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9 去年共享住宿市場規模145億,遭遇“民訴”的共享住宿行業如何發展?

新京報快訊(記者 陳維城)陌生人頻繁出入小區,成都業主發起民宿“驅逐戰”,共享住宿行業發展如何引導與規範?9月19日,國家信息中心分享經濟中心組織召開“引導和推動共享住宿行業高質量發展”專題研討會。建立適應共享住宿新業態的監管機制和模式,建立共享住宿平臺的自律機制,在共享住宿領域建立起用戶安全至上的保護機制,成為討論焦點。

共享住宿面臨法律地位模糊的問題

國家信息中心數據顯示,2017 我國共享住宿市場交易規模約 145 億元,比上年增長 70.6%;參與者人數約為 7800 萬人,其中房客約 7600 萬人;主要共享住宿平臺的國內房源數量約 300 萬套。此外,2017年我國共享住宿融資額約為 5.4 億美元,比上年增長約180%。

“民宿和共享經濟不完全是一回事,經營性的民宿和非經營性的民宿有區別,經營性的民宿需要資質門檻審核,非經營性的民宿是分享經濟,分享經濟本身是民事行為,既然是民事行為商業的門檻可能沒有必要。”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認為,共享住宿一定要區分經營性和非經營性。

共享住宿是互聯網在傳統住宿領域深化應用形成的新業態、新模式,與傳統房屋租賃業和旅館業的運營有很大的不同。與其他共享經濟新業態一樣,共享住宿也面臨法律地位模糊的問題。該不該 管、誰來管、如何管、管什麼等一系列難題也在一定程 度上給行業發展帶來了不確定性。與會專家認為,“現行旅遊法、物權法中的有些規定能否套用在共享住宿領域,還有待商榷。”

政府部門需要轉變監管理念,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提升治理能力。平臺企業更應該注重履行社會責任,要在實現經濟效益的同時兼顧好社會效益。未來共享住宿行業的高質量發展,需要政府部門、平臺企業、用戶(包括房東和房客)等所有相關方面的共同努力。

共享住宿行業應該提及遊客教育

近期以來,民宿噪音擾民現象時有發生,一些城市也發起民宿“驅逐戰”。“高質量的發展其實在一定程度上還要依靠我們怎麼樣去引導遊客文明的住宿和住遊,遊客教育也非常重要,未來共享住宿行業也應該提及我們遊客的教育,不能說住到別人家裡之後,也像酒店一樣可勁造,需要保持對主人最基本的尊重。”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旅遊管理系主任蔡紅認為。

從行業規範發展的角度看,愛彼迎、小豬短租、途家網、美團榛果等平臺企業都表示積極擁抱行業監管,在用戶信息查驗、審核、入住安全保障、信息共享方面注重不斷加強政企合作和企業間合作,未來會進一步提高信息技術的應用水平,推廣人臉識別、指紋識別等智能入住系統。

針對共享住宿的新特點,上述平臺企業代表認為,一些針對傳統的酒店管理的事前審批許可的管理模式很難照搬套用,建議政府應該在事中事後監管方面投入更多資源。作為企業,一方面非常願意充分發揮平臺在數據、技術應用方面的優勢,配合好政府部門的事中事後監管工作。

此外,行業還要加強平臺信用體系建設、加強安全保障和不斷提升用戶體驗,從房屋核驗、房東房客審查、安全入住、服務規範等多個方面開展了大量的探索。

國家信息中心分享經濟中心預計,到 2020 年,我國共享住宿市場交易規模有望達到 500 億元,共享房源將超過 600 萬套,房客數將超過 1 億人。

“共享住宿與網約車都起步比較早,大家比較關注的一些問題。網約車領域出現了一些問題,他處理好的經驗,包括在發展過程中甚至一些教訓,可能對共享住宿都值得研究借鑑。”國家信息中心首席信息師、分享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張新紅表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