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5 保险越来越贬值,通胀怎么破?

通过学习保险知识,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合理配置保险对一个家庭而言的重要性。但是,很多人对于定额给付型的保险,比如重疾险都有种担忧,那就是现在国内的通货膨胀如此严重,几十年后,重疾险的保额能跑得过通胀吗?会不会根本不够赔?

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说说这个问题。

一、重疾险保额,是否会跑不过通货膨胀?

有些朋友在交流时,忧心忡忡:"假设我今天买了一份终身重疾险,保额为50万,几十年后,通货膨胀估计比终身重疾险还跑得快,那时候,100元人民有可能相当于现在的10块钱,到时候万一身患重疾,会不会面临很尴尬的局面,就是虽然拿到了50万的赔付,但是其实际价值却大幅缩水。这样看下来,买终身重疾险,意义何在?"

甚至还有朋友以自身家庭购买的重疾险举例:"拿我家来说,07年那时候,我爱人刚毕业,考虑到未来的家庭重担,当时我毅然决定,给自己购买一份重疾险,每年缴纳保费2000元,保单保额为10万元。一晃十年过去了,现在发现,当初的10万元,看上去似乎还挺多,放到现在,真的发现买不了啥东西。"

如此说来,既然购买重疾险,抵御不了通货膨胀,那么,它还值得我们去买吗?"

保险越来越贬值,通胀怎么破?

显然,这个问题问到了点子上,是个好问题。既然谈到了通货膨胀,那么,“保险观察”就结合长期重疾险和终身重疾险,深入聊聊。

根据某人寿广东地方分公司2017年投保及理赔数据显示,重疾险理赔保额平均值仅9.29万;与此同时,泰康人寿的2017年度理赔大数据也显示,2017年重疾险件均赔付保额5.8万元。

从上述数据可见,国内重疾险的理赔保额还是普遍偏低。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保险赔付的保额偏低呢?

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投保理念还不够,对于保险配置习惯性抱着配一点总比没配好的思想,没有按照重疾治疗费用+康复费用+工作收入补偿的思路配置,往往最后保额配置不足。

还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通货膨胀了,现在出险理赔的重疾险,很多集中在十年前投保的人群之中,依据当时的消费水准和收入情况来看,买一份重疾险保额可以达到10万,是个不算低的选择。而这些年通货膨胀作用之下,使得10万保额已经不足挂齿。

“保险观察”还查阅了相关的官方数据。

早在2012年,广东佛山市财政局局长黄福洪曾在经济分析会上发表讲话。他举例说,如果以1978年作为起点来计算,中国社会的财富,大概增长了300倍。但是,中国的货币投放量,却增长了9000倍。由此,可以得出结论,35年来,整个中国的通胀率,已经高达惊人的30倍。今天的30元钱,大概相当于1978年的1块钱。

所以,黄福洪提出一个在当时还非常惊人的观点——要想干好财政工作,就得敢于举债。

当时的人民银行原副行长、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也坦诚表示,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央行所采用的法宝都是货币刺激,20年来,货币总量一共膨胀了约60倍。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经济专业人士,在分析国内通胀时不看CPI,而是看M2的原因。因为货币总量更能说明市场上货币流通的需求量

两位官方人士的讲话,其实,无意中向社会泄露了一个大秘密,那就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可能已高达30-60倍。

确实,任何普通家庭在看到上述通货膨胀率时,心里都会忐忑不安。

然而,“保险观察”想跟这些朋友说的是,买重疾险是否需要考虑通货膨胀,和你买大米,买水果,买汽车等等是否需要考虑通货膨胀一样,不管买了,还是没买,其实,通货膨胀都是客观存在的,它存在与社会各个领域,是国家经济大环境和货币政策所决定的,就我们个体而言没有选择的权利。

保险越来越贬值,通胀怎么破?

要想抵御通胀的影响,我们必须得掌握一定的理财知识,通过资产配置来实现资产稳健增值,以此来对抗通胀。

但是在资产配置的序列中,保险从来都不是承担进攻的角色,相通过保险来对抗通胀,本身就不是一个理性的问题。

此外,通货膨胀这一因素,保险公司的精算师们在制定各种长期保险产品的价格时,就已经将通货膨胀计算进去了。

众所周知,保险定价非常复杂,需要进行大量的假设,比如说,预定费用的假设、预定利率的假设、预定发生率的假设等等。而通货膨胀对于未来保单价值的影响因素,保险公司在预定利率假设中已经有所考量。

换句话说,就是,保险公司制定的保单费率,会将每年度的保额,贴现到当前的现值,然后一并计算。

预定利率越高,未来保额折算至当前的保额会越低,但是相应收取的保费也越低。

我们假设一款保险保额为50万元,预定利率为3.5%,不妨计算一下30年以后出险获赔50万元,那么,在当前的现值约为=50/(1+3.5%)^30=17.8万元。同样可以计算出,40年以后,如果是保额50万,那么,在当前的现值,约为=50/(1+3.5%)^40=12.6万元。

保险越来越贬值,通胀怎么破?

