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30 5個孩子4個清華北大:普通家庭的孩子,應該怎樣逆襲?

5個孩子4個清華北大:普通家庭的孩子,應該怎樣逆襲?

這幾天在朋友圈好多人都在轉

這樣一條新聞:

陝西的一對農民夫婦養育了5個孩子

如今這5個孩子4個考上了清華北大

5個孩子4個清華北大:普通家庭的孩子,應該怎樣逆襲?

2015年大兒子吳雲峰

考入清華大學軟件工程學院

攻讀博士學位

同年小兒子吳天峰也被

保送到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

攻讀碩士學位

2017年二女兒吳大燕

考取清華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專業的博士

四兒子吳青峰成功考取

北京大學電子通信工程專業碩士

三女兒吳改燕從西安醫學院畢業後

在陝西省婦幼保健院工作

薪資待遇不低,卻也

在17年也辭職備考

準備在清華北大與兄弟姐妹團聚

5個孩子4個清華北大:普通家庭的孩子,應該怎樣逆襲?

看完這個新聞

我心裡覺得很欽佩

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家庭

培養出這麼多優秀的孩子

可想而知付出了

多少心血和努力

記者採訪這對農民夫妻時

夫妻倆一臉的憨厚和樸實

沒有華麗的辭藻

也沒有太多的官話套話

都是很平常的語言

可我卻覺得很值得

整理出來跟朋友們分享一下

因為這些質樸的話裡面

藏著不少對我們教育孩子

值得參考和反思的東西

5個孩子4個清華北大:普通家庭的孩子,應該怎樣逆襲?

普通家庭絕不養嬌子

要讓孩子看到父母的辛苦

和自己身上承擔的責任

談到對孩子的教育

孩子父親說這幾個孩子

都從小很懂事

自己也從來沒因為學習的事情

打過或罵過孩子

“我和愛人都沒什麼文化,

教育孩子們用的都是一些

土辦法、笨辦法。

如果在學校不好好學習,

就領回家

讓跟著我們一起下地幹活,

讓他們體會父母沒有文化

要受的苦頭。”

這個教育方法

其實真的一點也不土不笨

雖然沒有給孩子們

講太多的人生道理

但是讓孩子們接觸到了

父母最為真實的一面

讓孩子們懂得了

生活的艱辛與不易

孩子們會更容易

意識到自己所承擔的責任

5個孩子4個清華北大:普通家庭的孩子,應該怎樣逆襲?

相比之下

現實中很多傾其所有

去滿足孩子物慾和虛榮

乃至求著孩子去學習的家庭

才更容易讓孩子變得

缺乏基本的感恩之心

也更加容易滋生自私自利的性格

我母親曾和我說過老家的一位鄰居阿姨

就總是對女兒無微不至的照顧

鄰居阿姨以做環衛工為職業

每天起早貪黑不說

薪資待遇也相對較低

可能也正是因為情況

阿姨格外重視女兒的學業

經常跟孩子說的話就是

只要你把學習搞好了

其他的事情都不用你管

阿姨家的女兒只管

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吃完飯就把碗往桌子上一扔

等著媽媽回來收拾

家裡的所有家務

幾乎都從不沾手

看上什麼想買的東西

哪怕逼著媽媽借錢

也要買到手

否則就威脅不去學校了

吵著鬧著要退學

媽媽一把年紀在起早貪黑

而女兒卻在學校裡

呼朋喚友攀比無度

絲毫沒有愧疚和自責

當阿姨批評女兒成績不理想時

女兒反而倒指責阿姨

賺得太少了

否則她就可以出國留學……

最開始覺得

這個女兒太不成器

可接觸越來越多類似的家庭

越發現這類家庭

都是從小對孩子

無底線無原則的溺愛

而孩子也在這種照顧下

心安理得的享受自己的“特權”

變成了一個敗家子

他們不是一出生就好吃懶做

而是在一天天的養育中

成為了現在這個樣子

在我們討論寒門

如何出貴子的時候

更應該警惕的就是

寒門養出“嬌子”

警惕孩子成為那種

不尊重父母

不體諒父母

也不意識不到自己

應該責任的“巨嬰”

5個孩子4個清華北大:普通家庭的孩子,應該怎樣逆襲?

