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5 四川省劃分為1市2區3縣的5線城市,享有“川東門戶”之稱

四川省劃分為1市2區3縣的5線城市,享有“川東門戶”之稱

四川省劃分為1市2區3縣的5線城市,享有“川東門戶”之稱

四川省劃分為1市2區3縣的5線城市,享有“川東門戶”之稱

四川省劃分為1市2區3縣的5線城市,享有“川東門戶”之稱

四川省劃分為1市2區3縣的5線城市,享有“川東門戶”之稱

廣安,四川省地級市,世紀偉人鄧小平的故鄉。位於四川省東北部,東、南兩部分與重慶市墊江縣、長壽區、渝北區、合川區接壤,西部與遂寧市蓬溪縣和南充市嘉陵區、高坪區相鄰,北部與南充市蓬安縣和達州市渠縣、大竹縣毗連。廣安是四川省唯一的“川渝合作示範區”和距離重慶主城區最近的地級市,納入了重慶1小時經濟圈。

1993年7月2日,經國務院批准設立廣安地區,1998年7月31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廣安地區設立廣安市。現總轄廣安區、前鋒區、嶽池縣、武勝縣和鄰水縣,代理管轄華鎣市,總面積約6344平方千米,市人民政府駐廣安區思源大道。擁有國家A級景區16個,其中1個5A級,5個4A級。國家水利風景區3處,省級溼地公園2處。鄉村旅遊每年接待遊客數百萬。鄧小平故里市及相關遺蹟,寶箴塞、褒先寺、肖溪古鎮等遺址文化積澱豐厚,嘉陵江、金城山、御臨河小山峽等景色亦是遊客探古訪幽、觀光休閒的好去處。廣安不僅是鄧小平同志的故鄉,這裡還孕育了“紅巖魂”,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紅色旅遊資源,成為了全國12個“重點紅色旅遊區”和30條紅色旅遊精品線路之一,是四川紅色旅遊的龍頭和全國紅色旅遊的重要目的地。2014年,廣安成功舉辦“5.19”中國旅遊日主會場活動。

廣安先後獲得全國文明城市、全國衛生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和國家森林城市等殊榮。

四川省劃分為1市2區3縣的5線城市,享有“川東門戶”之稱

四川省劃分為1市2區3縣的5線城市,享有“川東門戶”之稱

四川省劃分為1市2區3縣的5線城市,享有“川東門戶”之稱

歷史沿革

廣安上古屬梁州之域,殷屬雍州之地。周滅殷後,武王封其宗族姬姓於巴,立巴子國,廣安屬之。周慎靚王五年(前316),秦惠文王命張儀、司馬錯舉兵滅巴蜀,設巴郡於江州(今重慶市),廣安為巴郡轄區。[1]

南齊建元元年(479),析墊江(今合川市)以北設漢初縣(今武勝縣)。南朝梁武帝普通三年(522),析宕渠縣置始安縣(今廣安區)。南朝梁大同三年(537),析宕渠縣東部始置鄰水縣,屬鄰州鄰山郡。西魏恭帝三年(556),鄰州併入渠州,鄰水縣屬渠州鄰山郡。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始安縣改屬渠州。開皇十八年(598),改始安縣為賨城縣(今廣安區)。隋煬帝大業元年(605),遷治所於肖溪鄉王家坪。大業三年(607),改渠州為宕渠郡,仍轄賨城縣、鄰水縣。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賨城縣複名始安縣,並析部分地域置豐樂縣,治地恆升古城寨(今廣安區恆升鎮古城村),同屬山南西道渠州。同年,復置鄰州,轄鄰水縣。武德二年(619),鄰水縣改屬渠州。武德八年(625),廢豐樂縣,其地復入始安縣。唐武周萬歲通天二年(697),析南充縣(今南充市高坪區)、相如縣(今蓬安縣)置嶽池縣,屬劍南道果州郡。唐玄宗天寶元年(742),改始安縣為渠江縣,改渠州為鄰山郡。唐肅宗乾元元年(758),更鄰山郡為渠州,始安縣、鄰水縣復屬渠州。

