦太子人選時,阿靈阿等朝臣保舉胤禩,但康熙卻斷然拒絕了:

“胤禩未更事,且罹罪,其母亦微賤,宜別舉。”——《清史稿》

在康熙眼中,胤禩有三個比較嚴重的問題:未更事、罹罪、其母亦微賤。在這三條缺點中,生母卑微是無法改變的,但滿人倒也並非就全然根據嫡庶之別來評判一個人的能力和價值;至於說胤禩未曾經歷世事,則多半是康熙的推諉之詞了,即便胤禩不能獨當一面,倒也算不上是個“呆瓜”;而胤禩所遭受的刑罰,則是指他陰謀奪嫡,觸怒了康熙。

胤礽第一次被廢時,胤禩便籠絡皇子胤禟、胤䄉、胤禵和大臣阿靈阿、鄂倫岱、揆敘、王鴻緒等,企圖竄通朝臣,保舉自己做太子。結果,當時胤祉又告訴了康熙一條江湖術士的“輿論”:相士張明德言允禩(胤禩)必大貴。

結果,胤禩結黨奪嫡的行跡敗露,加之康熙正記恨內務府總管凌普依附太子胤礽,盛怒之下的康熙下旨,對凌普和胤禩進行了嚴懲:

凌普貪婪鉅富,所籍未盡,允禩(胤禩)每妄博虛名,凡朕所施恩澤,俱歸功於己,是又一太子矣!如有人譽胤禩,必殺無赦!——《清史稿》

康熙的這條上諭可謂措辭嚴厲,甚至公然指出如果誰在稱讚胤禩,便殺無赦。第二天,康熙又召集諸皇子,告誡他們不要企圖鑽營太子之位,並且直指胤禩結黨,企圖謀害胤礽,命人將胤禩緝拿,交議政處審理。

當時康熙和皇子們鬧得很僵,在打壓胤禩時,胤禟讓胤禵求情,結果惹得康熙要拔刀殺胤禵,後來胤祺跪在地上勸阻康熙,才使得事情得以緩和,但依舊特意強調不要寬宥胤禩。接連遭受打壓的胤禩,被剝奪了貝勒,降為間散宗室,相當於被一擼到底了。

康熙對胤禩進行一番打壓後,依舊還有人想保舉胤禩。不過,康熙再拒絕之後,還是回覆了胤禩的貝勒爵位。只是,經過這一番折騰,胤禩的太子迷夢自然已經是破滅了。

以上便是康熙朝的胤禩。及至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康熙帝駕崩後,世宗即位,為避諱,雍正兄弟皆改“胤”為“允”。允禩一度也受雍正重用,當時雍正命其總理事務,進封廉親王,授理藩院尚書。雍正元年時,允禩又奉命辦理工部事務。

不過,雍正對此前允禩在九子奪嫡中的做法心存芥蒂,還是未能寬宥自己的這個兄弟。後來,允禩被剝奪了爵位,交宗人府圈進,更名為“阿其那”,不久後死在了禁所。直至乾隆四十三年正月,高宗才恢復了允禩等人的本名,算是進行了特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