雖然身處普通家庭

卻拒絕無知與僥倖

用格局撐起孩子的眼界

吳家父母的文化程度都很低

爸爸初中只上了一年便輟學回家

媽媽更是一天學都沒上過

可就是這樣的家庭

夫妻倆卻有一個堅定的共識

“再苦再累也要把孩子們供上大學,

通過知識改變命運。”

5個孩子4個清華北大:普通家庭的孩子,應該怎樣逆襲?

為了供5個孩子上學

吳家媽媽務農之餘

還要走街串巷的賣蘋果

每次挑著擔子從家裡出發到縣城

就要走一個多小時的山路

而吳家媽媽為了多攢點學費

每天要求自己完成

3個來回的蘋果銷售

年復一年的忙活

縣城裡幾乎沒人不認識

那個“挑擔子賣蘋果的婆姨”

吳家爸爸也說

“遇到再大的困難,

即便是沒錢四處貸款,

我們也儘量不讓孩子知道,

目的就是要讓他們安心上學。”

5個孩子4個清華北大:普通家庭的孩子,應該怎樣逆襲?

可以看出來

吳家父母雖然

會讓孩子們參與到

家庭的勞動中來

但並不是向孩子們訴苦和哭窮

相反的

他們自己承擔了

絕大多數的苦難和辛苦

給孩子們撐起了求學的路

這種強烈而明確的

通過讀書和努力改變生活的意識

跟培養了13個博士的

“傳奇母親”王淑貞很像

5個孩子4個清華北大:普通家庭的孩子,應該怎樣逆襲?

王淑貞是著名華人神探

李昌鈺博士的母親

在李昌鈺父親去世後

她獨自在舉目無親的臺灣

撫養5個兒子和8個女兒長大

為了讓孩子們活命

她做過家教、幫傭、保姆

沒日沒夜的只想著賺錢

然而就是這樣的條件

她也會要求孩子們

每天走十幾里路

去市區去上學

在兒子警校畢業

找到待遇穩定的工作後

對兒子說:

“你還要繼續往上讀,

碩士不夠,

還得把博士讀出來。”

最終這13個孩子

都在母親的教導下成為了博士

如今也都在各自的領域裡

成為了相當有影響力的人物

5個孩子4個清華北大:普通家庭的孩子,應該怎樣逆襲?

李昌鈺博士和母親王淑貞

人民日報曾經發表過一篇文章

把父母分為了5個層次

第一層次是捨得給孩子花錢

第二層次是捨得為孩子花時間

第三層次是開始思考教育的目標問題

第四層次是為了教育孩子而提升和完善自己

第五層次是盡己所能

支持鼓勵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並以身作則

無論是大家閨秀出身的

“傳奇母親”王淑貞

還是農民出身的吳家父母

他們實際上都成為了

第五個層次的父母

他們沒有放棄自己的努力

一邊自怨自艾荒廢人生

一邊對孩子敷衍的說句“好好學習”

而是身體力行的儘自己最大努力

以身作則的去奮鬥

去跟把苦日子過成“好日子”

並且把這種向上的品質

傳遞給自己家的孩子

讓孩子也都成為了努力奮進

目光長遠的那群人

5個孩子4個清華北大:普通家庭的孩子,應該怎樣逆襲?

信任孩子尊重孩子

不用執著於指點孩子的人生

給孩子更多的空間和可能

對吳家子女的採訪中

有一個細節給人印象很深

大兒子說:

“爸媽從來不說到學校要好好學習的話,

說得最多的一句是在外面要照顧好自己。”

吳家父母也是說:

“孩子們能有今天的出息,

都是他們自己努力的結果。”

5個孩子4個清華北大:普通家庭的孩子,應該怎樣逆襲?

你會發現這個家庭中

父母和孩子之間是一種

彼此肯定又彼此尊重的關係

父母對孩子有一種

很深的信任在裡面

不過多的嘮叨和干涉

體現出的潛臺詞是:

因為我知道你是個好孩子

你會知道應該怎樣做

你遇到的困難也許

我的經驗並不能幫忙

但我就是相信

你能憑藉自己的努力和獨立

去解決這些問題

也許在農村生活了一輩子的

吳家爸爸媽媽從沒有看過

德國著名的哲學家雅斯貝爾斯

在《什麼是教育》中寫的那句

教育的本質意味著

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

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

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但是他們實際上已經在這樣做了

5個孩子4個清華北大:普通家庭的孩子,應該怎樣逆襲?