宋太祖開寶二年(969),宋太祖奉西川轉運使劉仁燧之請,御筆點渠江縣境秀屏山下的濃洄鎮置軍,取“廣土安輯”之意,命名廣安軍,隸屬梓州路,領渠州之渠江、合州之新明、果州之嶽池三縣。廣安一名,由此始。是年,渠江縣作為廣安軍的附廓縣,治所由肖溪王家坪遷濃洄鎮東北。宋寧宗開禧三年(1207),增領和溪縣。宋理宗淳祐三年(1243),蒙古軍入川,廣安軍治所遷大良城(今廣安區小井鄉大良村)。宋度宗鹹淳二年(1266),改廣安軍為寧西軍,領屬如舊。

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改漢初縣為武勝軍,後升為定遠州。至元十二年(1275),寧西軍入元朝。同年,治所由大良城遷回濃洄鎮。十五年(1278),廢寧西軍,並新明、和溪二縣入嶽池,渠江、嶽池二縣改隸順慶府(今南充市)。二十年(1283),置廣安府,府治渠江縣,領渠江、嶽池二縣,隸順慶路。同年,鄰水縣併入大竹縣,改縣治為鄰水鎮。二十四年(1287),降定遠州為定遠縣,屬重慶路合州。

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改廣安府為廣安州,隸順慶府,領渠江、嶽池二縣,九年(1376),增領渠縣、大竹二縣。洪武十年(1377),廢渠江縣,其地併入廣安州,州領嶽池、渠縣、大竹三縣。明憲宗成化元年(1465),增領鄰水縣。明思宗崇禎十七年(1644),張獻忠入川,建立大西政權。

清順治四年(1647),清軍滅大西政權,廣安州歸入清朝版圖。但州城尚為人所據,治地遷於來蘇寨。順治八年(1651),治地由來蘇寨遷竹山寨。康熙四年(1665),治地遷回濃洄鎮,領嶽池、渠縣、大竹、鄰水四縣。七年(1668),廢嶽池縣,其地併入廣安州,其餘三縣劃屬順慶府,州遂為不領縣的散州。八年(1669),撤定遠縣入合州。六十年(1721),復置嶽池縣,隸川北道順慶府。雍正六年(1728),復置定遠縣,屬川東道重慶府。宣統三年(1911),蜀北民軍佔領州城,成立“大漢蜀北軍政府”,宣佈廣安州脫離清政府,作為軍政府駐地。

四川省劃分為1市2區3縣的5線城市,享有“川東門戶”之稱

廣安市

中華民國元年(1912),撤“大漢蜀北軍政府”,廣安州隸川北宣尉使署。民國二年(1913),改廣安州為廣安縣。廣安縣、鄰水縣、嶽池縣隸川北道。三年(1914),川北道改為嘉陵道,廣安縣、鄰水縣、嶽池縣隨屬之。同年,定遠縣更名武勝縣,屬東川道。二十四年(1935),設立四川行政督察區,川政統一,廣安、鄰水兩縣屬四川省第十行政督察區。嶽池縣、武勝縣屬四川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區。

四川省劃分為1市2區3縣的5線城市,享有“川東門戶”之稱

四川省劃分為1市2區3縣的5線城市,享有“川東門戶”之稱

四川省劃分為1市2區3縣的5線城市,享有“川東門戶”之稱

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年(1949),同年12月,鄰水、武勝、廣安、嶽池四縣相繼解放。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將民國時期的督察區改為專區,嶽池縣、武勝縣屬川北行署區的南充專區,廣安縣、鄰水縣屬川東行署區的大竹專區。

1953年,撤銷大竹專區,廣安縣劃入南充專區,鄰水縣劃入川北行署區的達縣專區。

1968年、1970年南充專區、達縣專區相繼改為南充地區、達縣地區,各縣隸屬不變。

1978年11月10日,從廣安、嶽池兩縣劃出16個鄉鎮設置華雲工農示範區,於1985年2月4日改為華鎣市。

1993年7月2日,國務院批准設立廣安地區,轄南充地區的廣安縣、嶽池縣、武勝縣、代管華鎣市和達縣地區的鄰水縣。

1998年7月31日,廣安撤地建市,廣安縣改為廣安市廣安區。

2013年2月22日,經國務院批准,四川省人民政府批覆同意廣安市設立前鋒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