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1 克服錯失恐懼症,給心靈放個假

在採訪了多位成功的藝術家、作家和企業家之後,英國自由作家馬德林·多爾發現,他們之所以高效多產,其實原因很簡單,那就是沒有或者很少社交生活。

多爾由於工作性質經常在家辦公,一度認為很有必要保持積極的社交,平均每週多達22小時。她在對這個數字感到驚詫的同時也產生思考,如果把這些時間都投入到工作和個人身心建設上,結果會怎樣呢。多爾當機立斷,決定一個月拒絕與朋友見面,看一看“零社交”如何讓生活更高效。

在為期30天的“閉關”中,這位作家不喝酒,不約飯,沒有派對,不參加任何與工作無關的活動。雖然在家裡待著成了她唯一的選擇,但內心反而多了一份平靜。拒絕社交後不再熬夜,有更多時間工作、做飯、健身和閱讀,開始享受閒適而規律的生活。

剛開始時,即便下廚和健身中帶來了樂趣,但“零社交”生活留有太多空閒時間,還是讓多爾感到無趣和孤獨,總覺得無所事事。她嘗試著獨自散步,在咖啡廳小憩,甚至做做白日夢,享受獨處的時光。新生活給予的種種樂趣帶來全新的體驗令多爾驚喜不已,再也不著急去填滿自己的生活。

克服錯失恐懼症

多爾坦言道:“事實上,有時社交只是為了克服錯失恐懼症。比如說,週六晚上有好幾個不錯的邀約,究竟該選哪一個?焦慮和恐懼的根源在於害怕做出錯誤的選擇。無法拒絕他人的邀約,害怕錯過任何有助於人際關係的活動,正是這些安排無形中分散了注意力,擠佔工作時間。”

錯失恐懼症的英文縮寫為FOMO,指那種總在擔心失去或錯過什麼的焦慮心情,也稱“局外人困境”,是一種“週期性”現象。 FOMO一詞最早由作家安妮·斯塔梅爾使用,後在美國《商業週刊》的一篇文章出現後廣為傳播。該詞曾入選由美國方言協會主辦的“全美2011年度熱詞候選名單”,最終以微弱的票差落選美國2011年度熱詞。如同一種傳染病,錯失恐懼症使“患者”無法拒絕任何邀約,擔心錯過任何與有助人際關係的活動。

“這種恐懼感指的是感到其他人比你開心,做得比你好,因為看到別人在社交媒體上發佈的令人振奮的信息而產生。對錯失的恐懼與不滿,可能會導致抑鬱和焦慮。”美國心理健康專家達琳·麥克勞克林博士說:“錯失恐懼症十分常見,因為他們看到同齡人獲得他們想要的東西,而且某種意義上說這種成就感意味著一些東西正在從他們那裡被奪走。”

克服錯失恐懼症,給心靈放個假

在談到誘發錯失恐懼症的心理機制時,美國杜克大學行為經濟學及心理學教授丹·阿雷利做了如下解釋:如今社交網絡鋪天蓋地,極大地影響著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決策、情緒及情感。尤其是在瀏覽臉譜網和推特網等社交網站時,不斷閃爍的信息提示實時反饋好友們的最新動向,致使人們潛伏於心底的惶恐與焦慮開始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惡性膨脹。平靜的心很容易變為猶豫,老是懷疑自己錯過了什麼,害怕自己就時間安排做出了錯誤的決定,繼而轉變成恐懼、焦慮、刺激、茫然、患得患失、煩躁不安、不合時宜等諸多複雜情緒。

“這就像是現實生活中一次令人扼腕的擦肩而過,當你錯過一趟航班時,遲到兩小時和遲到兩分鐘,哪個更令你難過?”阿雷利答道,“答案顯然是後者,這種失之毫釐的深切遺憾使得現代人的舉止開始發生奇怪的轉變。”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雪莉·圖爾克勒指出,為了提高用戶的回頭率,社交網絡根據其發佈內容的新穎度、創造力或受歡迎程度予以獎勵,並允許其他用戶對照片等發表評論,結果導致成千上萬的用戶對社交網站上了癮。與此同時,也有不少人感覺自己正淪為他人幸福時光的旁觀者或者總是遲到一步的局外人。互聯網提供的24小時在線服務使得人類的活動空間大為開闊,個體之間的距離似乎也在瞬間不復存在了。

受錯失恐懼症影響的人們問題出在關注外在而不是內在。當你把注意力轉向其他人或是心目中比你厲害的人身上時,就會失去真正的自我。持續不斷的對錯失的恐懼,意味著你沒有作為一個真正的人存在於你的世界中。儘管錯失恐懼症是一種由想法產生出來的情緒,不算是一種精神健康疾病,然而很可能會與諸如社會焦慮症等其他毛病相互作用。社會焦慮症是指社會成員當中普遍存在著的一種焦慮不安、浮躁不定的心理狀態,害怕被別人評論,在社交關係中會尷尬。對於那些正經歷焦慮病的人來說,錯失恐懼症的損害更大,使人不自信,變得更逃避社交。