他們勤奮、他們努力

為了家庭和孩子辛苦打拼

但是他們卻不干涉孩子

不把自己的苦難作為對孩子的要挾

同時也不去用自己的意志

去給孩子強勢的干預

給了孩子足夠多的愛和自由

這一點對教育孩子非常重要

還記得前兩年刷屏的一篇

關於神童魏永康的報道

魏永康在母親的刻意培養下

3歲可以認識上千字

14歲被大學破格錄取

18歲進入中科院讀碩士

這樣的成績

甚至比考上清華北大的

吳家的幾個孩子

還要讓人覺得驚訝

但魏永康在學校讀了3年

就被勸退了

他的生活幾乎是被母親

完全的照顧和控制著的

離開母親的照顧

他的一切都變得混亂不堪

因為看書而忘記寫畢業論文

大冬天穿著半袖就往出跑

不知道應該加衣服

屋子像垃圾場一樣也不知道該怎麼辦……

他也許在學業上是優秀的

但在品格和性格上

成了個低能兒

這就是父母對孩子

方方面面干涉過多的惡果

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愛

不是什麼事情都幫孩子辦好

而是允許孩子犯錯試錯

通過自己的信任和鼓勵

讓孩子一步步更加接近成功

5個孩子4個清華北大:普通家庭的孩子,應該怎樣逆襲?

創造和諧良好的家庭氛圍

給孩子提供良好的圈子

帶動孩子有更大的進步

吳家的孩子們之所以學有所成

有一個重要的因素是不能忽視的

那就是家庭氛圍的影響

吳家老大說他在家會

帶頭認真學習

積極幫助父母

兄妹幾個從小跟著長兄讀書學習

5個孩子4個清華北大:普通家庭的孩子,應該怎樣逆襲?

每天早上,只要聽到父母起床了

5個孩子也都趕緊起床

摸著黑,拿著各自的課本

到院子或學校的燈下背書

假期、週末都會抽出

至少半天的時間和父母一起勞動

而考清華北大的緣起

也是春節全家聚到一起時

老大發出的提議

“五年後,咱們北大、清華見。”

其他幾個兄弟姐妹附和

“那你就在清華門口等我們”

這個家庭的整個氛圍

都是一種你追我趕的

積極向上的氛圍

5個孩子4個清華北大:普通家庭的孩子,應該怎樣逆襲?

吳治寶夫婦被表彰為“育人典範”,當地政府給予30萬獎勵

在父母的帶動下

孩子們懂事並且知道感恩

不怨天不由人

不為了自己出身不夠好

而放棄努力或者得過且過

反而是一家人憋著一股勁

都想要通過努力

來改善自己的生活

改變自己的命運

一個人的原生家庭

經濟條件固然影響很大

但更重要的其實是

原生家庭的氛圍

如果父母心態足夠樂觀

孩子也很容易學會

勇敢積極的面對挑戰

如果父母總是愁眉不展

甚至父母本身就針鋒相對

孩子就很容易缺乏安全感

變得消極而自卑

另外很值得注意的一點是

吳家這些孩子

本身就形成了一個很良好的

你幫我帶,你追我趕的圈子

對於孩子來說

跟什麼樣的人在一起

就很可能也變成類似的人

我們不僅自己要做

更努力更積極的父母

也可以努力的

把孩子送進更好的圈子

讓孩子與更多優秀的朋友為伍

一個人的出身,是很難選擇的

階層的流動,也正在越發的艱難

但也正因為如此

教育對多數普通家庭而言

依然是改變命運的轉機

我們所能做的

也只有努力發展自己提高自己

成為更好的父母

並帶動孩子共同努力

通過持續的積累和改善

讓孩子擁有不同於我們的明天

5個孩子4個清華北大:普通家庭的孩子,應該怎樣逆襲?

專注家庭教育,分享教育理念,更多優質育兒文章,敬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