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戰國七雄頻頻交戰,此時,蜀地蜀王在幹什麼?

青雲水客


《華陽國志》記載:“昔蜀王封其弟於 漢中,號曰苴侯,因命之邑曰葭萌。苴侯與巴王為好,巴與蜀為仇,故蜀王怒,伐苴。苴奔巴,求救於秦。秦遣 張儀從 子午道伐蜀。”秦惠王於前316年滅蜀。秦惠王也滅了苴與巴。




秦國於前316年在成都設成都縣。 蜀國剛戰爭的硝煙漸漸散去了。古蜀國,這個曾經盛極一時的輝煌文明,在曲終人散之後退出了歷史舞臺 秦國併吞時並不平靜。 周赧王元年(前314年),秦惠王封子通國為蜀侯,以 陳壯(一作陳莊)為相。 周赧王四年(前311年)(一作六年), 陳壯反,殺蜀侯,秦又伐蜀。秦又封了兩任蜀侯,但都與 秦王不睦。前277年, 秦國置蜀郡,設郡守,成都為蜀郡治所。


再來看大致的戰國七雄起止時間: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在戰國時期的前一百五十年左右。蜀國還是獨立存在的,但是隨後就被秦國滅亡,併入秦國了。著名的都江堰就是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鱉靈開鑿的基礎上組織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那麼戰國前150年左右蜀國又是什情況呢?公元前451年,中國已是戰國早期,這一年,秦國率先向古蜀國發動了進攻。雙方在南鄭展開了激戰。南鄭就是今天的陝西漢中。當時,這裡是一片不毛之地。但南鄭是入蜀的咽喉之地,扼守在漢江和嘉陵江上游之間。進可出蜀入關中,退可固守,戰略地位十分險要。因此,蜀人、秦人的南鄭之爭,是一場攸關雙方生死的重要戰爭。



早在鱉靈統治下的開明王朝建國初期,鱉靈之子盧帝便率蜀人北上,一度進軍到了雍(今陝西鳳翔一帶),已經越過了渭水,南鄭當時是古蜀國的領地。公元前451年,秦人決意收復南鄭。他們突然發動進攻,一舉拿下南鄭,讓古蜀國手忙腳亂。古蜀王不能容忍失敗,也不能容忍自己統治的地方被敵人掌握。他集結兵力反撲,可秦國早已在這裡築起了堅固的城牆。這場戰爭持久慘烈,足足用了10年,古蜀國才將南鄭艱難收復。



獲得了勝利的古蜀國人沉浸在了極度的驕傲中,驕傲自滿讓他們失去了進取的慾望,10年大戰的消耗也讓他們不願再去冒險。收復南鄭後,古蜀國並沒有將其作為前哨,只當作一片普通領土。他們並沒打算以此為據點,一舉殲滅鄰國秦人。在他們看來,擁有四川盆地這樣的天府之國,已經足夠了。

大約在公元前361年前後,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在秦國展開了轟轟烈烈的變法。

而在古蜀國的東邊,楚國比秦國更早走上了變法圖強的道路。公元前382年,楚悼王任命吳起為令尹,在楚國施行變法。


變法的成效並非立竿見影,這是一個時間累積的過程,而且,在初期,變法甚至會讓國家產生一定程度的衰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古蜀國在對秦國、楚國的軍事行動中,一度取得了輝煌的戰果。它的勢力已經遠遠伸出了成都平原,龐大的版圖似乎給古蜀國人帶來了一種心理上的優越感。其實,古蜀國的勝利都並非正面交鋒,不能算是強大的證明。但古蜀國人不這麼認為。他們非常滿足。


在各國先後開始施行變法的時候,古蜀國內也在進行著緊鑼密鼓的重大行動。不過,這個行動不是非勵精圖治以求逐鹿中原的變法,而是古蜀王正忙著將開明王朝歷代祖先的墳墓遷到成都來——他們原本已經入土為安,卻遷到了新都城來。

變法已經卓見成效的楚國要一血當年之恥了。楚國的大軍揮師西進,很快佔據了古蜀國的鄰居——巴國的大片領土。巴國的毀滅並沒有讓古蜀國人心生警覺。相反,古蜀王覺得這是個有利可圖的機會,命軍隊蠶食巴人在川東一帶的領土。楚國的殘渣剩飯讓古蜀國王心滿意足,他並不懂得唇亡齒寒的道理。


楚國已經享受到了變法的好處,秦國也不甘人後。已經足夠強大的秦國對古蜀國的肥沃土地一直有著佔有慾。秦人開始謀劃如何動手了

公元前316年,巴蜀風雲再起,古蜀王率大軍向苟延殘喘的巴國進攻。巴人節節敗退,眼看就要亡國。無奈之下,巴王遣使向秦國求救。

知道進攻蜀國的時機已經成熟,秦惠王派大夫張儀、司馬錯率師伐蜀。此時的秦軍,再也不是以前與古蜀軍不相上下的軍隊了。秦軍一路高歌猛進,古蜀王不得不從巴國退兵,迎戰秦軍。這場大戰並沒有持續太久。古蜀軍潰敗,古蜀王也在戰場上丟了性命。秦軍順利攻佔古蜀國都城。同年冬,張儀移師東伐巴國,俘獲巴王,巴國也滅亡了戰爭的硝煙漸漸散去了。古蜀國,這個曾經盛極一時的輝煌文明,在曲終人散之後退出了歷史舞臺。