30年以后出险获赔50万元,现值约为17.8万元

但是,正因为保险公司预定利率定得高,保额折现值变低,相应基投保人买到的保险产品就会价格更便宜。

比如,投保人在市面上购买一份终身重疾险,保额50万,分30年期缴费,年缴费大概为8000元。假设保险公司在早期产品定价时,根本没有将通货膨胀因素计算入内的话,那么,在相同条件下,他每年需要交纳的保费,区区8000元肯定打不住,起码要翻个跟斗。

当然,上面提到的系列数学运算,不一定每位朋友有看得明白。所以“保险观察”再换一个角度,来聊聊保险产品和通货膨胀的关系。

众所周知,通货膨胀是客观存在,如果投保人过于关注未来保险产品的保额贬值问题,往往就会忽略未来所须缴纳保费的通货膨胀问题,而保费在通货膨胀作用之下,对投保人而言却是起到了正向作用

要知道,对于长期重疾险来说,采取的是均衡保费,每年的保费是固定缴纳的,不会随年龄增长而变动。

还是刚才那个例子,假设投保人每年缴纳保费8000元,连续缴费30年,那么,随着通货膨胀,投保人每年缴纳的保费相当于是在不断减少的,第30年说缴纳的8000元,和第一年所缴纳的8000元,其实际价值完全不同。

还是以3.5%的利率来算,30年后交8000元,相当于现在交的2850元。

保险越来越贬值,通胀怎么破?

30年后交8000元,相当于现在交的2850元

一言以蔽之,尽管保单保额在持续缩水中,但是,对应的年缴保费,也是在相应缩水。十几年前,需要缴纳上千元,貌似不少,但是拿到今天来看,这上千元似乎也不值一提吧。

退一步说,投保人在思考通货膨胀时,喜欢盯住几十年后的保额贬值不放。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谁能保证风险一定和你约定在几十年后"见面"吗?

古语道,天有不测风云。风险有可能一辈子也不出现,也有可能在几十年后出现,当然,也不排除过几天突然就出现。

未来几十年后,通货膨胀固然会使得保单价值大幅缩水,但是我们不能忽略风险的不确定性。如果风险是确定的可以提前做好防范的话,那我们也就不需要保险了。

其实,对我们老百姓来说,真正可怕的,不一定是货币贬值,而是谋生能力的贬值,或者是身体健康的贬值。说必定还没等到货币贬值,风险就已经大驾光临。这时候,能守候在我们身边,陪伴我们度过难关的有什么?举目四顾,唯有保险!

所以说,投保人必须意识到,我们今天购买重疾险,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在自己的核心保障时间段身体出问题,导致在财富还没积累起来时就被消耗一空,这才是对整个家庭的巨大打击。

二、保险如何应对未来的通货膨胀?

刚才聊了这么多,相信大家都一致认同,未来的通货膨胀会导致保单保额相应缩水,这是一个不争事实。那么,如果需要加保的话,该如何加保呢?估计很多朋友又是一头雾水。

下面大致解释一下。

这里,“保险观察”简单谈谈身边一位企业家朋友,也就是投保人老王的加保故事。

大概在10多年前,老王刚参加工作,他爸妈疼爱儿子,给他买了一份长期人身险。这款产品是一份万能险的组合产品,主险是终身寿险,还附加了提前给付型的重疾险。当时保单上写明的身故保障为21万,外加身故当时的保单账户价值。重疾险的保障是20万元,而且,在保险公司赔付重疾险金后,身故保障将等额减去已赔付的重疾保障。

时过境迁,中国社会一跃千里,老王也成家立业了,当初的那份万能险,在老王眼里,早已不能满足保障家庭的需要。于是,老王在过去8年中,找保险公司,做了3次加保。

那么,老王是依据什么来做加保的呢?

由于重疾险具有收入补偿功能,所以,最简单确定重疾险保额的方法,就是在自己的年收入基数上,乘以一定倍数。说得更准确些,其实,有收入就必然有支出,投保人需要收入补偿,其实是为了日后自己身患重疾后,可以获得一笔不菲资金来维护家庭的正常生活开销。保单保额,就相当于开支补偿额度。

加保前,老王算了一笔细账,要想支持正常生活,最好要有5年左右的补偿,在未来5年内,将有很多大额开支,大致计算下。

  1. 小孩的育儿费用,大概70万左右。
  2. 房子的还贷费用,大概80万左右。
  3. 家庭的餐饮消费,大概35万左右。
  4. 父母的赡养费用,大概40万左右。
  5. 家用物品置换费用,大概10万左右。
  6. 如果不幸身染重疾,还得加上两年多的营养费用、身体康复成本,大概70万。

依据上述账目,老王大致得出,如果想要匹配自身当下所需要的重疾保额,大概数字为305万。

当然,最初老王也没有将保额计算得这么精确,这只是他根据自身最近两年的家庭收入、家庭责任和对未来生活的整个预期,所做出的判断。

因此,老王在过去几年中,当手头宽裕后,就另行购买了3份长期重疾险,每份保额100万。

可以说,老王已经为自己的健康和家庭财务安全,布下了重重防线。即便重疾来临,想要将聪明的老王拖垮,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为老王已经将罹患重疾的家庭财务风险充分转移给保险公司了。

保险越来越贬值,通胀怎么破?