然而,我們始終不應忘記的是,如何限制技術對日常生活的影響,避免出現反客為主的局面。要擺脫錯失恐懼症,走出所謂的“局外人困境”,最重要的是學會做自己的主人,至少學會偶爾對蘋果手機說再見。與錯失恐懼症鬥爭,可以嘗試這三種方法:一是寫日記記下消極的想法,幫助你識別那些對你沒有幫助的東西。二是詢問自己這些消極的想法是否有道理,然後使用溫和的字眼來描述你的感受。三是質疑表象,某些人在社交媒體上所展現的最好最令人羨慕的一面,其實並非他們生活的全部真相。

克服錯失恐懼症,給心靈放個假

工作社交相結合

數據顯示,智能手機的統治時代已經來臨。人們在非睡眠時間內平均每4分鐘就要查看一次手機,每天平均要看150次,其中花在社交網絡上的時間佔去24%。

美國加州聖迭戈的祖克每天早上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上網,瀏覽臉譜網、微博網站、圖片共享網和本人的網誌,積累了超過3.3萬名追隨者。龐大的數據流一股腦兒地湧進他的瀏覽器或手機,滲透到日常生活中。祖克迫不及待地看微信,刷朋友圈。原本只打算看幾分鐘,一個小時後卻發現自己的手指還在手機屏幕上滑動。他將自己跟其他人比較,感覺到落後。在有機會表白之前,別人紛紛向他提出意見。這位33歲企業家逐漸地感到自己可能永遠無法達到他在數碼世界創建的期望,壓力日漸增大,注意力分散。他發覺不妙,決定遠離社交媒體30日,此後才逐步恢復心理健康。

美國匹茲堡大學媒體、技術與健康研究中心最近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與使用不超過兩個社交媒體平臺的人相比,使用7到10個的人變得抑鬱或焦慮的風險高出3倍。他們每次登上社交網站,看到積極的回應,腦部會釋放少量的多巴胺。拿看到的貼文跟自己比較,感到自愧不如,得不到足夠的贊好或多巴胺時就會若有所失。多巴胺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用來幫助細胞傳送脈衝的化學物質。這種腦內分泌物和人的情慾、感覺有關,傳遞興奮及開心的信息。社交媒體顧問施普林格建議道:“限制自己使用社交平臺,最多不超過3個好了。”

美國心理學雜誌在對48位被調查者的心理狀態、情緒、疲勞和壓力等指標進行12天的測試後發現,外向型行為可提升情緒和精力,但也會在3小時後產生高度疲勞,無論是社交、工作還是學習,都會對人體產生消耗。由此可見並非社交頻率或工作量導致我們精疲力竭,而是我們缺乏適當的休息。

“無所事事可以和社交一樣讓人感到振奮,而且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澳大利亞心理健康研究院院長佩德羅·迪亞茲博士指出,“慵懶閒適的生活節奏對創造力至關重要。當大腦放空時,就會自動連接記憶、情感和知識存儲系統,因此,偶爾走神和放空有助於創造性思維。”

克服錯失恐懼症,給心靈放個假

美國最新的一項研究證明,高智商的人比體力勞動者更懶惰,且更經常無所事事。為證明這一觀點,美國科學家邀請了60名志願者參與測試。這60人中其中有一半人腦力活動較為活躍。在進行實驗的7天中,參與者被要求佩戴手腕裝置,該裝置可以記錄下人們活動的所有數據。測試結果表明,腦力活動活躍的人比其他人更經常無所事事,過著更加懶惰的生活。專家對此解釋稱,工作漸漸會使高智商的人感到厭煩,他們便會沉浸在自己的思想中。

“當今社會以忙碌為榮,人們認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無法拒絕社交,否則就無法建立人際關係。過度工作取代了悠閒的生活方式,成為社會地位的象徵。” 哈佛大學商學院的一位學者說:“當你展現出自己很忙,就意味著你很有社會地位,很受重視。這不是因為你穿得有多好,而是因為你被極度需要。”

不可否認,拒絕社交也有弊端。社交是很多人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職場中有朋友的人比沒有的人能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同事間的情誼可以激發進取心和意志力,社會關係的建立也有利於職業發展。

美國家庭與工作協會發現,對工作和社交同樣重視的人一般更健康,在工作和家庭中都能做得更好。如果你只側重一方,一旦發生意外,將遭受毀滅性打擊。倘若你有其他的愛好,比如運動、社團或擁有自己的朋友圈,那麼你將變得更全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