三壇海會


在離成都20多公里的郫縣,有著一座望叢祠。這是古蜀國王杜宇與鱉靈的祠堂和墓冢之所在。相傳,望帝杜宇在蜀國推廣水稻種植,由於四川地勢低窪,常常因為水患而民不聊生。杜宇從楚國請來鱉靈治水,鱉靈為四川開鑿了一條沱江,把多餘的水引向了南面的長江。

四川由此得以發展,古蜀國也由此變得強盛。為了表彰鱉靈的功績,杜宇主動讓位與他,使他開創了古蜀國開明王朝的序曲。然而開明王朝的強盛,卻帶來了古蜀國的滅亡。鱉靈的子孫開始不滿足了,他們把目光瞄準了緊鄰蜀國的巴國。

這個事情的源頭,還得從苴國說起。開明氏蜀王杜尚封其弟為漢中侯置藩屬苴國,由此苴國君主也姓杜,對蜀國稱臣,為苴侯。後來蜀苴關係惡化也未曾稱王,因為正是蜀王杜尚分封其弟代管苴國。但是,苴侯覺得做的這漢中侯窩囊,於是在巴國的拉攏下多次聯合抗蜀,交到蜀國的貢和稅也少了,這下子惹惱了蜀國,但礙於苴國存在的重要性,以及苴侯是同宗族人,蜀王十一世只是派人回應了句“往後若有秦兵至,自退之”。就是說“以後要是有秦軍來攻打苴國,你自己想法子退兵”。自此,苴侯一度中斷了與同宗蜀國的來往。

到蜀王杜蘆(開明十二世)時,巴國被庸國的侵略弄得很頭疼,於是把移居目標定在了西鄰的蜀國,蜀巴兩國的交戰很頻繁,蜀國由於開明十一世起國力漸衰,十二世蜀王杜蘆準備集中力量打敗巴國以振奮蜀國人心,於是有了巴蜀最大規模的一次戰役,苴國在這次戰役中依然是靠向巴國一邊,不過為了不與蜀國撕破臉皮,只派了一隊為巴國引路的士兵。蜀王杜蘆早得到苴巴合流的消息,於是秘密差由蜀軍差老弱兵做誘餌,引巴軍主力深入,然後頃巢圍剿,戰役以蜀大獲全勝,斬敵大將告終。

於是,四川盆地內的一場持續不斷的爭鬥,引起了北邊秦國的注視。已是虎勢眈眈,窺視周室的秦國,面對這樣一個天下糧倉,自然垂涎欲滴。

然而“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對於秦人而言又是道不可逾越的天然屏障。於是,趁著這樣一場爭鬥,以及美色、金錢的誘惑,蜀王被徹底麻痺了。當一條所謂的金牛道開通後,蜀國的最後防線便不攻自破了。


傅斯鴻


巴蜀建國是因為曾經參加過武王伐紂,所以才得以建國。之後的巴蜀也沒什麼大作為,反而巴國被楚國吞併。而蜀國也被秦國所滅, 當時秦昭王命張儀和司馬錯經過石牛道滅亡蜀國。縱觀史籍巴蜀兩國的記載特別少,一個是建國,一個是亡國,中間的那段歷史在後世很少記載,這跟燕國是一樣的,燕國曆史自召公九代的歷史全部沒有,只有一句話帶過,所以巴蜀兩國要麼就是沒有傳承下來,要麼就是被人刻意抹除去了。


江郎說史




知未是也


早在周武王伐商時,巴國、蜀國也曾出兵相助,因此,戰後也一併得到封賞,有了獨立的地位。

戰國七雄時期約為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在公元前316年之前,蜀國政權還是非常獨立的,之後被秦國控制,成為秦國糧倉,六國被滅後,秦在此設立郡縣。

南鄭是入蜀國的咽喉之地,就是現在的陝西漢中,數百年前屬於秦國,被蜀王搶去。公元前451年,秦王決定收回南鄭,突然發動攻擊,拿下了南鄭。蜀國奮力反擊,雙方交戰10年之久,蜀國才艱難獲勝,再次得到南鄭。

儘管蜀國獲得勝利了,但10年的征戰也耗去了大量資源,再加上坐擁天府之國,蜀國人就缺乏進取心,沉迷在自己的驕傲裡,而秦國則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商鞅變法。其實,楚國比秦國更早變法,公元前382年,吳起就在楚國施行變法,可惜成效並非立竿見影,也受到諸多阻攔,導致在變革中,蜀國打敗了楚國,佔領了成都平原。

隨後,變法有了成效的楚國,出兵西征,很快佔領了蜀國的鄰居巴國的大片土地,這並沒有讓蜀國生出警覺,相反,蜀王還趁機蠶食巴國的領土。公元前316年,巴國眼看就要滅國了,無奈之下,向秦國求救。此時秦國經過商鞅變法之後,國力已經足夠強大,隨後,秦軍出兵,一路高歌,蜀國潰敗,蜀王戰死,同年,巴國也被秦國佔領。


趣味的歷史


忙著給秦國生產糧食在,巴蜀地區老早就被秦國滅了,所以巴蜀關中都是秦國的糧倉,秦國的後勤補給能力也最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