再来看另外一个反例。

梅梅是某保险公司的一名业务员,人长得青春漂亮,工作上特别卖命,经常通宵达旦工作。业绩上,也将其他同事远远地甩下了一大截。

虽然两年前梅梅已经购买了40万保额的重疾险,但是梅梅心里其实也藏有隐忧,担心这么拼命工作,有一天会支撑不住,一旦患上重病保额可能不够,就无法充分转移风险了。

正当梅梅打算给自己的健康再次加保时,大难开始临头了。

梅梅突然发高烧,然后到医院做了骨髓穿刺,后面因流血不止,开始每天输血小板,但病情持续恶化。再后来,医生确诊,梅梅患有急性极重度再生障碍性贫血症。

随后,梅梅的家属,陪同梅梅,转战各家知名血液病医院,开始了"烧钱"之旅。

梅梅所在的保险公司,火速为她办理了理赔,并在两周内,将40万理赔金支付到账。尽管如此,梅梅因病出现各种并发症,并开始使用各种抗生素治疗,每天的治疗开销,达到了七千至一万元。

40万的理赔金,仅一个月时间,差不多就消耗殆尽,而未来依然面临压力山大的医疗费用。

除此以外,还有其他的租房费用、饮食费用、护理费用,对整个家庭造成巨大打击……

落到这步境地,梅梅肠子都悔青了,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作为熟知保险的保险业务员,为什么当初不早点加保呢?

所以,这其实给很多人敲响了警钟。

很多人认为自己买了十万、二十万的重疾险后,就以为万事大吉了。其实,这远远不够。

对于重疾险来说,随着通货膨胀,未来保额的缩水是铁定的。重疾险保额,永远不嫌多。

“保险观察”曾经听到一位心脏外科医生说过一句话:"依我这么多年的经验来看,重疾险,其实就是'工作损失险'。"

这位医生,可谓是对保险看得非常通透。

所谓的工作损失,实际上往往容易被投保人所忽视,更多的人往往认为重疾险就是用来治病的。但是重疾险的保额是定额给付的,投保了多少保额,赔付就是多少,保险公司不会去管这笔赔偿款花在哪里了,是不是花在了看病之上。

因此,重疾险有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补偿工作收入损失。

要知道,投保人一旦不幸罹患重疾,一时半会儿将不能继续工作。退一步说,以恶性肿瘤为例,即便是度过了最关键的5年生存期,身体基本痊愈。但是5年之后再度出山,工作效率也势必大打折扣。一个是工作上不能太过于操劳,另一个是投保人脱离岗位这么久,原来熟悉的技能估计也变得生疏。所以,不难猜想,届时收入下降是必定的。另外,还要考虑到,投保人躺在病床上,家人也得无奈之下辞职照料,辞职损失也会对家庭财务造成重要影响。

所以,在配置保险时,我们除了要配置足额的重疾保额,还应该配置一份医疗险。这样,当不幸罹患重疾时,可以主要让医疗险来承担重疾治疗费用,而重疾险则用来承担后续的康复理疗费用、补偿工作收入损失和家庭其他费用支出。这样压力会大大减轻。

而在现实生活中,“保险观察”在和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却发现竟然有不少人对于加保一说持有比较反感、极端的观点。

这些人认为,"什么病要花上百万啊?得了那么严重的病,也就临死到头了,还治什么治啊,找根绳子往脖子上一套得了,省得害人害己。"

说实在话,“保险观察”每次听到这种回复,内心总会涌起一股悲凉的感觉。说这话的人,嘴上说得豪迈,估计真要大难临头,内心真的就愿意直奔黄泉?

据“保险观察”从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了解到的数据,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医疗科技的飞速发展,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等重大疾病的治愈率,也在逐年提高,和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语。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重大疾病的存活率不断提高,“保险观察”呼吁对于重大疾病,大可不必心存悲观。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努力工作,未雨绸缪,并根据自身收入提升和通货膨胀情况,做好保险多次配置、合理加保的准备,为自己备足风险基金,以应对未来持续上涨的医疗费用。

真心希望有一天,“重疾”不重!

我是保险观察,一个客观、专业、有温度、有态度的保险自媒体。请关注我,让我把专业带给你!也欢迎点击“了解更多”,关注本人公众号哦!如果有任何保险问题,欢迎咨询!

保险越来越贬值,通胀怎么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